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开东老师用了电影阶梯阅读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制作了观影目录,是学生阶梯欣赏影视的很好参考。
\[关键词\]读后感;中学语文;电影课
\[中图分类号\]G4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7-0043-02\[作者简介\] 文龙玉(1959—),女,本科,漓江出版社编辑,副编审。
读完王开东的《中学语文电影课》,我沉浸在光影世界里,很多时候都走不出来。多年前常与同事聊寻碟看电影的乐事,莫雅平收藏的碟要以尺为单位计算,大伙推崇的《肖申克的救赎》,鬼子收集了它的各种版本并做了比较,说“这等电影是要经常复习的”!我的“复习”就是星期天带着已是中学生的女儿看经典片,拓展她的作文思维。
用电影作为亲子共看的素材,用电影丰富我们的人生,用电影来解读复杂的文本,用电影来教学作文,用电影来认识生命中的母题……在王开东的电影课里,这一切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一、电影课的亲子共看
王开东说,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家三口时常拥被而坐,观看精心挑选的电影。随着光影的斑驳,三个人的脸色忽明忽暗,但心情是愉悦、明亮的——看来带孩子看电影的幸福感都是相似的。
每当电影结束后,就是一家人的讨论时间。比如:为了拯救一个大兵瑞恩,牺牲那么多的战士,到底值不值得?苏菲最终放弃了作家,选择了那个化学的疯子,以至于殉情而死,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这种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这样选择,道理在哪里?在讨论中,问题清晰了,偏见消除了,理解深入了,一家人其乐也融融,其乐也熙熙。我们从《肖申克的救赎》中学到了坚持,从《小鞋子》中看到了承担,从《放牛班的春天》中看到了绽放,从《那些年,我们追求过的女生》中感受到了爱……
二、电影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这样说:“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在不是既成的东西,它是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是人可能成为的一切,是人可能做的一切。” 小说家通过对现实的不断颠覆和背叛来追求无限的可能性。“背叛”的反义词就是“合群”。一旦合群就可能是媚俗;一旦媚俗,就会平庸;一旦平庸,就会司空见惯;一旦司空见惯,就会把它当成现实的常态。而昆德拉是要破解现实的常态,探寻事实的另一种方式、人生的另一种可能的。然后,在二者的对照中,让我们感觉到迷惑和震撼。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短暂的人生无法重来,不可复制。每个人的一生,就是自己所写的一本书,无论精彩,还是暗淡,都是自己一笔一画刻写出来的。生命枯萎了,人生的大书也就合上了。只是人生华章无法删改,不可以虚构,这是多么真实而多么无奈的事实。光影世界就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背叛”,它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人生。我们在看电影,也是看自己人生的另一种走向。电影从来不是在演别人,而是在演我们自己,电影就是我们的镜像,我们在电影中释放自己的欢乐,流淌自己的眼泪。
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解读电影,或者可以说是让这些电影浸润师生的生命,在与之共鸣中将之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要做到此,这需要教师进行主题的提炼。没有这种提炼,便无法完成对生命的更深刻的撰写。这些电影中的任何一部分,其实都包含了更为丰富的主题和细节,可以转化为课程资源。
三、电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
电影的文本是丰富的、鲜艳的,混合着我们的情感和体验,可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进入。有些电影你可以从多个主题去理解:人性、英雄、友谊、爱情……正因为如此,这样的电影才成了真正的经典。
王开东带领着学生解读着电影,同时也在经历着其中的各种人生。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不断地猜读、不断地认可和否定,认识丰厚起来,心灵润泽起来,情感细腻起来。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丰富的文本。阅读电影,就是解读文本,积淀人生。
当然,每一部电影还是一部伟大的写作。导演花了那么多的金钱和精力,有的甚至为了一部电影呕心沥血、倾家荡产。在这样的电影营造中,导演把自己的哲学、情感和对生命的理解寄托了其间。
任何一部电影,也都包含了文本写作的手法,每一部电影都是文章写作的一个全息系统。可以说,没有多少学生喜欢写作,但却少有学生不喜欢看电影。通过作文电影课,王开东很好地衔接文本解读和写作,学生喜欢电影、热议电影,自然在电影的评析中,学会了文章的解读和作文写法。生命就这样丰富起来,进而光彩照人,明艳不可方物;文章就这样丰盈起来,进而倚马可待,下笔千言。
四、电影中包含了所有的生命母题
生命母题比如故乡,比如战争,再比如爱情、选择等。
在《战马》的赏析中,王开东老师对战争母题有深入的解读:只要是战争,就充满着罪恶。战争带给人类的只有家破人亡。
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有时候人类被谴责,有时候人类被威胁,有时候人类被安慰,但电影总是不忘探究一种存在主义的神秘命题:我们是谁?我们要往哪里去?斯皮尔伯格的答案一如既往的光明:“我们是人,人性总有缺陷,但不至于丧失希望。经历了无数磨难挫折,哪怕是战争,我们总能收获救赎的力量。”
或许我们无法尽数罗列人类历史中的堪称伟大的电影,但是至少我们知道,任何艺术到了最高阶段,其实都突破了艺术门类的限制,而进入了对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的追问与思索。好的电影,与其说是一种表现,不如说是一种提问,一种对于存在本身的深刻的发问。正是这种发问,把我们从被庸常生活湮没的境遇中突然唤醒,让我们在那几个小时中面对自身。而所有关于“存在”的主题,便是教育的主题。
另外,《中学语文电影课》具有教学意义的是注重了“课”的特点。每一课后都有“永恒瞬间”“精彩对白”“想象空间”和“延伸阅读”的提示。通过“精彩瞬间”定格伟大影片,能够利用光影直观形象的优势,加强电影课无与伦比的冲击力。“精彩对白”,则是给教师的最好提示:什么才是点睛之笔。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精彩对白进行赏析,品味语言的深沉意蕴,以及作品背后的意识和无意识。“想象空间”则是把只读文本转化为可写文本,读者可以在文本中写入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通过想象决定作品的走向,这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要知道,创造才是最高级的阅读。“延伸阅读”,则是以或同或异的同类型文本构成互文性的阅读,拓展阅读视野,深入母题的内核,加强人文素养的积淀。
本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全息文本,既是文章阅读,又是材料积累;既是作文写作,又是文化积淀,甚至还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侏罗纪公园》《狮子王》《草房子》等儿童电影从一定程度上切入学生成长的深处,是切中儿童问题,或者切中与儿童相关的重大心理及伦理主题的影片。这些影片中最大限度地揭示了儿童的秘密,体现了人类对儿童的洞察及关怀。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电影更深刻地理解儿童、理解童年、理解教育。
引导学生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伟大影片相遇,这些相遇,一定会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能够给学生的生命成长补充营养,使得学生无论艰难困苦都能高歌前行。
参考文献:
\[1\] 朱彩虹.在课堂上倾听生命中拔节的声音——读王开东老师《深度语文》有感\[J\].新课程:教师,2010(6).
\[2\] 胡婷芝.语文课要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实效性\[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