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糖盒里的情怀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0000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一位老人的铁皮糖盒感动了无数网友。盒子里整齐地放着四张银行票据和银行卡等,金额总计150万元。这是89岁的刘杜珍和爱人张良起的毕生积蓄。2021年1月19日,刘杜珍捧着铁皮糖盒,将积蓄全数捐给上海交通大学。她的眼里噙满泪水:“他(张良起)病重的时候就和我商量,死后将所有存款捐给上海交大。”

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张良起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南洋模范中学的英语教师。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他以专业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大。张良起刚入学不久,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就被日军霸占,他和同学被逼退入法租界的一栋小楼里,在那里度过了艰难的大一时光。后来日军接管了上海交大,张良起愤然辍学,跋山涉水、一路波折,近乎花费了一年时间,才得以进入搬迁至重庆市郊九龙坡的学校继续学业。
  在这段动荡的日子里,张良起深刻意识到无线电技术对于国防安全的重要性,于是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专心攻读这门新兴学科。1946年毕业后,他目睹家国动荡、经历战乱,深感科技类人才的匮乏,决定留在母校任教。
  1949年5月,上海市解放后,人们欢呼雀跃,但上海领空仍时不时有战机跃跃欲试,暗潮涌动。为了肃清上海领空、筑造安全天网,上海市委抽调部分交大师生组建了一支雷达部队。然而面对一堆废弃的雷达和损坏严重的电台,年轻的操控员一时束手无策。张良起凭着一股倔劲,四处寻找残留的说明书和线路图,接连几天整夜不睡地钻研雷达,终于在一个清晨弄明白了雷达原理。他双眼布满了红血丝,兴奋地给大家讲解原理,手把手教大家操作。由于在无线电方面表现突出,他被借调到南京海军联合学校二分校任电子学教员,培养雷达兵,后因教学成绩突出被授予个人三等功,回到上海交大晋升为讲师。

勤俭朴素,严谨治学


  1952年,张良起被调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先后参与了电子系、导弹工程系等尖端军事学科建设。他每天做科研,忙教课,没有时间关心个人感情,同事看着着急,四处张罗着帮他物色对象。在同事的介绍下,他结识了刘杜珍,恋爱三年后步入婚姻。
  “当时我和别人说过关于他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清楚’,他和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开会’。”但即便如此,刘杜珍也喜欢他对工作专注的样子。她信任他,也理解他。导弹自动控制系统是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军事技术之一,但国内导弹自动控制技术还是“一张白纸”。张良起翻遍了仅有的几本关于导弹自动控制的期刊文献,边学边试验,经过许多个不眠之夜,才将导弹自动控制专业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由于睡眠不足,张良起几次晕倒在教研室。刘杜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时常劝张良起要注意劳逸结合。
  1970年,哈军工主体部分南迁至长沙,改名为长沙工程学院,1978年改建为国防科技大学。6年后,张良起升任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当校长后,张良起的工作更忙了。他大部分时间用来走访全国各地,为壮大国防科技大学储备招揽人才。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良起担任校长期间,国防科技大学的科研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他主持下,我国首台两足步行机器人研制成功,将我国机器人研制技术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填补了中国机器人研制技术的空白。1988年,张良起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杜珍调侃说:他在科研上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平时对自己特别“抠门”,出差都是自己带食物,从来不去餐车就餐。有一次,从武汉参加完会议回长沙,没有坐票只有卧铺,他嫌卧铺票贵,就买了站票,一路站了回去。他的出行工具是一辆自行车,他骑车在校园穿行的身影,让众多国防师生记忆深刻。

饮水思源,回报母校


  由于工作需要,张良起被调离家乡上海,之后再没调回来。他思念家乡,怀念母校,期间探亲访友回过几次上海,每次回来都拉着妻子一起去逛徐家汇的上海交大校园。走进母校,张良起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他步伐矫健地走遍母校的各个角落,才肯去探访以前的同事和朋友。
  2009年,多年的超负荷工作使得张良起的身体每况愈下。虚弱得食不能下咽时,他依然念叨想回母校走走。病重时,他和妻子约定:“我们这么多年的工资积蓄加上身后的余财,全数捐给交大用于人才培养和科研。”
  张良起去世后,刘杜珍延续着丈夫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每天都坚持自己去食堂,把饭菜打好拿回家,吃一半,剩下一半留作晚饭,天热的时候舍不得开空调,天冷的时候舍不得开暖气,一年四季仅有几件换洗的平常衣服,慢慢地攒下了150万元。她把丈夫的遗愿牢牢记在心上,趁着自己还能走动,找到干休所的老同事帮忙捐款。
  2021年1月19日,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在上海交大举行。上海交通大学1946届校友、国防科技大学原校长张良起的夫人刘杜珍老人遵先生遗愿,将毕生积蓄150万元捐赠给母校,设立张良起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具备创新科研精神的博士研究生。在捐赠书上签完字,刘杜珍坐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12年了,他的心愿终于完成了。”
  两位老人一生节衣缩食,一捐就是全部积蓄,正如家里挂着的那张条幅:“捧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编辑 钟健 实习编辑 朱晨瑜
其他文献
作者与女儿琪琪  每个女儿都是父母眼中的稀世名花,自从有了女儿琪琪,我这个做父亲的便有了忧患意识。我时刻在思考如何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教她直面人生风雨。在与人交往中找到自信  女儿从小由外婆带大,外婆喜欢安静,喜欢带她在家里玩,所以她从小很怕见生人。有一次,我带她上街,路边的老爷爷见她可爱,便逗她玩,没想到她竟“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弄得双方都很尴尬。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女儿未来要面对更多陌生人,
期刊
杨孟飞  2021年2月2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充分肯定其取得的成就。作为“嫦娥五号”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杨孟飞激动万分,深受鼓舞……结缘计算科学  1962年,杨孟飞出生于湖南湘阴。父亲是村里的会计,常年拨拉算盘珠,噼里啪啦的声响将杨孟飞也熏陶成了打算盘的高手。从此,杨孟飞和“计算”结下了不解
期刊
“挣钱多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与人相处不要争,吃点亏是好事……”2021年春节家庭聚会上,父亲喝了点酒,然后叮嘱我们。父亲喜欢把他的人生经验讲给我们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话成了我们做事的准则,他的行为时刻影响着我们。想要翻身只有读书  我的父亲朱小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育有哥哥、妹妹和我三个孩子。父亲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读书,所以对读书有强烈的渴望。他相信,只有读书
期刊
顾绍培  我的父亲是一位紫砂创作从业者,师承老艺人陈福渊,后又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悉心提携。他的作品《特大百寿瓶》现收藏于中南海紫光阁,《枕式凤耳紫砂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金杯”奖、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父亲获得的荣誉非常多,但我知道,这背后是父亲无数个日夜对紫砂的竭力思索和反复摩挲。信仰  父亲
期刊
作者父亲  5月,我开始了自驾远行,途径贵州六盘水时,去看了北盘江大桥。站在深谷清凉的溪水里,仰视那高达500余米的大桥,我除了震撼,更多的是自豪。桥下有一户人家在盖楼,想来过不了多久,这里的旅游业就会兴旺起来。先生和师傅们闲聊着,我却被一个当地人吸引了目光。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嘴上叼着烟斗,缭绕的香烟雾中,眯起了眼睛,反复打量手中的一块木方子。他让我想起了父亲,父亲也是木工,他干活时也常有这样的
期刊
他2002年放弃高薪,从事听障患儿康复训练工作;2009年创建黔东南州天使听障儿童语言康复中心,为贫困山区听障患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2011年患直肠癌,经历三次手术,仍然坚守讲台,11年帮助山区600余名听障患儿开口说话。他就是“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赵小平。帮山区听障儿童开口说话  赵小平1969年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毕业后供职于一家装修公司。2001年的一天,他看到几个聋哑人向一位男士打手语问路,
期刊
段玉平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标题  “能有幸参与脱贫攻坚,倍感自豪!身逢盛世,我将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段玉平作为代表上台领奖。从鱼米之乡到贫瘠高原,三年间,他凭着执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让绿色蔬菜摆上百姓餐桌,让更多贫困孩子走进课堂,也为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带来了致富春风。段玉平(左二
期刊
张勇(右)讲述部队故事  2.5公里长的“长征之路”,再现了长征广场、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1000平方米的党史国史教育馆,集党史、国史教育于一体……在南京市溧水区,坐落在大金山景区的国防园,如今已然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之前只是一座荒山,是退伍老兵张勇一手将其改造成了全国首家民营县级国防园。退伍老兵的爱国梦  张勇是南京市溧水区东屏镇人,1979年,刚满18岁
期刊
我们可以在电视和视频网站上看到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消费品品牌狂轰滥炸一般的广告,但很少见到星巴克投放广告。  事实上,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就对广告不大感冒。他在书中坦言,自己从来不喜欢传统的广告。他说:“自1987年以来的10年内,我们在广告上投放了不到1000万美元,并非不相信广告,也不是我们承担不起广告费用,而是因为我们的驱动力在于产品,在于价值观,在于人本身。”  舒尔
期刊
我们一家凄凄惶惶地回到了贵阳。原来的房子已租给别人,我们无处可去,只好挤进“老公馆”。所谓“老公馆”,就是祖父去世前与他的五房儿子共居的处所。老屋很大,共有六进,从一条街进去,从另一条街出来。  当年祖父去世,五兄弟分家,有的分了田产,有的分了商号,父亲放弃了其他一切,只要了祖父晚年刻意经营的小小的后花园。  我记得当时的“乐家大院”是一座很长的大建筑,横穿两条街:大门开在普定街,后花园出口是毓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