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当前,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势在必行。推行素质教育,农村初中历史教育是个软肋。如何认识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缺乏;兴趣;原因;分析
作为问题的提出,必须看到,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普遍缺乏历史学习的兴趣。每年的中考,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成绩都不容乐观。这种现状与当前大力倡导和推行的素质教育明显冲突。本文试图简单分析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兴趣的原因,并提出粗浅的对策。
一、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兴趣的原因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都与其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脱离时代背景分析问题,是不科学的。当前,我国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影响,许多新的矛盾就产生了。就拿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来看,教育事业也受到影响。一方面,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功利性教学,不安心教学,教法单一或陈旧,知识结构有待提升,缺乏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成绩普遍差。归结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原因
历史上,中国的文史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史著作辉煌灿烂。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历史学科的地位,似乎下降了。历史学科地位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历史教师的收入,历史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都下降了。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的收入普遍低下。千里马要安心跑、跑得快,必须要有充足的食物。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教师工资提不高,又要求教师淡薄名利,恐怕结果无法令人心安理得吧。笔者是农村中学教学一线教师,目睹多数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生活水平低下,连住房都无法解决,感慨万千。历史教师校外兼职,从事第二职业,恐怕与此有关。
〔二〕、教育体制因素
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到目前为止没有给中国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胜利要靠明晃晃的大刀来实现。再好的教育思想,没有匹配的教育体制,没有一个新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好也是白好。新课程改革,改来改去,反把教师给改蒙了。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思想的不同步,使得“应试教育”依然生机勃勃。 “应试教育”扼杀了许多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当然这不只是历史学科面临的问题,中学各学科都面临这样的尴尬,不过这一问题在包括历史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中显得突出一些。
〔三〕、教师素质的原因
由于分配制度不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欠缺力度、人们重理轻文思想、“应试教育”残余弊端等原因,造成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遍不高。表现在对历史研究、教学形势缺少关注,教案死板,教师之间欠缺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拖堂、混课、看课,甚至有的学校个别教师是半路出家教历史,其教学能力可想而知。
二、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待遇,了却教师后顾之忧
毫无疑问,教师待遇是影响教师素质最主要原因,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尤为如此。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市场经济潮流中不可能成为高收入者,低收入使绝大多数教师忙于应付柴米油盐,根本没有多少精力用于研究教学。一旦生病,更是无钱就医。教师成了死又死不去,活又活不来的群体。
于是乎,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校外兼职,从事第二职业,甚至个别教师乱收费、乱办班、乱索礼。尽管只是个别教师所为,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师师德水平、教师形象、教师地位、教师心理和素质。
提高教师待遇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根本办法。原因在于,教师除了要完成类似种地做工这样的简单工作外,还要塑造孩子的心灵和未来,而这恰恰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二)理智认识国情,充满信心教学
理智地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调节心理,安于教育,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1.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包括生产力不够发达,也包括分配制度在内的各种制度不够完善。
2.重新认识包括历史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价值,打破重理轻文的观念,将人文社会学科教学置于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并从教育体制上进行相应改革,保障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实效。
〔三〕科学地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干预
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渗入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心理教育;干预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克服学习心理障碍,改善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水平,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指导学生认识历史学科价值
学史可以明爱国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懂得强国的重要意义,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伟大抱负。
学史可以明做人。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要大力培养学生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荣,为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要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
2.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多为个性突出,叛逆性强,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如果抓不住学生的心理,很容易产生矛盾,适得其反。
第一,倾听。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学生认真听讲,更需要教师倾听学生心声。学生只有认真听老师讲,或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第二,多多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打破以往老师讲,学生学的模式,多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试着让学生当小老师,代替老师教学生,让学生听和说两轮齐转,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回答,其学习能力、心理状态不言自明,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试着让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由老师回答,其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关键词】缺乏;兴趣;原因;分析
作为问题的提出,必须看到,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普遍缺乏历史学习的兴趣。每年的中考,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成绩都不容乐观。这种现状与当前大力倡导和推行的素质教育明显冲突。本文试图简单分析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兴趣的原因,并提出粗浅的对策。
一、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兴趣的原因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都与其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脱离时代背景分析问题,是不科学的。当前,我国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影响,许多新的矛盾就产生了。就拿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来看,教育事业也受到影响。一方面,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功利性教学,不安心教学,教法单一或陈旧,知识结构有待提升,缺乏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成绩普遍差。归结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原因
历史上,中国的文史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史著作辉煌灿烂。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历史学科的地位,似乎下降了。历史学科地位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历史教师的收入,历史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都下降了。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的收入普遍低下。千里马要安心跑、跑得快,必须要有充足的食物。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教师工资提不高,又要求教师淡薄名利,恐怕结果无法令人心安理得吧。笔者是农村中学教学一线教师,目睹多数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生活水平低下,连住房都无法解决,感慨万千。历史教师校外兼职,从事第二职业,恐怕与此有关。
〔二〕、教育体制因素
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到目前为止没有给中国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胜利要靠明晃晃的大刀来实现。再好的教育思想,没有匹配的教育体制,没有一个新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好也是白好。新课程改革,改来改去,反把教师给改蒙了。教育体制与素质教育思想的不同步,使得“应试教育”依然生机勃勃。 “应试教育”扼杀了许多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当然这不只是历史学科面临的问题,中学各学科都面临这样的尴尬,不过这一问题在包括历史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中显得突出一些。
〔三〕、教师素质的原因
由于分配制度不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欠缺力度、人们重理轻文思想、“应试教育”残余弊端等原因,造成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遍不高。表现在对历史研究、教学形势缺少关注,教案死板,教师之间欠缺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拖堂、混课、看课,甚至有的学校个别教师是半路出家教历史,其教学能力可想而知。
二、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待遇,了却教师后顾之忧
毫无疑问,教师待遇是影响教师素质最主要原因,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尤为如此。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市场经济潮流中不可能成为高收入者,低收入使绝大多数教师忙于应付柴米油盐,根本没有多少精力用于研究教学。一旦生病,更是无钱就医。教师成了死又死不去,活又活不来的群体。
于是乎,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校外兼职,从事第二职业,甚至个别教师乱收费、乱办班、乱索礼。尽管只是个别教师所为,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师师德水平、教师形象、教师地位、教师心理和素质。
提高教师待遇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根本办法。原因在于,教师除了要完成类似种地做工这样的简单工作外,还要塑造孩子的心灵和未来,而这恰恰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二)理智认识国情,充满信心教学
理智地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调节心理,安于教育,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1.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包括生产力不够发达,也包括分配制度在内的各种制度不够完善。
2.重新认识包括历史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价值,打破重理轻文的观念,将人文社会学科教学置于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并从教育体制上进行相应改革,保障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实效。
〔三〕科学地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干预
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渗入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心理教育;干预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克服学习心理障碍,改善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水平,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指导学生认识历史学科价值
学史可以明爱国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懂得强国的重要意义,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伟大抱负。
学史可以明做人。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要大力培养学生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荣,为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要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
2.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多为个性突出,叛逆性强,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如果抓不住学生的心理,很容易产生矛盾,适得其反。
第一,倾听。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学生认真听讲,更需要教师倾听学生心声。学生只有认真听老师讲,或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第二,多多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打破以往老师讲,学生学的模式,多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试着让学生当小老师,代替老师教学生,让学生听和说两轮齐转,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回答,其学习能力、心理状态不言自明,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试着让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由老师回答,其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