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汉语的词汇搭配和语法结构丰富多样,而小学生对语法和词汇的正确使用掌握不精,所以语句歧义是小学生作文中的常见现象,造成语言信号的输出者和输入者之间存在交际障碍。本文对小学生作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歧义句加以整合、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一些易于小学生掌握的消除歧义的方法,以期对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歧义句;分析;消除
由于词汇意义的多样性以及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学生作文中较易出现歧义现象,使语言信号的接收者不能准确理解文本意思。由于小学生对语法结构掌握有限,所以他们作文中出现歧义句的频率也大大增加。所谓歧义句,就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语句。如“我叫他去”,“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我派他去”;“叫”也有“喊、唤、召”等意思,这个句子理解为“我去叫他”或者“我去喊他”。“单位主管对我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对我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单位主管批评我,也可以理解为我批评单位主管。所以,在作文中歧义句的出现非常不利于阅卷教师理解文本表達的确切含义,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充分了解歧义句的类型,并掌握辨析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一、歧义句的类型
小学生作文中歧义句的类型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语音歧义、语法歧义、语义歧义。下面分别对以上所述的三种类型的歧义句加以归纳和分析。
1.语音歧义句。在写作中,语音歧义主要体现在重音这一方面。在一个句子中,由于某一个词多音,因此在书面表达中有可能造成歧义。例如:这个人好说话。“好”是一个多音字,读上声“hǎo”时是“容易,易于”的意思;读去声“hào”时是“喜爱,爱好”的意思。这样就造成了歧义,不利于文章信息接收者的理解。我们可改成“这个人好(hào)说话,经常受同事批评”或“这个人好(hǎo)说话,同事们都喜欢她”。
2.语法歧义句。由语法产生的歧义现象大体可分为三种:句法结构不同、句法成分不同、层次划分不同。由于小学阶段并没对学生讲授过多的语法知识,所以语法歧义句在小学生作文中十分常见。
(1)句法结构不同。例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个句子有两个意思,一是我们需要的文件是关于学习的;第二是我们要学习一下文件的精神和内涵。这个例子中,做宾语的短语有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有定中结构和动宾结构两种理解,由于宾语的结构不同,因而给句子造成歧义。
(2)句法成分不同。一个词语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这也会产生歧义现象。例如:我的任务就是写好书。“写好书”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写好的书;另外一种是把书写得令人满意。
(3)层次划分不同。例如:我和哥哥的朋友。一种意思是哥哥的朋友和我;另一种意思是我和哥哥共同的朋友。本短语既可划分为定中短语也可划分为联合短语。
3.语义歧义句。语义不同也会使句子产生歧义。语义歧义包括施受关系不同、多义歧义、指代不明、随意简化等。
(1)施受关系不同。如果词语在句中是事件的实行者还是承受者不明确,就容易造成歧义。例如:开刀的是她母亲。这句话中,她母亲可能是医生也可能是接受手术的病人。
(2)多义歧义。句中的多义词和多义短语也是造成歧义的原因之一。例如:我走了两天两夜。句中的“走”就有“行走”和“离开”两种理解。
(3)指代不明。主要指句子中的代词指代对象不明确,例如:整理英文资料不容易,整理日文资料更不容易,过去一年时间我们的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句中的“整理英文资料”、“整理日文资料”是两个方面,后面的“这”显然指代不明确。
(4)随意简化。句子由于随意简化某个字或词可能造成歧义,例如:大家对小明揭发小平偷东西的行为感到十分气愤。由于“揭发”后面的“的”去掉,因此将偏正短语“揭发的问题”变成了动宾短语“揭发问题”。
二、消除歧义的方法
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有歧义的,这些句子将影响文章信息接收者对文本的理解。上文我们已大致总结了歧义句的类型,下面我们提出辨析和消除歧义句的方法。
1.更换词语。将容易产生歧义的多义词换成意义简单明确的单义词,歧义现象就消除了。比如可以把“当老师把奖状发给班长时,他对他笑了”改成“当老师把奖状发给班长时,班长对老师笑了”。
2.增设语境。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语境,在语境中消除歧义。在小学语文写作当中,常出现“我看到你那年才四岁”这种表述是有歧义的,可以改成“我看到你那年才四岁,而现在我已经长成男子汉了”。
3.调整语序。把句中有关词语调动一下,就可以消除歧义。如把“几个学校的领导亲切地和我们交谈”改成“学校的几个领导和我们亲切地交谈”;把“几个饭店的工作人员”改成“几家饭店的工作人员”或“几名饭店的工作人员”,这样表达,意思就明确了。
4.换表述方法。如把“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刘老师的学生”改成“刘老师知识十分渊博,他是刘老师的学生”或“这是刘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以上是消除歧义的几种方法,运用时还要根据语序的需求来选择。在写作中,要根据语句的具体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消除歧义。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普通话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歧义句;分析;消除
由于词汇意义的多样性以及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学生作文中较易出现歧义现象,使语言信号的接收者不能准确理解文本意思。由于小学生对语法结构掌握有限,所以他们作文中出现歧义句的频率也大大增加。所谓歧义句,就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语句。如“我叫他去”,“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我派他去”;“叫”也有“喊、唤、召”等意思,这个句子理解为“我去叫他”或者“我去喊他”。“单位主管对我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对我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单位主管批评我,也可以理解为我批评单位主管。所以,在作文中歧义句的出现非常不利于阅卷教师理解文本表達的确切含义,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充分了解歧义句的类型,并掌握辨析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一、歧义句的类型
小学生作文中歧义句的类型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语音歧义、语法歧义、语义歧义。下面分别对以上所述的三种类型的歧义句加以归纳和分析。
1.语音歧义句。在写作中,语音歧义主要体现在重音这一方面。在一个句子中,由于某一个词多音,因此在书面表达中有可能造成歧义。例如:这个人好说话。“好”是一个多音字,读上声“hǎo”时是“容易,易于”的意思;读去声“hào”时是“喜爱,爱好”的意思。这样就造成了歧义,不利于文章信息接收者的理解。我们可改成“这个人好(hào)说话,经常受同事批评”或“这个人好(hǎo)说话,同事们都喜欢她”。
2.语法歧义句。由语法产生的歧义现象大体可分为三种:句法结构不同、句法成分不同、层次划分不同。由于小学阶段并没对学生讲授过多的语法知识,所以语法歧义句在小学生作文中十分常见。
(1)句法结构不同。例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个句子有两个意思,一是我们需要的文件是关于学习的;第二是我们要学习一下文件的精神和内涵。这个例子中,做宾语的短语有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有定中结构和动宾结构两种理解,由于宾语的结构不同,因而给句子造成歧义。
(2)句法成分不同。一个词语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这也会产生歧义现象。例如:我的任务就是写好书。“写好书”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写好的书;另外一种是把书写得令人满意。
(3)层次划分不同。例如:我和哥哥的朋友。一种意思是哥哥的朋友和我;另一种意思是我和哥哥共同的朋友。本短语既可划分为定中短语也可划分为联合短语。
3.语义歧义句。语义不同也会使句子产生歧义。语义歧义包括施受关系不同、多义歧义、指代不明、随意简化等。
(1)施受关系不同。如果词语在句中是事件的实行者还是承受者不明确,就容易造成歧义。例如:开刀的是她母亲。这句话中,她母亲可能是医生也可能是接受手术的病人。
(2)多义歧义。句中的多义词和多义短语也是造成歧义的原因之一。例如:我走了两天两夜。句中的“走”就有“行走”和“离开”两种理解。
(3)指代不明。主要指句子中的代词指代对象不明确,例如:整理英文资料不容易,整理日文资料更不容易,过去一年时间我们的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句中的“整理英文资料”、“整理日文资料”是两个方面,后面的“这”显然指代不明确。
(4)随意简化。句子由于随意简化某个字或词可能造成歧义,例如:大家对小明揭发小平偷东西的行为感到十分气愤。由于“揭发”后面的“的”去掉,因此将偏正短语“揭发的问题”变成了动宾短语“揭发问题”。
二、消除歧义的方法
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有歧义的,这些句子将影响文章信息接收者对文本的理解。上文我们已大致总结了歧义句的类型,下面我们提出辨析和消除歧义句的方法。
1.更换词语。将容易产生歧义的多义词换成意义简单明确的单义词,歧义现象就消除了。比如可以把“当老师把奖状发给班长时,他对他笑了”改成“当老师把奖状发给班长时,班长对老师笑了”。
2.增设语境。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语境,在语境中消除歧义。在小学语文写作当中,常出现“我看到你那年才四岁”这种表述是有歧义的,可以改成“我看到你那年才四岁,而现在我已经长成男子汉了”。
3.调整语序。把句中有关词语调动一下,就可以消除歧义。如把“几个学校的领导亲切地和我们交谈”改成“学校的几个领导和我们亲切地交谈”;把“几个饭店的工作人员”改成“几家饭店的工作人员”或“几名饭店的工作人员”,这样表达,意思就明确了。
4.换表述方法。如把“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刘老师的学生”改成“刘老师知识十分渊博,他是刘老师的学生”或“这是刘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以上是消除歧义的几种方法,运用时还要根据语序的需求来选择。在写作中,要根据语句的具体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消除歧义。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普通话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