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话语权交还给学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m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语文课的每一分钟都是珍贵的,语文教师应致力于让它成为学生最美的生命时光,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课堂的话语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去碰撞思维的火花,享受阅读的快乐!
  下面是我的课堂实践。
  一、导入
  平常我们在评价一篇作文时,可能会说到“主题鲜明”这个词,可是一篇小说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不是好小说的标准,好的小说应该是主题多元的。
  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专题是小说的主题。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读过《丹柯》,现在我想听一听大家都读出了哪些主题。
  二、教学第一阶段
  生1:我读出了丹柯对于人的关爱,他在被这帮他所深爱的人所围困住的时候,当他要被杀死的时候,他还大喊出了: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什么呢?这说明他对于族人的热爱超越了自己的生命。最后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为这些人照明,引导族人前进,他用自己的死换取了族人的自由。
  师:恩,非常好,你是从丹柯这个人物形象出发来解读小说主题的,而且可贵的是抓住了文中一个很重要句子。当丹柯被族人怀疑、抱怨、指责、围攻甚至要弄死的时候,他依然喊出了一句话: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什么呢?
  生2:当丹柯站出来时,是族人主动要求他来领导的,后来,族人屈服于路上的困难挫折,然而他们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抱怨丹柯,甚至萌生了杀他的念头。我觉得他们是一群不知感激,只懂怨天尤人的一群人,但我不知道这里想表达什么主题。
  师:好!你关注到了族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关注角度,虽然你暂时还不能归纳主题,但是你已经感觉到了。先请坐,听听下面的同学怎么说,也许你会得到启发。
  生3:丹柯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高尔基所处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俄国,社会动荡,内外交困,面临着同文中这个族群一样的困境,或是臣服而被奴役,或是涅槃重生寻求新的世界。联系文中其他族人的表现,当时俄国普罗大众也一定也有像族人一样的人。
  师:你能有这么多的联想,难能可贵啊!的确,一篇好小说的诞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土壤,你是一个敏锐的读者。
  生4:这篇文章主要涉及两个形象。一个是丹柯,他是一个为理想献身的人,他不计个人的得失,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以至最后掏出自己的心脏为族人引路,他拥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另一个是以族人为主体的形象,与丹柯相比,他们自私、无知、遇到困难只会怨天尤人而不会付出实践去克服,他们只是一群思想的奴隶。
  师:你的陈述很好体现了分类的思维,非常清晰!是选择高贵的灵魂还是做思想的奴隶?答案是显然的。
  生5:全篇都有提及丹柯是一个“年轻的美男子”,从这一角度来说,丹柯就易被联想到充满生机,充满勇力的形象。
  师:恩,是的,老师在阅读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
  生6:从全篇的环境描写来看,文章有着浓烈的神话色彩。
  师:咱们同学真棒呀!你是从创作风格和创作手法的角度来感受这篇小说的,确实如此,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神话和象征是这篇小说的最典型的特征。可见,除了从人物形象入手可以认识小说主题,从创作手法和风格入手也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作品主题。
  三、教学第二阶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的同学从小说的人物、创作的手法的角度,得出了对小说主题的多元认识,我觉得非常精彩。但,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其它角度进入主题解读,比如小说的情节发展、小说的环境描写。我一直提倡面对稍长的小说,大家可以做一个分层的工作,这样可以较好地帮助我们理清情节的发展脉络。大家不妨按照故事的缘起、发展、高潮和结尾把小说分为四个层次。
  大家一起边复述故事情节边分层。
  1-5为第一层,族人受到驱逐,被困密林,那里环境恶劣,充满死亡的气息,丹柯决定带领族人冲出密林;
  6-15为第二层,路遇困难,族人怀疑、怨恨、谩骂、围攻甚至要弄死丹柯;
  16-21为第三层,丹柯把心掏出,照亮密林,族人受到震撼和冲击,和丹柯一起勇敢冲出密林;
  22-24为第四层,丹柯笑着默默死去,他的心火被族人踏灭。
  师:大家往往会比较关注前面的三个层次,而容易忽视第四个层次,但其实一篇小说的情节发展走向非常能呈现小说的深刻主题。现在请大家在结局部分,分别把描写丹柯和族人的词语找出来,进行对比思考。
  生7:结尾中“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的人们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与前文中的族人们被恐惧充满内心,不再惧怕奴隶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被恐惧奴役的人们需要一个信仰和一个能带他们走出密林的人的领导,因此他们服从了丹柯的带领,事实上还是被恐惧所驱使着的。但到了最后,人们走出了密林,却遗忘了带他们走到自由光明的天地的英雄。因而总的来说,人是极易被思想奴役的,一旦成了思想的奴隶,人们便注定平庸。
  师:很好!你的解读启发了我。你认为这个结尾有一种悲哀的东西,我们似乎能看见这群族人的未来,当他们再次面对恐惧时,其实依然没法和丹柯一样勇敢摆脱恐惧。但是注意,如果小说就这样结束了,我们在心情上会有一个悲哀和绝望,但是神话和民歌一样,都是不主张以绝望作结的。所以最后一段草原上蓝色火焰的出现,这里是给我们一个希望。
  生8:课文说“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星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我在这里体会到人性麻木的一面。
  师:恩,这里有对人性麻木、人性丑陋的批判,非常好!所以,其实这里对我们有一种提醒,不要成为那样一种人。
  生9:麦家有一句话,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伟大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显然,丹柯的这种使命感使他肩负起了引领整个民族走向光明的责任。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而英雄的结局总是令人唏嘘,正是他深爱的民族和人民背叛了它。
  师:你更具体地阐明了族人人性里的自私与绝情,也让我们警醒和反思,不要那么快地就忘却甚至践踏、伤害拯救了我们的英雄。设想一下,假如结局的描写是人们用双手捧起了丹柯的心,含泪作别。这样的结尾和本文的结尾对小说主题的传达是完全两样的。所以,同学们,读小说,情节的发展走向,尤其是小说的结局对我们解读小说主题是非常重要的。
  四、教学第三阶段
  师:同学们,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串联而成,所以小说的环境描写也不可忽视,它同样是我们解读小说很好的突破口。请大家认真阅读小说描写密林的几个段落,看看会有哪些思考。
  生10:第一段“它们那些虬曲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黏土里……这好像不是影子在跳舞,而是树林和泥沼的恶鬼在庆祝胜利……而第八段中“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是一个加深,是一个逐步加强威胁的过程。因为开始时,“密林”似乎明白族人们的恐惧,只是轻轻地“浇了一把火”,制造他们的恐惧。而之后,因为出现了丹柯的领导,人们似乎不再畏惧这“威胁”,于是密林“怒了”,它们和闪电、大雨携手来恐吓人们,阻止他们的步伐。它们也得逞了,族人们又一次陷入恐惧,陷入迷茫,甚至要杀死丹柯。而当丹柯扒开胸膛,掏出自己那颗燃烧的心,用热血和心火带领族人们继续向前冲时,密林开始似乎受到了族人们的力量的冲击,开始向两旁退开,然后又合回去。
  师:我理解你的意思了,你能够从“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看文中三处关于密林描写的段落,并由此得出密林作为邪恶势力的象征,必将像勇士和光明低头的主题,也给了我们的阅读很多有益的思考,非常不错!
  看来,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阅读者,除了细心品读文章语言之外,还要具备多角度阅读的眼光和思维,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元更深刻的阅读启发,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
其他文献
动静结合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其内涵似乎已经很简单明了,根本不必浪费笔墨去深加探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两句为什么不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又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所以我想有必要“小题大作”一下,对这一手法试着做些归纳总结。  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
【设计思想】  《李凭箜篌引》一诗的教学难度很大。首先,这首诗呈现出“鬼魅”之气,这既源于诗人乐于搜奇猎艳,长于新奇诡异的创作追求,也与李贺抑郁孤绝的诗人气质密不可分,诗歌呈现出来的“鬼魅”气韵对生命体验还不够丰富的中学生来说既神秘遥远又极具诱惑,而这一点,正是以往教学中不敢触及的。其次,长期以来,中学教师都把《李凭箜篌引》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音乐描写手法的分析,却完全忽略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单
一、明确考点要求  最新的《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物的特征和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可以理解为诗歌的意象。“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风格及艺术魅力,重点在于对精彩词句的品味。  “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常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情感”单元里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以卡洛斯·森特诺做“小偷”被雷微卡太太开枪打死,引出了母亲、女儿、神父及妹妹的出场,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母亲内敛的痛苦、焦急以及外露的刚强、坚定、勇敢,向世人昭示了超越道德评断的母爱的伟大。然而,卡洛斯·森特诺真的是“小偷”吗?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中国的古典诗词凝聚了天地人的灵气,是文学宝库中的珠玉。它们往往寥寥数语,却境界全出,含而不露,却况味无穷。在那精心锤炼的文字背后,是丰富而无限的意味天地。“篇之彪炳,章无庛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无妄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如此阐述,认为文章灿烂,归根结底是字(词)使用的恰当无误,由此可见,锤炼字词是立言之本,品味字词是鉴赏之道。  任炼字百媚千红,我对“弄”情有独钟。“弄”字在诗词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早上我们已经预习,现在请同学来说说,读完课文后,你觉得:  PPT:贝多芬是一个 人  生:我觉得贝多芬是个渴望自由的人。  生:我觉得贝多芬是个有自己追求的人。  生:我觉得贝多芬是个热爱音乐的人。  ……  师:刚才,从同学们初读感受中知道,很多同学都从不同的侧面感受到了自己眼中的贝多芬,有的深刻一点,有的肤浅一点,当然有的感受还值得探讨
怎样让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课堂?语文课的人文精神教育,就应该在“渗透”上下功夫。所谓“渗透”就是要将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自然而合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润物无声终须细。下面,笔者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现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中蕴含了很多的人文精神因素,我们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向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比如在荀子的《劝学》,其中就
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与实施建议中有如下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中对中学生的作文实践和中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及任务。在新课改春风的温润下,由省教研室组织实施的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作文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所独有的一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杨耀春老师在他的《中学语文课堂文化建设思考》一文中讲到:“课堂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课堂为阵地、以关注人的发展、以促进师生精神发展的内驱力。  一、对高中语文课堂文化现状的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化不仅指课堂教学活动本身,而且包含影响、决定课堂中师
近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纷纷走红,让人深思。相比于当下综艺荧屏的光怪陆离,这些节目流程简单,规则单一,然而收视率却一路飘红,节目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也许才是其获得高收视率的密码。在国人的文化自豪感日渐弱化的当下,这些节目对呼唤文化传统的回归,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推动力。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