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anji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9年秋季使用新教材以来,我校历史教师随之开始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设计、组织、研究教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2011年秋季开始学校全面启动课堂教学改革,借鉴并推开了“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轻松乐学,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觉得我们大部分老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本文就近年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或环节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0-02
  第一,有了“知识”目标的导向,过程才会精彩而有效。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在课改的客观要求下,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最终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第二,教学形式多样化仅是手段,不能只重其表。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诸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组织辩论、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然而上述形式得是内容而定,不能一刀切。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教科书中或教辅资料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第三,严肃的课堂“秩序”和“规则”是创造互动式课堂的重要保障。持新教育观者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都在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一定要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第四,教师的“导”并不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比如,有些老师习惯把全班分成若干学习讨论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复杂性、时空交错性及多样性等特点。不可否认的是,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除此之外,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合作的低效、提问的泛化等问题也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新课标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其他文献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甘肃省也不例外,我们正积极投入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中,顺着新课标改革的思路教育就有活力,逆新课标改革的思路教育就走入死胡同。新课标的关键就是改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当今时代,以高科技、网络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每个中国人将会迎来一个竞争激烈、变化迅速、创新广泛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必然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创造力被看成是未来
【摘要】聋校的语文教学与普通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需要老师投入更大的精力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上。由于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聋儿的学习能力较正常学生差一些,这时教师就应当制定适合聋儿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本文就聋校语文教学现状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做出浅析。  【关键词】聋校 语文教学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生存的关键是要保持良好的效益,企业发展则要靠全体员工创造的突出业绩,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绩效管理。随着国家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哈尔滨客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载体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鲜花,结合教学中的写作等环节,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优秀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观察能力 思考能力 联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55-01  正像生活中不能没有阳光一样,
【摘要】一节好的语文课,不仅仅在过程,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开课,也就是课前的导入。一句话,一个词,一段激情的诗,或者一首动人的歌,或者是某个相关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境界,激发了学生的情绪,做足了课前戏,让学生进入状态,岂不妙哉。  【关键词】直入主题 诗情画意 成语开头 感受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56-01  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58-01  导言课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课,新一轮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打破了历史学科体系,而且没有顾及学科整体性的一般要求。教材的内容是以“模块”专题的形式呈现的,与过去的“通史”体迥异,因此更有必要提升对导言课的重视度。精心设计一节历史导言课,可以给学生以整体点化,对他们总体认识高
【摘要】语文学科是艺考生高考拿分的科目之一,成绩要考到100分左右,才算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想有理想的高考成绩就必须要有好的复习策略。那么艺考生的语文复习策略是什么,复习的整体要求是什么?思路怎样?计划是什么?复习的重难点?复习方法等等,下面让我们一一来解答。  【关键词】艺考生 语文 总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