换春的使者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h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  征
  杨秀菊和她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同事组成的援鄂战“疫”医疗队,从大理出征的时间,是2020年2月11日中午。那时的湖北,深陷新冠肺炎疫情的灾难中。
  这是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继2月4日后,第二批驰援湖北的医疗队,包括8名医生、1名感染管理专家、16名护理人员,分别来自该院的急诊科、感染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等10多个科室。
  那天中午的大理,蓝天丽日、阳光明媚、春风乍暖。巍巍点苍山斜阳峰下,嘉士伯大道上的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大楼前,授旗仪式庄重而简洁。出征的战旗下,是25名共赴国难的勇者。战旗下的杨秀菊,58岁,依然精神矍铄,满脸坚毅。
  依依惜别的场景,几度催人泪下。医院的很多同事和医疗队员的家属,前来为他们壮行。杨秀菊的爱人苏春平和女儿苏蕊也赶来依依惜别。
  此时,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但该说的话语还是要说,丈夫的千叮咛万嘱咐,以及女儿泣不成声的话语:“妈妈,你年纪大了,容易感染。你,千万要注意防护……记得,保护好自己。我们,等你平安归来……”
  25个勇士,25个家庭,告别的场景,动人心魄。因为,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前行。前路,有太多的危险。
  贴着标语的大巴车缓缓驶向了前往昆明长水机场的道路。
  如果不是这次出征,包括杨秀菊在内的25名医疗队员,谁都不知道湖北还有个叫通山的县份。那里,正是他们此次战“疫”医疗援助的驻点。
  约400公里的车程之后,当天晚上,杨秀菊和她的队友住在昆明长水机场附近的一个酒店里,等候第二天的航班,直飞武汉。
  入睡之前,杨秀菊一行接到最新通知,奉命到湖北后,直接去咸宁市的通山县人民医院,和当地医护人员一起,扛起共同战“疫”的大旗。
  由此,大理苍山和湖北通山,就这样紧紧连在了一起。
  在此之前,杨秀菊从未到过湖北。通山县,25名队员更是闻所未闻,却在2020年的春天,成为他们人生中的重要驿站。
  缘  起
  己亥年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湖北告急。
  庚子年的初春,异乎寻常的冷,猝不及防的倒春寒,迟迟不见春天的踪影,不断向我们袭来的是各种刺心的消息。
  亥子之交时节,荆楚大地上的气氛,特别诡异。那种从未见过的新型冠状病毒,突然从武汉来袭,后来定名为“新冠肺炎”的传染病,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湖北蔓延,席卷全省,并迅速向全国各地扩散。整个中华大地,几近窒息。而湖北,成为重灾之地。
  随着病毒的肆虐,疫情就是命令。
  全国驰援湖北,大理驰援咸宁。全国31支医疗队,参加人数42000多人。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控科科长、副主任护师杨秀菊就是其中的一员,出生于1962年的她,出征湖北时,已是58岁,她是以医疗队医院感染管理专家的身份参加这次战“疫”工作的。
  杨秀菊的老家是迪庆州维西县,1984年从大理卫校毕业后,分配在迪庆州人民医院工作,1994年,调入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前身——大理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作为一名感染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将,杨秀菊更是早早地就警觉起来。1月17日,大理州卫健局到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监督检查后,有着20多年感染管理工作经验和敏感性的杨秀菊立即意识到,此次疫情非同小可,她马上部署相关感染管理工作,组织全院完成了安全大检查。
  1月23日晚,本要与家人团聚的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职工们接到取消春节假期的紧急通知,纷纷从各地赶回岗位。杨秀菊也毅然回到医院,投入到全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疫情期间,她每天到门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感染科、呼吸内科、血透室、CT室、检验科等医院重点科室,了解发热患者收治情况、对医护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对保洁人员进行防护能力和新冠病毒消杀流程指导。
  与此同时,她还牵头制定了《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应急工作预案与工作流程》,并对后勤保障部所有防护用品进行清查统计、全院统一宏观管控,有计划地对全院各科室进行新冠肺炎相关知识普及、防护用品使用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面对繁重的工作,她从未言苦言累,任何事都亲力亲为,只为尽全力保证收治发热患者、筛查隔离疑似患者、转运确诊患者、有序处置医废及消杀等。疫情期间,她用行动彰显了一名感控老兵的责任和担当。
  1月28日,大理大学附属医院发出自愿报名驰援湖北的倡议,杨秀菊第一时间向医院领导主动报名请缨。
  “有经验,有能力,更有自信能够肩负起抗击疫情的使命!”这是她的自信,也是她的坚定。
  她希望自己可以驰援湖北,为患者和医护们提供防护指导,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每一个生命。
  就这样,她成为了附属医院45名驰援湖北医务工作者中的一员,并写下了请战书:“我们自愿并坚守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不论生死,不计报酬,做好打硬仗和持久战的准备,为抗击疫情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她曾对亲友说:“每个人都有家,都有需要照顾的人,每位驰援的战士,都有牵挂着他们的亲朋。我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我有责任用我的专业知识为驰援的白衣战士们披上最坚实的防护衣,把他们健康安全地带回家。”
  没有豪言壮语,一切都源于初心。
  杨秀菊深知,远赴湖北疫区意味着与家乡、与亲人的久别;意味着要身赴险境,但是她没有犹豫,更没有退缩,她在朋友圈写道:“当决定要去出征时,亲朋好友都在问候,准备出征工作,来不及一一回复,请亲们放心,我一定听你们的话保重自己,指导好队伍,平安归来。”
  名单确定下来后,她更是一刻也没休息,紧锣密鼓地對抽调去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开展防护能力培训。在出征前的每一天,她都在一边做好医院防控工作的同时,一边为队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由于出征时间不确定,她提前安顿好科室工作,嘱咐家人照顾好年迈的婆婆,只为一声召令,即刻奔赴。
  杨秀菊的壮举,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在法院工作的丈夫苏春平和在大理大学工作的女儿苏蕊,对她的理解和支持,体现在出发前的点点滴滴。尤其值得感动的是她85岁高龄的婆婆,这个来自鹤庆金沙江边的农村老人,已和他们生活了20多年,也安慰杨秀菊说:“国家有难处了,你们就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吧,别看我年纪大了,我还能照顾好自己的。只是你,要保重好自己!”
  我们知道,和杨秀菊一起踏上湖北征程的,不仅有同行的战友,还有家人的牵挂和祝福。
  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到咸宁市通山县县城,有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2020年2月12日清晨,杨秀菊和她的队友们一大早就到达长水机场,前往湖北。下午三点左右,在武汉天河机场下了飞机后,便坐上专程接送的大巴,直奔两个小时车程外的通山县县城。
  疫情当前,通山,我们来了,大理来了,云南来了。
  征  战
  2020年2月12日下午五点左右,和杨秀菊一起到达通山县的,除了她的24位同事外,还有1名来自云南阜外医院的医疗队员,一共26人。此前,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的15名医疗队员已于1月28日抵达通山县。先后两批41名舍小家顾大家的云南勇士,驻守在通山县人民医院,支援感染患者的医护救治工作。
  通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隶属咸宁市,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县境南邻江西省武宁、毗邻修水县,东接阳新县,北连咸宁市,西部与崇阳县接壤。全县总面积2680平方公里,现有48万多人口,2019年刚刚从贫困县中出列。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密度,使全县的疫情防控压力变得很大。全县先后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达84例。拥有700多张病床的县人民医院是该县指定收治患者的医院,云南的41名援鄂医疗队员就在这里,与该院的800多名医护人员和干部职工一起阻击新冠肺炎。
  杨秀菊和队友到达通山的时候,入住在通山县医院的确诊患者多达五六十人,正值发病住院的高峰期。患者、医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月13日,队员们陆陆续续进入病区。对于安全问题,她严格把关,比队员还紧张。每位队员进入病区前,她都仔细检查防护用品的穿戴是否达到防护要求,挨个帮他们检查,检查合格才目送他们进入通向病区的电梯。
  84名确诊病例收治过程中的工作难度和危险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防护服一穿就是大半天,这期间不能吃喝,不能大小便,成人纸尿裤是无奈的选择,口罩的勒痕久久不能散去,这些都还是小事,最危险的是每天战斗在最前线,直接和患者接触,时刻面临被感染的风险。
  杨秀菊深知,迎接战“疫”队员的,将是六七个小时不吃不喝、不能上卫生间的艰苦工作。因此,队员进入病区后,她就一直在病房外等候。一是怕他们第一次穿防护服会有诸多不适,如果有情况可以及时支援;二是因为医院病区不能洗澡,需要指导队员们认真做好全身消毒后,再回酒店洗澡更衣。
  队员们陆续从病区出来的时候,看到他们疲累的样子、看到口罩下一张张年轻的脸上一道道深深的勒痕、看到他们因长时间佩戴手套而捂得发白的双手,她十分心疼。
  每位队员出来,她都赶忙上前关切地询问:“饿不饿?累不累?紧张吗?”然后监督他们脱防护服,认真检查每项消毒操作。当最后一位队员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电梯,她准时迎上去问候,队员回答:“杨老师,我想您一定会在这里等我的。”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杨秀菊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能带给队员安心,就是她此行最大的心愿。就这样,每天队员们进病区,她都守在病区外,直到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看到最后一名队员走出病房,她才放心。
  作为感染管理专家的杨秀菊,也是此行队伍中年纪最大的“大姐”,她是医院预防感染的安全守护者,她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既要面对患者做好相关工作,又要针对医护人员做好感染防控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救治到位和杜绝医护人员的感染。
  杨秀菊所在的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地处大理市下关,下关是有名的“风城”。2月15日中午,杨秀菊在朋友圈写道:“但使风城飞将在,不叫‘冠匪’渡通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勇者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通山县医院,杨秀菊的感染管理防控工作是细致而琐碎的,需要每天的提前介入和最后的收尾,细心细致、一丝不苟是基本要求,还要鼓励鼓舞医护人员消除紧张情绪。她曾在朋友圈说:“经过紧张的岗前培训,队员们即将进入病区投入到真枪实弹的抗击疫情工作中。今天要进入病区的是9个队员,为了安抚他们难免会有的紧张情绪,此时此刻我要做的就是用實际行动,挨个检查指导他们穿防护用品,送他们进入病区。”
  功夫不负有心人。包括杨秀菊在内的41名医疗队员和当地医护人员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这一天,也是通山县要记入战“疫情”史册的日子。因为这一天,通山县新冠肺炎确诊的84名患者,全部治愈,无一人死亡,实现圆满清零。其中,包括一名96岁高龄的老人,据说,这是整个湖北省截至目前治愈患者中的最高年龄。
  医院举行了重要而简洁的清零活动,所有医患相拥而泣,包括杨秀菊这位队伍中的大姐,那是激动欢庆的泪水。
  情  谊
  接触过杨秀菊的人,都夸赞她是一位热心、善良、正直、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大姐。看到任何人有困难,她都会尽其所能地去帮助。
  从她最初读大理卫校到她开始参加工作的迪庆州人民医院,再到她现在工作的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学、同事、朋友和患者总是这样评价她。现在,1800多公里外的通山也是一样。
  在通山县战“疫”期间,杨秀菊工作在县医院,吃住在县城离医院不远处的至康酒店。40天的时间,都是酒店到医院,医院到酒店,两点一线。所接触的人,是医护同行、患者、保洁人员和酒店员工。短暂的相处,杨秀菊就和他们中的许多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遥远路程到通山,
  不怕劳苦不畏寒。
  医高德高救疫者,
  功绩卓越永传言。”
  2月20日,杨秀菊到达通山工作一周后,就收到了一封感谢信。这封信是一位姓乐的保洁阿姨写的。乐阿姨和杨秀菊同在一个病区,由于特殊时期,医院保洁工作有较大危险性,几乎没人愿意做,已70岁的乐阿姨却说:“只要科室需要,我愿意来做。”
  看到乐阿姨这么大年纪还要干这么辛苦、危险的工作,杨秀菊很心疼,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关心照顾她,教她认真做好防护,帮她分担工作,把自己的食物、水果分给她……
  知晓这些事后,阿姨的丈夫便代笔,写下了这封简短而暖心的感谢信。
  看着这封质朴而真诚的感谢信,杨秀菊却说:“我只是做了一些小事,没想到他们就记在了心里。”
  事情虽小,情谊动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守护每个需要守护的人,这是杨秀菊作为医者的仁心。而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每位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她常怀的爱心和初心。
  疫情面前,这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感控老兵;这位默默奉献的守护者,发挥着自己的每一份光和热,照耀温暖身边人。
  杨秀菊在至康酒店结下的生活情谊,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影响而淡化,宾客之间的感情,在非常时期显得更加亲密。相敬如宾,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至康酒店却化为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彼此为对方着想,酒店想方设法,全方位为医疗队员服务,包括吃的口味、晾洗衣服等等,医疗队员教服务员做大理口味的饭菜、介绍云南好吃好玩的等等,亲如一家的40天,真的很暖。
  3月21日,在离开通山县前夕,杨秀菊代表41名驻通山医疗队员,给至康酒店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信中写道:
  “至康酒店的全体员工 :你们好!2020年鼠年伊始,新冠病毒席卷荆楚大地。疫情牵动着4000多万云南人民的心。卫健委一声令下,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上阵,踏上驰援抗疫的征程。2月12日我们抵达通山之时,你们为我们准备好了干净整洁的房间,在之后的40个日夜,你们更是让我们得到最好的保障,让我们无后顾之忧。让我们有在自己家一样的感觉,感受到各种温暖,为了让我们再吃好点,再住舒服点,你们想尽一切办法做云南口味给大家吃,大家都说我们是最美的‘逆行者’,那你们就是我们逆行路上坚强的支撑……人心齐‘新冠’灭。现在疫情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根据国家卫健委安排,我们将要返回,在这即将分别的日子有很多很多的不舍和眷恋。感恩命运让我们相识,感恩生活上的相伴。希望疫情过后,至康所有员工相约齐聚云南大理,我们在苍山脚下,洱海之边等待你们的到来。”
  至于那些发生在病区里面的故事,杨秀菊的,杨秀菊和队友以及当地医护人员的,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全都是生死之交。那些故事,我们等着杨秀菊和她的队友们解除隔离休养回到大理后,慢慢地讲给我们听。
  庚子年春天,云南和湖北,大理和通山,是血筑的情谊。云南41名,其中包括杨秀菊在内的大理25名医疗队员和通山48万人民之间,那是过命的交情。
  惜  别
  3月20日是春分。从人文情怀的角度来说,2020年的立春姗姗来迟,春分的时候,华夏大地刚开始立春。因为在这个时节,湖北新增确诊病例已清零数日,而杨秀菊所在的通山县,距离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已经整整12天。这是上天的眷顾,更是全体民众特别是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这样良好的局势下,杨秀菊和她的医疗队员撤离的日期已经明确。此时,他们26人的医疗队已经在通山战斗了整整40天,而先期到达的15名医疗队员已战斗了50多天。
  熟悉而陌生的家乡已经在远处招手,而杨秀菊和她的队员们早已把“通山”这个异乡作为自己的故乡。一方面是归家心切,一方面难舍通山,难忘这份患难之情。
  离别的前一晚,通山下起了小雨,许多队员都失眠了。40天,他们奋战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朝夕相处的战友、患者以及通山人民都如他们的家人一般。通山,俨然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杨秀菊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个叫姜艳群的队友,在临别之际写下了一首题为《告别一座城》的诗歌:
  听一场通山的雨
  数一数四十天的时光
  煮一段难忘的情
  念一个地方的人
  告诉自己后会有期
  告诉自己能笑着挥手告别
  如果没有遇见善良的你们
  如果不是我
  是不是就不用伤感
  触摸着心底的感动
  奮战的日子历历在目
  我怕带泪的眼睛看不清你们的表情
  告别一座城
  告别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
  通山,我爱你
  中国,我爱你
  3月22日上午,云南援助医疗队离别通山的时刻到来了。十里春风送亲人,当地民众和政府用最高礼遇向白衣战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杨秀菊清楚地记得,来时风雨骤,去时满园春。告别,并不悲伤,却让人泪如雨下。在通山大地上的生死较量,风雨同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记忆。
  杨秀菊忘不了那天,从政府广场到高速入口,警车开道,警摩护送,人们敞开怀抱,用鲜艳的国旗和标语,用庄严肃穆的敬礼,用挥舞的双手,用热烈的掌声,用高高挑起的大拇指,用最高礼遇,欢送战“疫”将士,欢送彩云之南的英雄儿女,千言万语也道不尽48万通山人民的不舍之情。
  车窗之内,41名队员,早已泪流满面。
  不是亲情,胜似亲情。锦旗和鲜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水乳交融、难舍难分的兄弟姐妹之情。
  据媒体报道,3月22日上午10点30分,在杨秀菊和队员们到达武汉天河机场之际,通山县城送行的人们,仍然手捧着鲜花,高扬着国旗,高唱着国歌,久久不肯散去。   知此消息,杨秀菊在心底默默地说:值了!
  再见了,通山!
  40天,虽然未曾见过通山的风景和山水,但见识了大灾中向善的人心,见识了通山人的热情。
  归  来
  归来,一个不少。
  通山的84名确诊者一个没少,全部治愈;驰援的41名医疗队员一个没少,平安归来。
  2020年3月22日下午15点10分,杨秀菊和云南援鄂医疗队员乘坐的飞机稳稳地在昆明长水机场落地。民航部门给予了罕见的最高规格的“过水门”礼遇,并受到了云南省党政领导和亲人们的热烈欢迎。
  40个日夜的奋战终迎来曙光。2月11日,他们带着希望,抱着必胜之决心驰援而去,如今不辱使命,完成任务平安归来。“一个不少”,是他们向通山人民和家乡亲人交出的合格答卷。
  欢迎归来的仪式上,云南省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来到机场迎接队员,向他们表示深切的关怀,并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向医疗队员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欢迎仪式结束后,杨秀菊和医疗队员们前往昆明滇池边的海埂酒店,进行为期14天的隔离休养。
  回家的路,已经很近很近。
  3月22日之后的14天,杨秀菊和她的战友们将回到大理,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怀里。那时,季节已是人间芳菲四月天,大地处处是清朗。
  从未到过湖北的杨秀菊,在武汉大学樱花最美的时候,与之擦肩而过;回到昆明的时候,她记忆中的昆明圆通山的樱花,也該到了烂漫之时,只是不能前去;回到大理的时候,大理大学久负盛名的樱花,也将过了花期。
  遗憾吗?或许有点。
  但这个春天,虽然错过了季节的美丽花期,却遇见了最好的、最精彩的自己。
  今年,杨秀菊,58岁。她已经在感染防疫的岗位上奋战了25年,是一名多年坚守一线的感控科副主任医师,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她是民盟盟员,云南省预防医学会常务委员、云南省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大理州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
  新冠肺炎面前,她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
  在此,笔者以白族民歌“山花体”的格式,写成一首小诗,赠与杨秀菊和她在通山战“疫”的队友:
  战旗下的你
  ——致大理援鄂白衣战士
  一场灾难一场疫,
  倒春寒袭楚天急,
  万众援鄂战旗舞,
  旗下有大理。
  大灾面前有大爱,
  一衣带水同舟济,
  苍洱吹响集结号,
  战旗下有你。
  神州姐妹是一家,
  四海之内皆兄弟,
  此去武汉无多路,
  你的步履急。
  危难时刻见真情,
  白州荆楚两相依,
  通山医院显身手,
  你代表大理。
  明知前路多艰险,
  医者仁心你不惧,
  好人自古有好报
  大理祝福你。
  庚子春天在路上,
  春天有你才美丽,
  你是寒冬唤春人,
  芬芳拥抱你。
  是的,大灾面前,齐心战“疫”。援鄂的战旗下,有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5名勇士,有云南省的754人的队伍,有全国的42000多人的医护长城。其中,也有杨秀菊。
  严寒即将过去,春风已经拂面。
  出征时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已是换春的使者。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对微观粒子的研究探索观点普遍认为,将物质回归本源后,量子带有正负两类电荷。但笔者根据物质的中性表象进行另一角度的思考:有没有可能量子本身不带电,且粒子带电的性质只是量子运动表现出来的性质?对此,仅以个人观点:最微观的构成量子是不带电的量子,或者认为,粒子的电性其实质是最微观量子运动的表现。而我们所观测到的粒子实质是低矢量光量子集群。暂且不论这个观点是否能经得住考验,该观点的提出只是为了
期刊
李维丽的散文集《流淌的时光》是关于云龙的散文集。云龙是大理滇西北的县城,以山地为主,兼有澜沧江河谷地带。此地虽然偏僻而贫穷,却历史悠久,旧时盐业丰沛,有明代“云龙五井”、清代“云龙八井”之说,西汉武帝时置比苏县,“比苏”在白语里就是“盐”的意思,县境内的“沘江”在白语中也是“盐河”之意。盐业的兴盛带动文化的繁荣,作为具有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县域,写一部散文集,决非易事。就我有限的视野中,还没有哪位作家
期刊
无论你最后挣了多少钱,拥有了多高的职位,你发现,你最终追寻的,只是一个能够安妥灵魂的地方。   ——马德《你可以是最漂亮的人》  书是一个教师吃饭的家什,啃书自然就成了我每日必习之功。大半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与书结伴,一路走来,直到退休。自己又喜欢读书,喜欢买书、订阅书报杂志,业余还喜欢写作。当年梦寐以求的,就是何时能有间书房,有张书桌,还有个书架,能安静地读书和写
期刊
80后散文作者李维丽温婉多情又敏锐多思,以女性细腻内敛的情感状态和勃发律动的生命样态,将目光聚焦于云龙县的古村、古镇、古桥、古盐井、古道、古树和群山之间的火葬墓群,在时光的罅隙间窥见宏旨精义,在生命意义的探寻中镂刻心灵。第一部散文集《流淌的时光》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三辑,共72篇文章。“这本小集,收录我近几年来写下的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些文字,记录的是我这些年在小城生活的时光。第一辑是关于‘行
期刊
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像涟漪一般扩散。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攻坚战全面打响,大理也不例外。  这次,对于大理市凤仪卫生院院长王珺而言,又多了一个新头衔——大理市疫情防控医学隔离观察点负责人。  疫情面前,单是“隔离点”三个字就足以让人闻而却步,与隔离观察者接触,王珺将自己放在被传染的风口浪尖。  作为一名党员,无论风雨沧桑,或是岁月斑驳,在从医30余载的王珺价值序列里,医者初心是第
期刊
2020年的春天,面对汹涌而至的疫情,一些人留下了事迹,一些人留下了话语,而我采访的主人公,给我留下了几个印象深刻的关键词。   ——作者题记  与想象中一线“抗疫”斗士铿锵激昂的形象有所不同,2020年初春3月的一个下午,坐在我面前的陈舒燕,一脸温和,谈吐自如,仿佛这一场必将散去,但仍在上演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未与她有关,或是远在千里之外,云淡风轻。但知识分子的儒雅
期刊
如果没有发生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的春节,杨桂霞要陪着远嫁辽宁沈阳已时隔三年才回来过年的妹妹、小侄儿好好地聚一聚,带着不满两岁的二宝和已上初二的女儿,与家人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地吃年夜饭,然后走亲访友,或是抽空到附近的景区散散心。忙忙碌碌工作了一年,也该抽点时间陪陪家人,过一个暖心的春节。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疫情,让她的计划全部都落空了。除夕前两天,她和县疾控中心所有同事一样,
期刊
说起“老三届”,人们都知道他们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先遣队、主力军,也是1977年、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带着伤痕走进考场、跨入大学校园的大龄学生,他们整整十年的遭际命运人们都耳熟能详。但是,“老三届”当年有怎样的初、高中校园生活,有怎样的道德情操,他们是怎样磨炼自己的意志品格的,等等,这几乎是鲜为人知的。这里,通过对53年前鹤庆中学66级高22班三年高中生活的追忆,帮你解开上述的疑团。  一  
期刊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上山下乡”是难以忘怀的大理记忆之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是1968年12月2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文化大革命”的内容之一。毛主席还指出:“他们(指“知青”)应该热情地跑到农村去,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不惜从任何小事做起。”当时“文化大革命”已开展了3年,全国所有学校都停课停学,在整个社会笼罩着“读书无用”的舆论氛围的背
期刊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武汉、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被疫情的阴霾笼罩,上到九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婴儿,一时间谈“疫”色变,焦虑、恐慌、疑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自疫情发生后,各地纷纷派出医疗队驰援湖北。来自人民网的消息,截止3月8日,全国已经有346支医疗队、4.26万人抵达武汉和湖北,其中重症专业的医护人员达到1.9万人。在这346支医疗队中,就有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后派出的2支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