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文科物理》教学的内容及授课对象,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物理理论应用于生活案例的建议。
关键词:文科物理 力学 光学 电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76-01《文科物理》作为高校对文科生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1~2]。由于这门课程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处于起步阶段,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文科物理教学刍议》[3]中曾提出一些教改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发现在此教改的基础上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与理论应用紧密的生活案例,将会大大增强文科生学习《文科物理》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力学知识
物理学在发展中去伪存真形成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分支学科体系,由于教学计划规定学时所限,大部分院校会选择部分内容教授。由于力学讨论的现象是日常可见的,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学习物理学一般都从力学开始[4]。在讲授参照物的概念时,首先可以利用教室中讨论学生座位的相对性来进行描述;汽车和每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近,驾驶汽车已经是一项基本技能,其次可以在教学中提问:“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红灯等待,怎样能有效地防止溜车继而发生撞车等交通事故的发生?”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可以选择地面为参照物,因为大地是相对静止的,而不能选择旁边同样等待的车为参照,否则如果别的车发生了溜车,司机就不能正确判断是自己的车还是对方的车发生了溜车,影响司机的判断。在讲解重力的作用时,可以与生活实际广泛的联系。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羽毛球的下端做的重一些,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如果没有重力,世界将会是什么样?房子不能安安稳稳地呆在地上,物体晃晃悠悠飘在空中,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土壤也将随风飘扬,生物无法正常生长,整个地球将变得荒凉。在讲解摩擦力时,指出摩擦力对人类既有利也有害,如我们行走时,地面如果光滑将很难前进,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力太小的缘故,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也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稻草,汽车就能顺利前进,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机器各部件加润滑油是为了润滑,减小部件间的摩擦。继而指出在生活中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能绝对化,事物的好坏在不同的前提下具有相对性,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在讲解功能时,可以举例我们在骑自行车上学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较陡的大坡,尤其在北方遇到顶风,很多同学就只好下来推着自行车走。根据功的原理,不管行进路线如何,爬上坡顶升高的高度是一样的,但走型路线所走的路线比较长些,相当于把斜面的长度拉长了,在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力,所以走型路线省力些。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这些实例,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光学知识
生物生存需要光,我们日常的生活更离不开光,光到底遵循什么规律,人类怎样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这是人类研究光的目的所在。在讲解折射时,可以举出科学不发达时被迷信了的海市蜃楼现象,今天我们知道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夜间行驶的汽车内不开灯是为了避免挡风玻璃反射光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我们在驾驶、钓鱼、滑雪的时候为什么要佩戴偏光镜,在学了偏振光之后我们就会有所了解。
3 电学知识
电磁学的研究,始于对静电和静磁现象的研究[3]。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在讲静电场前举出静电效应,静电顾名思义相对观测者静止,在宏观上暂时停留在某处的电荷,静电带给人类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春秋干燥的季节,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响声,有时还能看见蓝光;见面与他人握手时,有时会感到指尖针刺般疼痛,像是中电了;手扶电梯扶手或者接触金属物体也有类似的感觉;静电还会让人的皮肤毛孔变粗大,脸部容易有红斑和暗沉的现象。接着可以引出问题静电是怎么产生的?讲解静电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摩擦起电,另一种是接触带电。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在正常情况下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电量相等,所以不显电性,原子核里的正电荷很难改变,但原子核外的电子不稳定,当电子失去或获得时,物体就会显示出正电或者负电的电性。摩擦和接触都可以改变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目,这便是静电产生的原因。针对静电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给出相应的办法来尽量避免它对生活的干扰。为了使局部静电容易释放可以增大空气湿度、降低环境干燥程度,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后应该彻底清洁面部,让皮肤表面上的静电荷在水中释放掉,手扶墙壁及时将静电导出体外,此外多喝水是从自身内部防止静电发生的较好方式,多喝水可以增加皮肤表层湿度,静电在潮湿的状态下是不会自行发生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简单的方法尽量避免这些对生活不利的因素。
4 结语
物理给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巨大影响,它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插入大量的生活实例,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能增强文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3(4):20-60.
[2] 周远清.挑战重理轻文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14-16.
[3] JiaYun.Teaching of physicsin Liberal Arts[J].ICSSS,2011,145.
[4] 倪光炯,王炎森.物理与文化—— 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8-19.
关键词:文科物理 力学 光学 电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76-01《文科物理》作为高校对文科生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1~2]。由于这门课程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处于起步阶段,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文科物理教学刍议》[3]中曾提出一些教改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发现在此教改的基础上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与理论应用紧密的生活案例,将会大大增强文科生学习《文科物理》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力学知识
物理学在发展中去伪存真形成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分支学科体系,由于教学计划规定学时所限,大部分院校会选择部分内容教授。由于力学讨论的现象是日常可见的,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学习物理学一般都从力学开始[4]。在讲授参照物的概念时,首先可以利用教室中讨论学生座位的相对性来进行描述;汽车和每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近,驾驶汽车已经是一项基本技能,其次可以在教学中提问:“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红灯等待,怎样能有效地防止溜车继而发生撞车等交通事故的发生?”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可以选择地面为参照物,因为大地是相对静止的,而不能选择旁边同样等待的车为参照,否则如果别的车发生了溜车,司机就不能正确判断是自己的车还是对方的车发生了溜车,影响司机的判断。在讲解重力的作用时,可以与生活实际广泛的联系。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羽毛球的下端做的重一些,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如果没有重力,世界将会是什么样?房子不能安安稳稳地呆在地上,物体晃晃悠悠飘在空中,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土壤也将随风飘扬,生物无法正常生长,整个地球将变得荒凉。在讲解摩擦力时,指出摩擦力对人类既有利也有害,如我们行走时,地面如果光滑将很难前进,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力太小的缘故,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也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稻草,汽车就能顺利前进,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机器各部件加润滑油是为了润滑,减小部件间的摩擦。继而指出在生活中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能绝对化,事物的好坏在不同的前提下具有相对性,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在讲解功能时,可以举例我们在骑自行车上学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较陡的大坡,尤其在北方遇到顶风,很多同学就只好下来推着自行车走。根据功的原理,不管行进路线如何,爬上坡顶升高的高度是一样的,但走型路线所走的路线比较长些,相当于把斜面的长度拉长了,在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力,所以走型路线省力些。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这些实例,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光学知识
生物生存需要光,我们日常的生活更离不开光,光到底遵循什么规律,人类怎样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这是人类研究光的目的所在。在讲解折射时,可以举出科学不发达时被迷信了的海市蜃楼现象,今天我们知道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夜间行驶的汽车内不开灯是为了避免挡风玻璃反射光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我们在驾驶、钓鱼、滑雪的时候为什么要佩戴偏光镜,在学了偏振光之后我们就会有所了解。
3 电学知识
电磁学的研究,始于对静电和静磁现象的研究[3]。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在讲静电场前举出静电效应,静电顾名思义相对观测者静止,在宏观上暂时停留在某处的电荷,静电带给人类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春秋干燥的季节,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响声,有时还能看见蓝光;见面与他人握手时,有时会感到指尖针刺般疼痛,像是中电了;手扶电梯扶手或者接触金属物体也有类似的感觉;静电还会让人的皮肤毛孔变粗大,脸部容易有红斑和暗沉的现象。接着可以引出问题静电是怎么产生的?讲解静电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摩擦起电,另一种是接触带电。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在正常情况下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电量相等,所以不显电性,原子核里的正电荷很难改变,但原子核外的电子不稳定,当电子失去或获得时,物体就会显示出正电或者负电的电性。摩擦和接触都可以改变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目,这便是静电产生的原因。针对静电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给出相应的办法来尽量避免它对生活的干扰。为了使局部静电容易释放可以增大空气湿度、降低环境干燥程度,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后应该彻底清洁面部,让皮肤表面上的静电荷在水中释放掉,手扶墙壁及时将静电导出体外,此外多喝水是从自身内部防止静电发生的较好方式,多喝水可以增加皮肤表层湿度,静电在潮湿的状态下是不会自行发生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简单的方法尽量避免这些对生活不利的因素。
4 结语
物理给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巨大影响,它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插入大量的生活实例,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能增强文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3(4):20-60.
[2] 周远清.挑战重理轻文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14-16.
[3] JiaYun.Teaching of physicsin Liberal Arts[J].ICSSS,2011,145.
[4] 倪光炯,王炎森.物理与文化—— 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