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来源 :考试·高考数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rui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2》的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节,介绍的是平面解析几何的知识.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平面几何的知识,又可以为选修里面的圆锥曲线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直线与直线在平面中的特殊位置关系.只有掌握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才能更进一步的来学习后面的理论知识.
  1.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直线的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方法
  2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直线与方程的内容标准指出:
  将直线的倾斜角代数化,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思想贯穿本章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从课标中这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可以知道直角坐标系使几何研究又一次飞跃,几何从此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给直线插上方程的“翅膀”,通过直线的方程研究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以及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等.可以让学生既对几何产生兴趣,又让学生可以轻松的学习几何.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实际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3.1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
  学生已经知道在直角坐标系中,点可以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但没有系统接受过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因此要对本章内容作简要说明,我要研究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在第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但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一次函数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多加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
  3.2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
  高一学生对几何有很高兴趣,尤其对直线的位置关系很感兴趣,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但学生的动机水平往往较低,意志力不强,学习主动性还有待于调动.
  3.3学生的社会背景
  我们的学生数学的学习基础较差,学生中还有一些中考数学成绩不高,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初中没有培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给教学上带来一定困难.在教学中要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4教学目标的设计
  4.1知识与技能目标
  4.1.1让学生掌握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4.1.2让学生掌握用代数的方法判定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平行与垂直
  4.2过程与方法目标
  4.2.1利用“两直线平行,倾斜角相等”这一性质,得到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即l1∥l2k1=k2,并且对特殊情况进行了研究
  4.2.2利用两直线垂直时,倾斜角的关系满足“α1=α1+90°”,得到了两直线垂直的判定方法,即l1⊥l2k1k2=-1,并且对于特殊情况进行了研究
  4.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3.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了几何与代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解析几何有了感性的认识
  4.3.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3.3通过课堂上的启发教学,培养了学生勇于去探索、创新的精神
  5教学媒体的选择
  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各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达到程度,从而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教学媒体使用方法的设计.本节课教学通过课件、板书、投影等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使知识呈现方式更直观、更形象具体.
  6教学模式的选择
  本节课是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知识课型,新课程强调要以数学问题为基础,通过问题预设→知识生成的建构过程学习知识,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情意和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7教学过程
  活动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复习回顾
  (1) 直线的倾斜角是怎样定义的?其取值范围是怎样的?
  (2) 直线的斜率是怎样定义的?它随直线的倾斜角是怎样变化的?
  (3) 经过两点P1(x1, y1), P2(x2, y2)( x1 ≠x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并回答(找三名中等成绩的学生分别回答),教师点评,并作补充复习旧知,并为本节课做铺垫二、 引入(情境展示)
  问题: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学生思考并回答(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
  教师点评,并作补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 新课(板书课题)
  【探究1】
  (1) 若两条直线l1和l2互相平行,则其倾斜角α1和α2的关系如何?(多媒体演示两条平行的直线)
  (2) 若两条直线l1和l2互相平行,则当斜率都存在时,斜率k1和k2的关系如何?
  (3) 当两条直线l1和l2 的斜率都不存在时,两条直线l1和l2位置关系如何?
  (4)直线l1和l2的斜率k1=k2,在两条直线可能重合的情况下,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怎样?学生分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操作,总结汇报,教师给出指导、评价,并且整理、板书知识点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获取知识,并且让学生学会用分类的思想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考、交流、表达能力【知识点1应用】
  例1
  例2学生利用【探究1】得出的结论,自主完成例1、例2,并找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强调规范解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审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活动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2】
  (1) 若两条直线l1和l2互相垂直,则其倾斜角α1α2的关系如何?(多媒体演示两条垂直的直线)
  (2) 若两条直线l1和l2互相垂直,则当斜率都存在时,斜率k1和k2的关系如何?
  (3) 两条垂直的直线(斜率可能不存在)斜率有怎样的关系?学生根据【探究1】中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分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操作,总结汇报,教师给出指导、评价,并且整理、板书知识点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获取知识,并且让学生学会用分类的思想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考、交流、表达能力【知识点2应用】
  例3
  例4学生利用【探究2】得出的结论,自主完成例3、例4,并口头表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解题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整理(投影学生的解题过程)培养学生审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四、 归纳总结
  1.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1) 直线斜率存在的情况
  (2) 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2.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方法:
  (1) 直线斜率存在的情况
  (2) 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学生思考、交流,表述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教师评价、肯定,并作补充使学生对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理解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五、 布置作业
  教材89页习题3.1第3,4题学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巡视、答疑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8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所变化,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了对解析几何问题的解决能力,能从教学目标的要求出发,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9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立体几何学习经验和一次函数的图像出发,认识解析几何和代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解析几何的方法,同时通过以问题探究活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习中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高三的同学应逐渐对解题具有较高的整体性把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而把握问题的脉络,迅速突破解题瓶颈,整体观念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对同学们能力的更高挑战,需要同学们经常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不断优化解题途径,下面让我们一起在函数或方程问题中具体感受一些整体性的用法。
期刊
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提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我认为数学教学本身应该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其核心价值又体现在于: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  “问题导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保留足
期刊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往往可以通过构建函数模型,然后借助基本不等式、导数、函数的单调性、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及数形结合法等途径求解,解决此类问题,关键要做好下面两点。
期刊
导数是解决函数单调性、最值等问题十分有利的工具,但学生在运用导数解决含参的问题时,往往会束手无措,特别是对其中的分类讨论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联想到含参的二次函数求最值中,主要有两类:动轴定区间和定轴动区间,不论哪一类,我们通常是按照轴在区间左侧、轴在区间内和轴在区间右侧分三类来讨论。类比上述方法,就可以轻松解决导数应用中对含参问题的分类讨论。举例说明如下:  一、 动点定区间  例1 已知函数f(x
期刊
算法活动是一种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活动,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目前算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知导入阶段,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入学生熟悉的实例,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以刺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多方位地理解算法相关的概念,从而推进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地进行.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算法教学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正确定位算法内容的教学目标  
期刊
每年的高考都离不开平面向量题的“捧场”,尤其是与单位向量有关的平面向量取值范围问题更是命题的“热点”和“亮点”.这类题的构造形式“动感十足”,充分体现了平面向量的几何特征,它的求解思路更是洋溢着数形结合思想的光辉.  众所周知,单位向量对应的几何对象是单位圆,那么在解题中借助单位圆就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的效果.如果说平面向量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的话,那么单位圆就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
期刊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可以和函数,不等式,平面向量等知识结合进行考察,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较大,而而且每年必考.  我对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进行了收集,归纳了在高考中常见的数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之后,总结出了以下一些解决的基本方法.现将其列举如下:  (1) 裂项法:当一个数列的各项裂开成几项的和或差之后,相邻的两项或者几项存在可以相互可以抵消的部分时,可以采用
期刊
新课程下的高考立体几何解答题的考查都是“双轨制”:综合法和向量法.初步统计,近九成的考生选择“向量法”和“混合法”(即综合几何法和坐标向量法混合使用).而使用“综合法”的少而又少.其实,向量法并非就是坐标向量法,还包括非坐标向量法,后者的使用比前者更加广泛,更加自由.这样,以模式化的“算”代替“空间想象”造成一些考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但是,立体几何的一个突出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尤为重
期刊
一、 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已知集合M={-1,1},N=x|12<2x+1<4,x∈Z,则M∩N=.  2命题x∈0,π2,tanx>sinx的否定是.  3已知复数z1=m+2i,z2=3-4i若z1z2为实数,则实数m的值为.   4已知平面上不共线的四点O,A,B,C.若OA-3OB
期刊
我们知道,数学解题是从已知向未知不断等价转化的过程,要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但是这个过程常常非常艰难,高中数学中含参问题经常需要分类讨论,在解题中巧妙应用逻辑方法,先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逐步缩小“包围圈”,常常可以避免“大规模”的分类讨论;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运算量,达到驾简驭繁的目的,从而提高解题效率,提升解题能力.  一、 利用必要条件缩小参数范围,减少分类情况  例1 (2008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