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觉在人们获得和检验知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人因为视觉的直观作用,容易获得直观、便捷的认识,并且能够比较便捷、全面甚至是直观的方式通过比较、实践、检验以得到确定性的知识。缺少视觉直观的盲人,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获得并检验他们的知识:语言描述、触觉、触觉记忆以及检验过程的强化。
关键词:先天盲人;触觉;记忆;强化
正常人与先天盲人在获得与检验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方法与特征,以往相关理论资料往往聚焦于正常人的认知过程,而忽视了对先天盲人知识获得过程及检验方式的研究。我们认为,先天盲人认知过程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先天失明的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又是如何确定其知识的正确与否?
1.视觉在正常人获得与检验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在我们获得对某种事物的认识的时候,我们通常要借助感觉来收集这个事物各方面的要素,例如颜色、形状、气味、温度、声音等等,然后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的思维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一个初步的综合性认识——即感性认识,如此便为人们获得理性认识提供了前提。同时,实践检验过程也需要感觉因素,需要感觉的不断比较,然后再强化。可见,感觉在人的知识的获得和检验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视觉,正常人可以直接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甚至于距离的认识。通过视觉,正常人可以很直观的验证某些基本的概念,又可以很简单的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相似性的表象。例如,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便很容易的理解什么是“圆”的形状,而当我们看到篮球、足球等圆形物体的时候,又可以很直观的知道它们“圆”的这个属性。而当其他人仅仅是通过语言描述某个我们先前并不知道的物体是圆形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白它的形状——“圆”。甚至在语言描述的基础上,该物体的大小、颜色等等,我们也都可以形成比较清楚的印象。这正是由于,那些基本的概念被我们所理解并通过视觉直观的被我们所记忆,即使只是语言的描述,我们也能根据所记忆到的概念进行类比、联想,从而形成关于某一未见过的物体的近似形象。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向他人介绍或描述某一陌生物体的时候,总是喜欢借用一种“相似性中介”——并且这种中介必然是听众所熟悉、所了解,或至少是见过的,以此来作为参照物,那么听众在听了讲述者的描述后,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概念,运用类比、联想的方式,就会对陌生物体形成一种基于参照物形象的认识或想象。甚至我们在讨论或想象某些或许并不存在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形成这些东西具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这是因为我们的想象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也必须依据现实的经验基础,依据所看到的一些基本概念或具体事物来构成新事物的形象。
由于人获得知识并不能只单纯的依靠某一种感觉,而是几种感觉的综合,因而在运用某种具体感觉的时候,通常会引起其他感觉的“共鸣”, 这就是“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在联觉中最突出的是颜色的联觉。例如当我们看到红色的时候,通常会有热的感觉,而“热”的感觉却是由触觉来体验的。而当我们看到醋的时候,会联想到“酸”,这是视觉引起的味觉的刺激,但这种刺激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基于我们以前对醋形成的综合性认识,已经确定的知道了“酸”是醋最主要的特征。
在知识的检验过程中,视觉同样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静观其变”、“以观后效”等说的都是“看”在知识检验中的作用。知识检验效果的体验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但在某些条件下,视觉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例如有人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只要我们看到一只乌鸦不是黑的,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又如历史上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借助改进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视觉在正常人的知识获得以及知识的检验中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先天盲人获得并检验知识的四个环节
那先天失明的人又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实现知识的检验呢?
先天的盲人由于失去了视觉,他们的其他感官发展得更为敏锐,而且他们对自己已有的经验有更可靠的记忆。他们能很容易地判断噪音发出的方向,根据声音强度的变化比正常人更好地说出距离的差异。他们根据热的强度的变化,精确地判断火的距离。他们能根据口音很容易地识别不同的人。尤其是触觉,在他们生活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狄德罗在《聋哑人的书信》中曾经说过“我发现所有感官中,眼睛最浅薄,耳朵最骄傲,嗅觉最骄奢淫逸,味觉最迷信又最反复无常,触觉最深刻,几乎等于一个哲学家”在这里,狄德罗认为触觉比眼睛更深刻,更真实。对于失去视觉而触觉更发达的盲人来说,触觉在他们的知识获得和检验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他们能注意根据触觉经验设想不知道的对象。他们的手指之于他们,甚于眼睛之于正常人。当狄德罗试图向一个盲人解释一只眼睛的性质和功能时,这盲人说,这眼睛一定是“这样一个器官,空气对它产生的作用如同这根手杖对我的手的作用”甚至有盲人说“如果你们想要我相信上帝,你们就必须使我触及上帝。”
由于先天的盲人失去了视觉这一获得认识的直观“武器”,因而他们对于具体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就很难形成直接的、确定的概念。盲人在获得知识的时候首先必须了解某些基本的概念,例如触觉到的感觉的具体所指,像是形状、温度等。而对于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必须建立在两个条件的基础上:一是语言,主要指正常人的语言指引、语言描述;二是触觉,主要是盲人对于触觉的记忆,而先天的盲人较于正常人有更为敏锐和强大的“手指记忆”。因而,在最开始的基本概念获得的时候,盲人必须靠触摸具体的实物加上正常人的语言指引和描述。例如,在正常人向盲人解释“圆”的概念的时候,必须将圆的形状、构成等清楚、明白的解释,然后引导盲人触摸具体的圆形物体。盲人在听了正常人的语言的指引和描述之后还无法形成一个具体的“圆”的形状,而当他记忆了触觉的物体的形状的具体感觉之后,就会将所触觉到的和通过语言描述所获得的信息比照,从而形成“圆”这个形状的基本概念。然后还必须进行反复的强化才能真正的理解或记忆“圆”的形状。而当日后,他遇到类似的语言描述或触觉到圆形物体的时候,他便能知觉到这是一个“圆”的形状。一个盲人关于事物形状的知识是借助一定的语言描述,更重要的是靠触觉和躯体运动获得的;他对这种形状或图形的记忆乃由“他记得的那些触觉”构成。
语言描述的功能在盲人获得知识以及知识检验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正常人也是如此)。例如在对基本概念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语言向学习者描述了“圆”的基本属性,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圆”的概念。对于盲人来说,由于失去了视觉的直观性,他们很难获得关于某一概念的具体形式,也就很难去确定和比较。语言的描述对于盲人知识的获得和检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基本概念获得的阶段,当盲人触觉到“圆”的物体,如果正常人向他描述说这是“三角形”,那么盲人便会对“圆”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概念。只有当他日后触觉到“三角形”有人向他描述是“三角形”,并且再让他触觉“圆”而向他描述为“圆”的时候,然后反复进行概念强化加上盲人自己的多方比较和触觉确定,他才可能改变原来“圆”是“三角形”的概念,而确定“圆”和“三角形”的真正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另外,由于触觉的有限性,盲人不可能总是单单靠触觉而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综合性认识,还必须在触觉的基础上依赖于正常人的语言描述,只是最终还是要靠盲人的触觉来进行检验。“盲人摸象”故事中,几个盲人只是知道了有“大象”这个概念,但是他们并没有关于大象的明确的认识。根据自己的触觉然后结合以往的经验,摸到象腿的认为大象是柱子,摸到耳朵的认为大象是扇子,对于盲人来说这是他们当下的触觉以及他们记得的那些触觉记忆相结合的论断,因而是正确的。这里就体现了触觉在盲人在知识获得和检验中的局限性,触觉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触觉到事物的整体,并且对于盲人来说,正确与否还要和以往的触觉记忆相比较,但有时候这种方式往往是错误的。这时,就需要语言的描述功能了。利用语言的描述功能将盲人所触觉到事物的整体以及他触觉到的部分进行解释,然后再由盲人的触觉加以确认,但是这个行为也只有在反复强化之后,盲人才有可能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综合性认识或确定性的认识。但由于先天的缺陷,他们即使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某一事物的整体或属性,这也是不完全的。
上面已经提到盲人对于形状或者某一事物的认识是由“他记得的那些触觉”构成。因而,当他遇到类似的触觉的事物的时候,他便会联想到类似或相似的概念或事物。由于视觉的缺陷,盲人往往具有很强的记忆能力以及类比和联想思维能力,而这些记忆和思维能力在盲人的新知识获得和检验中又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检验的难度。
盲人的知识检验需要几个条件:1、正常人的语言描述,当然不能是胡言乱语,必须是清楚明白而又适当的;2、盲人自己的触觉,触觉对于盲人就像眼睛之于正常人,是盲人最深刻的认识和最确信的检验手段;3、以往的触觉记忆,盲人在知识的检验过程中,由于视觉的缺陷,其检验很多时候就要靠现有的语言描述、触觉等和以往的触觉记忆进行比较,通常获得相似的触觉时,他们一般会认为自己已经是正确的了;4、检验过程的反复强化,对于盲人,缺少了视觉的直观,在形成某一确定认识的时候,盲人总是要通过不同的语言描述以及触觉比较来反复验证和强化,才能最终形成一个比较确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 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思隽 著《科学理论检验论——与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对话》,江西人民出版社.
[3]德尼·狄德罗 《关于盲人的书信》《关于聋哑人的书信》《生理学基础》.
关键词:先天盲人;触觉;记忆;强化
正常人与先天盲人在获得与检验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方法与特征,以往相关理论资料往往聚焦于正常人的认知过程,而忽视了对先天盲人知识获得过程及检验方式的研究。我们认为,先天盲人认知过程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先天失明的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又是如何确定其知识的正确与否?
1.视觉在正常人获得与检验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在我们获得对某种事物的认识的时候,我们通常要借助感觉来收集这个事物各方面的要素,例如颜色、形状、气味、温度、声音等等,然后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的思维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一个初步的综合性认识——即感性认识,如此便为人们获得理性认识提供了前提。同时,实践检验过程也需要感觉因素,需要感觉的不断比较,然后再强化。可见,感觉在人的知识的获得和检验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视觉,正常人可以直接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甚至于距离的认识。通过视觉,正常人可以很直观的验证某些基本的概念,又可以很简单的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相似性的表象。例如,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便很容易的理解什么是“圆”的形状,而当我们看到篮球、足球等圆形物体的时候,又可以很直观的知道它们“圆”的这个属性。而当其他人仅仅是通过语言描述某个我们先前并不知道的物体是圆形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白它的形状——“圆”。甚至在语言描述的基础上,该物体的大小、颜色等等,我们也都可以形成比较清楚的印象。这正是由于,那些基本的概念被我们所理解并通过视觉直观的被我们所记忆,即使只是语言的描述,我们也能根据所记忆到的概念进行类比、联想,从而形成关于某一未见过的物体的近似形象。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向他人介绍或描述某一陌生物体的时候,总是喜欢借用一种“相似性中介”——并且这种中介必然是听众所熟悉、所了解,或至少是见过的,以此来作为参照物,那么听众在听了讲述者的描述后,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概念,运用类比、联想的方式,就会对陌生物体形成一种基于参照物形象的认识或想象。甚至我们在讨论或想象某些或许并不存在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形成这些东西具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这是因为我们的想象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也必须依据现实的经验基础,依据所看到的一些基本概念或具体事物来构成新事物的形象。
由于人获得知识并不能只单纯的依靠某一种感觉,而是几种感觉的综合,因而在运用某种具体感觉的时候,通常会引起其他感觉的“共鸣”, 这就是“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在联觉中最突出的是颜色的联觉。例如当我们看到红色的时候,通常会有热的感觉,而“热”的感觉却是由触觉来体验的。而当我们看到醋的时候,会联想到“酸”,这是视觉引起的味觉的刺激,但这种刺激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基于我们以前对醋形成的综合性认识,已经确定的知道了“酸”是醋最主要的特征。
在知识的检验过程中,视觉同样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静观其变”、“以观后效”等说的都是“看”在知识检验中的作用。知识检验效果的体验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但在某些条件下,视觉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例如有人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只要我们看到一只乌鸦不是黑的,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又如历史上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借助改进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视觉在正常人的知识获得以及知识的检验中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先天盲人获得并检验知识的四个环节
那先天失明的人又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实现知识的检验呢?
先天的盲人由于失去了视觉,他们的其他感官发展得更为敏锐,而且他们对自己已有的经验有更可靠的记忆。他们能很容易地判断噪音发出的方向,根据声音强度的变化比正常人更好地说出距离的差异。他们根据热的强度的变化,精确地判断火的距离。他们能根据口音很容易地识别不同的人。尤其是触觉,在他们生活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狄德罗在《聋哑人的书信》中曾经说过“我发现所有感官中,眼睛最浅薄,耳朵最骄傲,嗅觉最骄奢淫逸,味觉最迷信又最反复无常,触觉最深刻,几乎等于一个哲学家”在这里,狄德罗认为触觉比眼睛更深刻,更真实。对于失去视觉而触觉更发达的盲人来说,触觉在他们的知识获得和检验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他们能注意根据触觉经验设想不知道的对象。他们的手指之于他们,甚于眼睛之于正常人。当狄德罗试图向一个盲人解释一只眼睛的性质和功能时,这盲人说,这眼睛一定是“这样一个器官,空气对它产生的作用如同这根手杖对我的手的作用”甚至有盲人说“如果你们想要我相信上帝,你们就必须使我触及上帝。”
由于先天的盲人失去了视觉这一获得认识的直观“武器”,因而他们对于具体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就很难形成直接的、确定的概念。盲人在获得知识的时候首先必须了解某些基本的概念,例如触觉到的感觉的具体所指,像是形状、温度等。而对于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必须建立在两个条件的基础上:一是语言,主要指正常人的语言指引、语言描述;二是触觉,主要是盲人对于触觉的记忆,而先天的盲人较于正常人有更为敏锐和强大的“手指记忆”。因而,在最开始的基本概念获得的时候,盲人必须靠触摸具体的实物加上正常人的语言指引和描述。例如,在正常人向盲人解释“圆”的概念的时候,必须将圆的形状、构成等清楚、明白的解释,然后引导盲人触摸具体的圆形物体。盲人在听了正常人的语言的指引和描述之后还无法形成一个具体的“圆”的形状,而当他记忆了触觉的物体的形状的具体感觉之后,就会将所触觉到的和通过语言描述所获得的信息比照,从而形成“圆”这个形状的基本概念。然后还必须进行反复的强化才能真正的理解或记忆“圆”的形状。而当日后,他遇到类似的语言描述或触觉到圆形物体的时候,他便能知觉到这是一个“圆”的形状。一个盲人关于事物形状的知识是借助一定的语言描述,更重要的是靠触觉和躯体运动获得的;他对这种形状或图形的记忆乃由“他记得的那些触觉”构成。
语言描述的功能在盲人获得知识以及知识检验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正常人也是如此)。例如在对基本概念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语言向学习者描述了“圆”的基本属性,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圆”的概念。对于盲人来说,由于失去了视觉的直观性,他们很难获得关于某一概念的具体形式,也就很难去确定和比较。语言的描述对于盲人知识的获得和检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基本概念获得的阶段,当盲人触觉到“圆”的物体,如果正常人向他描述说这是“三角形”,那么盲人便会对“圆”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概念。只有当他日后触觉到“三角形”有人向他描述是“三角形”,并且再让他触觉“圆”而向他描述为“圆”的时候,然后反复进行概念强化加上盲人自己的多方比较和触觉确定,他才可能改变原来“圆”是“三角形”的概念,而确定“圆”和“三角形”的真正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另外,由于触觉的有限性,盲人不可能总是单单靠触觉而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综合性认识,还必须在触觉的基础上依赖于正常人的语言描述,只是最终还是要靠盲人的触觉来进行检验。“盲人摸象”故事中,几个盲人只是知道了有“大象”这个概念,但是他们并没有关于大象的明确的认识。根据自己的触觉然后结合以往的经验,摸到象腿的认为大象是柱子,摸到耳朵的认为大象是扇子,对于盲人来说这是他们当下的触觉以及他们记得的那些触觉记忆相结合的论断,因而是正确的。这里就体现了触觉在盲人在知识获得和检验中的局限性,触觉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触觉到事物的整体,并且对于盲人来说,正确与否还要和以往的触觉记忆相比较,但有时候这种方式往往是错误的。这时,就需要语言的描述功能了。利用语言的描述功能将盲人所触觉到事物的整体以及他触觉到的部分进行解释,然后再由盲人的触觉加以确认,但是这个行为也只有在反复强化之后,盲人才有可能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综合性认识或确定性的认识。但由于先天的缺陷,他们即使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某一事物的整体或属性,这也是不完全的。
上面已经提到盲人对于形状或者某一事物的认识是由“他记得的那些触觉”构成。因而,当他遇到类似的触觉的事物的时候,他便会联想到类似或相似的概念或事物。由于视觉的缺陷,盲人往往具有很强的记忆能力以及类比和联想思维能力,而这些记忆和思维能力在盲人的新知识获得和检验中又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检验的难度。
盲人的知识检验需要几个条件:1、正常人的语言描述,当然不能是胡言乱语,必须是清楚明白而又适当的;2、盲人自己的触觉,触觉对于盲人就像眼睛之于正常人,是盲人最深刻的认识和最确信的检验手段;3、以往的触觉记忆,盲人在知识的检验过程中,由于视觉的缺陷,其检验很多时候就要靠现有的语言描述、触觉等和以往的触觉记忆进行比较,通常获得相似的触觉时,他们一般会认为自己已经是正确的了;4、检验过程的反复强化,对于盲人,缺少了视觉的直观,在形成某一确定认识的时候,盲人总是要通过不同的语言描述以及触觉比较来反复验证和强化,才能最终形成一个比较确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 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思隽 著《科学理论检验论——与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对话》,江西人民出版社.
[3]德尼·狄德罗 《关于盲人的书信》《关于聋哑人的书信》《生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