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覆盖范围广泛,所以经常有人说,语文老师应该是“杂家”,什么都应该懂一些。本文以地理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来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强化语文教学效果,简要提出了研究的理论依据,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地理的意义所在以及地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不仅能拓宽语文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设和谐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 地理知识
一.研究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地理知识的做法符合这一理念,有助于开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高教学效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针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提到,“教师要重视对作品有关背景的深入了解,除了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课外活动,还可与历史课、地理课结合,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为未来的教育者,我们很有必要动脑筋多探究这一领域,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依托,整合语文教学与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实践中,若能探寻文人的足迹,将地理方面的知识深入讲解、仔细剖析一番,必定会对学生理解文意助力良多。”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的意义
1.拓宽语文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资源内容包含的十分广泛,是能够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进入语文教学活动的一切教学资源的总和。”利用地理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更多,学生对教材内容也会加深印象,这样一过程里可以带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创设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下流行情境课程的创设,语文情境课程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辅助语文教学,本文以地理知识为例,丰富语文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将素质教育有效的纳人课堂教学中。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语文学科发展
生动有趣的课堂总是比枯燥无味的课堂更吸引学生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能让原本单一的课堂内容更加的多元化,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些文本内容。同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进行户外实践,有助于创造轻松偷悦的教学氛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知识必须经过其他知识的讲解分析,学生才能理解得更为透彻。同时,新知识的补给,能为创造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课堂状态奠定基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地理不仅有自然美,也充满着人文美,这与语文的美是相融的,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探索出更多语文学科的奥秘与价值。“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生动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体现,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促进新课程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语文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求学生们对周围事物保持好奇心,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并与老师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地理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即使语文老师做不到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理这门课程也能提供一些有关“万里路”的间接经验。语文与地理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跨学科知识整合教学有助于学生发现两门学科的共通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真正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好的投人进去学习。
3.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其自身具有丰富的情感与语言的神韵美,教师在语文课程中需要充分把握这一特点,融入师生爱和情感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平衡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友好相处,也是教师所需要探究的话题。把地理知识和谐的加入到语文课堂中,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整个语文课堂充满了和谐气息。在这样一个民主开放和谐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思考探索未知的新世界。在语文课堂上教学教师不能单单是机械的进行语文知识点的灌输,而是可以巧妙的借助地理知识来追求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这样的一个过程里,除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师生互动的机会也变得更多,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虽然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但绝不能上成其他课,还是该以语文知识为主,地理知识为辅。教师在语文课上,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将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学生互动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语文教学中地理知识的具体运用
1.利用地理知识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没法保证每一节课都能仅仅凭借语言讲解和肢体动作的配合就能吸引学生全神贯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演示法,吸引学生兴趣延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譬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时,就可以在第一次课上带上地球仪,先让学生们找出地球仪上我们中国的位置,接着分别标出我们国家三峡、山东济南的大体位置。随后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地理知识,这些位置的地势地貌有哪些特征,那么相应的气候又会是怎样一个特点?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了这样一种探索山水自然的情境后,再带领学生走人课文去领略这些祖国的明川圣水,加深对祖国山水的了解与热爱之情。除了地理教具,专业的地理用语也可以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以郦道元的《三峡》为例,在课堂导人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理知识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在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穿着裤衩的韩三明凭栏远眺,欣赏夔门的风景。此時,夔门上空掠过一只飞碟,消失在高耸的群峰之间。这个镜头被人做过太多解读。事实上,贾樟柯只不过想告诉观众:在三峡地区,神秘的北纬30度,还有很多未知之谜有待人类破解。”再带领学生们进入《三峡》的学习,去感受体会并没有实地去过三峡考察的作者是如何把三峡描绘得壮丽奇绝的。以情人文,能令这一节语文课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从地理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不用地理知识解释,学生就很难理解。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不少学生就不懂这里的翼轸是什么意思。用地理知识解释就是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文中指滕王阁的位置对应着天上的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运用夸张的修辞衬托滕王阁的雄伟。如此一来,也加深了学生对滕王阁的直观感受。还有不少语文课文渗透着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随君还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直都有争议,其实从地理角度也可以做出解释。作者写这首古诗的时候在春末夏初,当时吹得是由南往北方向的南风,而五溪到夜郎的方向是往南,王昌龄的方向与自然风向是相逆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随风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同时,西边是月末方向,王昌龄也是往夜郎西,一路往西的路途上一直有包含李白挂念之心的明月相伴,用随君这一说法更有“明月伴君”的意蕴。如此一来,给学生科普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3.展示地理风貌,丰富语文课堂
当下我们处于多媒体发达的网络社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不是新鲜事。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存在大量描绘祖国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祖国的自然风光与地理风貌展现给学生们观赏,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好奇感与求知欲,这也符合了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我们学习九年级上册的《画山绣水》时,解读文本内涵体会作者心境之前,让学生们自主探究为什么桂林山水会有清奇峻拔的神态,那些怪石奇峰是怎么形成的?再由老师统一带领学生快速了解下桂林山水的地貌情况与形成历史,并播放PPT展现桂林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们带着好奇心走进课文中。再比如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时,老师可以在地球仪上圈出黄河的位置并且播放有关黄河的视频,让学生们热烈的感受到我们母亲河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种种情愫。
四,结束语
“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当下课程改革提倡创设创新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引人地理知识进行创设情境、解读文本也是跨学科知识整合教学的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上,适当的带人一点地理知识进行辅助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渠道,又为教学注入了新鮮的源泉,如此一来,接受到了诗词文化的熏陶又普及到了地理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 地理知识
一.研究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地理知识的做法符合这一理念,有助于开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高教学效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针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提到,“教师要重视对作品有关背景的深入了解,除了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课外活动,还可与历史课、地理课结合,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为未来的教育者,我们很有必要动脑筋多探究这一领域,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依托,整合语文教学与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实践中,若能探寻文人的足迹,将地理方面的知识深入讲解、仔细剖析一番,必定会对学生理解文意助力良多。”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的意义
1.拓宽语文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资源内容包含的十分广泛,是能够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进入语文教学活动的一切教学资源的总和。”利用地理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更多,学生对教材内容也会加深印象,这样一过程里可以带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创设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下流行情境课程的创设,语文情境课程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辅助语文教学,本文以地理知识为例,丰富语文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将素质教育有效的纳人课堂教学中。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语文学科发展
生动有趣的课堂总是比枯燥无味的课堂更吸引学生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地理知识能让原本单一的课堂内容更加的多元化,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些文本内容。同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进行户外实践,有助于创造轻松偷悦的教学氛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知识必须经过其他知识的讲解分析,学生才能理解得更为透彻。同时,新知识的补给,能为创造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课堂状态奠定基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地理不仅有自然美,也充满着人文美,这与语文的美是相融的,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探索出更多语文学科的奥秘与价值。“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生动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体现,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促进新课程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语文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求学生们对周围事物保持好奇心,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并与老师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地理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即使语文老师做不到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理这门课程也能提供一些有关“万里路”的间接经验。语文与地理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跨学科知识整合教学有助于学生发现两门学科的共通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真正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好的投人进去学习。
3.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其自身具有丰富的情感与语言的神韵美,教师在语文课程中需要充分把握这一特点,融入师生爱和情感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平衡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友好相处,也是教师所需要探究的话题。把地理知识和谐的加入到语文课堂中,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整个语文课堂充满了和谐气息。在这样一个民主开放和谐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思考探索未知的新世界。在语文课堂上教学教师不能单单是机械的进行语文知识点的灌输,而是可以巧妙的借助地理知识来追求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这样的一个过程里,除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师生互动的机会也变得更多,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虽然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但绝不能上成其他课,还是该以语文知识为主,地理知识为辅。教师在语文课上,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将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学生互动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语文教学中地理知识的具体运用
1.利用地理知识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没法保证每一节课都能仅仅凭借语言讲解和肢体动作的配合就能吸引学生全神贯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演示法,吸引学生兴趣延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譬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时,就可以在第一次课上带上地球仪,先让学生们找出地球仪上我们中国的位置,接着分别标出我们国家三峡、山东济南的大体位置。随后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地理知识,这些位置的地势地貌有哪些特征,那么相应的气候又会是怎样一个特点?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了这样一种探索山水自然的情境后,再带领学生走人课文去领略这些祖国的明川圣水,加深对祖国山水的了解与热爱之情。除了地理教具,专业的地理用语也可以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以郦道元的《三峡》为例,在课堂导人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理知识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在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穿着裤衩的韩三明凭栏远眺,欣赏夔门的风景。此時,夔门上空掠过一只飞碟,消失在高耸的群峰之间。这个镜头被人做过太多解读。事实上,贾樟柯只不过想告诉观众:在三峡地区,神秘的北纬30度,还有很多未知之谜有待人类破解。”再带领学生们进入《三峡》的学习,去感受体会并没有实地去过三峡考察的作者是如何把三峡描绘得壮丽奇绝的。以情人文,能令这一节语文课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从地理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不用地理知识解释,学生就很难理解。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不少学生就不懂这里的翼轸是什么意思。用地理知识解释就是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文中指滕王阁的位置对应着天上的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运用夸张的修辞衬托滕王阁的雄伟。如此一来,也加深了学生对滕王阁的直观感受。还有不少语文课文渗透着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随君还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直都有争议,其实从地理角度也可以做出解释。作者写这首古诗的时候在春末夏初,当时吹得是由南往北方向的南风,而五溪到夜郎的方向是往南,王昌龄的方向与自然风向是相逆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随风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同时,西边是月末方向,王昌龄也是往夜郎西,一路往西的路途上一直有包含李白挂念之心的明月相伴,用随君这一说法更有“明月伴君”的意蕴。如此一来,给学生科普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3.展示地理风貌,丰富语文课堂
当下我们处于多媒体发达的网络社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不是新鲜事。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存在大量描绘祖国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祖国的自然风光与地理风貌展现给学生们观赏,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好奇感与求知欲,这也符合了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我们学习九年级上册的《画山绣水》时,解读文本内涵体会作者心境之前,让学生们自主探究为什么桂林山水会有清奇峻拔的神态,那些怪石奇峰是怎么形成的?再由老师统一带领学生快速了解下桂林山水的地貌情况与形成历史,并播放PPT展现桂林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们带着好奇心走进课文中。再比如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时,老师可以在地球仪上圈出黄河的位置并且播放有关黄河的视频,让学生们热烈的感受到我们母亲河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种种情愫。
四,结束语
“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当下课程改革提倡创设创新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引人地理知识进行创设情境、解读文本也是跨学科知识整合教学的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上,适当的带人一点地理知识进行辅助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渠道,又为教学注入了新鮮的源泉,如此一来,接受到了诗词文化的熏陶又普及到了地理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