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家十分重视这一点,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因此,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兴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以下是我对课堂提问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1.提问要富有启发性。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劇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形成了使学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2.提问要明确的目的性。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沟壑”,才能真正体现明确的目的性。
二、明确针对哪些内容提问
1.要抓住发散点提问。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像,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所以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了骗子则表明了他是一个蠢才。连这样的当也能上,不是蠢才是什么?他可不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
2.要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直书课题,然后让学生想像:“作者到山中访一个怎样的朋友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后,一个个举起了小手:“作者到山中去访一个世外高人,他的武功天下第一。”“去访一位得道的高僧,听他讲论佛经。”“去访一位像陶渊明一样怀才不遇的隐士。”“作者只是去访一户帮助过自己的普通的山里人。”……学生们兴趣高涨,我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们急于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开书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里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一是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其特点是老师发问时语气急促,问题间隙时间短。这种提问形式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并且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这些朋友都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互问型。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你考考我、我考考你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问题太容易,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而任务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如我在讲解《羚羊木雕》一文时,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和父母发生了意见分歧,通常怎么解决?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这一环节,我通常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初读阶段,我采取总提式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事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故事情节的?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分析打基础,所以采用总提式提问。在精读阶段,我抓住文章的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中,你认为谁的做法对?谁的做法不对?为什么?作者的思想倾向于谁?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富有鼓动性,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习积极性,切忌“开庭审案”式的课堂提问。当然,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继续探索,让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得更加巧妙、更加科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1.提问要富有启发性。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劇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形成了使学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2.提问要明确的目的性。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沟壑”,才能真正体现明确的目的性。
二、明确针对哪些内容提问
1.要抓住发散点提问。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像,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所以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了骗子则表明了他是一个蠢才。连这样的当也能上,不是蠢才是什么?他可不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
2.要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直书课题,然后让学生想像:“作者到山中访一个怎样的朋友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后,一个个举起了小手:“作者到山中去访一个世外高人,他的武功天下第一。”“去访一位得道的高僧,听他讲论佛经。”“去访一位像陶渊明一样怀才不遇的隐士。”“作者只是去访一户帮助过自己的普通的山里人。”……学生们兴趣高涨,我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们急于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开书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里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一是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其特点是老师发问时语气急促,问题间隙时间短。这种提问形式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并且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这些朋友都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互问型。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你考考我、我考考你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问题太容易,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而任务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如我在讲解《羚羊木雕》一文时,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和父母发生了意见分歧,通常怎么解决?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这一环节,我通常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初读阶段,我采取总提式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事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故事情节的?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分析打基础,所以采用总提式提问。在精读阶段,我抓住文章的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中,你认为谁的做法对?谁的做法不对?为什么?作者的思想倾向于谁?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富有鼓动性,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习积极性,切忌“开庭审案”式的课堂提问。当然,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继续探索,让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得更加巧妙、更加科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