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说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讲的是24个孝子行孝的故事。在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例如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这些故事大都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是劝人尽孝的通俗读物。
然而,二十四孝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前人批判颇多。世易时移,二十四孝在今天还能不能讲,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且看慢慢评说——
“孝感动天”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位名叫舜的圣人身上。
舜,“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和尧、禹都是古代贤明的君王。舜年幼时,母亲离世,于是他跟着父亲生活。舜的父亲是位盲人,人称瞽叟,是黄帝的七世孙。虽然有个了不起的祖宗,但瞽叟此人却很不靠谱。据记载,他“本性顽劣”,没有半点儿黄帝的风范。舜的生母去世后,瞽叟续弦找了一个小老婆,后来又给舜生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取名为象。
后边的戏码,看多了豪门恩怨剧的同志们应该能猜到一二了。继母和象视舜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事,舜的糊涂蛋亲爹瞽叟,非但没护着舜,反而帮着后妻和象一起陷害他。这种情况,连写《史记》的司马迁都看不下去了,说舜的家庭环境是“父顽、母嚣、弟傲”。
然而,尽管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舜对父母还是十分孝顺,对弟弟还是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他在历山耕种时,有大象出来协助他耕地,有小鸟帮他锄草。
多年后,当时的君主尧向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方诸侯之长就推荐了舜。尧于是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尧很高兴,又赏赐给舜不少财物,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这些赏赐后,他亲爹、继母、同父异母兄弟又开始犯红眼病了,他们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自己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想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于是把尧赏赐的那些财物二一添作五瓜分殆尽。象还不作罢,又打起他两位嫂子的主意,准备强抢娥皇和女英。舜逃出生天后,没事人一样,回家后一如既往,继续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一蹬腿,驾鹤西游。归西之前,尧把王位传给了舜。瞽叟和他的小老婆怎么也没料到,自己三番五次欲杀害的儿子居然成了君王,自然惶惶然不可终日,怕舜秋后算账。可是舜并没有找他们的茬儿,继续孝顺他们,还把象封作诸侯。舜的孝行终于感动了双亲和弟弟,一家人终于和和美美地在一起过日子。
故事结局很美好,可过程却让人毛骨悚然。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瞽叟却三番五次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痛下杀手。个中原因,要么是舜的继母让瞽叟神魂颠倒,要么就是瞽叟本就是个糊涂蛋。
很多人不理解,瞽叟和他小老婆是舜的长辈,舜不冒犯他们是孝顺,可是他为什么对同父异母的兄弟象那么心慈手软呢?殊不知,在舜眼中,这也是孝顺的一种方式。为人父母者,最心痛者莫过子女之间不和睦,如果舜真的痛下杀手把象给宰了,瞽叟和他那小老婆还不得心痛死!就像清圣祖康熙一样,一世英名,结果被自己的儿子气个半死。“九王夺嫡”,你杀我、我杀你,杀到最后差点儿连老子都算计进去。不管被杀的是哪个,都是他康熙的儿子,都是他的骨血。因此,九王夺嫡虽然最终被平息,但康熙的几个孩子也被杀得差不多了。老年丧子,康熙也一病不起。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中国传统的“五教”,教化人们做父母要有做父母的样子,对待子女要慈爱;做子女的也要有做子女的样子,对待长辈要孝顺;兄弟姐妹之间,也要和气、恭让。然而,世上像舜这样的圣人自然不多,更多的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因此,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有的抱怨子女不孝,有的抱怨父母偏心,更多的则是因为财产纠纷。
凡此种种,原因都在“养而不教”。无论是父子反目,还是兄弟成仇,都是对子女的教育没到位。“教”有言教、身教。让他们明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些美德并身体力行,这是言教。身教则是以身作则,当孩子的表率,对自己父母尽孝,对子女慈爱且一视同仁。有些父母,本身就父不义、母不慈。本来手心手背都是肉,却非要分出个亲疏贵贱。上梁不正,下梁岂能不歪?
想让子女孝顺老人、兄弟和睦,从小就应在孩子的心里埋下“种子”。如果孩子年幼时不细心教育,成长时自己又不做表率,不种下“前因”,又岂能盼到孩子孝顺自己这种“后果”?养而不教,却希望子女堂前尽孝,除非子女生来就是圣人,否则纯属赌博。
《二十四孝》,讲的是24个孝子行孝的故事。在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例如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这些故事大都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是劝人尽孝的通俗读物。
然而,二十四孝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前人批判颇多。世易时移,二十四孝在今天还能不能讲,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且看慢慢评说——
“孝感动天”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位名叫舜的圣人身上。
舜,“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和尧、禹都是古代贤明的君王。舜年幼时,母亲离世,于是他跟着父亲生活。舜的父亲是位盲人,人称瞽叟,是黄帝的七世孙。虽然有个了不起的祖宗,但瞽叟此人却很不靠谱。据记载,他“本性顽劣”,没有半点儿黄帝的风范。舜的生母去世后,瞽叟续弦找了一个小老婆,后来又给舜生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取名为象。
后边的戏码,看多了豪门恩怨剧的同志们应该能猜到一二了。继母和象视舜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事,舜的糊涂蛋亲爹瞽叟,非但没护着舜,反而帮着后妻和象一起陷害他。这种情况,连写《史记》的司马迁都看不下去了,说舜的家庭环境是“父顽、母嚣、弟傲”。
然而,尽管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舜对父母还是十分孝顺,对弟弟还是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他在历山耕种时,有大象出来协助他耕地,有小鸟帮他锄草。
多年后,当时的君主尧向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方诸侯之长就推荐了舜。尧于是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尧很高兴,又赏赐给舜不少财物,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这些赏赐后,他亲爹、继母、同父异母兄弟又开始犯红眼病了,他们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自己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想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于是把尧赏赐的那些财物二一添作五瓜分殆尽。象还不作罢,又打起他两位嫂子的主意,准备强抢娥皇和女英。舜逃出生天后,没事人一样,回家后一如既往,继续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一蹬腿,驾鹤西游。归西之前,尧把王位传给了舜。瞽叟和他的小老婆怎么也没料到,自己三番五次欲杀害的儿子居然成了君王,自然惶惶然不可终日,怕舜秋后算账。可是舜并没有找他们的茬儿,继续孝顺他们,还把象封作诸侯。舜的孝行终于感动了双亲和弟弟,一家人终于和和美美地在一起过日子。
故事结局很美好,可过程却让人毛骨悚然。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瞽叟却三番五次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痛下杀手。个中原因,要么是舜的继母让瞽叟神魂颠倒,要么就是瞽叟本就是个糊涂蛋。
很多人不理解,瞽叟和他小老婆是舜的长辈,舜不冒犯他们是孝顺,可是他为什么对同父异母的兄弟象那么心慈手软呢?殊不知,在舜眼中,这也是孝顺的一种方式。为人父母者,最心痛者莫过子女之间不和睦,如果舜真的痛下杀手把象给宰了,瞽叟和他那小老婆还不得心痛死!就像清圣祖康熙一样,一世英名,结果被自己的儿子气个半死。“九王夺嫡”,你杀我、我杀你,杀到最后差点儿连老子都算计进去。不管被杀的是哪个,都是他康熙的儿子,都是他的骨血。因此,九王夺嫡虽然最终被平息,但康熙的几个孩子也被杀得差不多了。老年丧子,康熙也一病不起。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中国传统的“五教”,教化人们做父母要有做父母的样子,对待子女要慈爱;做子女的也要有做子女的样子,对待长辈要孝顺;兄弟姐妹之间,也要和气、恭让。然而,世上像舜这样的圣人自然不多,更多的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因此,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有的抱怨子女不孝,有的抱怨父母偏心,更多的则是因为财产纠纷。
凡此种种,原因都在“养而不教”。无论是父子反目,还是兄弟成仇,都是对子女的教育没到位。“教”有言教、身教。让他们明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些美德并身体力行,这是言教。身教则是以身作则,当孩子的表率,对自己父母尽孝,对子女慈爱且一视同仁。有些父母,本身就父不义、母不慈。本来手心手背都是肉,却非要分出个亲疏贵贱。上梁不正,下梁岂能不歪?
想让子女孝顺老人、兄弟和睦,从小就应在孩子的心里埋下“种子”。如果孩子年幼时不细心教育,成长时自己又不做表率,不种下“前因”,又岂能盼到孩子孝顺自己这种“后果”?养而不教,却希望子女堂前尽孝,除非子女生来就是圣人,否则纯属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