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型报道是“就很有新闻价值和有典型意义的个人、单位所作的很重分量和很大力量的报道”。①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分解出,典型人物报道就是对具有新闻价值和富有典型意义的人所作的重点报道。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党的新闻事业引导舆论、宣传先进、鼓舞人心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从以身殉职的任长霞,到德艺双馨的常香玉、百姓书记梁雨润等一批英模人物的产生,新闻媒体在报道上可谓浓墨重彩,高潮迭起。在对这些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中,电视媒体无疑也经历了一次次机遇和考验。因为所报道的这些典型人物,有不少已离开人世,宣传报道时,电视媒体声形兼备、直观形象的优势难以发挥,加上其事迹和思想境界本来就很难用镜头来捕捉和表现,因此,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搞好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有更多的困难需要加以克服。
那么,在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中,怎样扬长避短,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把典型人物拍得可看、可亲、可信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人”、“物”、“情”、“境”、“事”这五个方面去着力挖掘和表现。
一、用好典型人物周围“人”的元素,为典型人物寻找“平视”的报道视角,对典型人物进行平民化解读。
在典型人物的周围,联系着各式各样的相关人物,他们与典型人物之间存在着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这许许多多的人,构成了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中的“人场”。他们对典型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特征最有发言权。因而,借“人”说人,是典型人物报道成功的一个重要元素。特别是在报道已经殉职或离世的英模人物时,这方面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因为我们所报道的主体对象已不在人世,采访是在没有主体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想拍出生动感人、令人信服的电视报道,就需要把英模生前周围人身上的文章做足。人民的好警察、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牺牲后,《中原焦点》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登封采访,当时的采访就是从与英雄生前打过交道的人开始的。一位农村妇女满含泪水向记者讲述了她被人打伤后,到公安局上访的情景:“她(任长霞)用手在我这头上摸,摸到伤口处她‘咦’了一声,她问人呢?我说人跑了,她说:‘抓人,坚决抓人!’她是公安局长,我是个农村人,搁别人,人家恐怕还嫌我脏呢,可她却用手在我这头上摸来摸去,找伤口。”当这段现场采访的同期声被完整地用到节目当中时,我们就不难从“摸头”这个情节中感受到一名公安局长对人民群众的深情。这名农村妇女只是任长霞生前打过交道的普通群众当中的一个。他们的生活、命运与任长霞的工作和生活紧密地连在一起。在对任长霞进行的系列宣传报道中,我们感觉到,最具感染力、震撼力的镜头,就是老百姓眼中满含的泪光和脸颊上流淌的泪水。而英雄身边的这许许多多的人,无疑也成为再现英雄事迹、诠释英雄精神最有效、最生动、最实用的载体,他们的语言、眼泪、行为都成为他们对英雄质朴而真诚的怀念。对他们的采访,使已经在英模身上发生过的一些重要的新闻事实得以重现,使典型人物的思想情操和人物形象从别人的口述中得到了塑造。这种通过“当事人”和身边人来讲故事的方法,一方面实践了“新闻学的本质就是故事”这一理念,另一方面,从报道的角度看,用英模身边的“人”这个元素来解读英模,也在无形中决定了节目的报道视角,这个视角是通过普通百姓和身边的人物看英雄、说英雄,是一种平民化的观照和解读。用这个角度看问题、说故事,更容易让英雄的形象真实、可信、感人。
二、用好典型人物周围“物”的元素,为观众思考提供直观的思维起点和丰富的联想空间,对典型人物进行具象化解读。
人的生活当中离不开“物”的元素,不管是健在的典型人物还是已经殉职的英雄模范,与之相关的重要物品都是揭示其思想境界、工作状态和行为事迹的重要载体。睹物思人,借“物”喻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中,把“物”的元素利用好,是电视媒体实现抓细节、讲故事的关键一环。在对淮阳县县委书记陈新庄进行宣传报道时,虽然当时陈新庄同志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办公室里反映其工作状态的一些东西还原样存在着,怎样借助他生前用过的这些东西,让观众感受到陈新庄生前只争朝夕、加快发展的工作劲头,成了记者在进行报道时的一个关注点和着力点。利用陈新庄办公室内的一张工作进度表和年度十件大事进度表,记者在陈新庄的办公室内进行了一段现场报道:“这里是陈新庄书记工作的办公室,我们看到,这面墙上有两张表格,一张是今年县里要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的进度表,另一张是全县各项工作的整体进度表。如今,让我们遗憾的是,在陈新庄书记的心中,这两张进度表却永远地停在了8月份。”陈新庄是一个拼命工作的人,为了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他风风火火地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记者通过在这两张表格上做文章,既可以让观众粗略地知道陈新庄和县委一班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又比较形象直观地传递出他们在工作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从电视表现的需求看,用外化了的“物”的形态来刻画典型,也有利于发挥电视“可视”的优势。适当地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运用“物”的“道具”,不仅有利于人物故事的展开,而且更容易给观众留下印象,使观众产生联想,使讲述更加具象,使形象更加可感。事实上,在一些典型人物的经典报道中,借“物”说人、借“物”说事的方法早已被广泛地运用过,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中,作者就较好地运用了借“物”说事的方法:“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在这里,利用藤椅和窟窿这些有形的“物”的描写,焦裕禄同肝病抗争的勇气和坚忍就跃然纸上了。其实,不论是新闻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报道,还是今天的电视典型人物报道,借“物”说事、借“物”说人,都是提供证据的过程,都是增加节目可信度的一个有效办法。当我们把典型人物身上的思想、理念、情操等抽象的东西,附着到实实在在的“物”的具象的东西上的时候,还有谁会怀疑我们的电视报道在拔高和虚构呢?
三、用好典型人物身上“情”的元素,从而丰满典型人物的形象,对典型人物进行人文化解读。
要把典型人物拍得血肉丰满,真实可信,“情”的元素必不可少。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典型人物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他们同样有父(母)子(女)情、夫妻情、兄弟情、同学情等。在典型人物的“爱与恨”、“哭与笑”、“恩与仇”的矛盾纠葛中处理好“情”的元素,才能够为典型人物寻找到合理的情感寄托和表达方式,为节目增加必须的感情调料,从而吸引观众,打动观众。任长霞是一个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的女公安局长。执法为民、打击犯罪是她的主要工作职责。一次在抓获犯罪嫌疑人王晓伟,把他押上警车,准备带走时,任长霞看到了王晓伟6岁的儿子在撕心裂肺地哭喊,她告诉民警,让已被带上车的王晓伟下来抱一抱自己的儿子。她眼含热泪地说:“让他下来吧。”这句话是一个女公安局长在看到别人父子别离时,表现出的怜悯之情、恻隐之心。接下来当她看到王晓伟抱着自己的儿子号啕大哭时,任长霞当即掏出自己身上的几百元钱送给王的家属,让他们照顾好孩子,而她自己一转身却已泪流满面。“女人眼窝浅”,这句话是当时在场记者问及任长霞时,她对自己情感表达的朴素的解释。在节目当中,通过这些细节性的事件描述,我们看到了任长霞作为一名公安人员柔情的一面。而在打掉王松团伙后,任长霞在群众大会上声色俱厉地宣布:“个别村干部在调查的时候威胁群众,查出来也要处理。”看到这种严肃的场面,听到这掷地有声的话语,看到她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黑恶势力斩草除根、一查到底的决心,我们又不免感受到她刚性的一面。对任长霞英雄事迹的报道,就是不断地在这种“爱”与“恨”、“柔”与“刚”的矛盾交织中来完成的。
同样的,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电视专题《百姓书记梁雨润》,也同样较好地处理了“爱”与“恨”的矛盾。运城市夏县农民史英俊家贷款买的6万公斤苹果,被另一名村民伙同县里的几名民警、法警哄抢一空,史英俊一家的生活也因为这一场灾难和连年的上访变得十分拮据。这时候节目使用了这样一种情感渲染方式:史英俊的小女儿痛哭流涕,说:“我想上学,我妈不让我去。”接下来史英俊的妻子泪流满面地说:“我的娃没钱念书,可怜啊,每天背着空书包到处跑。”这种悲情的表达,为梁雨润顶着压力、冒着风险查处这起腐败案,进行了必要的情感铺垫和衬托。当我们看到这里时,能不为史英俊一家的悲惨命运而潸然泪下吗?能不为梁雨润查办这起“五顶大檐帽,欺负一顶破草帽”的上访案件而击节叫好吗?
四、用好典型人物报道中“境”的元素,为典型人物提供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方面的参照,对典型人物进行角色化解读。
典型人物都是在不同的生存空间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中来完成其性格塑造和情感释放的,其工作业绩、思想行为、性格命运都始终离不开生存环境及生活中特有的文化氛围的影响。环境造就人,“任何典型,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的”。②典型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她)的生命力来源于他(她)对时代精神的领悟和感知,也同时来源于时代精神的引领和影响。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进行典型人物的报道时,就应当有意识地去把握和参照典型人物思想行为中的环境元素。而环境的元素,又具体体现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可以综合运用。《百姓书记梁雨润》的创作,就较好地兼顾了时代大背景当中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亲民爱民这一理念,和梁雨润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其性格命运的影响。“梁雨润是喝黄河水长大的,小时候生活太艰苦,为攒够学费,每天到黄河滩背沙。当年,他是从黄河边的老百姓当中走出来的,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梁雨润的祖父是20世纪40年代入党的党员,其父亲为人耿直,当了一辈子的村干部,在最困难的时候,仍把家中仅有的粮食分给村里最穷的人。”③这是节目当中介绍的梁雨润的家庭教育环境,加上我党执政为民意识增强这种时代背景的衬托,梁雨润济民之苦、解民之困,当官就要为老百姓办事这样一种情结的形成就有了合理的基础,百姓书记梁雨润的角色定位就渐趋分明。节目通过典型人物身边强大“场效应”的聚集和衬托、刻画和表述,帮助我们读出了梁雨润与其他典型人物的区别,避免了典型人物报道中的脸谱化倾向。同时也帮助我们通过典型人物个人的故事来感知时代,记录历史。
五、用好典型人物报道中“事”的元素,为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事实方面的依据,对典型人物报道进行故事化解读。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④用事实说话是典型人物报道成功的重要条件,把典型人物身上的“事”拍好、编好、用好,典型人物的报道才会有看头。发生在典型人物身上的事件,作为新闻由头来使用时,可以达到升华主题、提高新闻价值的效果;在节目的中间部分使用时,可以产生充实典型人物、丰满典型形象的效果;而当在节目的结尾部分使用时,更可以发挥其深化主题、引人思考的功能。这些被选取的“事实”,就像盖大楼时所必备的钢筋、水泥一样,是支撑“大楼”立起来的主体材料。《长霞浩气贯中州》一片中,在节目开头就使用了“登封街头,万人空巷为长霞送行”这一事件,灵车缓缓开出,送行的群众泪眼模糊……解说词是:“4月17日是为任长霞送行的日子,这一天,登封市的老百姓经历了登封有史以来最悲壮的场面。上午8点,城区万人空巷。长4公里、宽60米的少林大道,鲜花如潮,挽幛如云……”把这个事件放在节目开头,首先就给观众制造了悬念:任长霞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群众为什么这样爱戴她?为什么会有十几万人自发为她送行?等等。与此同时,这个事件的运用,也使节目本身的新闻价值得以提高。因为从这种空前悲壮的场景当中所透露出的信息告诉观众,任长霞是一个值得新闻媒体大树特树的典型,是值得我们为之讴歌的时代英雄。
在正面典型人物的报道中,说“事”的过程,是还原典型人物处理矛盾和化解矛盾的过程,“故事”是在矛盾关系当中展开的。《百姓书记梁雨润》一片,开头即叙述了一件矛盾冲突十分激烈的事件:“这里是山西运城河津市胡家堡村,13年前,一桩人命案使村民畅春英先后失去了儿子和丈夫,由于对法院判决不服,两具装着尸体的棺材一直停放在家里。梁雨润就任纪委副书记的第6天,就踏进了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院,成为十多年来第一个走进她家的领导干部。”通过这件事的介入,节目一开始就把梁雨润放在了一个矛盾十分尖锐的事件当中,梁雨润的故事随即在矛盾的漩涡中展开,观众的心也随即跟着节目的展开起伏跳动起来。
当然,典型人物报道中可供运用和必须把握好的其他元素还有不少,但只要我们捕捉到以上的几个主要元素,并使用和编排好这些元素,我们的典型人物报道就基本具备了成功的条件。
注释:
①姚福申:《新世纪中国新闻传播评述》。
②朱金平:《新闻典型论》。
③电视专题:《百姓书记梁雨润》。
④姜圣瑜:《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新闻战线》,2004(6)。
那么,在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中,怎样扬长避短,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把典型人物拍得可看、可亲、可信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人”、“物”、“情”、“境”、“事”这五个方面去着力挖掘和表现。
一、用好典型人物周围“人”的元素,为典型人物寻找“平视”的报道视角,对典型人物进行平民化解读。
在典型人物的周围,联系着各式各样的相关人物,他们与典型人物之间存在着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这许许多多的人,构成了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中的“人场”。他们对典型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特征最有发言权。因而,借“人”说人,是典型人物报道成功的一个重要元素。特别是在报道已经殉职或离世的英模人物时,这方面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因为我们所报道的主体对象已不在人世,采访是在没有主体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想拍出生动感人、令人信服的电视报道,就需要把英模生前周围人身上的文章做足。人民的好警察、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牺牲后,《中原焦点》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登封采访,当时的采访就是从与英雄生前打过交道的人开始的。一位农村妇女满含泪水向记者讲述了她被人打伤后,到公安局上访的情景:“她(任长霞)用手在我这头上摸,摸到伤口处她‘咦’了一声,她问人呢?我说人跑了,她说:‘抓人,坚决抓人!’她是公安局长,我是个农村人,搁别人,人家恐怕还嫌我脏呢,可她却用手在我这头上摸来摸去,找伤口。”当这段现场采访的同期声被完整地用到节目当中时,我们就不难从“摸头”这个情节中感受到一名公安局长对人民群众的深情。这名农村妇女只是任长霞生前打过交道的普通群众当中的一个。他们的生活、命运与任长霞的工作和生活紧密地连在一起。在对任长霞进行的系列宣传报道中,我们感觉到,最具感染力、震撼力的镜头,就是老百姓眼中满含的泪光和脸颊上流淌的泪水。而英雄身边的这许许多多的人,无疑也成为再现英雄事迹、诠释英雄精神最有效、最生动、最实用的载体,他们的语言、眼泪、行为都成为他们对英雄质朴而真诚的怀念。对他们的采访,使已经在英模身上发生过的一些重要的新闻事实得以重现,使典型人物的思想情操和人物形象从别人的口述中得到了塑造。这种通过“当事人”和身边人来讲故事的方法,一方面实践了“新闻学的本质就是故事”这一理念,另一方面,从报道的角度看,用英模身边的“人”这个元素来解读英模,也在无形中决定了节目的报道视角,这个视角是通过普通百姓和身边的人物看英雄、说英雄,是一种平民化的观照和解读。用这个角度看问题、说故事,更容易让英雄的形象真实、可信、感人。
二、用好典型人物周围“物”的元素,为观众思考提供直观的思维起点和丰富的联想空间,对典型人物进行具象化解读。
人的生活当中离不开“物”的元素,不管是健在的典型人物还是已经殉职的英雄模范,与之相关的重要物品都是揭示其思想境界、工作状态和行为事迹的重要载体。睹物思人,借“物”喻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中,把“物”的元素利用好,是电视媒体实现抓细节、讲故事的关键一环。在对淮阳县县委书记陈新庄进行宣传报道时,虽然当时陈新庄同志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办公室里反映其工作状态的一些东西还原样存在着,怎样借助他生前用过的这些东西,让观众感受到陈新庄生前只争朝夕、加快发展的工作劲头,成了记者在进行报道时的一个关注点和着力点。利用陈新庄办公室内的一张工作进度表和年度十件大事进度表,记者在陈新庄的办公室内进行了一段现场报道:“这里是陈新庄书记工作的办公室,我们看到,这面墙上有两张表格,一张是今年县里要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的进度表,另一张是全县各项工作的整体进度表。如今,让我们遗憾的是,在陈新庄书记的心中,这两张进度表却永远地停在了8月份。”陈新庄是一个拼命工作的人,为了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他风风火火地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记者通过在这两张表格上做文章,既可以让观众粗略地知道陈新庄和县委一班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又比较形象直观地传递出他们在工作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从电视表现的需求看,用外化了的“物”的形态来刻画典型,也有利于发挥电视“可视”的优势。适当地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运用“物”的“道具”,不仅有利于人物故事的展开,而且更容易给观众留下印象,使观众产生联想,使讲述更加具象,使形象更加可感。事实上,在一些典型人物的经典报道中,借“物”说人、借“物”说事的方法早已被广泛地运用过,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中,作者就较好地运用了借“物”说事的方法:“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在这里,利用藤椅和窟窿这些有形的“物”的描写,焦裕禄同肝病抗争的勇气和坚忍就跃然纸上了。其实,不论是新闻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报道,还是今天的电视典型人物报道,借“物”说事、借“物”说人,都是提供证据的过程,都是增加节目可信度的一个有效办法。当我们把典型人物身上的思想、理念、情操等抽象的东西,附着到实实在在的“物”的具象的东西上的时候,还有谁会怀疑我们的电视报道在拔高和虚构呢?
三、用好典型人物身上“情”的元素,从而丰满典型人物的形象,对典型人物进行人文化解读。
要把典型人物拍得血肉丰满,真实可信,“情”的元素必不可少。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典型人物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他们同样有父(母)子(女)情、夫妻情、兄弟情、同学情等。在典型人物的“爱与恨”、“哭与笑”、“恩与仇”的矛盾纠葛中处理好“情”的元素,才能够为典型人物寻找到合理的情感寄托和表达方式,为节目增加必须的感情调料,从而吸引观众,打动观众。任长霞是一个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的女公安局长。执法为民、打击犯罪是她的主要工作职责。一次在抓获犯罪嫌疑人王晓伟,把他押上警车,准备带走时,任长霞看到了王晓伟6岁的儿子在撕心裂肺地哭喊,她告诉民警,让已被带上车的王晓伟下来抱一抱自己的儿子。她眼含热泪地说:“让他下来吧。”这句话是一个女公安局长在看到别人父子别离时,表现出的怜悯之情、恻隐之心。接下来当她看到王晓伟抱着自己的儿子号啕大哭时,任长霞当即掏出自己身上的几百元钱送给王的家属,让他们照顾好孩子,而她自己一转身却已泪流满面。“女人眼窝浅”,这句话是当时在场记者问及任长霞时,她对自己情感表达的朴素的解释。在节目当中,通过这些细节性的事件描述,我们看到了任长霞作为一名公安人员柔情的一面。而在打掉王松团伙后,任长霞在群众大会上声色俱厉地宣布:“个别村干部在调查的时候威胁群众,查出来也要处理。”看到这种严肃的场面,听到这掷地有声的话语,看到她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黑恶势力斩草除根、一查到底的决心,我们又不免感受到她刚性的一面。对任长霞英雄事迹的报道,就是不断地在这种“爱”与“恨”、“柔”与“刚”的矛盾交织中来完成的。
同样的,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电视专题《百姓书记梁雨润》,也同样较好地处理了“爱”与“恨”的矛盾。运城市夏县农民史英俊家贷款买的6万公斤苹果,被另一名村民伙同县里的几名民警、法警哄抢一空,史英俊一家的生活也因为这一场灾难和连年的上访变得十分拮据。这时候节目使用了这样一种情感渲染方式:史英俊的小女儿痛哭流涕,说:“我想上学,我妈不让我去。”接下来史英俊的妻子泪流满面地说:“我的娃没钱念书,可怜啊,每天背着空书包到处跑。”这种悲情的表达,为梁雨润顶着压力、冒着风险查处这起腐败案,进行了必要的情感铺垫和衬托。当我们看到这里时,能不为史英俊一家的悲惨命运而潸然泪下吗?能不为梁雨润查办这起“五顶大檐帽,欺负一顶破草帽”的上访案件而击节叫好吗?
四、用好典型人物报道中“境”的元素,为典型人物提供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方面的参照,对典型人物进行角色化解读。
典型人物都是在不同的生存空间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中来完成其性格塑造和情感释放的,其工作业绩、思想行为、性格命运都始终离不开生存环境及生活中特有的文化氛围的影响。环境造就人,“任何典型,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的”。②典型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她)的生命力来源于他(她)对时代精神的领悟和感知,也同时来源于时代精神的引领和影响。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进行典型人物的报道时,就应当有意识地去把握和参照典型人物思想行为中的环境元素。而环境的元素,又具体体现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可以综合运用。《百姓书记梁雨润》的创作,就较好地兼顾了时代大背景当中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亲民爱民这一理念,和梁雨润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其性格命运的影响。“梁雨润是喝黄河水长大的,小时候生活太艰苦,为攒够学费,每天到黄河滩背沙。当年,他是从黄河边的老百姓当中走出来的,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梁雨润的祖父是20世纪40年代入党的党员,其父亲为人耿直,当了一辈子的村干部,在最困难的时候,仍把家中仅有的粮食分给村里最穷的人。”③这是节目当中介绍的梁雨润的家庭教育环境,加上我党执政为民意识增强这种时代背景的衬托,梁雨润济民之苦、解民之困,当官就要为老百姓办事这样一种情结的形成就有了合理的基础,百姓书记梁雨润的角色定位就渐趋分明。节目通过典型人物身边强大“场效应”的聚集和衬托、刻画和表述,帮助我们读出了梁雨润与其他典型人物的区别,避免了典型人物报道中的脸谱化倾向。同时也帮助我们通过典型人物个人的故事来感知时代,记录历史。
五、用好典型人物报道中“事”的元素,为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事实方面的依据,对典型人物报道进行故事化解读。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④用事实说话是典型人物报道成功的重要条件,把典型人物身上的“事”拍好、编好、用好,典型人物的报道才会有看头。发生在典型人物身上的事件,作为新闻由头来使用时,可以达到升华主题、提高新闻价值的效果;在节目的中间部分使用时,可以产生充实典型人物、丰满典型形象的效果;而当在节目的结尾部分使用时,更可以发挥其深化主题、引人思考的功能。这些被选取的“事实”,就像盖大楼时所必备的钢筋、水泥一样,是支撑“大楼”立起来的主体材料。《长霞浩气贯中州》一片中,在节目开头就使用了“登封街头,万人空巷为长霞送行”这一事件,灵车缓缓开出,送行的群众泪眼模糊……解说词是:“4月17日是为任长霞送行的日子,这一天,登封市的老百姓经历了登封有史以来最悲壮的场面。上午8点,城区万人空巷。长4公里、宽60米的少林大道,鲜花如潮,挽幛如云……”把这个事件放在节目开头,首先就给观众制造了悬念:任长霞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群众为什么这样爱戴她?为什么会有十几万人自发为她送行?等等。与此同时,这个事件的运用,也使节目本身的新闻价值得以提高。因为从这种空前悲壮的场景当中所透露出的信息告诉观众,任长霞是一个值得新闻媒体大树特树的典型,是值得我们为之讴歌的时代英雄。
在正面典型人物的报道中,说“事”的过程,是还原典型人物处理矛盾和化解矛盾的过程,“故事”是在矛盾关系当中展开的。《百姓书记梁雨润》一片,开头即叙述了一件矛盾冲突十分激烈的事件:“这里是山西运城河津市胡家堡村,13年前,一桩人命案使村民畅春英先后失去了儿子和丈夫,由于对法院判决不服,两具装着尸体的棺材一直停放在家里。梁雨润就任纪委副书记的第6天,就踏进了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院,成为十多年来第一个走进她家的领导干部。”通过这件事的介入,节目一开始就把梁雨润放在了一个矛盾十分尖锐的事件当中,梁雨润的故事随即在矛盾的漩涡中展开,观众的心也随即跟着节目的展开起伏跳动起来。
当然,典型人物报道中可供运用和必须把握好的其他元素还有不少,但只要我们捕捉到以上的几个主要元素,并使用和编排好这些元素,我们的典型人物报道就基本具备了成功的条件。
注释:
①姚福申:《新世纪中国新闻传播评述》。
②朱金平:《新闻典型论》。
③电视专题:《百姓书记梁雨润》。
④姜圣瑜:《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新闻战线》,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