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推动我院外语学科建设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对策,以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關键词:外语学科;专业建设;复合型;模式
1.概论
1.1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概况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办了英语、法语、泰语、越南语、汉语国际教育和商务英语六个专业(合计在校生963人),同时还承担全校研究生、本科生、继续教育学生的外语教学工作,常年开设英语、法语、泰语、越南语、日语、德语、韩语和对外汉语等八种语言课程。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1288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截至2016年6月30日);具有硕士(含在读)以上学位的教职工86人,占教职工总人数的97.7%。多位教师曾赴英国、美国、德国、荷兰、日本、泰国、越南等国家进行学习访问与文化交流。每年从美国、英国、泰国、越南等国家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工作。
1.2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对任何类型的高等院校都至关重要。专业建设的内容涵盖师资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工作条件。专业建设的中心内容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科学研究都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高校关注的问题。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正在进行着相应的变化与调整,因为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学科规划、学科建设,也间接决定着专业建设的信度和效度,最终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复合型外语人才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既懂专业懂外语,又具创新精神的人才。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类人才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此外,随着高校发展规模扩张,各级各类高校外语院系激增,但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问题的严峻性却日益凸显,诸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绝大多数院校是简单的同类复制,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市场需求针对性和个性化优势。为此,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外语专业面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笔者文章中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界定如下:①除本专业外能掌握其他1~2门外语(如:英语专业同学,同时熟练掌握运用法语、泰语等);②除本专业外,能参加第二学位学习,或考取其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英语专业同学,选修会计或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
2.存在问题
2.1外语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1师资队伍现状令人堪忧
学院师资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①教职工职称普遍偏低,尤其35周岁以下年轻教师,副高及以上职称为零,還有数十人为助教职称;②教职工学历函待提高: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国内外语类博士点很少,现就读外语类专业博士6人,在读其他专业博士4人,比例偏小;③个别专业学科带头人职称偏低、师资不足,这是其他外语教学院部存在的共性问题,诸如越南语专业,专业负责人为讲师职称,全职专任教师仅5人。
2.1.2弱势学科缺乏话语权
目前,学校设有林学院、园林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学科涵盖农、理、工、文、法、管、教等。
虽定位是综合性大学,但在实际运作中存在重理工农林,轻文法管教的现象,表现在:①经费投入和使用的明显倾向:除全校统筹到各个学院的经费外,在科研、教学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林学院、园林学院等占有优势;②科研课题项目:农林、理工科的课题申报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甚至文科类课题不被推荐出校;③职称申报方面:优势学科不管名额紧张与否,都有相应名额,尤其在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评聘上问题更加凸显,截至2016年9月,我院有正高2人(1人为今年刚获推荐)。
2.1.3学科建设目标未凸显学校学科特色
我院学科及专业建设,一直秉承:“立足于学校林学、经贸、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优势,以‘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出特色’为办学方针,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既精通外语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但现实情况却是:①师资队伍现状限制着目标的实现,因为我院90%以上的教职工专业背景单一;②大部分教职员工仅满足于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不积极进行科研或成果转化。
2.2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2.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细细研读每个专业的2012版培养方案,会发现存在有如下问题或不足:①个别课程设置无意义:笔者以英语专业为例,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文科物理》,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思维训练等意义不大;②个别课程入门门槛高:如商务英语专业的《经济学》这门课程,对未接触过经济或财务管理的学生难度过大,且课时限制无法系统学习全部内容;③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提升相关课程开设不够:针对学生适应社会、礼仪礼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课程未开设或内容少。
2.2.2学生综合素养表现滞后
大学,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礼仪礼貌、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也同等重要。笔者自2014年起持续关注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情况。得到较多反馈是学生的应变、抗压、团队意识存在一定问题,这亦是高校毕业生的共性问题。但在国内经济趋于稳定,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将会大有作为,故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更加重要。
2.2.3学生实践实操经验缺乏
此外,反馈最多的:“是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过硬,但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相对匮乏”:①从事翻译类工作:能遵循“信达雅”的理论,但不了解专业领域,不能准确翻译成文,对于常用翻译软件如Trados了解不够或不会操作等;②从事教学类工作:了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的专业知识,但在板书、课堂气氛调动、应变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较差;③从事其他文秘类工作:不能正确运用公文格式进行公文撰写,传真机、打印机、复印件操作不熟练,Office运用不熟悉等。 2.2.4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受传统就业观影响,很多毕业生还在谋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所谓的金饭碗,我院近三年的毕业生有15%左右在尝试进入这些领域。另外,要求工作必须和专业相關、不愿出省或出国就业。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积极引导,转变学生狭隘的就业观念,在创新创业、出省出国就业、拓宽就业领域和视域上有切身可行的策略。
3.应对策略
3.1学科专业系统化策略
3.1.1多措并举,努力改观师资队伍现状
强化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外语教师,应抓住时机,主动联系外贸、外事、培训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等进行锻炼,开阔视野,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作为学校及学院应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教师下单位锻炼,了解外界的需求。
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抓住好外语类专业优势。目前,我校和20余个国家有着合作和交流,同时云南省教育厅每年都有公派留学项目,笔者认为教师应有意识寻求国内外培训或访学、学历提升的机会。
3.1.2转变思想,积极实现教学及科研良性均衡发展
笔者认为,所有外院教职员工都应打破“外语是基础学科,只能授课”的思想桎梏。在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学校改革方案的指引下积极开拓,努力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外语学科办学应该以教学科研均衡发展的教师为主体。笔者认为,一方面要集大家之力,积极申报各类教研、教改、思政、教学质量等项目;同时,要发挥外语优势,加入一些自然科学类项目组中。
3.1.3大胆创新,着力构建学校、专业及课程建设系统
学科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进行划分的,属于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专业领域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设定需要专业所依托的相关学科去构建。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学科建设的支撑,专业就难以得到确立和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中,除语言专业知识类外,技能类课程及其他综合素质提升课程也应该加以重视。
笔者呼吁学校相关部门协调加强学科、学院间合作互助,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增设或开发一批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如林业英语、病虫害英语、环境保护英语、生态旅游英语等,努力形成我院自己的專业特色和专业方向,打造和其他院校不一样的外语人才培养机制。
3.2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化策略
3.2.1开展校企合作,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标志在于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从社会、企业角度来看,要的是能够带来效益的人,因此如何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提升学生和社会的匹配度、工作岗位上发展要认真思考。
以我院法语专业为例,该专业自2014年起有毕业生,连续三年的就业率实现了100%,成功的原因在于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和德诚国际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按照对方需求法语+车辆工程或会计的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实现了学院和企业的双赢。笔者认为在这一方面应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3.2.2依托学校资源,积极需求学科间融合、全面推动学科综合化的学科建设
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正在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教学上由单一学科型的教学转化为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多学科参与的教学。传统高校外语学科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外语教学的学科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综合化的外语学科建设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以我院学生为例,应该着力打造:①母语外,掌握两门以上外语;②外语专业+其他专业;③外语专业+其他专业资格证书;④外语+出国就业,留学相关培训等四种模式。这样的复合型无疑是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有用A2-的有效途径。
3.2.3有效开拓课程复合化、职业化
如前文所述,我院在进行课程融合过程中出现困难和瓶颈,但笔者认为增设或加大相关课程是必须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①删减缺乏实用性的课程,增添跨专业、跨学科且有实际运用意义的课程;②聘请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相关教授专家开展相关课程的讲授,拓宽视域;③加大职业生涯规划、出国就业求职、人际交往、礼仪等相关课程投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4.结论及讨论
外语学科的专业建设在新的形式下已具有新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应该立足学校实际,树立与时俱进的专业建设观,积极探究顺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唯有这样,才能使得外语学科建设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才,才能使得外语学科、专业立于不败之地。
關键词:外语学科;专业建设;复合型;模式
1.概论
1.1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概况
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办了英语、法语、泰语、越南语、汉语国际教育和商务英语六个专业(合计在校生963人),同时还承担全校研究生、本科生、继续教育学生的外语教学工作,常年开设英语、法语、泰语、越南语、日语、德语、韩语和对外汉语等八种语言课程。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1288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截至2016年6月30日);具有硕士(含在读)以上学位的教职工86人,占教职工总人数的97.7%。多位教师曾赴英国、美国、德国、荷兰、日本、泰国、越南等国家进行学习访问与文化交流。每年从美国、英国、泰国、越南等国家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工作。
1.2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对任何类型的高等院校都至关重要。专业建设的内容涵盖师资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工作条件。专业建设的中心内容是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科学研究都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高校关注的问题。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正在进行着相应的变化与调整,因为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学科规划、学科建设,也间接决定着专业建设的信度和效度,最终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复合型外语人才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既懂专业懂外语,又具创新精神的人才。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类人才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此外,随着高校发展规模扩张,各级各类高校外语院系激增,但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问题的严峻性却日益凸显,诸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绝大多数院校是简单的同类复制,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市场需求针对性和个性化优势。为此,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外语专业面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笔者文章中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界定如下:①除本专业外能掌握其他1~2门外语(如:英语专业同学,同时熟练掌握运用法语、泰语等);②除本专业外,能参加第二学位学习,或考取其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英语专业同学,选修会计或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
2.存在问题
2.1外语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1师资队伍现状令人堪忧
学院师资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①教职工职称普遍偏低,尤其35周岁以下年轻教师,副高及以上职称为零,還有数十人为助教职称;②教职工学历函待提高: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国内外语类博士点很少,现就读外语类专业博士6人,在读其他专业博士4人,比例偏小;③个别专业学科带头人职称偏低、师资不足,这是其他外语教学院部存在的共性问题,诸如越南语专业,专业负责人为讲师职称,全职专任教师仅5人。
2.1.2弱势学科缺乏话语权
目前,学校设有林学院、园林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学科涵盖农、理、工、文、法、管、教等。
虽定位是综合性大学,但在实际运作中存在重理工农林,轻文法管教的现象,表现在:①经费投入和使用的明显倾向:除全校统筹到各个学院的经费外,在科研、教学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显林学院、园林学院等占有优势;②科研课题项目:农林、理工科的课题申报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甚至文科类课题不被推荐出校;③职称申报方面:优势学科不管名额紧张与否,都有相应名额,尤其在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评聘上问题更加凸显,截至2016年9月,我院有正高2人(1人为今年刚获推荐)。
2.1.3学科建设目标未凸显学校学科特色
我院学科及专业建设,一直秉承:“立足于学校林学、经贸、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优势,以‘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出特色’为办学方针,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既精通外语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但现实情况却是:①师资队伍现状限制着目标的实现,因为我院90%以上的教职工专业背景单一;②大部分教职员工仅满足于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不积极进行科研或成果转化。
2.2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2.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细细研读每个专业的2012版培养方案,会发现存在有如下问题或不足:①个别课程设置无意义:笔者以英语专业为例,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文科物理》,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思维训练等意义不大;②个别课程入门门槛高:如商务英语专业的《经济学》这门课程,对未接触过经济或财务管理的学生难度过大,且课时限制无法系统学习全部内容;③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提升相关课程开设不够:针对学生适应社会、礼仪礼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课程未开设或内容少。
2.2.2学生综合素养表现滞后
大学,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礼仪礼貌、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也同等重要。笔者自2014年起持续关注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情况。得到较多反馈是学生的应变、抗压、团队意识存在一定问题,这亦是高校毕业生的共性问题。但在国内经济趋于稳定,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将会大有作为,故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更加重要。
2.2.3学生实践实操经验缺乏
此外,反馈最多的:“是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过硬,但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相对匮乏”:①从事翻译类工作:能遵循“信达雅”的理论,但不了解专业领域,不能准确翻译成文,对于常用翻译软件如Trados了解不够或不会操作等;②从事教学类工作:了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的专业知识,但在板书、课堂气氛调动、应变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较差;③从事其他文秘类工作:不能正确运用公文格式进行公文撰写,传真机、打印机、复印件操作不熟练,Office运用不熟悉等。 2.2.4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受传统就业观影响,很多毕业生还在谋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所谓的金饭碗,我院近三年的毕业生有15%左右在尝试进入这些领域。另外,要求工作必须和专业相關、不愿出省或出国就业。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积极引导,转变学生狭隘的就业观念,在创新创业、出省出国就业、拓宽就业领域和视域上有切身可行的策略。
3.应对策略
3.1学科专业系统化策略
3.1.1多措并举,努力改观师资队伍现状
强化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外语教师,应抓住时机,主动联系外贸、外事、培训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等进行锻炼,开阔视野,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作为学校及学院应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教师下单位锻炼,了解外界的需求。
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抓住好外语类专业优势。目前,我校和20余个国家有着合作和交流,同时云南省教育厅每年都有公派留学项目,笔者认为教师应有意识寻求国内外培训或访学、学历提升的机会。
3.1.2转变思想,积极实现教学及科研良性均衡发展
笔者认为,所有外院教职员工都应打破“外语是基础学科,只能授课”的思想桎梏。在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学校改革方案的指引下积极开拓,努力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外语学科办学应该以教学科研均衡发展的教师为主体。笔者认为,一方面要集大家之力,积极申报各类教研、教改、思政、教学质量等项目;同时,要发挥外语优势,加入一些自然科学类项目组中。
3.1.3大胆创新,着力构建学校、专业及课程建设系统
学科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进行划分的,属于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专业领域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设定需要专业所依托的相关学科去构建。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学科建设的支撑,专业就难以得到确立和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中,除语言专业知识类外,技能类课程及其他综合素质提升课程也应该加以重视。
笔者呼吁学校相关部门协调加强学科、学院间合作互助,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增设或开发一批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如林业英语、病虫害英语、环境保护英语、生态旅游英语等,努力形成我院自己的專业特色和专业方向,打造和其他院校不一样的外语人才培养机制。
3.2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化策略
3.2.1开展校企合作,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标志在于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从社会、企业角度来看,要的是能够带来效益的人,因此如何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提升学生和社会的匹配度、工作岗位上发展要认真思考。
以我院法语专业为例,该专业自2014年起有毕业生,连续三年的就业率实现了100%,成功的原因在于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和德诚国际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按照对方需求法语+车辆工程或会计的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实现了学院和企业的双赢。笔者认为在这一方面应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3.2.2依托学校资源,积极需求学科间融合、全面推动学科综合化的学科建设
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正在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教学上由单一学科型的教学转化为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多学科参与的教学。传统高校外语学科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外语教学的学科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综合化的外语学科建设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以我院学生为例,应该着力打造:①母语外,掌握两门以上外语;②外语专业+其他专业;③外语专业+其他专业资格证书;④外语+出国就业,留学相关培训等四种模式。这样的复合型无疑是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有用A2-的有效途径。
3.2.3有效开拓课程复合化、职业化
如前文所述,我院在进行课程融合过程中出现困难和瓶颈,但笔者认为增设或加大相关课程是必须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①删减缺乏实用性的课程,增添跨专业、跨学科且有实际运用意义的课程;②聘请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相关教授专家开展相关课程的讲授,拓宽视域;③加大职业生涯规划、出国就业求职、人际交往、礼仪等相关课程投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4.结论及讨论
外语学科的专业建设在新的形式下已具有新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应该立足学校实际,树立与时俱进的专业建设观,积极探究顺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唯有这样,才能使得外语学科建设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才,才能使得外语学科、专业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