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渡大学技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的完备,对培养目标的达成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通过开放的视域,以普渡大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其技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普通识课程;课程体系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它们有不同的教学焦点。普渡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公立大学,以其工科实力闻名。20世纪后半叶,美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程雇主和教育界领袖开始认识到,要培养21世纪的工程师,需要对以科学工程为主导的工程教育范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普渡大学顺应趋势成立技术学院,其培养目标定位类似于我国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普渡大学技术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备受全美社会各界的欢迎,毋庸置疑离不开其深厚的专业教育底蕴,除此之外,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备对培养目标的达成作用亦无以代之。正如一位技术学院77级毕业生所说:“技术学院让我拥有实验室实际动手经验,并且给我机会将商学和营销课程相融合,我觉得这些与我未来的职业兴趣相吻合。”因此,以开放的视域探究其通识课程体系如何在普渡大学通识教育大环境下凸显技术教育特色,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普渡大学通识课程体系——基于能力与学科的混合模式
普渡大学通识课程体系有两个聚焦点:学科与学生。从学科出发,其通识课程体系依据学科结构,为学生构建学科界限相对清晰、系统性较强的知识体系;从学生出发,其通识课程体系针对学生提出了学科课程无法集中体现、却又是专业教育所必须培养的能力方面的要求,避免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其中,形成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因此,其通识课程的设置是基于能力与学科的混合模式,共包含四种能力课程和四个学科领域课程(表1)。能力课程包括书面沟通、口头沟通、资讯素养和定量推理;学科领域课程包括行为/社会科学(人类文化)、人文科学(人类文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四大类。每种能力、每类学科领域包含一定量甚至庞大的课程群,并明确提出了期望达成的目标。
二、普渡大学技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的特点
在普渡大学基于能力与学科的通识课程体系下,技术学院根据实施技术教育的定位,结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凸显技术应用特点的通识课程体系。技术学院开设机械工程技术专业(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简称MET),培养目标是工程技术员和技术专家,后文将以技术学院MET为例,对技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的特点进行介绍。
1.通识课程的选择模式——必选、限选、任选相结合
普渡大学MET通识课程在总课程量中所占比重较高,约占1/2,即在34门学位课程中要求通识教育课程有16门,这16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必选、限选、任选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选择。从通识课程选择方式来看,MET高度重视学生口头沟通、书面沟通、资讯素养、定量推理四大能力的培养,对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也有必选要求,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提供了科学原理方面的支持,保证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这种选择模式使指向性与自由度相结合,既提高了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度,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需要。
2.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和合主义”
普渡MET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和合主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识课程的选择与专业课程具有一致性,强调应用性,即解决技术问题的应用价值。例如,MET数学课程所要求的应用微积分,包含了指数函数、三角函数;极限、微分、微分法则、极大化、极小化、最优化、曲线图、曲线积分、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积分的性质和数值方法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明确强调解决技术问题中的积分技巧,其涉及生活、管理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二是通识课程的设置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预留了合适的时间与空间。以物理课程为例,MET的普通物理(一)主要让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力学、热、声;普通物理(二)主要让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电学、光学和现代物理学,其理论深度相对浅显,很多内容在我国的高中阶段已经开设,旨在为学生解决技术问题提供科学原理方面的支持。而国内有些物理课程以微积分为基础,所要求的内容大大超出了“原理支持”的范围,从而占用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
3.通识教育大环境的构建——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
普渡大学MET在正式的课程体系之外,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等:其中影响比较大、范围比较广的活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为主的,如学术讨论会、学生专业大使等;以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为主的,如领导实习、协作式领导等;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的,如新生工程讲座、跨学科研究活动、学会组织等。技术学院鼓励学生参加这些非正式的通识教育实践活动,这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与正式的通识课程一起,构成了普渡大学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大环境。
三、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启示
1.灵活选择——基于能力与学科的通识课程设置模式
通过前文对美国普渡大学技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的介绍可以看出,基于能力与学科的通识课程设置模式可以较为真实地反应出现代知识体系的发展特点,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知识和复合能力的培养,也更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此,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认识这种模式的优势,在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选择适合院校个性发展的通识课程设置模式。同时,各大学应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传统、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有意识地探索新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使其随着教育理念、社会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2.搭建桥梁——通识课程选择的自由民主与指导控制
学生是通识课程选择的主体,通识课程的选择与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但是,学校在通识课程选择的过程中也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宏观把控。普渡大学技术学院采用必选、限选、任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需要。因此,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可以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通识课程进行更加正确的选择,在自由民主与指导控制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3.凸显应用——通识课程内容与专业特色相融合
通识课程设置目的其一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二是服务于专业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对通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开设与专业发展、学生未来职业选择与发展相关的课程。通识课程内容与专业特色相融合,为本专业的学习以及将来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提供支持,使得学生更容易具备创造性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适应与之相关的工作内容和难度的变化。
4.高屋建瓴——构建通识教育大环境
学校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把通识课程和课程之外地其他培养环节结合起来,切实提高通识课程质量。调整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提高培养方案的弹性、灵活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发展有机结合。改革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和课程基地,构建符合应用型院校特点的通识教育大环境。
基金项目:上海电机学院2015年校级重点教研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A1-5401-15-
001-05-18)。
作者简介:付晓培,上海电机学院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技术教育。
吉文斌,上海电机学院副教授、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博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教学管理。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普通识课程;课程体系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它们有不同的教学焦点。普渡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公立大学,以其工科实力闻名。20世纪后半叶,美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程雇主和教育界领袖开始认识到,要培养21世纪的工程师,需要对以科学工程为主导的工程教育范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普渡大学顺应趋势成立技术学院,其培养目标定位类似于我国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普渡大学技术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备受全美社会各界的欢迎,毋庸置疑离不开其深厚的专业教育底蕴,除此之外,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备对培养目标的达成作用亦无以代之。正如一位技术学院77级毕业生所说:“技术学院让我拥有实验室实际动手经验,并且给我机会将商学和营销课程相融合,我觉得这些与我未来的职业兴趣相吻合。”因此,以开放的视域探究其通识课程体系如何在普渡大学通识教育大环境下凸显技术教育特色,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普渡大学通识课程体系——基于能力与学科的混合模式
普渡大学通识课程体系有两个聚焦点:学科与学生。从学科出发,其通识课程体系依据学科结构,为学生构建学科界限相对清晰、系统性较强的知识体系;从学生出发,其通识课程体系针对学生提出了学科课程无法集中体现、却又是专业教育所必须培养的能力方面的要求,避免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其中,形成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因此,其通识课程的设置是基于能力与学科的混合模式,共包含四种能力课程和四个学科领域课程(表1)。能力课程包括书面沟通、口头沟通、资讯素养和定量推理;学科领域课程包括行为/社会科学(人类文化)、人文科学(人类文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四大类。每种能力、每类学科领域包含一定量甚至庞大的课程群,并明确提出了期望达成的目标。
二、普渡大学技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的特点
在普渡大学基于能力与学科的通识课程体系下,技术学院根据实施技术教育的定位,结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凸显技术应用特点的通识课程体系。技术学院开设机械工程技术专业(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简称MET),培养目标是工程技术员和技术专家,后文将以技术学院MET为例,对技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的特点进行介绍。
1.通识课程的选择模式——必选、限选、任选相结合
普渡大学MET通识课程在总课程量中所占比重较高,约占1/2,即在34门学位课程中要求通识教育课程有16门,这16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必选、限选、任选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选择。从通识课程选择方式来看,MET高度重视学生口头沟通、书面沟通、资讯素养、定量推理四大能力的培养,对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也有必选要求,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提供了科学原理方面的支持,保证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这种选择模式使指向性与自由度相结合,既提高了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度,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需要。
2.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和合主义”
普渡MET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和合主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识课程的选择与专业课程具有一致性,强调应用性,即解决技术问题的应用价值。例如,MET数学课程所要求的应用微积分,包含了指数函数、三角函数;极限、微分、微分法则、极大化、极小化、最优化、曲线图、曲线积分、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积分的性质和数值方法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明确强调解决技术问题中的积分技巧,其涉及生活、管理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二是通识课程的设置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预留了合适的时间与空间。以物理课程为例,MET的普通物理(一)主要让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力学、热、声;普通物理(二)主要让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电学、光学和现代物理学,其理论深度相对浅显,很多内容在我国的高中阶段已经开设,旨在为学生解决技术问题提供科学原理方面的支持。而国内有些物理课程以微积分为基础,所要求的内容大大超出了“原理支持”的范围,从而占用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
3.通识教育大环境的构建——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
普渡大学MET在正式的课程体系之外,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等:其中影响比较大、范围比较广的活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为主的,如学术讨论会、学生专业大使等;以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为主的,如领导实习、协作式领导等;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的,如新生工程讲座、跨学科研究活动、学会组织等。技术学院鼓励学生参加这些非正式的通识教育实践活动,这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与正式的通识课程一起,构成了普渡大学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大环境。
三、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启示
1.灵活选择——基于能力与学科的通识课程设置模式
通过前文对美国普渡大学技术学院通识课程体系的介绍可以看出,基于能力与学科的通识课程设置模式可以较为真实地反应出现代知识体系的发展特点,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知识和复合能力的培养,也更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此,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认识这种模式的优势,在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选择适合院校个性发展的通识课程设置模式。同时,各大学应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传统、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有意识地探索新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使其随着教育理念、社会需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2.搭建桥梁——通识课程选择的自由民主与指导控制
学生是通识课程选择的主体,通识课程的选择与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但是,学校在通识课程选择的过程中也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宏观把控。普渡大学技术学院采用必选、限选、任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需要。因此,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可以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通识课程进行更加正确的选择,在自由民主与指导控制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3.凸显应用——通识课程内容与专业特色相融合
通识课程设置目的其一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二是服务于专业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对通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开设与专业发展、学生未来职业选择与发展相关的课程。通识课程内容与专业特色相融合,为本专业的学习以及将来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提供支持,使得学生更容易具备创造性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适应与之相关的工作内容和难度的变化。
4.高屋建瓴——构建通识教育大环境
学校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把通识课程和课程之外地其他培养环节结合起来,切实提高通识课程质量。调整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提高培养方案的弹性、灵活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发展有机结合。改革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和课程基地,构建符合应用型院校特点的通识教育大环境。
基金项目:上海电机学院2015年校级重点教研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A1-5401-15-
001-05-18)。
作者简介:付晓培,上海电机学院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技术教育。
吉文斌,上海电机学院副教授、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博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