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苔丝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代表作中《徳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悲剧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只是一种任何社会环境冲突的结果。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苔丝的悲剧不仅仅是传统观念的悲剧,更是当时妇女的悲剧。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维多利亚时代中,女性命运的悲惨,这是一个时代的特点,也是哈代本身的对时代的感悟,对女性思想觉悟的体会。
【关键词】《苔丝》;悲剧形象;分析
前言
哈代是英国文坛上的一个巨星,《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又将哈代推向了文学的巅峰。苔丝在这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美丽、聪慧、勤劳、坦诚、坚贞的纯洁的乡村姑娘。她的性格中最坚强的特点就是纯洁性和反抗性。《德伯家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是一个悲惨、婉转的悲剧人生,让人惋惜,让人生怜,但是这样的悲剧是怎样发生的呢?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生产经营方式在城市和农村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封建主义的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灵进行了严重的束缚,在农村中,农民被富人和贵族压榨的非常严重,但是没有人意识到要对其进行反抗,并且在其心中经常会有出现一种尊崇贵族的思想,他们在贵族面前显得谦恭。苔丝的父母在得知自己是衰落德伯家的后裔的时候,便欣喜若狂,暗自得意。这样就使得慈母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变得庸俗愚昧,这也就使得苔丝步入了苦难的边缘。
在传统的封建观念将苔丝推向苦难的边缘之后,亚力克又将苔丝送入了更加苦难的境地,苔丝深爱的那个安吉克莱再一次将苔丝送入了苦难的深渊。安吉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观念的知识分子,他没有什么等级观念,对恋爱也是非常的严肃认真的,对苔丝的爱也是非常的执着的,他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注重追求自我。但是安吉在最后还是没有跳出反抗到的观念的束缚。苔丝爱安吉,爱他的一切,哪怕是错误。但是克莱爱的只是它本身,他对苔丝的爱不是那么的真诚和无私,他认为苔丝是纯洁的象征,他对苔丝的爱存在一定的虚幻感,他对苔丝的感情主要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的,主要是依照传统的到的观念将苔丝过于的理想化。克莱的爱则是过于的理想化,而不是一个女人,所以在安吉的心里容不下苔丝有一点错误,一旦苔丝将自己过去呈现出来,安吉将苔丝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完全的颠覆,并且无法原谅,还对苔丝进行指责,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不纯洁,却对苔丝有了非常高的要求,这正体现了一种残酷的现实,体现了男女不平等的思想,体现了传统思想将妇女的禁锢,这也就使得苔丝的悲剧顺理成章的形成了。
安吉最终还是没有摆脱那种家庭教育,尤其是一种阶级性虚伪道德的束缚。这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在一开始安吉就应该看透了亚力克的无耻,即使苔丝和他发生了关系,也要相信苔丝的到的是高尚的,苔丝是纯洁的,的那是安吉不能悟出这一点到头来却还是一切都晚了。这就给苔丝本身受伤的心灵中致命的一击,成为扼杀苔丝的刽子手。
二、苔丝自身的原因
苔丝的性格中,本身具有一定的反抗性,她的反抗精神也成为她悲惨命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人与社会的一种矛盾。苔丝同时还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她敢于反抗旧的礼教,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是一种以卵击石的表现。同时苔丝的弱点就是自身情感和理智中的矛盾。
首先,苔丝容易轻信他人,没有保护好自己。如她在和亚力克交往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防备,主要表现在她虽然讨厌她,但是他和亚力克的相处是不拘谨的,以至于后来的吹口哨还对其感激,在他发现亚力克不怀好意的时候,却还接受他的条件,以至于后来发生了种种。
其次,宗教观念和道德世俗的影响。苔丝性格中一个非常大的弱点就是保守性非常强,这主要是受宗教观念和道德世俗的影响形成的。苔丝蔑视及否定宗教,但是他会按照宗教的规矩办事,例如给孩子进行洗礼的过程中的不安。苔丝是在道德世俗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也会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在她的意识中,她已经是亚力克肉体上的太太,所以她自身认为不配做安吉的妻子,这也就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不可饶恕感,她自身的负罪感使她困在了传统观念之中,直到最后他还认为自己是个坏女人,她希望安吉可以去她的妹妹,因为妹妹是纯洁的、是完美的,而她本身永远也不可能完美了,她将永远过不了一道坎,这也是她命运悲剧的一个非常大的原因。
结语
苔丝的悲剧形象让每一位读者感到惋惜,但是在哈代的笔下,苔丝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圣洁的女性形象,也正如文章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表达除了作者的真正的创作意图。本文从两个方面区分苔丝的悲剧人生,主要是向读者展现一个女性的命运的悲惨,这本身不是偶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的,这种悲剧的产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存在着非常多的社会因素,所以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女性,应该从故事的本身出发,对人生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陈艳玲,冯子函.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34-35.
[2]马娜薇.浅析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J].文学界(理论版),2010,08:34-35.
[3]黄利玲.苔丝悲剧的社会原因分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01:50-52+61.
[4]张晓冬.论苔丝悲剧的必然性及意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4,06:74-77.
【关键词】《苔丝》;悲剧形象;分析
前言
哈代是英国文坛上的一个巨星,《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又将哈代推向了文学的巅峰。苔丝在这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美丽、聪慧、勤劳、坦诚、坚贞的纯洁的乡村姑娘。她的性格中最坚强的特点就是纯洁性和反抗性。《德伯家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是一个悲惨、婉转的悲剧人生,让人惋惜,让人生怜,但是这样的悲剧是怎样发生的呢?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生产经营方式在城市和农村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封建主义的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灵进行了严重的束缚,在农村中,农民被富人和贵族压榨的非常严重,但是没有人意识到要对其进行反抗,并且在其心中经常会有出现一种尊崇贵族的思想,他们在贵族面前显得谦恭。苔丝的父母在得知自己是衰落德伯家的后裔的时候,便欣喜若狂,暗自得意。这样就使得慈母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变得庸俗愚昧,这也就使得苔丝步入了苦难的边缘。
在传统的封建观念将苔丝推向苦难的边缘之后,亚力克又将苔丝送入了更加苦难的境地,苔丝深爱的那个安吉克莱再一次将苔丝送入了苦难的深渊。安吉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观念的知识分子,他没有什么等级观念,对恋爱也是非常的严肃认真的,对苔丝的爱也是非常的执着的,他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注重追求自我。但是安吉在最后还是没有跳出反抗到的观念的束缚。苔丝爱安吉,爱他的一切,哪怕是错误。但是克莱爱的只是它本身,他对苔丝的爱不是那么的真诚和无私,他认为苔丝是纯洁的象征,他对苔丝的爱存在一定的虚幻感,他对苔丝的感情主要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的,主要是依照传统的到的观念将苔丝过于的理想化。克莱的爱则是过于的理想化,而不是一个女人,所以在安吉的心里容不下苔丝有一点错误,一旦苔丝将自己过去呈现出来,安吉将苔丝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完全的颠覆,并且无法原谅,还对苔丝进行指责,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不纯洁,却对苔丝有了非常高的要求,这正体现了一种残酷的现实,体现了男女不平等的思想,体现了传统思想将妇女的禁锢,这也就使得苔丝的悲剧顺理成章的形成了。
安吉最终还是没有摆脱那种家庭教育,尤其是一种阶级性虚伪道德的束缚。这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在一开始安吉就应该看透了亚力克的无耻,即使苔丝和他发生了关系,也要相信苔丝的到的是高尚的,苔丝是纯洁的,的那是安吉不能悟出这一点到头来却还是一切都晚了。这就给苔丝本身受伤的心灵中致命的一击,成为扼杀苔丝的刽子手。
二、苔丝自身的原因
苔丝的性格中,本身具有一定的反抗性,她的反抗精神也成为她悲惨命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人与社会的一种矛盾。苔丝同时还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她敢于反抗旧的礼教,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是一种以卵击石的表现。同时苔丝的弱点就是自身情感和理智中的矛盾。
首先,苔丝容易轻信他人,没有保护好自己。如她在和亚力克交往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防备,主要表现在她虽然讨厌她,但是他和亚力克的相处是不拘谨的,以至于后来的吹口哨还对其感激,在他发现亚力克不怀好意的时候,却还接受他的条件,以至于后来发生了种种。
其次,宗教观念和道德世俗的影响。苔丝性格中一个非常大的弱点就是保守性非常强,这主要是受宗教观念和道德世俗的影响形成的。苔丝蔑视及否定宗教,但是他会按照宗教的规矩办事,例如给孩子进行洗礼的过程中的不安。苔丝是在道德世俗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也会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在她的意识中,她已经是亚力克肉体上的太太,所以她自身认为不配做安吉的妻子,这也就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不可饶恕感,她自身的负罪感使她困在了传统观念之中,直到最后他还认为自己是个坏女人,她希望安吉可以去她的妹妹,因为妹妹是纯洁的、是完美的,而她本身永远也不可能完美了,她将永远过不了一道坎,这也是她命运悲剧的一个非常大的原因。
结语
苔丝的悲剧形象让每一位读者感到惋惜,但是在哈代的笔下,苔丝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圣洁的女性形象,也正如文章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表达除了作者的真正的创作意图。本文从两个方面区分苔丝的悲剧人生,主要是向读者展现一个女性的命运的悲惨,这本身不是偶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的,这种悲剧的产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存在着非常多的社会因素,所以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女性,应该从故事的本身出发,对人生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陈艳玲,冯子函.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34-35.
[2]马娜薇.浅析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J].文学界(理论版),2010,08:34-35.
[3]黄利玲.苔丝悲剧的社会原因分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01:50-52+61.
[4]张晓冬.论苔丝悲剧的必然性及意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4,0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