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细细欣赏李白诗中的“水月”,不仅可以从中体会李白诗歌的风格和藝术成就,窥视到诗人无比丰富的精神家园,还可以增强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 李白 “水月诗” 风格
李白的一生游山水、寻神仙、饮美酒,显得优哉游哉,无牵无挂,洒脱至极,但月下的李白却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种风采,他的“水月诗”更是别有洞天。“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李白把水月相融的绚丽、水月摇曳的清辉描绘得格外恬静柔美、清丽脱俗,如诗如画。透过一曲曲溅珠泻玉、掷地有声的水月奏鸣曲,我们能从中窥视到诗人的精神家园。
一
《秋浦歌》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是诗人在秋浦(今安徽贵池)漫游时写的组诗,共十七首。这组诗有对国事的忧怀和对理想的追求,有对京城长安和故乡的怀念,也有对山水景物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描写。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描写的是秋浦湖畔月下的明媚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情爱恋。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水中冉冉升起,清澈的湖水把明月洗得分外洁净。白鹭在皎洁的月光下盘旋升降,上下翻飞,自由翱翔。诗中勾勒的画面,恰似一幅素雅清新的水墨画。在如画的水月中,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侧耳倾听采菱姑娘从远处传来的悠扬歌声,他也许还在苦苦体会着姑娘在歌声中所传递的似有若无的情意,好像在说:心上的人呀,让我们仿效那比翼双飞的白鹭,乘着这满湖月色,唱着歌儿一同归去吧!其情其景,宛如仙境般令人神往。
二
李白尚义任侠,交游满天下,他把友谊建立在“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之二)的道义基础上,所以他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歌唱真挚友谊和离别的佳作。
晁衡,又名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随日本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与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年,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渡海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闻之如遭晴天霹雳,很快写下了《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对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深厚感情。诗的前两句直接点明人和事,作者凭惜想象揣度晁衡在海上航行的情景。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好友晁卿遇难,明月象征晁衡品德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比喻恰切,含蕴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末句以景写情,渲染气氛,意兴深微,迂曲含蓄,令人回味。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是盛唐文坛的佳话,《哭晁卿衡》这首悼诗,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史册上久久回响。
三
李白的“水月诗”在唐宋的“水月诗”中并不见多,然而只有李白吟咏的水月意境才具有多姿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的含蕴,也充分体现着诗人强烈的个性特点和独特风格。
李白跳江捉月的传说流传很广。唐五代王定保《摭言》一书说是诗人醉后入水捉月而死。由此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临江的联璧台,又名捉月台,可见后人充分理解了李白对明月的感情,以及对大诗人的缅怀。
李白有《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诗:“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还有《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访崔四侍卿》诗:“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数公,崩腾醉中流。谑浪棹海客,喧呼傲阳侯。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我忆君到此,不知狂与羞。一月一见君,三杯便回桡。舍舟共连袂,行上南渡桥。兴发歌绿水,秦客为之摇。鸡鸣复相招,清宴逸云霄。赠我数百字,字字凌风飙。系之衣裘上,相忆每长谣。”白璧山在今马鞍山市境内长江岸边,过白璧山,至“两岸青山相对出”(《望天门山》)的天门(今安徽当涂县境内),有数十里之遥,一路乘舟玩月,其情其景想必十分动人、惬意。
玩,嬉戏也。深一层想,玩者,有友的含义,“玩月”最能表达李白与月的密切关系。诗人才高八斗,少有大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但他不愿摧眉折腰的铮挣铁骨,以及“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放性格,自然不为世俗所容。像这样一位对明月真挚深切向往的诗人,把月亮当作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来赞颂的诗人,一个以灼热的情怀讴歌月光的人,一个蔑视权贵、鄙弃世俗、用自己的人格和诗篇追求真善美的人,抱月而终,应该是他最理想的归宿了。
纵览李白吟咏水月的篇章,诗人在描绘幽美意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一位崇高、永恒、美丽而又神秘的水月的形象。她亲切如友,圣洁如神,它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永远激励着诗人强烈地去向往和追求。于是一个有着水月情结的狂傲旷达又孤独忧愁的大诗人形象丰满地耸立于世人面前——诗人惬意地泛舟于美丽的月光下,醉饮高歌。诗人如同空中高悬的明月一样光明磊落,超然卓立。
总之,李白“水月诗”自成一家,水中月在李白笔下“终古常见,光景常新”,构成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不可缺少的意象,月已与诗人个性息息相通,成为其化身。也正是月这一意象的襄助使他在瞩目的天穹上闪耀金光,卓然出类。
参考文献:
[1]傅德岷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科文出版社,2008.03.
[2]董贵杰,李唐.读李白诗歌小札.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01).
[3]傅庚生.李白《哭晁卿衡》、《戏赠杜甫》散绎.中国李白网,2004.03.
[4]中国野史集成.巴蜀书社,1993.05.
关键词: 李白 “水月诗” 风格
李白的一生游山水、寻神仙、饮美酒,显得优哉游哉,无牵无挂,洒脱至极,但月下的李白却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种风采,他的“水月诗”更是别有洞天。“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李白把水月相融的绚丽、水月摇曳的清辉描绘得格外恬静柔美、清丽脱俗,如诗如画。透过一曲曲溅珠泻玉、掷地有声的水月奏鸣曲,我们能从中窥视到诗人的精神家园。
一
《秋浦歌》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是诗人在秋浦(今安徽贵池)漫游时写的组诗,共十七首。这组诗有对国事的忧怀和对理想的追求,有对京城长安和故乡的怀念,也有对山水景物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描写。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描写的是秋浦湖畔月下的明媚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情爱恋。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水中冉冉升起,清澈的湖水把明月洗得分外洁净。白鹭在皎洁的月光下盘旋升降,上下翻飞,自由翱翔。诗中勾勒的画面,恰似一幅素雅清新的水墨画。在如画的水月中,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侧耳倾听采菱姑娘从远处传来的悠扬歌声,他也许还在苦苦体会着姑娘在歌声中所传递的似有若无的情意,好像在说:心上的人呀,让我们仿效那比翼双飞的白鹭,乘着这满湖月色,唱着歌儿一同归去吧!其情其景,宛如仙境般令人神往。
二
李白尚义任侠,交游满天下,他把友谊建立在“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之二)的道义基础上,所以他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歌唱真挚友谊和离别的佳作。
晁衡,又名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随日本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与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年,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渡海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闻之如遭晴天霹雳,很快写下了《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对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深厚感情。诗的前两句直接点明人和事,作者凭惜想象揣度晁衡在海上航行的情景。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好友晁卿遇难,明月象征晁衡品德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比喻恰切,含蕴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末句以景写情,渲染气氛,意兴深微,迂曲含蓄,令人回味。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是盛唐文坛的佳话,《哭晁卿衡》这首悼诗,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史册上久久回响。
三
李白的“水月诗”在唐宋的“水月诗”中并不见多,然而只有李白吟咏的水月意境才具有多姿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的含蕴,也充分体现着诗人强烈的个性特点和独特风格。
李白跳江捉月的传说流传很广。唐五代王定保《摭言》一书说是诗人醉后入水捉月而死。由此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临江的联璧台,又名捉月台,可见后人充分理解了李白对明月的感情,以及对大诗人的缅怀。
李白有《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诗:“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还有《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访崔四侍卿》诗:“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数公,崩腾醉中流。谑浪棹海客,喧呼傲阳侯。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我忆君到此,不知狂与羞。一月一见君,三杯便回桡。舍舟共连袂,行上南渡桥。兴发歌绿水,秦客为之摇。鸡鸣复相招,清宴逸云霄。赠我数百字,字字凌风飙。系之衣裘上,相忆每长谣。”白璧山在今马鞍山市境内长江岸边,过白璧山,至“两岸青山相对出”(《望天门山》)的天门(今安徽当涂县境内),有数十里之遥,一路乘舟玩月,其情其景想必十分动人、惬意。
玩,嬉戏也。深一层想,玩者,有友的含义,“玩月”最能表达李白与月的密切关系。诗人才高八斗,少有大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但他不愿摧眉折腰的铮挣铁骨,以及“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放性格,自然不为世俗所容。像这样一位对明月真挚深切向往的诗人,把月亮当作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来赞颂的诗人,一个以灼热的情怀讴歌月光的人,一个蔑视权贵、鄙弃世俗、用自己的人格和诗篇追求真善美的人,抱月而终,应该是他最理想的归宿了。
纵览李白吟咏水月的篇章,诗人在描绘幽美意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一位崇高、永恒、美丽而又神秘的水月的形象。她亲切如友,圣洁如神,它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永远激励着诗人强烈地去向往和追求。于是一个有着水月情结的狂傲旷达又孤独忧愁的大诗人形象丰满地耸立于世人面前——诗人惬意地泛舟于美丽的月光下,醉饮高歌。诗人如同空中高悬的明月一样光明磊落,超然卓立。
总之,李白“水月诗”自成一家,水中月在李白笔下“终古常见,光景常新”,构成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不可缺少的意象,月已与诗人个性息息相通,成为其化身。也正是月这一意象的襄助使他在瞩目的天穹上闪耀金光,卓然出类。
参考文献:
[1]傅德岷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科文出版社,2008.03.
[2]董贵杰,李唐.读李白诗歌小札.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01).
[3]傅庚生.李白《哭晁卿衡》、《戏赠杜甫》散绎.中国李白网,2004.03.
[4]中国野史集成.巴蜀书社,19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