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不慈而子不孝

来源 :健康快车·百岁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说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讲的是24个孝子行孝的故事。在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例如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这些故事大都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是劝人尽孝的通俗读物。
  然而,二十四孝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前人批判颇多。世易时移,二十四孝在今天还能不能讲,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且看慢慢评说——
  “孝感动天”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位名叫舜的圣人身上。
  舜,“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和尧、禹都是古代贤明的君王。舜年幼时,母亲离世,于是他跟着父亲生活。舜的父亲是位盲人,人称瞽叟,是黄帝的七世孙。虽然有个了不起的祖宗,但瞽叟此人却很不靠谱。据记载,他“本性顽劣”,没有半点儿黄帝的风范。舜的生母去世后,瞽叟续弦找了一个小老婆,后来又给舜生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取名为象。
  后边的戏码,看多了豪门恩怨剧的同志们应该能猜到一二了。继母和象视舜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事,舜的糊涂蛋亲爹瞽叟,非但没护着舜,反而帮着后妻和象一起陷害他。这种情况,连写《史记》的司马迁都看不下去了,说舜的家庭环境是“父顽、母嚣、弟傲”。
  然而,尽管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舜对父母还是十分孝顺,对弟弟还是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他在历山耕种时,有大象出来协助他耕地,有小鸟帮他锄草。
  多年后,当时的君主尧向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方诸侯之长就推荐了舜。尧于是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尧很高兴,又赏赐给舜不少财物,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这些赏赐后,他亲爹、继母、同父异母兄弟又开始犯红眼病了,他们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自己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想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于是把尧赏赐的那些财物二一添作五瓜分殆尽。象还不作罢,又打起他两位嫂子的主意,准备强抢娥皇和女英。舜逃出生天后,没事人一样,回家后一如既往,继续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一蹬腿,驾鹤西游。归西之前,尧把王位传给了舜。瞽叟和他的小老婆怎么也没料到,自己三番五次欲杀害的儿子居然成了君王,自然惶惶然不可终日,怕舜秋后算账。可是舜并没有找他们的茬儿,继续孝顺他们,还把象封作诸侯。舜的孝行终于感动了双亲和弟弟,一家人终于和和美美地在一起过日子。
  故事结局很美好,可过程却让人毛骨悚然。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瞽叟却三番五次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痛下杀手。个中原因,要么是舜的继母让瞽叟神魂颠倒,要么就是瞽叟本就是个糊涂蛋。
  很多人不理解,瞽叟和他小老婆是舜的长辈,舜不冒犯他们是孝顺,可是他为什么对同父异母的兄弟象那么心慈手软呢?殊不知,在舜眼中,这也是孝顺的一种方式。为人父母者,最心痛者莫过子女之间不和睦,如果舜真的痛下杀手把象给宰了,瞽叟和他那小老婆还不得心痛死!就像清圣祖康熙一样,一世英名,结果被自己的儿子气个半死。“九王夺嫡”,你杀我、我杀你,杀到最后差点儿连老子都算计进去。不管被杀的是哪个,都是他康熙的儿子,都是他的骨血。因此,九王夺嫡虽然最终被平息,但康熙的几个孩子也被杀得差不多了。老年丧子,康熙也一病不起。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中国传统的“五教”,教化人们做父母要有做父母的样子,对待子女要慈爱;做子女的也要有做子女的样子,对待长辈要孝顺;兄弟姐妹之间,也要和气、恭让。然而,世上像舜这样的圣人自然不多,更多的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因此,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有的抱怨子女不孝,有的抱怨父母偏心,更多的则是因为财产纠纷。
  凡此种种,原因都在“养而不教”。无论是父子反目,还是兄弟成仇,都是对子女的教育没到位。“教”有言教、身教。让他们明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些美德并身体力行,这是言教。身教则是以身作则,当孩子的表率,对自己父母尽孝,对子女慈爱且一视同仁。有些父母,本身就父不义、母不慈。本来手心手背都是肉,却非要分出个亲疏贵贱。上梁不正,下梁岂能不歪?
  想让子女孝顺老人、兄弟和睦,从小就应在孩子的心里埋下“种子”。如果孩子年幼时不细心教育,成长时自己又不做表率,不种下“前因”,又岂能盼到孩子孝顺自己这种“后果”?养而不教,却希望子女堂前尽孝,除非子女生来就是圣人,否则纯属赌博。
其他文献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养生比治病更重要,了解中医养生当从“顺四时”起,即按照四季气候的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顺势而为。  “顺时”其实不深奥  一说起中医养生理论,人们往往觉得深奥难懂,中医养生其实很“亲民”,“对于家中、办公室的温度,就应该按照顺四时理论而为之”。  民间有句俗话:“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这本来是指某些气候异常的年份患病的人会增多,但这句话中所说的情况现在
期刊
寒冬来临,北方地区餐桌上的食物为之一变。这种改变既有经济因素(比如绿叶蔬菜价格猛增),也有习惯使然(比如有人甚至认为大白菜等冬储菜才是好的应季菜)。但不论如何,这些改变并非顺其自然的好事,而是一种亟待纠正的落后状态。  1.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冬储菜当家,深色蔬菜锐减。单独而论,大白菜、萝卜、土豆的营养价值并不低,但北方冬季常常让这些浅色蔬菜唱主角绝非好事,尤其是大部分食堂,“一览无绿”的食谱十分
期刊
健康问题根本在心  贪、嗔、痴,佛教名为“三毒”。贪的烦恼如果同人的欲望结合在一起,这种欲望就是有害的、有毒的,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害。欲望本身有善的,有恶的,如果不是从“三毒”出发的,而是从智慧,从慈悲心、平等心、利他心出发的,这种欲望就是善欲。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后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否则,我们可能常常会遇到、看到、碰到、接触到种种不好的现象。  例如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大家
期刊
一、人参  大补元气,有补益强身作用,可抗衰老,适用于久病体虚、心悸心慌、肢冷、气短、虚脱、心衰、神经衰弱等症,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二、黄芪  补气升阳、益精固表、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  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泡水当茶喝,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
期刊
人们常说“药食同源”,“源”在哪里?中医认为,任何一种药物或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气味,也即“四气五味”。它决定着某一种药物或者某一种食物的性能与功效。药物和食物都要依据四气五味理论,分析它们的性能与功效。  食物与药物均有四气五味  四气指寒、热、温、凉等4种性质。如果这4种属性都不明显,则为性平。平,即平和之意。许多食物,尤其是谷物类食物,大多是性平的。  五昧指酸、苦、甘、辛、成等5种味道。还有
期刊
功法一:呼吸心法  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宽,双臂上举伸直,在脑后交叉,此时小腹略向前倾,双手尽量向上伸直后压,所有力量、意念集中在腰椎。然后力量从腰椎发出,令两臂以最大弧度从脑后向身体两侧压下来,同时下蹲,两手最后在两膝间交叉,结束时意念集中在前脚掌5秒钟。脚后跟不可离地(在两臂向两侧下压时,胳膊不使一点儿力气,完全是腰在用力)。再站起时,前脚掌先用力,作为起动能量,紧接着将所有力量、意念,再次集中
期刊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中记述了很多关于古代仙人的事迹。其中,彭祖大概是我们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人物了。我们常用的寿辞中就有“福如王母三千岁,寿比彭祖八百春。”因此,关于他的养生论,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彭祖是上古五帝中颛项的玄孙,他经历了尧、舜、夏、商诸朝,到殷商末纣王时,已767岁,相传他活了800多岁,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活得最长的人。  彭祖生性恬淡,不关心世俗名利,不追求虚名荣耀,只是
期刊
总歌:  两手叉指托天举,气透三焦好调理;  骑马弯弓增臂力,扩胸伸肱强呼吸。  托天踏地对抻劲,脾胃健旺单臂举;  扭头向后左右瞧,五劳七伤化为尘。  臀摇沿脊至头顶,心火不生保康宁;  上仰前俯七颠簸,功须九次永无病。  紧握拳力向前冲,咬牙怒目除百疾;  折腰前俯把足攀,防漏固元腰肾健。  一、叉指托天  歌诀:  “两手叉指托天举,气运三焦好调理。”  练法:  两脚并步站立,全身放松,两
期刊
冬季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多发季节。咳嗽、咯痰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特别是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需要深呼吸、有效咳嗽、胸部叩击、吸痰等辅助方法协助排出痰液。  胸部叩击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如果手法不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方法  病人侧卧位或在他人协助下取坐位(倒坐趴在靠背椅子上更好)。叩击者双手手指弯曲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的力量,从背
期刊
道家说,养生修道唯有“性命双修”方能建功,只修性则命不保,只修命则性无以存,都不能达到性命常存、得道“成仙”的目的。  道家修道遵循“性命双修”的原则,强调“内外双修”、“功行两全”,不仅要修性功,还要修命功。“性命双修”究竟修什么?其方法是什么?  据有关养生专家介绍,道家修炼以“性为主导,命为基础”,以静为主,以动为辅,性命合一。主要修炼内容及方法如下:  一、精神修炼  1.道家强调以静养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