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最新文化、先进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是我国的文化主体,“文化自信”的培育在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可行方案,为高校从校园文化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当代社会信息纷杂,全球化浪潮带来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文化自信”,现状令人担忧。就目前来看,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认同感缺失,主要表现在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缺乏对“文化自信”理论的认同感。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导致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认同太过浅显,同时由于网络时代的开放性特征,导致他们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感较低。
第二,价值取向西化,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文化的热衷。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不容小觑。情人节、复活节等西方节日的渗透导致传统节日日益缺乏青年受众与市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导致我国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美德丧失活力。
第三,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关注度不够。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其先进性与时代同步伐、与百姓共命运。然而部分大学生热衷于非主流文化,以自我为中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兴趣较低、思想苍白。
第四,参与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尤其是涉及主旋律文化传播的活动参与程度较低,部分学生对此持消极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致使高校思政工作难以有所成效。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于上述大学生“文化自信”缺乏的现状,原因分析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高校和自身五个方面。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缺失的根本性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经济利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市场经济中充斥着资本主义落后文化因素,使得部分大学生信念异化,表现出了对西方观念的盲目追求。
(二)政治因素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价值观渗透的方式影响国人的“文化自信”。近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越来越隐蔽地侵入高校群体。大学生作为其中最活跃的因素首当其冲,出现了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和先进文化的认知危机。
(三)社会因素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与列强入侵导致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接连战争,导致我国文化受损严重,虽后期加以修复,但近代以来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四)高校因素
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主阵地,存在着对主流文化的宣传手段不到位、教育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极易促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抗拒心理,制约大学生主动、自觉、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
(五)自身因素
中国的教育现状导致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知识、文化的吸收方式为被动吸收,进入大学之后,面对眼花缭乱的西方文化加上大学生不成熟、追求个性的心理素质,不自觉地被西方多元文化吸引,从而导致“文化自信”意识降低。
三、教育自觉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策略
教育自觉理论简而言之就是教育主体把握教育规律,克服重重困难,通过教育客体进行理性、自觉的受教育活动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理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培育,必须以教育自觉理论为依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文化导向,坚持思想引导
加强主流文化导向作用,要注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传播源头把控学生的文化动向。在教育自觉的视角下,通过文化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能动的、理性的辨别文化知识,从而實现先进文化的内化吸收,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质的提升。
坚持思想引导,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把握教育规律,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整合多种资源,打造“文化自信”建设平台
高校应依据自身现状,整合多种资源,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聘请文化领域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校园文化展示活动、组建文化组织和社团等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文化创新中实现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立足于文化平台搭建,利用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实现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应用如开展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选修课等从而不断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三)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培养
作为在高校这一重大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地中引领大学生青年一代思想、文化素质的教职工群体,应自觉加强自身的理论素质和人文修养。以“理”和“道”使学生信服。另外,高校也应给教职工团队以人文关怀,为其提供更多学习、参观、交流的机会,提高教职工团体的文化思想资源,进而逐步影响大学生,创造“文化自信”的积极氛围。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2]李宝斌,孙俊三.教育自觉的迷失与复归[J].现代教育从论,2007(12).
[3]李森,潘光文.论魏晋时期教育的自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4]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作者简介:曹婷婷(1985—),女,汉族,河北衡水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当代社会信息纷杂,全球化浪潮带来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文化自信”,现状令人担忧。就目前来看,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认同感缺失,主要表现在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缺乏对“文化自信”理论的认同感。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导致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认同太过浅显,同时由于网络时代的开放性特征,导致他们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感较低。
第二,价值取向西化,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文化的热衷。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不容小觑。情人节、复活节等西方节日的渗透导致传统节日日益缺乏青年受众与市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导致我国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美德丧失活力。
第三,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关注度不够。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其先进性与时代同步伐、与百姓共命运。然而部分大学生热衷于非主流文化,以自我为中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兴趣较低、思想苍白。
第四,参与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尤其是涉及主旋律文化传播的活动参与程度较低,部分学生对此持消极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致使高校思政工作难以有所成效。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于上述大学生“文化自信”缺乏的现状,原因分析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高校和自身五个方面。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缺失的根本性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经济利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市场经济中充斥着资本主义落后文化因素,使得部分大学生信念异化,表现出了对西方观念的盲目追求。
(二)政治因素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价值观渗透的方式影响国人的“文化自信”。近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越来越隐蔽地侵入高校群体。大学生作为其中最活跃的因素首当其冲,出现了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和先进文化的认知危机。
(三)社会因素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与列强入侵导致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接连战争,导致我国文化受损严重,虽后期加以修复,但近代以来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四)高校因素
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主阵地,存在着对主流文化的宣传手段不到位、教育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极易促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抗拒心理,制约大学生主动、自觉、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
(五)自身因素
中国的教育现状导致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知识、文化的吸收方式为被动吸收,进入大学之后,面对眼花缭乱的西方文化加上大学生不成熟、追求个性的心理素质,不自觉地被西方多元文化吸引,从而导致“文化自信”意识降低。
三、教育自觉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策略
教育自觉理论简而言之就是教育主体把握教育规律,克服重重困难,通过教育客体进行理性、自觉的受教育活动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理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培育,必须以教育自觉理论为依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文化导向,坚持思想引导
加强主流文化导向作用,要注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传播源头把控学生的文化动向。在教育自觉的视角下,通过文化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能动的、理性的辨别文化知识,从而實现先进文化的内化吸收,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质的提升。
坚持思想引导,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把握教育规律,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整合多种资源,打造“文化自信”建设平台
高校应依据自身现状,整合多种资源,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聘请文化领域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校园文化展示活动、组建文化组织和社团等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文化创新中实现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立足于文化平台搭建,利用互联网,借助新媒体,实现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应用如开展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选修课等从而不断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三)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培养
作为在高校这一重大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地中引领大学生青年一代思想、文化素质的教职工群体,应自觉加强自身的理论素质和人文修养。以“理”和“道”使学生信服。另外,高校也应给教职工团队以人文关怀,为其提供更多学习、参观、交流的机会,提高教职工团体的文化思想资源,进而逐步影响大学生,创造“文化自信”的积极氛围。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2]李宝斌,孙俊三.教育自觉的迷失与复归[J].现代教育从论,2007(12).
[3]李森,潘光文.论魏晋时期教育的自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4]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作者简介:曹婷婷(1985—),女,汉族,河北衡水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