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视障特殊儿童回归主流教育是大势所趋,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实施教育要体现了融合教育的思想,通过创设和谐接纳的氛围,改善教学策略,促进家校合作是融合教育的最好手段。
关键字:视障学生 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
在国际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随班就读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与融合教育是一致的,而且实践也证明了随班就读符合我国国情,是大幅度提高广大残障儿童入学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如何提高视觉障碍学生随班就读的质量,本文就探讨促进随班就读视觉障碍学生与健全学生的的融合问题,希望随班就读的局面提供一点建议与帮助。
一、创设和谐接纳的氛围是融合的必要前提
视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健全儿童能否很好地接纳是视障儿童真正融合的基础。
1.教师与学生的接纳是融合的基础
班上增加一名视障的学生,对于普校教师来说,首先是心理上的认同,消除他们会影响全班的学习成绩的想法。此外,普校教师除了必备所应具有的素质外,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教理论,为制定对视障儿童个别化教育及辅导打下坚实的基础。普校教师在融合教育中,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别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采取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任何环节,都要注意关注视障学生的特殊需要。实施助学伙伴和小组合作学习是十分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是视觉障碍儿童融合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课堂内可充分运用小伙伴、学习小组的协作力量,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对视觉障碍儿童而言,可以得到学习和行为上的帮助,还能与健全学生建立友谊,开阔视野,打开封闭的心灵,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
2.和谐的校园环境是融合的必要条件
视障学生需要一个无障碍的教室和校园,校園布局要合理,排除现存于校园内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障碍,使视障学生在校园和教室内安全、自如的行走,最终达到视觉障碍儿童像普通学生一样享有各种教育资源。视障学生大部分时间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对其视力欠缺引起的障碍,学校应采取特殊措施。如给视障儿童配备融合资源教室,聘用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巡回辅导。资源教室作为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桥梁,是要充分利用资源教室的设备和校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挥资源教室的支持作用,及时地对视障儿童进行学习辅导、感知觉缺陷的补偿、定向行走训练以及心理的康复等。
二、教学策略的改善是融合的关键
从事随班就读的普校教师是否掌握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切实满足视觉障碍学生的需要,是视障学生能否适应普校学习的关键。在诸多教学策略中,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缺陷补偿教育及应用新的教育评估手段对于视障学生的教育必须加以重视。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依据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最佳的发展。采用分层授课、教学是根据整体教学要求,针对视障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是教学目标分层,按照总的教学要求,结合视障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确定各单元、各课时具体目标;其次,教学内容分层,按照调整过的教学目标,确定视障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并在课堂上落实;第三,练习、作业分层,复习或巩固时应考虑安排分层的练习题,布置的作业在数量、难度上进行分层;最后,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应有突破,打破普通教育中的班级、年级的界限。
2.实施个别化教学,重视个别辅导
个别教育计划就是针对视障学生的特点,兼顾视障学生的差异,满足其个别需要专为他们制订的教学计划,各环节教学和兼顾性、互促性进行针对其特殊需要的补充教学或训练,也就是为每一位随班就读的视障学生建立IEP,IEP的制定建立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课内,要求教师生对随班就读生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指导,及时进行反馈、强化;课外,教师在资源教室,适当补习,针对个体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视觉功能训练、感知技能训练、定向行走训练等等,使个别辅导工作更规范化。
3.感知觉缺陷补偿教育
视觉上的缺陷,导致视障儿童丧失了感知客观世界的主要途径,只有靠良好的教育训练其它感知觉才能得到补偿,才能使其身心正常发展。实践证明,早期科学的听觉、触觉、嗅觉等其它感观的训练,可以使视障儿童拥有比同龄儿童更灵感的除视觉以外的其它感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应用语言直观、模型直观和实物的直观。这样既用了第一信号系统(直观)反应对象,又用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反应对象,二者互相结合,才能达到从表征到概念进而对物体有完整的反应,才能使他们正确的感知物体。
三、家校合作是融合的保证
对随班就读视障学生的教育只依靠学校是难以奏效的,一定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教师要加强与视障学生家长的联系开展合作教育。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其视障子女的影响较大,学校应要指导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理解视障子女,关心他们,对他们有一定期望,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随班就读的有效融合,确保每个残疾儿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进而构建起一个多样化、丰富化、多元化的特殊教育模式。
关键字:视障学生 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
在国际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随班就读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与融合教育是一致的,而且实践也证明了随班就读符合我国国情,是大幅度提高广大残障儿童入学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如何提高视觉障碍学生随班就读的质量,本文就探讨促进随班就读视觉障碍学生与健全学生的的融合问题,希望随班就读的局面提供一点建议与帮助。
一、创设和谐接纳的氛围是融合的必要前提
视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健全儿童能否很好地接纳是视障儿童真正融合的基础。
1.教师与学生的接纳是融合的基础
班上增加一名视障的学生,对于普校教师来说,首先是心理上的认同,消除他们会影响全班的学习成绩的想法。此外,普校教师除了必备所应具有的素质外,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教理论,为制定对视障儿童个别化教育及辅导打下坚实的基础。普校教师在融合教育中,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别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采取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任何环节,都要注意关注视障学生的特殊需要。实施助学伙伴和小组合作学习是十分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是视觉障碍儿童融合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课堂内可充分运用小伙伴、学习小组的协作力量,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对视觉障碍儿童而言,可以得到学习和行为上的帮助,还能与健全学生建立友谊,开阔视野,打开封闭的心灵,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
2.和谐的校园环境是融合的必要条件
视障学生需要一个无障碍的教室和校园,校園布局要合理,排除现存于校园内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障碍,使视障学生在校园和教室内安全、自如的行走,最终达到视觉障碍儿童像普通学生一样享有各种教育资源。视障学生大部分时间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对其视力欠缺引起的障碍,学校应采取特殊措施。如给视障儿童配备融合资源教室,聘用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巡回辅导。资源教室作为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桥梁,是要充分利用资源教室的设备和校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挥资源教室的支持作用,及时地对视障儿童进行学习辅导、感知觉缺陷的补偿、定向行走训练以及心理的康复等。
二、教学策略的改善是融合的关键
从事随班就读的普校教师是否掌握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切实满足视觉障碍学生的需要,是视障学生能否适应普校学习的关键。在诸多教学策略中,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缺陷补偿教育及应用新的教育评估手段对于视障学生的教育必须加以重视。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依据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最佳的发展。采用分层授课、教学是根据整体教学要求,针对视障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是教学目标分层,按照总的教学要求,结合视障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确定各单元、各课时具体目标;其次,教学内容分层,按照调整过的教学目标,确定视障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并在课堂上落实;第三,练习、作业分层,复习或巩固时应考虑安排分层的练习题,布置的作业在数量、难度上进行分层;最后,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应有突破,打破普通教育中的班级、年级的界限。
2.实施个别化教学,重视个别辅导
个别教育计划就是针对视障学生的特点,兼顾视障学生的差异,满足其个别需要专为他们制订的教学计划,各环节教学和兼顾性、互促性进行针对其特殊需要的补充教学或训练,也就是为每一位随班就读的视障学生建立IEP,IEP的制定建立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课内,要求教师生对随班就读生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指导,及时进行反馈、强化;课外,教师在资源教室,适当补习,针对个体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视觉功能训练、感知技能训练、定向行走训练等等,使个别辅导工作更规范化。
3.感知觉缺陷补偿教育
视觉上的缺陷,导致视障儿童丧失了感知客观世界的主要途径,只有靠良好的教育训练其它感知觉才能得到补偿,才能使其身心正常发展。实践证明,早期科学的听觉、触觉、嗅觉等其它感观的训练,可以使视障儿童拥有比同龄儿童更灵感的除视觉以外的其它感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应用语言直观、模型直观和实物的直观。这样既用了第一信号系统(直观)反应对象,又用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反应对象,二者互相结合,才能达到从表征到概念进而对物体有完整的反应,才能使他们正确的感知物体。
三、家校合作是融合的保证
对随班就读视障学生的教育只依靠学校是难以奏效的,一定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教师要加强与视障学生家长的联系开展合作教育。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其视障子女的影响较大,学校应要指导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理解视障子女,关心他们,对他们有一定期望,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随班就读的有效融合,确保每个残疾儿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进而构建起一个多样化、丰富化、多元化的特殊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