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搂大卫的脸很尖,不笑时呈倒三角形,让人担心他一低头,下巴就会擦破脖子。
2010年来中国时,他只是一个西班牙人。然后,他成为医生、文化使者、流浪歌手,现在还要加上作家、演员这两个头衔。作为文艺青年,他在中国不断接近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角色。
他从一个成熟的现代化国家来到一个现代化的半成品国家,切换在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和最贫穷的乡村,却看到了一种和谐。
他一直在温和地打量中国,善意地理解这个别致的社会,这跟他的脸型一点也不像。
David García Lou,1986年生于西班牙马德里。2010年,他在西班牙学医毕业,来中国学中文。
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当医生,却被分到国际部,他觉得跟在西班牙的生活区别不大,半年后辞职。第二份工作是在西班牙驻沪总领事馆当文化使者,跟中国人、西班牙人一起分享文学与电影。
他喜欢第二份工作,但某天,他突然感觉“孤独得要发疯”,想要离开上海。
他来到航空售票柜台。“最近一班飞机飞哪里?”“昆明。”“好,就去昆明。”那是他第一次听说昆明。
到了昆明机场,他碰到了3个中国青年,他们去大理,他就跟着去了大理,那是他第一次听说大理。
他们住进了“驼峰客栈”,12人间,每人只要25元,大卫听说这个价格后吃了一惊。其实,这家客栈还可以不收房费,如果你是一名艺术家的话。
他会唱歌,大学时就是乐队主唱,但那次他没有唱。几个月后,第二次来到大理,他带着音响、话筒和吉他,在古城人民路找了一个人最少的地方,开始做准备。
拿出吉他,把盒子放在身后,20多个人就围了上来,眼神里带着狐疑:“这个老外要干什么?”
他的手在发抖,像是严重的帕金森病人。他唱出了第一句,是齐秦的《外面的世界》,人群中顿时一阵“啊”的喊叫,他说,就像突然“看到了灿烂多彩的礼花”。
人们开始往他身后的吉他盒子里丢钱,这让他很着急:“不要钱,不要钱!”
一首唱完,人们纷纷询问:“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我是西班牙人,叫搂大卫。”
从西班牙到上海的第一天,他就印了名片,因为他听说“在中国名片特别重要”。他取了个中文名叫“楼大卫”,却被文印店印成了“搂大卫”。
每当他派出名片的时候,他发现,人们一看就会发笑,笑得很开心。“这个姓能让人快乐”,他想,这是个好姓。对于文印店的谬误,他反而心存感激,觉得这个姓得自某种神秘力量的赐予。
在大理的这个晚上,搂大卫发现吉他盒子里有200多元钱。
“真不可思议,这比当医生好。”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去任何地方,想去哪就去哪,游遍中国,或许将来还能有钱拍一部微电影。
他无法抗拒游历中国的诱惑,所以他决定以后唱歌把吉他盒子拿到前面来。“同时我又很矛盾,感觉自己背叛了艺术。”
“后来我想,一个艺术家也需要钱来生活,只要钱不是艺术的目的就可以。我依然坐硬座,依然住20个人一间的客栈。”
于是他开始流浪,背着吉他和音响。
第一次见到搂大卫,是在2012年6月的丽江古城,官门口。
那时的场景,跟他描述的大理首唱一模一样,起初人们的停留就像惊奇于一条鱼会发出声音,后来慢慢就被歌声陶醉了。
大卫的歌声很真诚。人们听了片刻就会走上前去,往他的吉他盒里丢钱,于是看到他摆在前面的一张纸,上面写着“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搂大卫”。好奇的观众往往会现场拿出手机,搜索他的微博。
“你们外国人真潇洒,活得真自在。”大卫常常听到中国人这样感慨。
他说,其实我们都在互相想象着对方。
中国人觉得,西方人对生活充满热情,为了自由的感觉什么都可以放弃,活得潇洒、自在,不为物质现实所羁绊。西方人则觉得,中国人总是很有勇气,可以到全世界各地去做各种生意,而且通过吃苦耐劳、薄利多销乃至放弃休息时间,来赢得商业竞争。
“我们都只看到自己身边的极少数外国人,而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也是另类。”大卫说,“我们西班牙人,大部分跟中国人一样,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多赚钱,买房子娶老婆,努力去过一种安稳的生活,不让父母担心,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我们总是用身边能见到的那一小部分去代表彼此,想象对方。”
中国人会向往西班牙的斗牛、足球明星、成熟的现代化,以及西式社会制度下的个人主义。而大卫则觉得,他在中国才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尽管整个国家就像一个现代化的半成品,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差距巨大,人们总会抱怨社会存在的种种限制,但大卫却看到了一种“和谐”。
“我不喜欢别人说欧洲更干净、更自由,因为中国什么都有,有北京的快节奏,也有大理的慢生活。如果在欧洲,你要去另一个国家才能感受到这种差别。”
一张“随便”的机票,让他找到了第二故乡,他现在去大理会说是“回大理”。“阿根廷人很浪漫很文艺吧?但我认识的阿根廷人也说,大理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地方,它在细节上很特别,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有人文情怀的人,为了自由、梦想和艺术汇集在这里,过一种缓慢的生活。在那里我们不担心钱,卖东西的人,卖不卖得出去都无所谓,反正那时候房租便宜,总能赚够生活的钱。”
当然,他描述的是“那时”的大理。“现在不一样了,以前都是喜欢文艺的人在那里开店,现在开店的都是大老板,为了赚钱而开店。”大理的变化,在大卫看来是以2012年“驼峰客栈”关门为分水岭,“我差点哭了出来”。另一个他喜欢的古城,丽江,更早地摆脱了理想,走向商业。大卫说,这几年,他喜欢的中国在一点点消失。
和他有同样感觉的,还有在丽江安静地卖一点自制小蛋糕的美国人凯文·多兰。凯文说,他向往的丽江是一个让人内心平静的地方,但现在,一切都是“钱钱钱”,“人不应该这样活着”。
2010年来中国时,他只是一个西班牙人。然后,他成为医生、文化使者、流浪歌手,现在还要加上作家、演员这两个头衔。作为文艺青年,他在中国不断接近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角色。
他从一个成熟的现代化国家来到一个现代化的半成品国家,切换在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和最贫穷的乡村,却看到了一种和谐。
他一直在温和地打量中国,善意地理解这个别致的社会,这跟他的脸型一点也不像。
一个好姓
David García Lou,1986年生于西班牙马德里。2010年,他在西班牙学医毕业,来中国学中文。
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当医生,却被分到国际部,他觉得跟在西班牙的生活区别不大,半年后辞职。第二份工作是在西班牙驻沪总领事馆当文化使者,跟中国人、西班牙人一起分享文学与电影。
他喜欢第二份工作,但某天,他突然感觉“孤独得要发疯”,想要离开上海。
他来到航空售票柜台。“最近一班飞机飞哪里?”“昆明。”“好,就去昆明。”那是他第一次听说昆明。
到了昆明机场,他碰到了3个中国青年,他们去大理,他就跟着去了大理,那是他第一次听说大理。
他们住进了“驼峰客栈”,12人间,每人只要25元,大卫听说这个价格后吃了一惊。其实,这家客栈还可以不收房费,如果你是一名艺术家的话。
他会唱歌,大学时就是乐队主唱,但那次他没有唱。几个月后,第二次来到大理,他带着音响、话筒和吉他,在古城人民路找了一个人最少的地方,开始做准备。
拿出吉他,把盒子放在身后,20多个人就围了上来,眼神里带着狐疑:“这个老外要干什么?”
他的手在发抖,像是严重的帕金森病人。他唱出了第一句,是齐秦的《外面的世界》,人群中顿时一阵“啊”的喊叫,他说,就像突然“看到了灿烂多彩的礼花”。
人们开始往他身后的吉他盒子里丢钱,这让他很着急:“不要钱,不要钱!”
一首唱完,人们纷纷询问:“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我是西班牙人,叫搂大卫。”
从西班牙到上海的第一天,他就印了名片,因为他听说“在中国名片特别重要”。他取了个中文名叫“楼大卫”,却被文印店印成了“搂大卫”。
每当他派出名片的时候,他发现,人们一看就会发笑,笑得很开心。“这个姓能让人快乐”,他想,这是个好姓。对于文印店的谬误,他反而心存感激,觉得这个姓得自某种神秘力量的赐予。
在大理的这个晚上,搂大卫发现吉他盒子里有200多元钱。
“真不可思议,这比当医生好。”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去任何地方,想去哪就去哪,游遍中国,或许将来还能有钱拍一部微电影。
他无法抗拒游历中国的诱惑,所以他决定以后唱歌把吉他盒子拿到前面来。“同时我又很矛盾,感觉自己背叛了艺术。”
“后来我想,一个艺术家也需要钱来生活,只要钱不是艺术的目的就可以。我依然坐硬座,依然住20个人一间的客栈。”
于是他开始流浪,背着吉他和音响。
两国之间
第一次见到搂大卫,是在2012年6月的丽江古城,官门口。
那时的场景,跟他描述的大理首唱一模一样,起初人们的停留就像惊奇于一条鱼会发出声音,后来慢慢就被歌声陶醉了。
大卫的歌声很真诚。人们听了片刻就会走上前去,往他的吉他盒里丢钱,于是看到他摆在前面的一张纸,上面写着“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搂大卫”。好奇的观众往往会现场拿出手机,搜索他的微博。
“你们外国人真潇洒,活得真自在。”大卫常常听到中国人这样感慨。
他说,其实我们都在互相想象着对方。
中国人觉得,西方人对生活充满热情,为了自由的感觉什么都可以放弃,活得潇洒、自在,不为物质现实所羁绊。西方人则觉得,中国人总是很有勇气,可以到全世界各地去做各种生意,而且通过吃苦耐劳、薄利多销乃至放弃休息时间,来赢得商业竞争。
“我们都只看到自己身边的极少数外国人,而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也是另类。”大卫说,“我们西班牙人,大部分跟中国人一样,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多赚钱,买房子娶老婆,努力去过一种安稳的生活,不让父母担心,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我们总是用身边能见到的那一小部分去代表彼此,想象对方。”
中国人会向往西班牙的斗牛、足球明星、成熟的现代化,以及西式社会制度下的个人主义。而大卫则觉得,他在中国才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尽管整个国家就像一个现代化的半成品,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差距巨大,人们总会抱怨社会存在的种种限制,但大卫却看到了一种“和谐”。
“我不喜欢别人说欧洲更干净、更自由,因为中国什么都有,有北京的快节奏,也有大理的慢生活。如果在欧洲,你要去另一个国家才能感受到这种差别。”
一张“随便”的机票,让他找到了第二故乡,他现在去大理会说是“回大理”。“阿根廷人很浪漫很文艺吧?但我认识的阿根廷人也说,大理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地方,它在细节上很特别,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有人文情怀的人,为了自由、梦想和艺术汇集在这里,过一种缓慢的生活。在那里我们不担心钱,卖东西的人,卖不卖得出去都无所谓,反正那时候房租便宜,总能赚够生活的钱。”
当然,他描述的是“那时”的大理。“现在不一样了,以前都是喜欢文艺的人在那里开店,现在开店的都是大老板,为了赚钱而开店。”大理的变化,在大卫看来是以2012年“驼峰客栈”关门为分水岭,“我差点哭了出来”。另一个他喜欢的古城,丽江,更早地摆脱了理想,走向商业。大卫说,这几年,他喜欢的中国在一点点消失。
和他有同样感觉的,还有在丽江安静地卖一点自制小蛋糕的美国人凯文·多兰。凯文说,他向往的丽江是一个让人内心平静的地方,但现在,一切都是“钱钱钱”,“人不应该这样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