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良好发展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e87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教育教学,在初高中阶段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打造丰富、轻松的劳动教育氛围,对于教育课改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的全面综合发挥着积极推动的意义。因此为了让“以劳立德”及“以劳改进”的基础思想得到落实,就更应帮助学生们正确的树立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去喜爱劳动,加强思想品质,通过劳动敞开心扉、排解压力与调整各种情绪。本文主要根据当今教育的实情展开分析,探究劳动教育应怎样开展,进而促进初高中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家校共育 劳动教育 心理品质
  通过我国小学阶段对德、智、体、美、劳相关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样也为初高中劳动教育这一课程有所启发和重视,根据国情与国策指出劳动教育在校内开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推进表明教育目标与其标准要求的细致化,保障劳动教育可以充分渗透到学校各个角落,稳定落实与实施。不仅教师应结合本地教学优秀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专研校本课堂教学设计,全力将劳动教育包含的实践动手课程教授好,当然仅靠学校方面也是不行的,同时学校应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其与学校达成共鸣,共同协作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养成正确的观念,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品质的培养与发展。
  1 劳动教育在初高中阶段开展的实际意义
  1.1 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劳动观念
  对于初高中的学生而言,劳动教育的开展对其生理以及思维的发展等各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培养他们劳动观念的准确养成,借助丰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激励他们深刻体会“劳动的快乐与收获”,进而喜爱上劳动,得到劳动习惯的有效培养,尊重并敬爱劳动群体,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劳动者们,感受他们在播种与收获的辛劳过程,在劳动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打造出良好的思想品质与个人特性化的修养,从而让学生们学会生活与手脑结合的能力,推动智力与非智力型因素的综合发展。
  1.2 劳动教育有助于推动吃苦耐劳与团队合作的精神
  我们说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因而他们就对于劳动教育会当做一种娱乐,而初高中学生他们随着各方面意识的成熟,这种天性也渐渐的消失不见,因此,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不愿与人沟通。但是通过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从浅至深对他们进行观念与行为举止的引导,切实积极加入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这不但为一种积累,同样也可作为一种成长,经过劳动的愉悦来学习如何解决困难,以乐观积极的状态去面对未来人生,磨炼心理品质,形成吃苦耐劳精神。
  同时,在教育改革的前提下,我国也针对教育教学的目标以及手段和措施做出了全面调整,其中包含对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意识的培养,树立合作的精神,已经成为了主要目标的一部分。未来社会发展必然要从“单打独斗”转向“团队协作”,通过学校开展集体劳动,同学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劳动任务,从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与意义,生成合作精神。
  2 将劳动教育运用家校共育开展落实
  怎样运用家校共育,为学生努力开展好劳动教育这一门必学课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受益与受教之人,将劳动教育的彩旗举起,将五育共进切实落实,本文笔者表达以下观点。
  2.1 打造家长课堂,提高家长团队的构建
  劳动教育在学校得到落实时,既要關注对教师观念的引导,也要重视家长团队的构建,加深家长对劳动教育效率提高的认知作用。首先,学校需大力宣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劳动观念及其文化,引领家长明确的树立劳动价值观;其次,学校还能借助社交网站、媒体平台等途径为家长固定传输劳动教育的课程,直接的形式为家长与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家庭中的引导,指明家庭劳动教育的方向;最终,课程学习在家庭中获取学习其课程的落实以后,家校可以共同加入到学生学习及表现的评价优良效果中,可以通过在劳动中的态度、技能以及最后成果等多角度做出评价,并对主动参加的学生家长、学生提供“最美劳动者的家长”“最美劳动者”等证书给予监督与奖励。课程的固定传输与阶段性鼓励工作的评价可以促进家庭劳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2.2 创办亲子工程,推进幸福家庭的建设
  夏丏尊先生说:“教育如同造池子,不论是三角形或是多边形,有水便皆可称作池塘。但教育一定要具备爱,不含爱的教育就好比池塘中没有了水,不可叫做教育。”校园内劳动教育的开展需秉承着一颗仁爱的父母心——教师期许其孩子可以接受怎样的教育,那么就应给予教授的学生同等的教育。劳动教育的初心为培养全面综合发展之人,教师需具备同理的心与共感能力,让学校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灵港湾,让特殊家庭的孩子体会到集体温暖,积极加入到劳动活动中。学校定期开展亲子工程,助力幸福家庭建设,融洽家庭关系的同时让学生在亲子活动中体验中尊重并喜爱上劳动,通过劳动得到责任与担当意识的良好养成,塑造出优秀人格品质与劳动素养。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加强家校间的融合、加深共育的实际内涵,积极为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助力。家校共育,为劳动教育投注灵魂,功在现今,利传千古!在家校配合下劳动教育的开展为当代初高中学生未来美好的生活插上丰满的羽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家校共育促进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180)。
  参考文献:
  [1] 骆秋玲.建设家校共同体培育劳动素养的策略初探[J].中国培训,2021(02):22-23.
  [2] 杨晓萍.凝聚家校共育合力,深化劳动教育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07):1-2.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的生活方式、行动方式以及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企业的年轻员工,信息技术工具更是他们进行交流思想的主要阵地。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党建信息化建设,利用传统党建手段和信息技术融合,形成一个多层次覆盖广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升党建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了当下企业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党建 信息化建设 党建管理  所谓信息化
摘 要:现今,课程思政为高校党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之一,与传统的思政课程对比,其能够给党外教师营造较好的思政学习环境,亦可以持续健全相应的建设体系,由此促使党外教师可以积极健全自身的思政意识,最终全方位完善自身素养,并由此完成好相应的教学工作。基于此,文章展开相关研究,期望助力高校党外教师思政工作高效的进行。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党外教师 思政工作  1 借助课程思政强化高校党外
在人口结构转变和社会经济转型宏观背景下,性别红利既是女性赋权和女性潜能发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口红利,同时也被看作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文尝试从当下工作家庭复合场域中多重角色叠加的视角,全方位地审视和理解性别红利所固有的理论内涵及其特殊的表现形式。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来看,性别红利的多重角色主要来源于宏观社会期望、中观两性关系和微观自我认知三个维度,其中社会角色期望的刻板固化、两性角色博弈的事实冲突和自我角色协调的转换失灵,是影响当下性别红利释放的三大机制。为此,释放性别红利不仅在于从家庭关系和两
摘 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政治意义,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三全育人”,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思政资源,构建合理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具备中华优秀文化修养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口,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应用模式。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 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