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的“精气神”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cy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只有用中国精神,才能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
  中国精神包含哪些“精气神”?具有哪些丰厚内涵和时代光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联系当下中国的实际深深思考。在今天,我们要发扬的中国精神,萃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大国文化自信的雄阔气度,绽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有的丰仪神采,这些,正是中国精神所内蕴的精华、气度和神采。我们只有在当代生活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升华“精气神”,中国精神才会始终淋漓而饱满、丰厚而滋润,让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精神真正强起来!
  一、 中国精神内蕴爱国主义的精华
  中国精神的内核和精华,归结一点,就是爱国主义。
  赤诚爱国,最能拨动中国人的心弦,最能体现崇高的责任,最能激发神圣的使命。爱国主义,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底气,跳出“小我”,实现“大我”,提升精神高度,立于天地之间。
  爱国主义,来自于我们对中华文明发自内心的认同、理解、尊重和传承。
  中华文明形成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爱好和平,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从未间断,气象渊深博大、浩瀚汪洋,这是人类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其他文明不能比拟的,独一无二。这个奇迹的产生,来自哪里?就来自于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个爱国主义传统聚合成一种民族意识,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内核,代代相传,经过五千年熔铸,多难兴邦,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中华文明的精华,最具统摄力的核心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在中华文明
  里,是一种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基因、精神血脉。中国人的精神基因叫家国一体,好像人类的DAN,也是一个双螺旋模型,这从两个相互咬合的文化逻辑可以看出,是两个著名的推理,一个是孟子说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个是《大学》里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两个推理,从两个方向论证了中华文化里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而根基就在于“修身”。这个修身的根本指向,就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怎样做一个中国人的大关节、大问题。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爱国是天下大道、人间正道。可以说,早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就形成了中国人的这种精神基因,爱国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出发点。这个出發点,就是中国人从小培养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通过家与国的情感纽带,完成个人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理想的提升。
  爱国主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深沉的民族信仰。屈原“怀沙去国”、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精忠报国”、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陈毅“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等等,无不是爱国志向的砥砺,无不是爱国信仰的具体表达。中华民族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端午节,应当说就是一个“爱国节”。在顾炎武的故乡江苏省昆山市的千灯镇,至今传承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衣钵,经久不衰,代有传人,让我们感受家国情怀在民间的巨大力量,这种精神早已穿越了时空,不仅影响着今天的人们,还有更多的后来人。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代中国,我们的爱国主义既要有立足民族的文化自觉,还要有面向世界的国际胸怀。把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才会获取无限生机,成为中华民族的常青树,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依归和梦想寄托。
  今天,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就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爱国主义。
  二、中国精神涵养文化自信的气度
  挺起中国精神的脊梁,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互为表里,互为依托,中国精神是文化自信的内核,文化自信是中国精神的气度。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自豪感,是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同时还是一种既独立自主又海纳百川的文化心胸、文化气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来自道路,来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他还讲过这样一段饱含深情、豪情和诗意的话:“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国人的自信,是因为深厚的底蕴、正确的道路、磅礴的力量。
  这种文化自信,来自禀赋,来自特质。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往往展现一种文化自信的气度。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最能体现精神的超拔气度。北宋时期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追寻天地的雄伟抱负,足以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来自时代,来自真理。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站在了新的时代高度,站在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民美好向往的真理制高点、道义制高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既来自于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文化力量,还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同时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力量。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民族脊梁。   这种文化自信,来自奋斗,来自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同样是一个全面培育中国精神的过程,是涵养、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实践源泉。
  这种文化自信,来自清醒,来自互鉴。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还在于一种难得的清醒和自觉、一种不同文明包容互鉴的心胸。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历经苦难辉煌,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集体自觉,始终保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的时代清醒,始终保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奋斗姿态,始终保持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生机活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从而激发全体中国人发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好中国道路。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心胸、一种气度、一种视野、一种理想,让我们中国人既挺起中国精神的脊梁,又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意识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三、中国精神绽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精神绽放的灼灼光华、奕奕神采!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句话精准概括了当代中国鲜活而茁壮的精神生长图景。中国精神好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根扎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吸收一切先进文化的滋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伸枝展叶、开花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是中国精神这棵大树上郁郁葱葱的树冠,生机迸发,吐露芳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公约数”,是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之阶,是修身之道、人间正道、天下大道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时代精神。中国精神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的三个层面分别呈现出来、流布开来、贯通起来,一面舒经活络,一面固本培元,让整个中国精神焕发、生机勃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是中国精神的实现路径,是具体化、实践化、日常化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培育和践行,提升了当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境界,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走向美好未来的精气神,凝聚了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国民教育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被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认知、认同,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代“中国好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的不断涌现,就是一个鲜明例证。“中国好人”评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种现象、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和一种价值,是成长在苍茫大地上的中国精神,是你我身边鲜活的“价值观”。做“中国好人”,建“好人中国”,激发了中国人内心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美好愿望,倡揚了全社会善行天下、德行天下的文化热情。今天,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合天地,止于至善”。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贯通国家、社会、个人的德,是一种大德,这种德行操守铸牢理想信念、坚守价值追求、聚合磅礴之力,让中国精神绽放德性的光辉、神采,让中国大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真善美闪耀,让全体中国人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精神奋发、自信前行!
  走进新时代,我们不仅在路上,而且都在场。在中国人民正在经历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精神精华绽放、气度雄阔、神采昂扬,具体而真实,充实而光辉,创新而精进,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中华民族精气神的新时代、一个承载光荣与梦想的伟大时代。
其他文献
董存瑞精神定格了他舍身炸碉堡的瞬间,凝结了人民军队坚毅的战斗意志。1948年董存瑞牺牲后,原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命名其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从此之后,一代代官兵披坚执锐,雄风不减  “当兵不得个‘存瑞奖牌’,我不甘心!”  4月下旬,长白山下的海兰江畔。深夜,营区万籁俱寂,第78集团军某旅驻地,董存瑞烈士生前所在连的学习室依然灯火通明,入伍5年的二班班长王鹏正沉浸在火箭炮计算的专业学习中。
期刊
44年前,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轰动大江南北。其中的连队原型,就是被毛泽  东同志写诗赞颂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几十年过去了,尽管生活条件已经今非昔比,  连队官兵却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为人民服务的传统  一份持续的坚守  1963 年 8 月 1 日清晨,毛泽东同志挥毫写下了《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为一个连队写下诗篇,也
期刊
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盛夏,有一个地方成为一群环卫工人和流浪者的“港湾”。在郑州城东路与商城路附近有一个爱心团体——城东路爱心免费粥,犹如一缕阳光,照亮着清早南来北往的陌生人。  今年54岁的王淑芬是郑州市管城区爱心粥铺创办者, 2014年6月26日,她拿出自己退休金1万元,经过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把城东路爱心粥志愿者团队组建了起来,招募志愿者36人,开始了她风雨无阻的爱心路。  每天早上3点多
期刊
2017年11月17日,第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石家庄市被评为这一届“全国文明城市”,并囊括了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所有奖项。  从这一天起,石家庄市作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之城,拥有了一张值得自豪的“崭新名片”。  不忘初心  以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最新“颜值”告慰前辈一直以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不忘初心,执政为民”的一项战略任务,孜孜以求,奋斗
期刊
某旅九连是邱少云烈士生前所在连队。自1939年成立伊始,九连如钢刀、似利剑,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多年来,九连官兵高举英雄旗帜、赓续红色血脉,以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作风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守纪好家风,润物细无声  时光荏苒,一茬茬官兵在九连建功立业、百炼成钢,成长为“活着的邱少云”。官兵们说,这方战斗生活的热土,有着特殊的空气和养分。  “严守纪律,不仅仅来自于课堂上的教育引导,更需要内部环境的熏
期刊
“活捉杨建松,荣立二等功”的悬赏,一度在与其对抗的“红军”官兵中流传 ;一度被戏称为“药罐连长”的他,最后却扬威精英云集的国际侦察兵赛场  杨建松,第75集团军某旅二营营长,因常年训练晒得黑,人称“黑旋风”。两次出国比武斩获桂冠,两次荣立一等功,获得过“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从考入原解放军理工大学的那天起,杨建松就选择了在一条充满坎坷和艰辛的军旅道路上披荆斩棘。  “选择你热爱的,坚持你选择的。”这
期刊
“帮人等于帮己、爱别人其实就是爱自己!如果你全身心地去爱,就会源源不断汲取精神营养,激励自己全力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情!”这是王留杰,一位普通人民子弟兵的真诚心声  在一位残疾大妈的手机里,王留杰的手机号被标注为“宝贝儿子”  刚刚 5 月,豫北就早早进入了桑拿天。部队马上就要移防了,以后刘红花大妈谁来照料?福利院的几十个孩子想去看他们可就难了……第81集团军某旅副教导员王留杰显得心事重重。  一次
期刊
“‘螺丝钉’虽小,也要永远坚守岗位,我愿意做一颗服务信保事业的‘螺丝钉’。”  自2012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加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来,周快先后担任中国信保浙江分公司金华办事处业务内勤、客户经理和项目险业务科客户经理,同时先后担任办事处党支部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和党小组组长。无论在哪个岗位,周快都始終铭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把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作为激励自己奋勇向前、拼搏进取的动力。 
期刊
假期到北京去看表弟,他跟我发牢骚 :“我现在的生活真没意思,每天上班下班,有时还要加班,其实我心中的梦想是环游世界,每天自由自在地看日出日落,那样的生活才叫人生。”我笑了 :“许多人不都是上班下班、朝九晚五吗?”表弟撇着嘴说 :“他们都是没梦想的人。”  真的是这样吗?  有个故事是这样讲的:某天上足球课,教练空手而来,学生问:“没球怎么上课?”老师反问 :“足球场上一共多少人?”“每队11人,场
期刊
曾经,“两不怕”是刀口向外,敢于战胜环境、冲破身体的极限 ;如今,“两不怕”  是刀口向内,敢于打碎旧我、突破思想的藩篱。请看陆军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副旅  长黎登贵的精彩逆袭  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雪域高原,十八军的将士们挥着铁锤、抡着十字镐,在世界屋脊上高吼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付出了几乎每前进一公里就要躺下一名战士的代价,修筑了震撼世界的川藏公路。  60多年过去了,曾经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