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教育”: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据了解,此次《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 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二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明确提出了以下内容: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2.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7月18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下发通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建设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十二五”期间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是:建设覆盖全国教育的学生、教师、经费、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上述系统“统一开发、分级部署”。2013年重点建设全国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资助管理等信息系统,建成全国学生数据库和教师数据库;2014年重点建设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等信息系统,建成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
二、加强两级建设,推动五级应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是工作关键。两级建设是指:在部、省分别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统一应用环境。各地要参照《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整合本地基础设施资源,于2013年底初步建成统一的省级数据中心。五级应用是指:各类系统均同步统一部署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五级应用(其中国家级应用部署在教育部数据中心,省、地市、县、学校4级应用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三、强化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中运行、分步推进”。各地要在教育信息化统筹管理框架下,由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建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全面负责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
四、做好整体设计,完善配套制度。《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另文印发)对信息系统和技术路线进行了顶层设计。要结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工作部署,实现学生、教师、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等各类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化。建立配套电子档案制度,严格规范电子数据管理,通过系统应用和数据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和安全。
五、健全责任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各地和学校要指定专门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建立各层次相互配合与补充的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作为教育督查重要内容,强化监督检查。
六、加大推进力度,保证经费投入。各地和学校要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进度,各级财政部门按规定统筹现行相关经费渠道、增加经费支持等方式,做好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教育部配发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实施和培训应用、信息系统开发与升级、信息安全建设等工作,并将系统建设、系统应用和日常运行维护与服务费用纳入年度预算,保障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需求。中央财政将对各地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适当奖补。
7月31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3.亚太27国官员专家来深研讨教育信息化
11月26日,“2013亚太地区教育信息通信技术高层专家会议”在深圳开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高级官员及亚太地区27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专家和行业精英齐聚深圳,就促进、推广和深化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和实践展开多角度对话。
本次会议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可持续创新”为主题,旨在为分享亚太地区各国教育信息化政策、挑战、经验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同时,甄别亚太地区可推广和可持续的信息通信技术模式和创新,考量各国在实施可推广创新方面存在的机会、约束和未开发的资源及其相对应的现有政策、能力和伙伴。此外,会议将从地区角度和国家层面给予支持,为推广学校层面教育信息化创新,提供政策推动的路线图。今年会议主要汇集了教育体制信息化主流中的三类行动者: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及实践者。侧重于部长层面的讨论和参与者的反思,促进政策研究和实践之间的对话。讨论将致力于总结和精細化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出有依据的政策并实施。
大会由中国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深圳市教育局承办。
4.《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印发实施
4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发布《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指南》确定了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及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建设内容上涵盖:省级数据中心分类、机房设施、省级教育管理云平台、公共软件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体系等六项主要内容。同时,《指南》为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了“规划内容与测算方法及参考案例”、“统一规划的国家信息系统一览表”等参考信息。 7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发布《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包括建设意义与发展现状、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建设任务、总体架构与技术路线、两级建设与五级应用体系、组织与实施等六方面内容。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总体方案》的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统筹规划,积极做好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实施工作,保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全面应用。
5.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建成
在各地共同努力下,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首次数据采集工作已基本完成。这为下一步全国统一学籍号分配和全国联网进行学生跨省转学业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截止到2013年11月底的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通报指出,入库率(进入全国系统学生人数与2012年教育事业统计学生人数比)达到90%以上的省份有21个:天津、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兵团;85%-90%(不含)的省份有3个:山西、辽宁、陕西;低于85%的省份有8个:北京(目前最新统计已经达到90%以上)、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重庆。
通报要求数据采集及补录工作基本完成的省份要进一步提高入库率,加强数据特别是学生身份相关信息的审核,提高数据质量,减少问题学籍。同时,要做好中小学校基本信息核对和地方自设行政区域信息上报工作,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做到不漏一区一县、一校一生。
6.“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据悉,去年11月正式启动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应用阶段,项目配备的设备陆续安装调试到位,配套优质数字资源正式开播,全国近50%的教学点已利用项目配备的设备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正式开始开课。
为帮助教学点教师掌握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方法,教育部对全国100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帮助各地组建由管理者、技术人员、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者团队,利用暑期对当地教学点教师进行专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9月2日开学第一天,教育部组织制作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特别节目,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并通过网络和IP卫星播发到教学点。同时,教育部还建设项目专题网站,教学点教师、中心校教务人员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拨打呼叫中心热线电话、发送邮件等方式进行资源接收、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咨询。
为确保播发资源切实满足教学点需求,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优化资源内容设计,开发出“教师上课”、“学生自学”和“拓展资源”三大部分内容,覆盖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8个学科,将通过卫星和网络两种形式结合教学进度分期传输到全国教学点,供广大教学点师生免费使用。
7.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育部提出,將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8.“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9月16-17日,“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河北省教育厅、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石家庄市教育局承办。来自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各类学校主管领导及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业界人士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展涛主持。
2013年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关键之年。时值“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结束不久,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之际,本次研讨会的适时召开,对明确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几年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讨会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为主题,以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议题,以构建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校园为目标,对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9.MOOCs创新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面临挑战
近两年,发源于美国的MOOCs风暴席卷全球,中国也被卷入这场浪潮中。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首的高校开始对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5月22日,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项目)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首次增加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在内的6所亚洲高校。據悉,2013年3月,北大发布《北京大学关于积极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的意见》,致力于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2013年9月,第一批北大网络开放课程上线,5年内争取建设100门网络开放课程。北大在校生可获得与传统课堂教学等值的课程学分,其他学生可以获得北大提供的学习证书。清华大学除了将在edX上开发出4门在线课程,也将借助加入edX在线教育平台的契机,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已成立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近期将开发30门新一代在线课程,将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相结合,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表示,在线教育的出现打破了大学围墙,必须重新思考并重塑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12月7日,刘延东出席第八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时指出,要借助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教学法改革创新。近一两年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慕课”热(MOOCs)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场革命,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提高师资效益,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孔子学院引入“慕课”教学模式,为各国民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汉语教学服务。
10.“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国际论坛”召开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研究所、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欧盟标准化与学习标准委员会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 “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国际论坛”,11月28日在沪开幕。据悉,我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将进入“标准研制―产业发展―教育应用”一体化推进新模式,首批“全国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应用与教育创新示范校”,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苏等地展开试点,其中,上海闵行区以40所中小学、80个试验班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书包试点地区。南京以21所公办中小学试点紧随其后。
据介绍,为统一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联合组建了专题组,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组建标准研制队伍。到2013年11月,《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标准》和《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已完成国家标准立项,《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规范》、《电子书包终端规范》、《虚拟学具分类规范》等8项标准,也已经完成了草案编写,正在申报国家标准立项。而我国主持研制的电子课本(e-TextBook)标准,已在2012年5月获国际标准组织正式立项。中国作为该标准联合召集人,与国际同仁一同开展该国际标准研制,近期已形成技术报告建议草案。
(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教育部门户网站等媒体)
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据了解,此次《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 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二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明确提出了以下内容: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2.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7月18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下发通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建设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十二五”期间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是:建设覆盖全国教育的学生、教师、经费、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上述系统“统一开发、分级部署”。2013年重点建设全国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资助管理等信息系统,建成全国学生数据库和教师数据库;2014年重点建设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等信息系统,建成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
二、加强两级建设,推动五级应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是工作关键。两级建设是指:在部、省分别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统一应用环境。各地要参照《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整合本地基础设施资源,于2013年底初步建成统一的省级数据中心。五级应用是指:各类系统均同步统一部署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五级应用(其中国家级应用部署在教育部数据中心,省、地市、县、学校4级应用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三、强化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中运行、分步推进”。各地要在教育信息化统筹管理框架下,由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建立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全面负责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
四、做好整体设计,完善配套制度。《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另文印发)对信息系统和技术路线进行了顶层设计。要结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工作部署,实现学生、教师、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等各类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化。建立配套电子档案制度,严格规范电子数据管理,通过系统应用和数据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保证系统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和安全。
五、健全责任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各地和学校要指定专门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建立各层次相互配合与补充的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作为教育督查重要内容,强化监督检查。
六、加大推进力度,保证经费投入。各地和学校要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进度,各级财政部门按规定统筹现行相关经费渠道、增加经费支持等方式,做好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教育部配发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实施和培训应用、信息系统开发与升级、信息安全建设等工作,并将系统建设、系统应用和日常运行维护与服务费用纳入年度预算,保障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需求。中央财政将对各地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适当奖补。
7月31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3.亚太27国官员专家来深研讨教育信息化
11月26日,“2013亚太地区教育信息通信技术高层专家会议”在深圳开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高级官员及亚太地区27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专家和行业精英齐聚深圳,就促进、推广和深化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和实践展开多角度对话。
本次会议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可持续创新”为主题,旨在为分享亚太地区各国教育信息化政策、挑战、经验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同时,甄别亚太地区可推广和可持续的信息通信技术模式和创新,考量各国在实施可推广创新方面存在的机会、约束和未开发的资源及其相对应的现有政策、能力和伙伴。此外,会议将从地区角度和国家层面给予支持,为推广学校层面教育信息化创新,提供政策推动的路线图。今年会议主要汇集了教育体制信息化主流中的三类行动者: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及实践者。侧重于部长层面的讨论和参与者的反思,促进政策研究和实践之间的对话。讨论将致力于总结和精細化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出有依据的政策并实施。
大会由中国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深圳市教育局承办。
4.《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印发实施
4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发布《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指南》确定了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及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建设内容上涵盖:省级数据中心分类、机房设施、省级教育管理云平台、公共软件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体系等六项主要内容。同时,《指南》为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了“规划内容与测算方法及参考案例”、“统一规划的国家信息系统一览表”等参考信息。 7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发布《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包括建设意义与发展现状、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建设任务、总体架构与技术路线、两级建设与五级应用体系、组织与实施等六方面内容。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总体方案》的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统筹规划,积极做好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实施工作,保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全面应用。
5.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建成
在各地共同努力下,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首次数据采集工作已基本完成。这为下一步全国统一学籍号分配和全国联网进行学生跨省转学业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截止到2013年11月底的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通报指出,入库率(进入全国系统学生人数与2012年教育事业统计学生人数比)达到90%以上的省份有21个:天津、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兵团;85%-90%(不含)的省份有3个:山西、辽宁、陕西;低于85%的省份有8个:北京(目前最新统计已经达到90%以上)、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重庆。
通报要求数据采集及补录工作基本完成的省份要进一步提高入库率,加强数据特别是学生身份相关信息的审核,提高数据质量,减少问题学籍。同时,要做好中小学校基本信息核对和地方自设行政区域信息上报工作,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做到不漏一区一县、一校一生。
6.“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据悉,去年11月正式启动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应用阶段,项目配备的设备陆续安装调试到位,配套优质数字资源正式开播,全国近50%的教学点已利用项目配备的设备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正式开始开课。
为帮助教学点教师掌握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方法,教育部对全国100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帮助各地组建由管理者、技术人员、教研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者团队,利用暑期对当地教学点教师进行专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9月2日开学第一天,教育部组织制作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特别节目,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并通过网络和IP卫星播发到教学点。同时,教育部还建设项目专题网站,教学点教师、中心校教务人员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拨打呼叫中心热线电话、发送邮件等方式进行资源接收、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咨询。
为确保播发资源切实满足教学点需求,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优化资源内容设计,开发出“教师上课”、“学生自学”和“拓展资源”三大部分内容,覆盖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8个学科,将通过卫星和网络两种形式结合教学进度分期传输到全国教学点,供广大教学点师生免费使用。
7.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育部提出,將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8.“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9月16-17日,“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河北省教育厅、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石家庄市教育局承办。来自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各类学校主管领导及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业界人士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展涛主持。
2013年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关键之年。时值“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结束不久,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之际,本次研讨会的适时召开,对明确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几年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讨会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为主题,以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议题,以构建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校园为目标,对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9.MOOCs创新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面临挑战
近两年,发源于美国的MOOCs风暴席卷全球,中国也被卷入这场浪潮中。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首的高校开始对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5月22日,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项目)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首次增加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在内的6所亚洲高校。據悉,2013年3月,北大发布《北京大学关于积极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的意见》,致力于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2013年9月,第一批北大网络开放课程上线,5年内争取建设100门网络开放课程。北大在校生可获得与传统课堂教学等值的课程学分,其他学生可以获得北大提供的学习证书。清华大学除了将在edX上开发出4门在线课程,也将借助加入edX在线教育平台的契机,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已成立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近期将开发30门新一代在线课程,将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相结合,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表示,在线教育的出现打破了大学围墙,必须重新思考并重塑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12月7日,刘延东出席第八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时指出,要借助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教学法改革创新。近一两年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慕课”热(MOOCs)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场革命,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提高师资效益,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孔子学院引入“慕课”教学模式,为各国民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汉语教学服务。
10.“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国际论坛”召开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研究所、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欧盟标准化与学习标准委员会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 “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国际论坛”,11月28日在沪开幕。据悉,我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将进入“标准研制―产业发展―教育应用”一体化推进新模式,首批“全国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应用与教育创新示范校”,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苏等地展开试点,其中,上海闵行区以40所中小学、80个试验班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书包试点地区。南京以21所公办中小学试点紧随其后。
据介绍,为统一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联合组建了专题组,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组建标准研制队伍。到2013年11月,《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标准》和《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已完成国家标准立项,《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规范》、《电子书包终端规范》、《虚拟学具分类规范》等8项标准,也已经完成了草案编写,正在申报国家标准立项。而我国主持研制的电子课本(e-TextBook)标准,已在2012年5月获国际标准组织正式立项。中国作为该标准联合召集人,与国际同仁一同开展该国际标准研制,近期已形成技术报告建议草案。
(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教育部门户网站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