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的概念,并获得巨大成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相似之处,因此将柔性管理融入高校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关键词:人力资源;柔性管理;高校
以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客观理论知识的基础,不用强制性的手段,就能够使他人对你的行为表示赞同并服从,将自己的意志化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的动力,这就是所谓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有别于刚性管理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指示的达成并不是依靠发号施令、成文的规章制度等权利性质的形式范畴,而是依靠人们自身的心理过程,是每个人内心的潜意识和自觉意识将其内化为外在的自觉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的概念,并获得了巨大成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相似之处,因此将柔性管理融入一种是十分有必要的手段,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一、高校推行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一)推进原有将资源当成本的观念转变。由于传统高校在人才的管理方面,仅仅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行事,而没有真正满足教师员工的需求,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人性化,也就变得单一、乏味、没有生命力。这种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只会将教职员工变成一滩死物,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抑制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表面上是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实际上降低了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也忽略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阻碍了人才价值的真正实现。
(二)改变组织结构,体现灵活性。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在设计上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自上而下的科层结构和层层管理的运作方式导致管理层次繁多、手续繁琐。强调的是各部门的明确分工,上级对于下级的领导和监督,导致高校的人力组织结构过于死板、僵硬、无法随机应变。在整个高校的组织结构中人力部门只是一个辅助性质的部门,没有自主原创性,只是完成上级下达的命令。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人力资源部门的配置架构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变迁的需要了。
(三)促进人才的使用和引进匹配。
目前,高校并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无法充分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仅仅通过培训的方式是不能够达到人才的合理使用的目的的。人才的配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依旧沿用了旧有的管理模式。例如,专业技能和岗位不匹配,具有科研能力和才华的科研人员却不能参与科研事业,而是处于行政岗位,致使人才的流失和能力的损失;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引进与实际工作的不匹配。有的高校仅仅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只关注到人才引进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了引进人才的质量和真正才能,导致所引入的人才不能与学校进行完美的整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四)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存在结构单一、指标缺乏的问题。由于多年以来一直沿用旧有的评价方式,导致许多评价指标都不能客观地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准。决定教师薪酬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依旧是职称和学历的高低,这种评定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衡量一名教师素质的高低的关键指标,应该是教师理论水平、授课质量、能力素质、学习能力等。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依旧属于终身制和单一制,这样对于激发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容易在教师群体中滋生懈怠不前的负面情绪。此外,以职务、职称、级别划分进行薪酬分配,以物质激励作为激励机制,对于年轻教学人员的打击是十分严重的。
二、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应用
(一)将知识指导工作者作为教育组织结构核心。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我国高校的組织结构在设计上还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自上而下的科层结构和层层管理的运作方式导致管理层次繁多、手续繁琐。强调的是各部门的明确分工,导致高校的人力组织结构过于死板、僵硬,无法随机应变。但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组织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因此,我们应该将知识指导工作者作为教育组织结构核心,构建柔性教学组织结构。柔性教学组织结构能够很好地减少组织的层次,使其变得精简、便利,打破原本森严的壁垒,多多接触和接纳新兴学科,尤其是边缘、交叉学科,丰富组织结构的内涵。通过精简的组织构架,使得每一名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直接传达到上级领导,加强了组织管理的人性化,能够更为敏捷地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这种组织结构摒弃了旧有模式的死板、僵硬,变得灵活、多变,有助于接纳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职人员,实现人员结构最大限度的优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再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更为平等和融洽,更能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高校培养更多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同时,应引导高校的管理部门逐步转变工作理念,不再仅仅是下达命令,而是为教职员工提供服务,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专业研究当中。
(二)建立柔性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高校人力资源储备通常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尤其显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特点,也就是有着较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但对于知识层面的劳动的监管以及劳动成果的衡量是很有困难的,这方面与企业中的知识员工有着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引入高校激励机制和人员管理上,并针对高校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既体现创新意识又务实科学的激励机制。针对高校的人员流动管理,原先采用的方式是对人员流动进行极端的限制和局限,但是人员流动是高校发展的必须动力和结果,因此要合理设置规则来实现科学的人员流动方式和频率。为解决人员流动的问题,可以在高校内提供更多的兼职、聘任、咨询、合作等岗位,便于人员更加柔性的流动和管理。
(三)从校园文化着手,建设创新、包容、融洽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高校环境氛围建设的一个关键。首先,为每一名教职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环境,能够实现知识在全校范围内的共享。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知识创新上的优势,将其作为获得优势和胜利的关键,使员工之间能够相互督促,实现共同进步;其次,高校在文化建设的时候要承认并注重其多样性。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发表与以往的旧时代不同的是,管理并不是统一化、僵化的管理,而是体现多样化、多元化的柔性管理。承认文化中的差异性、多样性,能够帮助来自五湖四海的教职员工在同一个环境氛围内和谐相处。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文化特征在工作中有所碰撞,可能会引发某些冲突和矛盾。因此,高校人力管理更要以宽容、谅解、包容的态度去解决这种文化价值上的冲突。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有时更会产生新的火花,帮助教职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浅析[J]. 余佳华.??中国电力教育. 2009(15)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柔性化研究[J]. 王雨华.??辽宁高职学报. 2006(02)
[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J]. 周作宇.??中国高等教育. 2000(12)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的概念,并获得巨大成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相似之处,因此将柔性管理融入高校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关键词:人力资源;柔性管理;高校
以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客观理论知识的基础,不用强制性的手段,就能够使他人对你的行为表示赞同并服从,将自己的意志化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的动力,这就是所谓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有别于刚性管理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指示的达成并不是依靠发号施令、成文的规章制度等权利性质的形式范畴,而是依靠人们自身的心理过程,是每个人内心的潜意识和自觉意识将其内化为外在的自觉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的概念,并获得了巨大成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相似之处,因此将柔性管理融入一种是十分有必要的手段,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一、高校推行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一)推进原有将资源当成本的观念转变。由于传统高校在人才的管理方面,仅仅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行事,而没有真正满足教师员工的需求,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人性化,也就变得单一、乏味、没有生命力。这种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只会将教职员工变成一滩死物,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抑制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表面上是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实际上降低了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也忽略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阻碍了人才价值的真正实现。
(二)改变组织结构,体现灵活性。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在设计上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自上而下的科层结构和层层管理的运作方式导致管理层次繁多、手续繁琐。强调的是各部门的明确分工,上级对于下级的领导和监督,导致高校的人力组织结构过于死板、僵硬、无法随机应变。在整个高校的组织结构中人力部门只是一个辅助性质的部门,没有自主原创性,只是完成上级下达的命令。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人力资源部门的配置架构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变迁的需要了。
(三)促进人才的使用和引进匹配。
目前,高校并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无法充分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仅仅通过培训的方式是不能够达到人才的合理使用的目的的。人才的配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依旧沿用了旧有的管理模式。例如,专业技能和岗位不匹配,具有科研能力和才华的科研人员却不能参与科研事业,而是处于行政岗位,致使人才的流失和能力的损失;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引进与实际工作的不匹配。有的高校仅仅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只关注到人才引进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了引进人才的质量和真正才能,导致所引入的人才不能与学校进行完美的整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四)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存在结构单一、指标缺乏的问题。由于多年以来一直沿用旧有的评价方式,导致许多评价指标都不能客观地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准。决定教师薪酬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依旧是职称和学历的高低,这种评定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衡量一名教师素质的高低的关键指标,应该是教师理论水平、授课质量、能力素质、学习能力等。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依旧属于终身制和单一制,这样对于激发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容易在教师群体中滋生懈怠不前的负面情绪。此外,以职务、职称、级别划分进行薪酬分配,以物质激励作为激励机制,对于年轻教学人员的打击是十分严重的。
二、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应用
(一)将知识指导工作者作为教育组织结构核心。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我国高校的組织结构在设计上还有许多不合理之处,自上而下的科层结构和层层管理的运作方式导致管理层次繁多、手续繁琐。强调的是各部门的明确分工,导致高校的人力组织结构过于死板、僵硬,无法随机应变。但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组织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因此,我们应该将知识指导工作者作为教育组织结构核心,构建柔性教学组织结构。柔性教学组织结构能够很好地减少组织的层次,使其变得精简、便利,打破原本森严的壁垒,多多接触和接纳新兴学科,尤其是边缘、交叉学科,丰富组织结构的内涵。通过精简的组织构架,使得每一名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直接传达到上级领导,加强了组织管理的人性化,能够更为敏捷地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这种组织结构摒弃了旧有模式的死板、僵硬,变得灵活、多变,有助于接纳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职人员,实现人员结构最大限度的优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再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更为平等和融洽,更能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高校培养更多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同时,应引导高校的管理部门逐步转变工作理念,不再仅仅是下达命令,而是为教职员工提供服务,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专业研究当中。
(二)建立柔性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高校人力资源储备通常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尤其显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特点,也就是有着较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但对于知识层面的劳动的监管以及劳动成果的衡量是很有困难的,这方面与企业中的知识员工有着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引入高校激励机制和人员管理上,并针对高校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既体现创新意识又务实科学的激励机制。针对高校的人员流动管理,原先采用的方式是对人员流动进行极端的限制和局限,但是人员流动是高校发展的必须动力和结果,因此要合理设置规则来实现科学的人员流动方式和频率。为解决人员流动的问题,可以在高校内提供更多的兼职、聘任、咨询、合作等岗位,便于人员更加柔性的流动和管理。
(三)从校园文化着手,建设创新、包容、融洽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高校环境氛围建设的一个关键。首先,为每一名教职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环境,能够实现知识在全校范围内的共享。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知识创新上的优势,将其作为获得优势和胜利的关键,使员工之间能够相互督促,实现共同进步;其次,高校在文化建设的时候要承认并注重其多样性。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发表与以往的旧时代不同的是,管理并不是统一化、僵化的管理,而是体现多样化、多元化的柔性管理。承认文化中的差异性、多样性,能够帮助来自五湖四海的教职员工在同一个环境氛围内和谐相处。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文化特征在工作中有所碰撞,可能会引发某些冲突和矛盾。因此,高校人力管理更要以宽容、谅解、包容的态度去解决这种文化价值上的冲突。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有时更会产生新的火花,帮助教职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浅析[J]. 余佳华.??中国电力教育. 2009(15)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柔性化研究[J]. 王雨华.??辽宁高职学报. 2006(02)
[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J]. 周作宇.??中国高等教育. 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