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电影票,只有一指来宽,很不起眼。平时我们看完电影,往往随手把它扔了。可申城就有这样一个人,居然会把电影票一张一张地搜集起来。这15年来,他收藏的上海各影剧场的电影票已达3000多张,并以影院种类、场次、座位类型以及消失的影剧场等方面分门别类,整理成几大本厚厚的电影票收藏册。他就是上海一船厂技术质量部干部宋幼敏。
宋幼敏,是个年过半百的不善言辞的朴实汉子,自幼就喜欢看电影,是一位铁杆影迷。在崇明农场工作时,只要听到哪里在放电影,哪怕路再远,时间再晚,他都会赶去看。回市区休假的大部分时间,他也是在电影院里度过的。连迎高考的短暂复习时间,他还挤出那么宝贵的时间去看几场电影。而到外地出差或旅游,他也要去寻觅或光顾当地的电影院……
数十年来,他痴迷电影的情结依然,对此,宋幼敏坦然地说:“我对生活别无奢求,但我的生命之中却不能离开电影!”
1990年,宋幼敏注意到上海越来越多的电影院正在消失,并听说电影院的形式和内容将会改变。消失的才会显得弥足珍贵,珍贵的才会有收藏价值,从此他就留意起这一张张小小的电影票。殊不料自此便一发不可收。为了能够觅得一张张完整的电影票,他泡市场、托朋友,更多的是上电影院去买票,但却不进去看,为的就是要保留这一张完整无损的电影票。
宋幼敏收藏电影票的认真精神,感动了许多家电影院的经理,他们破例对他买的票不剪票,从而使他既能看到电影又能保留一张完整的电影票。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获悉他的情况后,特地寄来一套盖有电影节工作票印鉴的电影票,这使他惊喜万分。
打开宋幼敏几本厚厚的收藏册,走进他的电影票收藏天地,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想不到这电影票里还有这么多“花头”。人们可从中了解到申城曾经有过球幕、巨幕、四维动感、360度全幕、水帘幕、立体、新闻科技及艺术等各种各样的电影院,以及上海过去最大的电影院——“大光明”、最小的电影院——“中苏友好”、最长的电影院——“国际”(有54排)。上海唯一的露天电影场——“光陆”和唯一的从经理到职工全是妇女的电影院——“红星”。再看看电影院里座位的花样还真是名目繁多:有0排0座、双人座、三人座(全家福座)、鸳鸯座和贵宾座。而电影院的场次也分早早场、早场、中午场、下午1-4场,还有日场、夜加场、通宵场。在20世纪80年代电影文化复苏时期,许多电影院就像现在的超市便利店那样,24小时营业,不间断地放电影,全年无休。一般的电影观众拿到电影票后,只会注意其电影票的日期、座位及时间,而不会去注意其电影票的样式及上面盖有的印章。而看宋幼敏收藏册中的电影票样式里,我们了解到1991年以前电影票上并不印有图章,在这之后就先后加印上海电影厂、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上海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的印章,从中反映了上海电影体制管理上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上海“大上海”、“沪光”、“新华”、“长城”等近百家影剧场已经消失或歇业,然而新建了“永乐宫”、“上海影城”、“上海商城”等50余家新型多厅豪华级电影院。申城电影放映业的这一变迁也在宋幼敏的电影票收藏册中充分地反映出来。他认为,这一张张小小电影票确实能真实地记录和折射出上海电影放映业的发展与变化。因而,他绝不为收藏而收藏,而是以搜集电影票为基点,辐射到搜集、整理上海近300家影剧场的建筑、设施和经营状况,以及历年来的电影院排片表以及现时的各电影院院线表,并实地寻找已经逝去的影剧场的遗址……他走遍了上海现存的各家电影院以及市、区图书馆、档案馆,了解和查阅了有关电影放映业的情况和上海电影志及各区志等大量文献资料;他还以所收藏的电影票为依据,纠正有关史料记载上的一些谬误,从中发现了以曾焕堂等民族资本家自上世纪20年代率先投资电影放映业的大量珍贵资料……
诚然,要全面、深入地整理、研究申城电影院的变迁史,对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难度还是不小的。然而,宋幼敏还是有信心把这项至今还很少有人问津的研究不间断地搞下去,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责编:辛娅)
宋幼敏,是个年过半百的不善言辞的朴实汉子,自幼就喜欢看电影,是一位铁杆影迷。在崇明农场工作时,只要听到哪里在放电影,哪怕路再远,时间再晚,他都会赶去看。回市区休假的大部分时间,他也是在电影院里度过的。连迎高考的短暂复习时间,他还挤出那么宝贵的时间去看几场电影。而到外地出差或旅游,他也要去寻觅或光顾当地的电影院……
数十年来,他痴迷电影的情结依然,对此,宋幼敏坦然地说:“我对生活别无奢求,但我的生命之中却不能离开电影!”
1990年,宋幼敏注意到上海越来越多的电影院正在消失,并听说电影院的形式和内容将会改变。消失的才会显得弥足珍贵,珍贵的才会有收藏价值,从此他就留意起这一张张小小的电影票。殊不料自此便一发不可收。为了能够觅得一张张完整的电影票,他泡市场、托朋友,更多的是上电影院去买票,但却不进去看,为的就是要保留这一张完整无损的电影票。
宋幼敏收藏电影票的认真精神,感动了许多家电影院的经理,他们破例对他买的票不剪票,从而使他既能看到电影又能保留一张完整的电影票。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获悉他的情况后,特地寄来一套盖有电影节工作票印鉴的电影票,这使他惊喜万分。
打开宋幼敏几本厚厚的收藏册,走进他的电影票收藏天地,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想不到这电影票里还有这么多“花头”。人们可从中了解到申城曾经有过球幕、巨幕、四维动感、360度全幕、水帘幕、立体、新闻科技及艺术等各种各样的电影院,以及上海过去最大的电影院——“大光明”、最小的电影院——“中苏友好”、最长的电影院——“国际”(有54排)。上海唯一的露天电影场——“光陆”和唯一的从经理到职工全是妇女的电影院——“红星”。再看看电影院里座位的花样还真是名目繁多:有0排0座、双人座、三人座(全家福座)、鸳鸯座和贵宾座。而电影院的场次也分早早场、早场、中午场、下午1-4场,还有日场、夜加场、通宵场。在20世纪80年代电影文化复苏时期,许多电影院就像现在的超市便利店那样,24小时营业,不间断地放电影,全年无休。一般的电影观众拿到电影票后,只会注意其电影票的日期、座位及时间,而不会去注意其电影票的样式及上面盖有的印章。而看宋幼敏收藏册中的电影票样式里,我们了解到1991年以前电影票上并不印有图章,在这之后就先后加印上海电影厂、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上海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的印章,从中反映了上海电影体制管理上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上海“大上海”、“沪光”、“新华”、“长城”等近百家影剧场已经消失或歇业,然而新建了“永乐宫”、“上海影城”、“上海商城”等50余家新型多厅豪华级电影院。申城电影放映业的这一变迁也在宋幼敏的电影票收藏册中充分地反映出来。他认为,这一张张小小电影票确实能真实地记录和折射出上海电影放映业的发展与变化。因而,他绝不为收藏而收藏,而是以搜集电影票为基点,辐射到搜集、整理上海近300家影剧场的建筑、设施和经营状况,以及历年来的电影院排片表以及现时的各电影院院线表,并实地寻找已经逝去的影剧场的遗址……他走遍了上海现存的各家电影院以及市、区图书馆、档案馆,了解和查阅了有关电影放映业的情况和上海电影志及各区志等大量文献资料;他还以所收藏的电影票为依据,纠正有关史料记载上的一些谬误,从中发现了以曾焕堂等民族资本家自上世纪20年代率先投资电影放映业的大量珍贵资料……
诚然,要全面、深入地整理、研究申城电影院的变迁史,对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难度还是不小的。然而,宋幼敏还是有信心把这项至今还很少有人问津的研究不间断地搞下去,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