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好“四破四立”,全力开新体育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c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所阐述的“四破四立”,是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和思考而完善形成的粗浅性论述:“四破”,即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及其活动模式的部分解析;而“四立”的提出,就是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些实践性做法。至于“四立”的可行性有多大,则非本文所能测算。
  【关 键 词】初中体育新课程理念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新的发展形势呼唤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又能生成新的实践行为。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在教育领域迅速掀起了一场改革创新的风暴热潮。现代版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得许多前所未有的实践性做法脱颖而出,很快为大家所认同并风行于各类校园,充分显现了改革创新的无限活力和无穷魅力。在新课程理念东风的强劲吹拂下,如今的教海探航之潮越发活跃起来。正是在这种现象的感召下,笔者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逐步形成了并不成熟的“四破四立”之谈。本文试对此作一些粗浅化阐述。
  一、破除师尊生卑思想,新立以生为本理念
  千百年来,在儒家思想的长期禁锢下,“学而优则仕”和“读书三有论”(读书自有千钟粟,读书自有黄金屋,读书自有颜如玉)以及“跪受师责而无怨”的现象,早已渗透到于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里,由此形成的“师尊生卑”观念严重地束缚着一代又一代。自从有了“一把戒尺”的象征,在那“开口即训”的威严下,哪里还有学生提出商讨、质疑反驳的点点余地?在那“金口玉言”的教导下,哪里还有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的丝丝空间?我们并不怀疑“严是爱”的道理,但由此想来,这样的爱令人难以接受,也实在是不寒而栗!唐代韩愈能在森严垒壁之下著书《师说》,的的确确让人心生敬仰而历久不衰。现代作家冰心说过:“有爱才有爱的一切。”而新课程理念在继承传统教育有效成分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关系,并据此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维目标教学”,这种春风拂面是多么地温馨宜人啊!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高唱生本教育理念,努力建设民主平等、相互合作的和谐教学关系,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这是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条件。
  二、破除因循守旧现象,新立因需而为做法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一纸判决”的现象非常严重,它足以能够“判决”学生的智力、勤懒和命运,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一直充当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因而教学活动中的改革创新现象实在是微乎其微。当历史逐步走到今天,那种循规蹈矩已经不适合如此开放宽容的社会心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发展特点,要能够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不违背教学目标任务的原则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法,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教材使用上的“科学加工者”和教学活动中的“熟练驾驭者”,使得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篮球内容教学中,如果还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长期的机械化训练,学生在失去了最初的新鲜刺激后,由于形式单调和体能消耗过大而兴趣不再、兴致锐减。对此,执教者如果把训练活动改造成固定距离的运球比赛,或者是其它类型的轻松活泼形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增强训练活动的生动性,而且能有效迁移学生的注意力,变相减轻学生的身心疲劳。在提高训练程度、提升教学质效的同时,还能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品质和意志。
  三、破除作茧自缚教学,新立知行能力目标
  在初中体育传统教学中,一直奉行“知识讲解—教师示范—学生训练—指导巩固”的方式方法,如此简单而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师生都会身心交瘁,尤其对于一些难度较高、体能消耗较大的体育运动来说,更是让教学双方苦不堪言。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三维目标教学”中的能力和情感教学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兴趣教学为有力抓手,以提升能力素质化为追求,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努力深化体育教程情感的同时,不断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例如,在教学挺身式跳远内容中,教师可以采取传统教学和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讲解分步动作要领,提醒学生特别注意的地方;然后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有个大致的印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习;当学生对老师示范时发生的瞬间动作难以看清的时候,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进行“慢放”、“定格演示”和“回头放”,教师从旁再加解说;最后让学生以分组探究的形式,开展强化训练中的竞赛活动。此时,还可以播放与之相适应的音乐,以创设有效氛围,催人奋进、相得益彰。如此的教学环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四、破除成绩至上章法,新立综合考评机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考评方式,一般只是考虑男女性别的差异而加以区别对待,却忽视了同一性别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差异的事实;而且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高低、勤奋度大小的唯一标准,这就是通场所说的“一刀切”和“一根尺子量人”。这种做法,实在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并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革体育评价方法,着力构建学生全面进步的考核机制。一是开展分层考核。在对身心状况和运动技能等因素综合评定的基础上,把学生分为多个层次,并确立不同的考核标准。如在田径方面可把学生分为特长生、优秀生、中等生和一般生等四个层级,并进行分层考评。二是实施定选结合。如可以采取“规定项目 自选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评,并设置为80和20分值,以此满足学生的不同素养需求,有助于他们发挥自身特长,从而综合反映运动技能状况。三是进行综合评定。除了硬性的成绩考评外,还要对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综合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意志力大小、训练自觉性以及运动技能培养等方面。通过这样的机制考评,学生不仅能够从中及时审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可以客观看到自己的优劣长短,从而增强体育信心。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采取常微分方程求积分因子的思想,并引入了“待定系数法”,然后结合 公式去求解随机微分方程。  关键词积分因子随机微分方程 公式待定系数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近年的高考中以电场线为载体的考题层出不穷,这类题在高考中往往属于中档题,怎样很快有效的解出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下面的顺口溜,会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解答这类题,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学生也很容易理解。  “顺口溜”法为:“比场强看疏密;比电势看方向;比电势能则需要看电场力做了什么样的功。”现运用如下: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情感课堂氛围,读出情感信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情感因素 得天独厚 情感氛围 情感信息 出情入理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
等差数列是高考常考的内容,重点考查等差数列性质的灵活运用。学习数列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而数表问题常作为高考数列开放性探索问题,将其与等差、等比数列相交汇,使这部分题型的灵活性更强、考查面更广。数表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解法.  一 观察法   根据数表中前几行(列)数的特点归纳、猜想出一般性結论.  例:一个正整数数表如下(表中下一行中的数的个数是上一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在数学教育中,学生对涉及实际生活情境、动手操作或理解想象等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较弱。特别是在数学的运用意识、自主建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一、引言  中国虽然是服装制造和贸易大国,但国内服装企业建立优秀组织文化的意识不强,企业管理落后,缺乏创新,因此市场竞争力依然薄弱,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弱,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自主品牌。在复杂的国际形式和日趋激烈的品牌竞争中,我国的服装产业应该开始思考在 “廉价”优势逐渐消失的市场中通过品牌价值提升实现长足发展。如何通过视觉语言符号设计出最能传达品牌内涵,同时又最能引起目标消费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在“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感召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么样去面对数学--这个充满挑战的学科,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学生---这些未来的世纪之才,我们怎么样去对待课堂——老师生命力价值所在地呢?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真实的感受到了自己和学生的变化。一提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的组合,它有更丰富的内涵,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把生活经验或亲身经历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思维具有广泛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敏捷性及逻辑性,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通过一题多解的探索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思维规律,提高思维能力。谨援引个案对此进行探索。  当今信息社会,对数学的需求有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社会降低对一般公民特殊数学技巧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却又增强了对公民在具有较高层次和更普遍的数学素质的要求。因
隐含条件就是指隐藏在题設或结论里面含而不露的条件。学生解题时,不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往往会使他们深感“条件不足”而陷于困境,或使解题思路复杂化,甚至是出现错解,但如果能将其挖掘出来.不仅可以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而且能使解题过程简单、明了。因此,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便成了解题的关健。只是这些隐含条件隐在哪儿呢?又如何去挖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