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STEAM教育模式的初探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要求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具备跨学科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此,在小学阶段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应当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问题的设计以及项目实践活动的设定等方式,创建STEAM教育模式。
  【关键词】小学科学;STEAM;学生
  STEAM教育模式是一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教育形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基础,强调跨学科教育,以便学生可以将散乱、琐碎的知识变成整体、系统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发展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STEAM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且可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学生的期望,使学生在真正掌握科学知识之余,实现综合科学素养的提高。
  一、结合教学内容,增添生活元素
  将生活元素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是STEAM教育模式的一大优势。科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教师对学生讲解科学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学生可以使用科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STEAM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应当重视生活元素的介入,让学生从融入数学、工程和艺术的综合性思维出发,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比如“天气和气候”一课主要介绍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术语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对此,教师可以将卫星云图、天气预报等生活元素引入课堂之中,增添课堂上的生活气息。课堂一开始,教师先为学生播放“天气预报”,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天气预报的情况,使学生从这一生活元素出发,主动地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之后,教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一些常见天气的图片,如下雨、下雪、晴天、阴天等,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展示在同一天不同地方的不同景观图片,使学生在概括这些景观中认识到气候的不同特点。在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再为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中逐步认识到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可以看出,教师基于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生活元素,并让学生启动多种思维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分析,能够发挥STEAM教育模式的优势,使学生真正将科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使用问题引导,强化探究能力
  在STEAM教育模式中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的整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问题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在实际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应当围绕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基于自身的科学素养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完成对教材中科学知识的筛选和分析,逐步强化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食物与营养”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以问题为媒介,引领整节课的教学活动。透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能够快速锁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食物营养成分,以及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实验方法等。结合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呢?”“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应当如何进行检验呢?”等问题,使学生产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好奇心。随后,教师以上述问题为方向,对本节课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逐步了解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成分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及对食物中蛋白质进行检验的方法。在学生回答了上述问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效果,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地掌握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等科学知识。
  显而易见,教师以教材中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更有方向地进行科学知识的解读和建构,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素养。
  三、设定项目活动,完成实践操作
  STEAM教育模式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颠覆了传统科学课程的教学结构,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认识科学知识。因此,在实际讲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设定合作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在集中集体智慧的同时进行材料的搜集,并运用数学数据分析思想和工程思想对合作学习的任务进行讨论,以便在相互交流、共同操作中逐步激发灵感,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以“空气有质量吗?”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项目设定,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开始,教师可以先提出“空气有质量吗?”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并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空气质量有无的测量?”的问题,使学生结合之前所学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之后,教师为学生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设想,并聆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在交换彼此的意见中得出统一的实践操作方案。紧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获得一定的数据后,啟动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分析所得数据,通过探究论证的方式逐步得出“空气具有一定质量,但是质量很轻”的结论。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能够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其中的科学道理,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
  四、整合媒体资源,实现锦上添花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科学知识的载体。然而,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很难直接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理解。随着网络资源的发展,许多教师开始变革传统教学手段,主动使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感受,抓住学生的目光。所以,教师有必要使用媒体技术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感受,提高STEAM教育模式下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比如“河流与湖泊”这一课中包含河流与湖泊形成原因的知识。当教师完全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这些内容时,学生会因为生活经验较少、科学素养较弱等问题,影响对内容的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模拟河流与湖泊形成的原因,辅助学生进行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我国常见的河流和湖泊,让学生快速地认识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京杭大运河、瘦西湖、池塘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的区别,使学生初步认识不同河流与湖泊形成的原因。紧接着,教师使用flash动画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具象、直观的视角,有效地掌握河流、湖泊的形成原因,提高学习效果。   现代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知识转变为直观、具象知识的功能。在STEAM教育模式下,教师主动地利用媒体技术呈现科学知识,能够削弱传统科学知识的抽象色彩,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五、促进成果展示,优化评价结构
  教学评价环节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STEAM教育模式中,教学评价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然而,在以往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只是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言语点评,并不能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成果展示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在“点亮小灯泡”这一课的教学后,学生对小灯泡的结构和简单电路的搭建方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此,教师可以开展“点亮小灯泡”的探究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小灯泡、导线和电池等材料,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在完成操作活动后,学生会用有限的材料设计出简单的点亮小灯泡的电路。随后,教师为学生创建成果展示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展示自己设计的电路,并围绕自己设计的成果讲述制作的过程以及遇到的困难等,使他人对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成果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紧接着,教师请几位学生作为评委,对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和操作过程进行点评,使学生基于同伴的视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从专业视角评价学生应该改进的地方,使学生设计的线路更加科学合理。
  可以看出,在STEAM教育模式下對评价环节进行调整,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能够让学生围绕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回顾,以便对作品的细节进行改进,提高学习实效。
  总而言之,STEAM教育模式与新课改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将STEAM教育模式与科学课程进行完美整合,能够带给学生绝佳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多学科融合、多角度思索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所以,在未来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应当继续对STEAM教育模式进行深入解读,并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找寻落脚点,使科学教学走向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高雯雯.人文视角关怀下的小学科学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3):52.
  彭德凎.基于STEAM的小学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19.
  吴桂胜.STEAM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J].华夏教师,2020(03):51-52.
其他文献
有效的提问对幼儿能够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然而,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问题的数量多、质量偏低、开放式问题有限等,进而影响到提问的最终效果。本文将对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有效提问的途径,希望能够为相关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文章通过对2020南通中考数学试卷第24题的分析与“十四种”解法思路的探究,感悟出如下启示:“折叠”类几何综合题,教学时要“以题固知,关注折叠之不变;以题强能,关注折叠之变;以题展思,关注折叠之设计”.
【摘要】高阶思维,指的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为教学核心,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小学英语;高阶思维;学生  长期以来,思维和语言相依相伴,相互依存。英语教学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需要积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阅读作为高级的思维活动,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思维能力,就
欠发达地区的英语阅读教学始终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从英语阅读相关理论策略出发,结合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幼儿阶段的孩子缺乏自信心,面对事物均较为好奇,但又在陌生环境中难以敢于尝试,此时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让幼儿大胆的学习和互动,当幼儿充满信心的情况下,开展幼儿相应的教育寓教于乐的施展。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还能从小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小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古诗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将对农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促进农村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
【摘要】高中体育教师要认知到学生学习的压力以及体育这门课程的作用,将德育和体育有效结合,发挥出体育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文章就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体育;德育;重要性;问题;策略  一、引言  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改变,使得教育界
参观前、中、后三阶段是学生团体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有机整体。这三阶段活动相互关联,逐层推进,构成科技馆学习的一个完整系统。参观前、中、后三阶段学习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通过设计和实施参观前、中、后学习模式,对这种“馆校结合”的科技馆教育活动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
期刊
【摘要】将区域特色乡土文化资源渗透于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是提升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小学生乡土文化认知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既为一域争光,也为全局添彩”的全局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文章提出了将乡土文化资源有效融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具体措施,旨在为广大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特色乡土文化资源;小学美术;融合方法;教学研究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合特色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