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当前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主要诊断方法 方法 利用统计学分组原理对52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诊断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给出误诊率低的高效科学的诊断方法 结果 在依据罗马标准Ⅲ对52例患者诊断后,再进行症状诊断、临床病理生理诊断或者排除器质性疾病诊断,误诊率明显降低 结论 目前较为成熟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七种。但是由于功能性胃肠病具有多样性和反复发作性,因此在依据罗马标准Ⅲ诊断后,必须再结合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二次诊断,以保证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病 诊断方法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197-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并已被确诊为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25岁,最大为63岁,平均年龄为35.7岁。
1.2 诊断标准
由于罗马标准诊断FGID的灵敏度在60%左右,且阳性预测值约98%,特异度更是达到100%,因此诊断主要依据罗马标准Ⅲ。
1.3 临床表现
52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肠易激综合征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睡眠和躯体形式障碍。具体临床表现如下:28例患者有腹痛症状或者腹部出现明显不适;13例患者有明显的反酸、恶心以及呕吐症状;9例患者表现为腹泻;6例患者表现为便秘;21例患者表现为餐后明显饱胀。另外,在本次统计数据中有3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忧郁、失眠或者焦虑等心理症状。
1.4 方法
利用统计学分组原理对52例患者的诊断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计算误诊率。另外,每位患者在诊断前都接受了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检查,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功能性胃肠病进行排除性诊断。
1.5 结果
症状诊断、临床病理生理诊断和排除器质性疾病诊断等诊断方法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具体分组情况、诊断方法和结果如表1所示(有部分患者接受了多种检查)。另外,利用罗马标准Ⅲ对52例患者进行诊断时,依然有2名患者无法确诊,故该标准也存在一定的误诊率。
表1 不同诊断方法对不同患者的诊断结果及误诊率
2 诊断方法
2.1 症状诊断
FGID的症状非常复杂,而且其中许多疾病的症状缺乏一定的特异性。罗马Ⅲ标准中将功能性胃肠病按解剖部位的不同分成8大类45种。这种分类使得每一类的功能性障碍都具备了相对特异的症状或症状群,因此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辅助检查。例如肠易激综合征,它是一种以腹痛或者腹部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很多患者不经检查便可以给予诊断。而对于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是没有“报警”症状者,还要进行粪常规检查,以便进行及早治疗。另外,在进行症状诊断的同时,还要高度警惕“报警”症状和体征的出现。一般报警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40岁以上人群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第二,患者伴有消瘦、呕血、贫血、黑粪、吞咽困难、黄疸、腹部肿块等症状。第三,消化不良症状日趋加重等。报警症状特别能够反应患者是否患有器质性疾病。相关研究表明,贫血、黑便、进行性吞咽困难和便血等症状有利于鉴别消化道肿瘤等功能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本次选取的52名患者中有六名出现便秘(黑便),对其进行器质性疾病检查,并未发现患者伴有器质性疾病。
2.2 食管—胃—肠转运功能检查
转运功能检查是很多医院普遍采用的用于鉴别功能性胃肠病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测定食管一胃一肠的转运时间来了解消化道的运动功能是否正常。一般利用核素显像法以及不透x线标志物法来测定食管通过时间、胃排空时间、小肠和结肠通过时间等。另外,呼气试验、吸收试验等目前也已经广泛运用到临床分析中。
2.3 食管—胃—肠—肛管压力测定
该诊断方法是通过对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肛管等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的压力进行测定,来判断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动力是否异常,进而确定是否患有功能性胃肠病。目前常用的技术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食管测压术、胃窦十二指肠测压术等。这一类技术主要是检查是否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癔球症等疾病。如今已成为临床诊断食管以及直肠肛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另外一类是肛门直肠测压术和Od—di括约肌测压术。这类技术能够较好地诊断出功能性大便失禁以及胆道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疾病。
2.4 反流检查
反流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反流检查不仅可以判断患者是否伴有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胆汁反流症状,还可以反应胃内胃酸动态分泌情况。一般情况下,在反流检查之后还应该检查反流与进食、体位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区别出生理性与病理性反流,更加准确地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检查方法有动态食管pH监测和动态胃内pH监测等。
2.5 胃肠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是依靠消化内镜、小肠镜、电子胃肠镜、电子结肠镜以及胶囊内镜等来诊断消化道疾病。其中,消化内镜应用最为广泛。另外,由于电子肠胃镜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患者是否患有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等疾病,因此它还被普遍用于排除器质性疾病。而胶囊内镜和小肠镜能够及时发现小肠出血、小肠肿瘤等疾病,因此它也可以用来检查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疾病。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由于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腹胀、嗳气、早饱等)在器质性疾病或FGID中均较常见,所以在患者有相关FGID症状的基础上,都应该建议做电子胃镜或肠镜常规检查,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小肠镜检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2.6 常规生化检查
常规生化检查是一项传统的检查方法,它不仅方便、价廉,而且还能够诊断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例如三大常规中的大便常规,可准确判斷有无消化道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疾病。而在大便常规检查中,粪便病原学检查又可以诊断肠道是否感染,进一步明确感染的病原学情况。另外,生化检查中检查一些血液激素(如胃分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水平的变化还可以反应一些器质性病变,并鉴别功能性胃肠道异常。 2.7 影像学检查
x线、CT、腹部超声、MRI等传统的影像学检查能够很好地发现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从而排除FGID。其中,X线、CT等是功能性胃肠病影像学检查的经典方法,如钡餐、核素显像等技术能够准确地发现胃排空延迟。因此,影像学检查对FGID的检查功效不容忽视。
3 讨论
3.1 根据对52患者诊断资料分析可知,FGID患者出现症状重叠的几率较大,本组病例中约有31.5%的FGID患者同时伴有IBS,而且还有6.5%的FGID患者伴有GERD。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功能性胃肠病检查时,还要辅以器质性检查。一旦发现结构异常、炎症、或者肿瘤病变等症状,就要调整检查与治疗方案,及时救治。
3.2 综合52例病例,可知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厌食、恶心、反酸、早饱、睡眠障碍,忧郁易怒等外部症状。第二,肠镜或胃镜等内镜检查时未发现糜烂、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无食管炎症状。第三,B超、X线、CT线等检查未发现肝胆胰、肠道等器质性疾病。 第四,患者无精神病、结缔组织病、糖尿病及全身性疾病等。第五,患者有重大精神创伤史,或者存在生活、工作压力大等诱发因素。
3.3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缺乏客观的“金标准”,目前的症状诊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果标准只是按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很容易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不同分类间的病因差别,从而忽视不同FGID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和一致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且某些FGID间的症状重叠也给确诊带来了困难,如功能性便秘和以便秘为主的IBS等。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人体奥秘慢慢地被揭开,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方法一定会更加完善,区分标准也一定会更加的科学。
参考文献
[1]宋军,侯晓华. 功能性胃肠病的新认识与新实践[J]. 中华消化杂志,2011,31(6)151-153
[2]王英俊. 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4(1)65-66
[3]崔立红,彭丽华,杨云生. 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19)121-123
[4]侯晓华.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 临床内科杂志,2009(26)187-189
[5]刘新光.功能性胃腸病与器质性疾病鉴别的临床思维[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21(1)17-18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病 诊断方法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197-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并已被确诊为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25岁,最大为63岁,平均年龄为35.7岁。
1.2 诊断标准
由于罗马标准诊断FGID的灵敏度在60%左右,且阳性预测值约98%,特异度更是达到100%,因此诊断主要依据罗马标准Ⅲ。
1.3 临床表现
52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肠易激综合征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睡眠和躯体形式障碍。具体临床表现如下:28例患者有腹痛症状或者腹部出现明显不适;13例患者有明显的反酸、恶心以及呕吐症状;9例患者表现为腹泻;6例患者表现为便秘;21例患者表现为餐后明显饱胀。另外,在本次统计数据中有3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忧郁、失眠或者焦虑等心理症状。
1.4 方法
利用统计学分组原理对52例患者的诊断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计算误诊率。另外,每位患者在诊断前都接受了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检查,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功能性胃肠病进行排除性诊断。
1.5 结果
症状诊断、临床病理生理诊断和排除器质性疾病诊断等诊断方法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具体分组情况、诊断方法和结果如表1所示(有部分患者接受了多种检查)。另外,利用罗马标准Ⅲ对52例患者进行诊断时,依然有2名患者无法确诊,故该标准也存在一定的误诊率。
表1 不同诊断方法对不同患者的诊断结果及误诊率
2 诊断方法
2.1 症状诊断
FGID的症状非常复杂,而且其中许多疾病的症状缺乏一定的特异性。罗马Ⅲ标准中将功能性胃肠病按解剖部位的不同分成8大类45种。这种分类使得每一类的功能性障碍都具备了相对特异的症状或症状群,因此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辅助检查。例如肠易激综合征,它是一种以腹痛或者腹部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很多患者不经检查便可以给予诊断。而对于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是没有“报警”症状者,还要进行粪常规检查,以便进行及早治疗。另外,在进行症状诊断的同时,还要高度警惕“报警”症状和体征的出现。一般报警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40岁以上人群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第二,患者伴有消瘦、呕血、贫血、黑粪、吞咽困难、黄疸、腹部肿块等症状。第三,消化不良症状日趋加重等。报警症状特别能够反应患者是否患有器质性疾病。相关研究表明,贫血、黑便、进行性吞咽困难和便血等症状有利于鉴别消化道肿瘤等功能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本次选取的52名患者中有六名出现便秘(黑便),对其进行器质性疾病检查,并未发现患者伴有器质性疾病。
2.2 食管—胃—肠转运功能检查
转运功能检查是很多医院普遍采用的用于鉴别功能性胃肠病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测定食管一胃一肠的转运时间来了解消化道的运动功能是否正常。一般利用核素显像法以及不透x线标志物法来测定食管通过时间、胃排空时间、小肠和结肠通过时间等。另外,呼气试验、吸收试验等目前也已经广泛运用到临床分析中。
2.3 食管—胃—肠—肛管压力测定
该诊断方法是通过对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肛管等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的压力进行测定,来判断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动力是否异常,进而确定是否患有功能性胃肠病。目前常用的技术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食管测压术、胃窦十二指肠测压术等。这一类技术主要是检查是否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癔球症等疾病。如今已成为临床诊断食管以及直肠肛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另外一类是肛门直肠测压术和Od—di括约肌测压术。这类技术能够较好地诊断出功能性大便失禁以及胆道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疾病。
2.4 反流检查
反流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反流检查不仅可以判断患者是否伴有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胆汁反流症状,还可以反应胃内胃酸动态分泌情况。一般情况下,在反流检查之后还应该检查反流与进食、体位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区别出生理性与病理性反流,更加准确地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检查方法有动态食管pH监测和动态胃内pH监测等。
2.5 胃肠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是依靠消化内镜、小肠镜、电子胃肠镜、电子结肠镜以及胶囊内镜等来诊断消化道疾病。其中,消化内镜应用最为广泛。另外,由于电子肠胃镜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患者是否患有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等疾病,因此它还被普遍用于排除器质性疾病。而胶囊内镜和小肠镜能够及时发现小肠出血、小肠肿瘤等疾病,因此它也可以用来检查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疾病。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由于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腹胀、嗳气、早饱等)在器质性疾病或FGID中均较常见,所以在患者有相关FGID症状的基础上,都应该建议做电子胃镜或肠镜常规检查,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小肠镜检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2.6 常规生化检查
常规生化检查是一项传统的检查方法,它不仅方便、价廉,而且还能够诊断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例如三大常规中的大便常规,可准确判斷有无消化道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疾病。而在大便常规检查中,粪便病原学检查又可以诊断肠道是否感染,进一步明确感染的病原学情况。另外,生化检查中检查一些血液激素(如胃分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水平的变化还可以反应一些器质性病变,并鉴别功能性胃肠道异常。 2.7 影像学检查
x线、CT、腹部超声、MRI等传统的影像学检查能够很好地发现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从而排除FGID。其中,X线、CT等是功能性胃肠病影像学检查的经典方法,如钡餐、核素显像等技术能够准确地发现胃排空延迟。因此,影像学检查对FGID的检查功效不容忽视。
3 讨论
3.1 根据对52患者诊断资料分析可知,FGID患者出现症状重叠的几率较大,本组病例中约有31.5%的FGID患者同时伴有IBS,而且还有6.5%的FGID患者伴有GERD。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功能性胃肠病检查时,还要辅以器质性检查。一旦发现结构异常、炎症、或者肿瘤病变等症状,就要调整检查与治疗方案,及时救治。
3.2 综合52例病例,可知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厌食、恶心、反酸、早饱、睡眠障碍,忧郁易怒等外部症状。第二,肠镜或胃镜等内镜检查时未发现糜烂、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无食管炎症状。第三,B超、X线、CT线等检查未发现肝胆胰、肠道等器质性疾病。 第四,患者无精神病、结缔组织病、糖尿病及全身性疾病等。第五,患者有重大精神创伤史,或者存在生活、工作压力大等诱发因素。
3.3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缺乏客观的“金标准”,目前的症状诊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果标准只是按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很容易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不同分类间的病因差别,从而忽视不同FGID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和一致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且某些FGID间的症状重叠也给确诊带来了困难,如功能性便秘和以便秘为主的IBS等。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人体奥秘慢慢地被揭开,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方法一定会更加完善,区分标准也一定会更加的科学。
参考文献
[1]宋军,侯晓华. 功能性胃肠病的新认识与新实践[J]. 中华消化杂志,2011,31(6)151-153
[2]王英俊. 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4(1)65-66
[3]崔立红,彭丽华,杨云生. 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19)121-123
[4]侯晓华.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 临床内科杂志,2009(26)187-189
[5]刘新光.功能性胃腸病与器质性疾病鉴别的临床思维[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21(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