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音乐工业中的“变”与 “不变”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QQ音乐或者网易云音乐,“抖音排行榜”和“抖音歌单”都已是热门,甚至在“飙升榜”前列的大部分也被“抖音热歌”所占据。《飞鸟与蝉》《白月光与朱砂痣》和《大风吹》,这些都是先从短视频火起来,再占领音乐流媒体排行榜的“神曲”。
  这些热门的“神曲”,能创造出千万级的版权收益,很快成为众多创作者的靶心,同质化作品大量涌现,量产速度超出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在短视频App内,“抖音音乐人”和“快手音乐人”已随处可见。对音乐人来说,短视频平台原本是推广歌曲的地方,现在反向成为影响很多音乐人创作的源头。
  当“抖音神曲”成为一种现象,短视频卡点成为流行音乐的热门元素,大量的音乐公司和独立音乐人正在量产“神曲”,甚至有些创作者已在套用“副歌优先创作”的模式,即先写出歌曲的高潮部分,然后再把作为短视频背景音乐效果好的副歌进行补全创作。
  ——短视频催生出了独有的音乐创作流程与模式,实现了规模化和工业化。在这场新的音乐创作竞赛中,传统唱片公司已踪影罕至。
  在当下的音乐消费和创作语境里,唱片公司的影响力弱化了,为什么“三大唱片”(环球、华纳和索尼)仍能获得高昂的版权收入?它们至今是怎样的存在?在线音乐时代的“音乐人”定义,和唱片时代又有什么不同?



  其实只要回顾音乐工业的历史,就能发现其中的“变”与“不变”。

音乐工业初始:

市场卖的不是唱片,而是乐谱


  19世纪末,位于纽约第28街(第五大道与百老汇街之间)的叮砰巷,正是音乐创作规模化和商业化开始的地方。在还没有出现唱片公司和唱片市场的19世纪80年代,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出版公司,他们做起音乐的买卖,主业是贩售乐谱,消费者把乐谱买回去再演奏、演唱或者收藏。
  (台前)这些出版公司为了卖出更多的乐谱,聘用乐手在門店演奏自家的“音乐作品”。当人们经过这条街总能听到“叮砰”作响的音乐声,“叮砰巷”这条街和“叮砰巷歌曲”的命名正由此而来。
  (幕后)因出版公司的聚集,大量音乐创作者、演奏者和演唱者也因求职汇集于此,这些从业者也都是那个时代的“音乐人”。
  在与市场磨合后,他们的主流作品也都有共性,普遍旋律性强,具有轻松和舒缓的节奏,曲式多是分明的“主歌+副歌”,段落以32小节的AABA为主;歌手演唱也注重声乐的技巧,尤其是咬字和共鸣。
  因遵循市场导向,叮砰巷创作和贩售的主流音乐趋同,多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喜爱的抒情流行歌曲。
  20世纪的流行歌曲(POP)实际沿袭的就是“叮砰巷歌曲”,中国早期流行的《夜上海》《如果没有你》等华语音乐,其标志性的AABA曲式结构,根源也是在此。
  到了20世纪40年代,麦克风和录制设备的普及,音乐能够被录制、储存、播放和传播,这才诞生了最早的实体唱片(从黑胶唱片开始,再演化到磁带、CD光盘等),也正是唱片的流行和市场化,开启了唱片工业时代,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也由此降临。
  唱片公司的崛起,经营音乐的重心从“乐谱”转向了“唱片”,进一步又转向“艺人”。上一辈的“音乐人”们也从此迁出叮砰巷,工作和商务活动也逐步以“唱片公司”为核心。
  叮砰巷消失了,“音乐人”们转行了,音乐工业进入另一阶段,“唱片公司”和“经纪公司”开始成为量产音乐作品和艺人的“生产线”。
  Elvis Presley(猫王)、The Beatles(披头士)、Michael Jackson 和 Bob Dylan 等都是唱片工业时代的“巨星”,而环球、华纳和索尼这“三大唱片”,也是唱片工业的最贵遗产。数字音乐时代的当下,绝大多数的经典音乐录音作品,版权仍归属或代理在“三大唱片”。

唱作人的出现:

内容主导权开始摇摆


  在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中,Queen(皇后乐队)上演了一段与唱片公司之间的内容主导权之争:唱片公司拒绝把长达6分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主打歌,导致乐队出走。从此,具有话语权的音乐人开始能够主导自己的音乐内容。
  起初唱片公司的 A&R(artist and repertoire)部门负责发掘、训练歌手或艺人,从音乐作品到艺人的定位,包括音乐作品的“作词、作曲、编曲、录音和缩混”,以及唱片的“企划、制作和宣传”,投资和风险主体也都由唱片公司承担。
  但随着超级巨星的出现,比如 Queen、The Beatles和Bob Dylan,当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在和唱片公司发生分歧时,或者从唱片公司出走,或者自己组建唱片公司,或者换掉唱片公司的主管(自己负责自己的 A&R 业务)。
  这些超级巨星的身份,往往是具备独立创作能力的个人或乐队,也就是“唱作人”。他们主导音乐,而唱片公司保留了发行、经纪等职能。
  唱作人在掌控更多音乐内容主导权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投入风险:“音乐人”已开始从唱片公司接过部分经营音乐的职能。关于音乐内容主导权,是在公司和“音乐人”之间摇摆的;产出的音乐和商业成绩,也往往是双方博弈与平衡的结果。
  知名词作家、唱片人林秋离,曾讲述了某知名唱作歌手与唱片公司的一次博弈。
  在前4张专辑都获得漂亮成绩之后,这名唱作歌手“一路顺风”地成名了,执意要主导第五张专辑,包括专辑定位、表达主题和视觉形象等。他尤其向往“武士”和“杀手”(而公司担忧这与他的酒窝及可爱形象冲突),最终以艺人的想法去执行了,但这张唱片销售结果最不理想。随后公司和艺人总结经验并做出调整,第六张专辑才又回到“正轨”。   归根结底,即使内容定义权出现了摇摆,但唱片公司仍然掌握着核心的音乐制作和宣传资源。鼎盛时期的唱片公司,不仅是音乐内容和歌手的输出机器,最大的竞争力是综合唱片工业各种资源的“造星能力”。
  当主流媒体渠道仅限在电台、电视和平面的时期,唱片公司几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市场影响力。通过唱片公司的资源进入这些媒体,才是音乐人走向市场的入场券,然后在有限的媒体环境中竞赛,资源越是集中就越容易胜出,而影响力也会被放大。
  唱片公司汇集优质的制作资源,就更容易打造出“优质歌手”,然后再去打榜也就更容易胜出。比如唱片公司力推的蔡依林,本身输出的作品和形象都是做工精良的,然后打榜成功,成为学生们偶像的她,不仅能决定学生们听什么歌曲,她穿什么都会影响到广大歌迷心中的“时尚”。唱片公司的影响力,不只是能影响流行音乐市场,甚至能成为前沿流行文化的驱动力。
  直到数字音乐走向舞台的中央,这一切发生了改变。

技术更迭:把音乐人推向新的舞台


  数字时代来临,娱乐选择激增,唱片公司逐渐失去了对流行文化和“歌坛”的影响力。而 iTunes、Spotify、百度音乐、QQ音乐等数字平台的出现,重新定义了音乐的聆听方式和商业模式,唱片工业在“数字版权”之外的板块出现萎缩,逐步失去了新媒体环境的“造星能力”。
  另一方面,录音设备和音频软件的飞速发展与技术降维,让录制音乐作品越来越简单,也就大幅度降低了“音乐人”的门槛。SoundCloud、Kickstarter 和豆瓣音乐人等平台兴起,“独立音乐人”开始作为一个群体被更多提起和關注。
  到这一阶段 ,音乐人的舞台阶梯并不是媒体关注,而是新技术的更迭和新平台的出现。虾米率先推出了以音乐人为轴心的“寻光计划”项目,但“独立音乐人”一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和定义。
  长期贴有“独立音乐人”标签的阿肆等音乐人,其实很早就是摩登天空的签约艺人;邵夷贝、花粥等独立出道的音乐人,之后也都签约了公司。“独立音乐人”的标签,并不是按跟公司签约与否区分,而是指音乐风格和态度的独立。
  “独立音乐人”都已拥有音乐内容的绝对主导权,即使与公司签约合作,他们在经纪业务和音乐发行的层面,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谁的话语权更大,承担的责任也越大。
  而近几年流行音乐的新秀,多与传统的唱片公司关联性不大。“三大唱片”的关键职能和角色,仅是在版权贸易、发行推广和项目资源整合等方面,帮助音乐人跨境发行音乐作品、辅助版权和商务合作的谈判,以及部分项目资金周转与垫付等支持。
  目前,绝大多数具备影响力的“独立音乐人”,都已签约公司或者自己组建了公司。而传统唱片公司旗下的艺人,也越来越独立化,他们对内容的创作自由度也会越来越高。
  传统唱片公司的衰落导致大量产业人才的出走,作为执行工具的“企划、制作、宣发”体系,未必能比音乐人自己更了解自己和对应的市场,比如怎么利用短视频推广自己的作品,唱片公司的宣传团队可能不及专业的MCN,甚至不及音乐人自己。所以把内容的话语权交给音乐人,也是唱片公司的高性价比选择。
  唱片工业时代创作和经营作品的分工被分解、重组了。传统唱片公司旗下的音乐人的“独立化”,和独立音乐人的“公司化”,两者在同时发生。

属于音乐人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在当下的环境里,音乐人还好赚钱吗?
  第一个事实是,成为音乐人越来越容易,掌握自己内容的主导权也越来越容易,在随机性更强的新媒体环境中,表面看起来是机遇无限。
  但是,音乐人的机会是无限的,同时音乐人的数量也是无限的。在新媒体环境中,要让自己的音乐作品脱颖而出,会越来越不容易。
  音乐人的舞台越来越大,但通向那个舞台的道路,已经越来越拥挤。因技术更迭和新媒体的发展,音乐人的竞争愈演愈烈,靠音乐赚到钱可能会更难。“音乐人”更多时候是身份标签,而非职业标签。
  第二个事实是,唱片公司曾掌握的市场话语权,一部分转移到了数字音乐平台和新媒体之手。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和字节跳动,都大幅度参与了音乐内容的投资和自制,基于平台的数据和资源,会发挥出极大优势:目前,若不是寄生于平台或与之建立强关联,音乐人和音乐公司都越来越难抢占到“神曲”的席位。
  换言之,成为音乐人越来越容易,而打造出“神曲”的代价会更大,把作品推广出去的成本越来越高。
  叮砰巷时代,经营音乐的关键节点是在出版公司;唱片工业时代,话语权交棒在唱片公司;新媒体时代,数字音乐和流媒体平台的绝对性优势,已越来越显现。
  那些忙碌于“神曲”的音乐人,可能会逐渐成为支撑平台流量的“内容工具人”;短视频平台的竞争会越来越残酷,大量同质化作品的出现,导致音乐被记住的概率会大幅度降低。
  短视频神曲之后,还会有新一轮音乐工业的蜕变,音乐人的觉醒,依然要靠作品的质量和差异化,而这些依然是需要积累的,且有相当高的门槛。
  做音乐简单了,但做出好的音乐和经典的作品,依然不简单。
  Billie Eilish和哥哥,能够用一张在卧室做出来的专辑,摘取格莱美的桂冠,也在证明音乐市场的更多新机遇,离传统的唱片公司越来越远,离独立音乐人越来越近——这也是一个事实。
  (本文作者是音乐行业资深从业者)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随着这一时间节点出炉,关于我国是否需要建设福利国家,学术界出现了不同看法。  有学者主张,从现在到2035年我国必须真正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也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绝对不是“等靠要”,要避免有些福利国家出现过的陷阱。“福利国家”制度是否适合中国国情?  8月27日,宗越踏上了从北京飞往斯德哥尔摩的航班,开启了人生的新一段
期刊
在A股市场,今年以来股价涨幅最高的汽车股既不是爆款频出的长城汽车(601633.SH),也不是重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比亚迪(002594.SZ),反而是深陷破产风波,年销量1000辆出头的众泰汽车(*ST众泰,000980.SZ),年内最高涨幅高达687.72%。原因也很简单,市场一直传言某“白衣骑士”看好众泰汽车的资质,准备花重金接盘。  10月8日晚间,众泰汽车公布了重整进展情况,江苏深商控
期刊
今年秋季学期是“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学期。从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到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的要求,再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旨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新规,一系列新政策的落地进一步减轻了少年儿童的压力。自主规划的时间增多,回归课外阅读或成为许多中小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的一个重要选择。  (本文刊發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9期)
期刊
国庆假期,中部某省国有煤企煤炭销售负责人曾辉一直坚守岗位,忙于协调煤炭调运,为应对中部某省调煤保电的任务,公司要求煤炭销售团队全力保障各电厂的煤炭需求。  从事煤炭销售20多年的曾辉第一次碰到煤资源这般紧张的情况。放眼全球,不仅中国部分省份出现“电荒”,美国、欧洲和印度等也陷入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其中印度的煤炭供应面临严重短缺。  这波“电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为探求答案,《中国经济周刊》采
期刊
我国现已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将在WTO的框架下,在3到5年内市场开放的范围、领域和 深度将逐步扩大,从货物贸易延伸到银行、证券、保险、信息、运输、咨询等服务贸易的开 放,从沿海开放城市到内陆省份的开放,从商品贸易到技术贸易的开放,真正形成一个全方 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关税总水平的下降,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大量国外的短期 资本的涌入,使我国与世界经济景气的关联度增大,国家金融风险和经济的不确定
期刊
天津佛罗伦萨小镇  “34城任选,400元抵500元,首届奥特莱斯时尚购物季代金券来了,上链接赶快抢!”9月17日,李佳琦在直播间里卖力吆喝。  在线下,全国型奥莱运营商包括首创奥莱、王府井奥莱、意大利RDM集团、砂之船集团、杉杉商业集团、华盛奥莱等首次一起参与的“首届全国奥特莱斯时尚购物季”同一天在天津佛罗伦萨小镇名品奥特莱斯拉开帷幕。  这是奥特莱斯这一商业业态进入中国近20年来,各大龙头企业
期刊
过去几年,全国各地掀起了“抢人大战”,很多城市为了“求贤引才”,纷纷使出“大招”,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开通购房绿色通道甚至真金白银补贴等方式“抢人”。  事情正在起变化。  10月9日,杭州出台了新的落户政策,宣告之前大专生缴纳一个月社保就可以落户、硕士研究生可以无需社保直接落户的政策成为历史。而在此之前,深圳、广州等多座城市也先后收紧落户政策,一线城市落户门槛纷纷提高。  此番多个城市调整落户政策
期刊
多地结束了今年的第二轮集中土拍,结果基本上大同小异。而作为一轮土拍时候表现相对突出的重庆,其二轮土拍备受瞩目。从结果上来看重庆两轮土拍结果相差不小,但一些地产行业内人士并没有对此悲观。重庆两轮集中土拍结果对比强烈,但在意料之中?  9月24日,原计划两天的重庆主城第二轮土拍,在半个小时后基本落下帷幕。公告显示,本次土拍商住用地共42宗,约4111亩,起始价315.9亿元,平均楼面价7060元/m2
期刊
“水泥钢筋都‘涨上天’了,开发商又没钱结款,我们现在不敢接工程了。”10月7日,湖南湘西吉首市从事建筑工程的黄云说,今年建材涨价特别凶,工程队施工成本上升太快,手上的项目如果再做下去,铁定亏损,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黄云在建筑工地上干了20多年。他说,以前也有过钢筋、水泥、河砂等建材涨价的情况,但是不像今年这么猛,以前碰上这种情况,找开发商去谈有可能争取到缓解压力的机会。“开发商有钱的时候,也
期刊
《中国经济周刊》摄影记者 宋杰 | 摄  控地价“模范生”上海又出土拍妙招。  10月上海将迎来第二波土地集中拍卖,据上海土地市场官网9月中旬公告显示,此次集中供地共出让48宗地块,其中27宗涉宅用地,出让面积约为167.82万平方米,总起拍价574.57亿元。有25幅地块给出新房指导价,平均值为50564元/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竞拍再度优化调整了竞买规则,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