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知類图书具有专业性、广博性和实用性三大特点,因此,出版工作离不开专业团队的精细化运作。译林出版社始终坚持选题策划的高标准,深挖新知类图书的趣味和意义,坚持加强图书品牌建设,关注读者多方面的阅读体验,追求新知类图书在读者中的价值和文化认同。
【关 键 词】新知类图书;策划;品牌;读者;前景
【作者单位】於梅,译林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9.015
自2006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新知文库”新版开始,新知类图书市场就受到特别关注。20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发现之旅》,用历史上伟大的10次自然探险打开了中国人的博物世界[1]。自此,新知类图书在我国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频频入围各大好书榜单[2]。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知类图书逆势上扬,成为2020年社科图书出版的重要增长引擎[3]。译林出版社(以下简称“译林社”)在新知类图书板块布局已久,成为新知类图书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
一、译林社新知出版中心的成立
“新知”即新的知识,类似于科普,但又不止于此。新知类图书并不遵循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原则,也没有严格的学科界定,内容上更侧重于认知事物的新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植根于一些已知但未曾深思的领域,因此也决定了新知类图书的专业性、广博性和实用性。译林社在积累了相当的新知类选题,拥有了多个取得良好市场反响的套系和单品后,深感进一步开发、拓展新知类图书市场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专业人才和资源支持,因而果断成立了新知出版中心。
译林社如此重视新知类图书的出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新知类图书在内容上有创新、有亮点、有洞察,作为一家文艺类出版社,译林社被其中的人文情怀深深打动;二是新知类图书反映了社会的新变化和市场的新需求,译林社自成立之初就具有开阔的选题视野和敏锐的市场眼光;三是译林社一直注重对读者社群的维护,而新知类图书具有较强的话题性和互动性,能为社群精细化运营提供良好的素材;四是译林社在版权洽谈和引进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勇于参与优质新知类选题的版权竞争;五是译林社相当多的编辑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不少编辑甚至横跨文理学科,部分编辑还有观鸟、赏云、徒步、辨识草木等业余爱好,与博物学等领域的专业学者有深入交往,在资源获取方面具有优势。
二、译林社新知类图书的选题策划特点
译林社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使得新知出版中心的选题更侧重人文关怀的一面,倾向于在细分领域精选自然、人文、科普类选题。这些选题以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一侧面为切入点,通过广博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使看似平凡的事物成为一条联系自然世界与人类文明各个层面的纽带。因此,译林社所立项的新知类选题或是相关领域的经典读物,或是富于洞见的新锐之作,题材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展现这个世界充满生机、丰富多彩的一面,进而提高读者对环境变迁的敏感度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挖掘新知的趣味、魅力及其对当今读者的思想或精神意义。
此外,译林社新知类图书的选题策划还格外关注阅读体验,这一点不同于传统科普读物的策划。传统科普读物的排版较为“冷硬”,内容上偏“干”,叙述手法也比较单一,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常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而且,传统科普读物的内容也比较容易受到局限,易于出现同质化现象。译林社新知类图书的选题策划特别关注人文性和可读性,致力于挖掘作者对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独到见解,因此每本书的侧重点会有很大的不同。作者或借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字里行间独特的感受和情感,让人与自然闪耀着灵性,使读者易于亲近,进而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历史的关系。译林社的文艺气质,也使得新知类图书在装帧设计上更具文艺范,更显和谐、雅致。
三、译林社新知类图书的品牌建设
译林社新知类图书从选题、内容到装帧的创新过程,也是其品牌建设的过程,从而使图书具备了较高的辨识度。按照不同的面向,译林社新知类图书可分为博物型的“天际线”、历史向的“方尖碑”和通识类的“牛津通识读本”三大品牌。
“天际线”指天空与大地、自然与文明的交汇,博物图书以“天际线”为名,取其广阔、辽远之意,表达人类望远而知新的渴望。“天际线”旗下的所有图书均获得过重要的图书奖项,如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文津奖、引进版优秀图书奖等。“天际线”系列重点图书有《云彩收集者手册》《望向星空深处》《杂草的故事》《鸟类的天赋》《水的密码》《疫苗竞赛》《大卫·爱登堡自然行记》等。
“方尖碑”本身便有记录、铭刻历史的含义,它从核心文明传播到全世界、从古代流传到现在的过程,也包含了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迁移、开拓和延伸。“方尖碑”不仅是东方文明一个的象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丛书品牌以此为名,体现了出版方尽量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希望给史实注入新的理解和叙述方式的选题取向。“方尖碑”旗下有《第三帝国的兴亡》《柏林日记》《罗马》《巴黎传》《威尼斯史》等重点品种。
“牛津通识读本”以“通识”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对诸多主题进行通俗易懂又极具时代性、知识性和权威性的介绍。丛书所涵盖的知识领域既丰富全面,又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教育背景而有所侧重,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呈现,现已出版了100多个品种。
这三大新知类图书品牌在选题策划、编辑设计和宣传推广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选题坚持人文精神,于自然探秘和人类活动探索之外,突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互动和联系;二是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优势互补,以较为完善的跨学科体系梳理日常获取的碎片化知识,并将碎片整合起来实现知识间的贯通;三是关注品牌建设,以醒目的品牌标识、专业的产品团队、细分的推广渠道和核心社群的活动策划等不断提升品牌形象。 如“牛津通识读本”是译林社深耕多年的一套大型书系,它的选题源自牛津大学出版社的“Very Short Introductions”丛书。由于原版书系非常庞大,译林社对引进品种进行了遴选,尤其注重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新知的引入。“牛津通识读本”选品主题广泛,不仅涵盖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商业、经济、法律、政治、心理、科学等领域,也包含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几乎覆盖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拓宽读者的文化视野,提升其理性思辨能力。
“牛津通识读本”的作者均来自英美等国的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在各自研究领域都是世界一流学者,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很高的知名度。大家写小书,不仅把原本高深的主题表现得浅显生动,而且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纳入其中。“牛津通识读本”的序言作者也是国内各领域最权威、最著名的学者,其中不乏大学校长、两院院士等。诸位学者在序言中或为向导,或为桥梁,将读者引入知识与思想的海洋。
“牛津通识读本”的呈现和设计也极具辨识度:内容以英汉双语对照形式呈现,编辑对书中的术语、学科关键词和阅读书目等做了精细化处理,从而为中英文语境下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套书的装帧采取色系拼接的设计,放在一起置于书架上宛若一道彩虹,因此又被读者亲切地称为“彩虹书”。
“牛津通识读本”的品牌推广分为三个层级:一是与学术院校联合开展通识教育名家讲座,二是与连岳公众号、“一条生活馆图书组”等共同策划社群推广,三是以“牛津通识读本·文学课”进行出版融合深度开发。三个维度的纵深推广,使“牛津通识读本”持续深入更广泛的人群,让读者拥有立体化、可视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四、关注读者多方面的阅读体验
现代读者面对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更大,常常要用新知来武装自己,而且接触面更宽,对精神世界的关注更多,对生活和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追求。因此,新知类图书在策划出版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以下两点。
(1)增强编读互动,提升读者的参与度
新知类图书的读者虽然不是拥有垂直领域学术背景的专业读者,但却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他们不仅对内容的专业性有很高的要求,而且普遍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爱憎分明的喜好,对图书的装帧和呈现也有很高的要求和期待。一旦图书的内容、呈现或其他某个亮点触及他们的喜好,他们就会立即聚拢过来,自带“小喇叭”向朋友、家人進行“传销式”分享。因此,新知类图书的读者是一个非常有分享癖的、生活态度特别积极的群体,能够与编辑形成良好的互动,常常让编辑感动和感到温暖。而且,兴趣相同的读者还会结成各种兴趣群体,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密切交流。于是,阅读的社交属性被重新发掘,新知类图书让同一圈层的读者能够发现彼此。
如译林社《云彩收集者手册》带动的赏云大赛,即集中体现了新知类图书读者与编辑的强互动特点。2018年3月,为庆祝《云彩收集者手册》首发,译林社举办了首届“译林赏云大赛”。看到赏云大赛的消息,潜伏的云彩收集者马上集合起来,踊跃发来他们收藏的精品,交由专家赏云团予以专业点评。由于读者的驱动,赏云大赛持续举办了四届,核心读者群将大赛推向更广泛的兴趣群体,取得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赏云大赛有效带动了图书销售,2020年《云彩收集者手册》销量已突破10万册。
《新月与蔷薇:波斯五千年》在书名征集活动中也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响应,读者提交的书名源自“新月沃土”和波斯/伊朗国花。编辑由书名获得灵感,设计了两个特装版本:“新月版”图书三口刷金,意在凸显波斯文明的辉煌、繁荣与灿烂;“蔷薇版”图书三口彩绘,图案来自波斯著名的细密画艺术,意在展现波斯温婉、细腻的另一面,以及这个古老文明的生生不息。两个特装本在平台上线10分钟即实现了众筹目标,这样的宣传效果主要来自热心读者的分享。
(2)加强出版融合,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译林社一直秉承出版融合的一大共识:从读者出发,策划、精选、推送符合用户阅读需求的内容[4]。译林社新知类图书的出版融合探索涉及纸质、电子、网络、数字等多种产品形态,通过电子图书、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一本图书的多媒体同步出版。“牛津通识读本·文学课”“鸟鸣资源库”“《第三帝国的兴亡》有声解读”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出版融合项目。
“牛津通识读本·文学课”力图打造文学主题的引领型产品,在“凤凰书苑”APP上进行音频荐书和视频导读的整合,完成由图书出版转向知识服务,从纸质书到有声和视频解读的垂直化、专业化、品牌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建设。
《鸟鸣时节》是一本自然爱好者的宅家观鸟指南,书中包含了246种深受民众喜爱的鸟类。“鸟鸣资源库”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将描述文字、鸟类图片和鸟鸣相结合,通过技术手段让读者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第三帝国的兴亡》有声解读”是基于历史畅销书《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一档音频节目,由两位主播以故事性、戏剧性、通俗化的交谈形式讲述历史,还原历史场景。该音频自2021年3月上线以来,已获得170余万播放量。
译林社针对新知类图书的深度出版融合探索仍在继续,在扩充文化知识服务体系的同时,搭建新知类出版融合矩阵,与读者进行持续互动,追求读者的价值和文化认同。
五、结语
新时代,新知类图书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读者需要更新知识以迎接各项挑战;另一方面则源于读者对精神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们不仅需要从自然中获得慰藉,也需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和历史中重新定位自我。此外,新知类图书受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容易产生较大的市场波动。
因此,新知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应坚持权威性和可读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坚持角度的新颖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着眼于读者能力的精进,帮助读者更好地面对社会和生活,激发读者对知识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而多样的出版融合媒介,有助于延伸新知类图书的内容和传播价值,激发多重的阅读体验,触及更广泛的社会人群。
|参考文献|
[1]魏微. 新知类图书:存一颗格物致知之心[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4-02.
[2]张帅男,余晨璐. 我国博物类图书出版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以“‘《中华读书报》好书榜’上榜博物类图书为例”[J]. 东南传播,2018(6):76.
[3]王鹏飞,刘麦. 2020年我国社科图书出版的六个主题词[J]. 科技与出版,2021(3):45-48.
[4]吴艳丽. 从“纸端”到“指端”:出版从业者应具备的新技能[J]. 新媒体研究,2018(16):104-106.
【关 键 词】新知类图书;策划;品牌;读者;前景
【作者单位】於梅,译林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9.015
自2006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新知文库”新版开始,新知类图书市场就受到特别关注。20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发现之旅》,用历史上伟大的10次自然探险打开了中国人的博物世界[1]。自此,新知类图书在我国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频频入围各大好书榜单[2]。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知类图书逆势上扬,成为2020年社科图书出版的重要增长引擎[3]。译林出版社(以下简称“译林社”)在新知类图书板块布局已久,成为新知类图书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
一、译林社新知出版中心的成立
“新知”即新的知识,类似于科普,但又不止于此。新知类图书并不遵循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原则,也没有严格的学科界定,内容上更侧重于认知事物的新观念、新视角、新方法,植根于一些已知但未曾深思的领域,因此也决定了新知类图书的专业性、广博性和实用性。译林社在积累了相当的新知类选题,拥有了多个取得良好市场反响的套系和单品后,深感进一步开发、拓展新知类图书市场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专业人才和资源支持,因而果断成立了新知出版中心。
译林社如此重视新知类图书的出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新知类图书在内容上有创新、有亮点、有洞察,作为一家文艺类出版社,译林社被其中的人文情怀深深打动;二是新知类图书反映了社会的新变化和市场的新需求,译林社自成立之初就具有开阔的选题视野和敏锐的市场眼光;三是译林社一直注重对读者社群的维护,而新知类图书具有较强的话题性和互动性,能为社群精细化运营提供良好的素材;四是译林社在版权洽谈和引进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勇于参与优质新知类选题的版权竞争;五是译林社相当多的编辑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不少编辑甚至横跨文理学科,部分编辑还有观鸟、赏云、徒步、辨识草木等业余爱好,与博物学等领域的专业学者有深入交往,在资源获取方面具有优势。
二、译林社新知类图书的选题策划特点
译林社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使得新知出版中心的选题更侧重人文关怀的一面,倾向于在细分领域精选自然、人文、科普类选题。这些选题以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一侧面为切入点,通过广博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使看似平凡的事物成为一条联系自然世界与人类文明各个层面的纽带。因此,译林社所立项的新知类选题或是相关领域的经典读物,或是富于洞见的新锐之作,题材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展现这个世界充满生机、丰富多彩的一面,进而提高读者对环境变迁的敏感度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挖掘新知的趣味、魅力及其对当今读者的思想或精神意义。
此外,译林社新知类图书的选题策划还格外关注阅读体验,这一点不同于传统科普读物的策划。传统科普读物的排版较为“冷硬”,内容上偏“干”,叙述手法也比较单一,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常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而且,传统科普读物的内容也比较容易受到局限,易于出现同质化现象。译林社新知类图书的选题策划特别关注人文性和可读性,致力于挖掘作者对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独到见解,因此每本书的侧重点会有很大的不同。作者或借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字里行间独特的感受和情感,让人与自然闪耀着灵性,使读者易于亲近,进而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历史的关系。译林社的文艺气质,也使得新知类图书在装帧设计上更具文艺范,更显和谐、雅致。
三、译林社新知类图书的品牌建设
译林社新知类图书从选题、内容到装帧的创新过程,也是其品牌建设的过程,从而使图书具备了较高的辨识度。按照不同的面向,译林社新知类图书可分为博物型的“天际线”、历史向的“方尖碑”和通识类的“牛津通识读本”三大品牌。
“天际线”指天空与大地、自然与文明的交汇,博物图书以“天际线”为名,取其广阔、辽远之意,表达人类望远而知新的渴望。“天际线”旗下的所有图书均获得过重要的图书奖项,如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文津奖、引进版优秀图书奖等。“天际线”系列重点图书有《云彩收集者手册》《望向星空深处》《杂草的故事》《鸟类的天赋》《水的密码》《疫苗竞赛》《大卫·爱登堡自然行记》等。
“方尖碑”本身便有记录、铭刻历史的含义,它从核心文明传播到全世界、从古代流传到现在的过程,也包含了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迁移、开拓和延伸。“方尖碑”不仅是东方文明一个的象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丛书品牌以此为名,体现了出版方尽量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希望给史实注入新的理解和叙述方式的选题取向。“方尖碑”旗下有《第三帝国的兴亡》《柏林日记》《罗马》《巴黎传》《威尼斯史》等重点品种。
“牛津通识读本”以“通识”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对诸多主题进行通俗易懂又极具时代性、知识性和权威性的介绍。丛书所涵盖的知识领域既丰富全面,又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教育背景而有所侧重,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呈现,现已出版了100多个品种。
这三大新知类图书品牌在选题策划、编辑设计和宣传推广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选题坚持人文精神,于自然探秘和人类活动探索之外,突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互动和联系;二是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优势互补,以较为完善的跨学科体系梳理日常获取的碎片化知识,并将碎片整合起来实现知识间的贯通;三是关注品牌建设,以醒目的品牌标识、专业的产品团队、细分的推广渠道和核心社群的活动策划等不断提升品牌形象。 如“牛津通识读本”是译林社深耕多年的一套大型书系,它的选题源自牛津大学出版社的“Very Short Introductions”丛书。由于原版书系非常庞大,译林社对引进品种进行了遴选,尤其注重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新知的引入。“牛津通识读本”选品主题广泛,不仅涵盖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商业、经济、法律、政治、心理、科学等领域,也包含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几乎覆盖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拓宽读者的文化视野,提升其理性思辨能力。
“牛津通识读本”的作者均来自英美等国的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在各自研究领域都是世界一流学者,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很高的知名度。大家写小书,不仅把原本高深的主题表现得浅显生动,而且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纳入其中。“牛津通识读本”的序言作者也是国内各领域最权威、最著名的学者,其中不乏大学校长、两院院士等。诸位学者在序言中或为向导,或为桥梁,将读者引入知识与思想的海洋。
“牛津通识读本”的呈现和设计也极具辨识度:内容以英汉双语对照形式呈现,编辑对书中的术语、学科关键词和阅读书目等做了精细化处理,从而为中英文语境下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套书的装帧采取色系拼接的设计,放在一起置于书架上宛若一道彩虹,因此又被读者亲切地称为“彩虹书”。
“牛津通识读本”的品牌推广分为三个层级:一是与学术院校联合开展通识教育名家讲座,二是与连岳公众号、“一条生活馆图书组”等共同策划社群推广,三是以“牛津通识读本·文学课”进行出版融合深度开发。三个维度的纵深推广,使“牛津通识读本”持续深入更广泛的人群,让读者拥有立体化、可视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四、关注读者多方面的阅读体验
现代读者面对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更大,常常要用新知来武装自己,而且接触面更宽,对精神世界的关注更多,对生活和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追求。因此,新知类图书在策划出版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以下两点。
(1)增强编读互动,提升读者的参与度
新知类图书的读者虽然不是拥有垂直领域学术背景的专业读者,但却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他们不仅对内容的专业性有很高的要求,而且普遍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爱憎分明的喜好,对图书的装帧和呈现也有很高的要求和期待。一旦图书的内容、呈现或其他某个亮点触及他们的喜好,他们就会立即聚拢过来,自带“小喇叭”向朋友、家人進行“传销式”分享。因此,新知类图书的读者是一个非常有分享癖的、生活态度特别积极的群体,能够与编辑形成良好的互动,常常让编辑感动和感到温暖。而且,兴趣相同的读者还会结成各种兴趣群体,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密切交流。于是,阅读的社交属性被重新发掘,新知类图书让同一圈层的读者能够发现彼此。
如译林社《云彩收集者手册》带动的赏云大赛,即集中体现了新知类图书读者与编辑的强互动特点。2018年3月,为庆祝《云彩收集者手册》首发,译林社举办了首届“译林赏云大赛”。看到赏云大赛的消息,潜伏的云彩收集者马上集合起来,踊跃发来他们收藏的精品,交由专家赏云团予以专业点评。由于读者的驱动,赏云大赛持续举办了四届,核心读者群将大赛推向更广泛的兴趣群体,取得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赏云大赛有效带动了图书销售,2020年《云彩收集者手册》销量已突破10万册。
《新月与蔷薇:波斯五千年》在书名征集活动中也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响应,读者提交的书名源自“新月沃土”和波斯/伊朗国花。编辑由书名获得灵感,设计了两个特装版本:“新月版”图书三口刷金,意在凸显波斯文明的辉煌、繁荣与灿烂;“蔷薇版”图书三口彩绘,图案来自波斯著名的细密画艺术,意在展现波斯温婉、细腻的另一面,以及这个古老文明的生生不息。两个特装本在平台上线10分钟即实现了众筹目标,这样的宣传效果主要来自热心读者的分享。
(2)加强出版融合,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译林社一直秉承出版融合的一大共识:从读者出发,策划、精选、推送符合用户阅读需求的内容[4]。译林社新知类图书的出版融合探索涉及纸质、电子、网络、数字等多种产品形态,通过电子图书、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一本图书的多媒体同步出版。“牛津通识读本·文学课”“鸟鸣资源库”“《第三帝国的兴亡》有声解读”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出版融合项目。
“牛津通识读本·文学课”力图打造文学主题的引领型产品,在“凤凰书苑”APP上进行音频荐书和视频导读的整合,完成由图书出版转向知识服务,从纸质书到有声和视频解读的垂直化、专业化、品牌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建设。
《鸟鸣时节》是一本自然爱好者的宅家观鸟指南,书中包含了246种深受民众喜爱的鸟类。“鸟鸣资源库”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将描述文字、鸟类图片和鸟鸣相结合,通过技术手段让读者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第三帝国的兴亡》有声解读”是基于历史畅销书《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一档音频节目,由两位主播以故事性、戏剧性、通俗化的交谈形式讲述历史,还原历史场景。该音频自2021年3月上线以来,已获得170余万播放量。
译林社针对新知类图书的深度出版融合探索仍在继续,在扩充文化知识服务体系的同时,搭建新知类出版融合矩阵,与读者进行持续互动,追求读者的价值和文化认同。
五、结语
新时代,新知类图书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读者需要更新知识以迎接各项挑战;另一方面则源于读者对精神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们不仅需要从自然中获得慰藉,也需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和历史中重新定位自我。此外,新知类图书受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容易产生较大的市场波动。
因此,新知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应坚持权威性和可读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坚持角度的新颖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着眼于读者能力的精进,帮助读者更好地面对社会和生活,激发读者对知识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而多样的出版融合媒介,有助于延伸新知类图书的内容和传播价值,激发多重的阅读体验,触及更广泛的社会人群。
|参考文献|
[1]魏微. 新知类图书:存一颗格物致知之心[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4-02.
[2]张帅男,余晨璐. 我国博物类图书出版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以“‘《中华读书报》好书榜’上榜博物类图书为例”[J]. 东南传播,2018(6):76.
[3]王鹏飞,刘麦. 2020年我国社科图书出版的六个主题词[J]. 科技与出版,2021(3):45-48.
[4]吴艳丽. 从“纸端”到“指端”:出版从业者应具备的新技能[J]. 新媒体研究,2018(16):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