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作者所参加的一次学科教科研培训说开去,结合实际对当前哲学社会科学教科研工作前沿课题研究和学科基础研究现状抛砖引玉提出看法,比如:对“发挥高校优势,建设新型智库”的思考,对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转型相关问题的思考等,仅对学科研究纵深提出问题,理出思路,希望能对同仁教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常态 智库 主旋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252
2015年暑期笔者参加了一次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培训,内容涵盖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转型》、《发挥高校优势,建设新型智库》、《新形势下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社会转型与新人才观》、《不朽的文献<共产党宣言>导读》等。经过培训我总结出几点启示。
一、接地气、据实际,“哲社”现实问题
总的来说,本次培训呈现的是一场学术盛宴、思想大餐,奏的是“主旋律”,唱的是“流行曲”,我觉得这次培训更接地气。我们知道越现实的观点,就越能触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敏感的神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在开班仪式上的讲话让人印象深刻,他的讲话主题直指当前哲学社会科学教科研工作的薄弱环节,“当前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在面对解决实际问题上“很不够”:影响力不够、前瞻性不够、研究内容碎片化、针对性不强、“管用性”不够。仔细分析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现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实用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教科研的作用就体现在“思想力量”上,通过思想引领来推动社会进步,通过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来实现“三个转化”即:个人理性→公共理性→社会范式。在“新常态”下,哲学社会科学教科研工作者要把好“总开关”即: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要有担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统领,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长足发展;要创新,不断推动思想理论创新;要进取,用中国的理论解决中国的问题、用中国的话语阐述中国的问题和世界问题。这不是简单的用中国话去说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那么一个国家要强大起来,显然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对“发挥高校优势,建设新型智库”的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贾毅华教授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讲座非常精彩,让人耳目一新。智库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智库是什么?智库最早是个军事用语,用来指称二战期间防务专家和军事战略家们讨论作战计划和制定战略的保密室;是智囊集团或思想库、智囊机构、顾问班子;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和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一个国家的智商 );提供咨询,反馈信息,进行诊断,预测未来。
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当前智库建设水平还不高,例如:美国现有智库机构1160多个,包括著名的胡佛研究所、卡耐基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等,这些机构每天都在为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出谋划策,小到民生具体问题,大道重大历史性政治事件,无一不是出自智库之手。我国智库主要集中在两院及985、211高校,但就目前而言,智库服务社会的作用还不够突出。我这里谈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想到了三个问题:高职院校有智库建设吗?高职院校由建设智库的必要吗?高职院校能否做好智库建设?不久前,一位同行来我院做专业课程建设的报告中提到,当前高职院校的重头戏就是“办好学”,我认为高职院校不光要“办好学”更重要地是体现“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持”的智力支撑作用,也就是要发挥高职院校的智库力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的智库建设也应纳入我国智库建设的大盘子。就我院来讲,我们已经具备了兄弟院校所没有的平台,比如:职业研究所,职业教育中心,职教集团等。我们要发展智库团队完全可以借鉴国外智库建设的“旋转门”,即:政府官员和智库之间的一种良性循环机制。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作为一个智库,它吸纳了包括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在内的许多政府要员,这些政府官员卸任后加入智库继续从事政策研究工作,等到时机成熟,他们照样可以上位,担任政府决策者,实施自己的施政才华。我院也可以请政府官员来院指导研究工作,不管是在任还是离退的高级政府官员都可以,让他们担任政策研究顾问或学科带头人,让我们的智库更有力、更强大,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作用更突出,更有特色,为把我院建成全国知名高职强院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三、对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转型相关问题的思考
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任保平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十八大”后社会上出现了两个“热词”,一个是“中国梦”;一个是“新常态”,二者的逻辑关系是“新常态”社会实现“中国梦”。“新常态”下,“变”才是“不变的”,“新常态”下中国怎么变,从客观物质实体的变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都离不开经济基础。那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如何“变”,这就是今天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词——“经济转型”。
关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的条件因素问题,任教授提到了一个“三期叠加”的“李克强难题”,即: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措施的消化期。按照任教授的观点,条件因素决定了体现形式,中国“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体现形式是“路径转化和速度换挡”即: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发展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产业;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样的“经济转型”,实质就是生产力要素的大调整,虽然所有制机构不变,但是其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经济形态的大变革。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了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著名的两个“绝不会”的科学论断,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制定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大政方针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条规律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变化了生产关系要跟着变革,这就说明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否发生变革,怎样变革,都取决于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关系改革问题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在体制内公有制经济进行改革并引入市场经济的同时,体制外非公有制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当前,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格局里,中小企业理所当然成了生产力发展“主力军”。中小企业占到了国内企业总数的96%以上,每年创造60%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亿以上城镇就业人员提供工资性收入。但是,非公经济在国内市场经济环境下刚刚爆发出惊人的发展势头时,国际经融环境却迅速恶化,国内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李克强总理领导中国经济发展也走在了十字路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长期战略蕴藏的政策机会、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机遇等,这些都是可以促进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术界一致认为经济转型关键看企业的转型,企业转型实质就是要抓住创新驱动的机遇,也就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那么,旧有的生产要素是否完全过时,是否可以被新的生产要素替代?新的生产要素如何重组?要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那么旧的刺激措施体制环境下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是否已经完全发挥出来了?我相信,要解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的问题,可以从上述问题切入、探索、解决,也为我下一步科研提供了方向指导,同时也为我院校企合作战略转型也有积极意义,比如:我们如何获得在旧的刺激措施体制环境下合作企业生产力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红利。
以上是作者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对同仁教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哲学社会科学教科研工作任务是艰巨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希望在客观上得到体制、机制层面的关注和支持,让本学科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里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李义平.正确理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若干经济理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6).
[2]任保平、郭晗.新增长红利时代我国大国发展战略的转型.人文杂志.2013(9).
[3]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4-10-23.
关键词 新常态 智库 主旋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252
2015年暑期笔者参加了一次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培训,内容涵盖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转型》、《发挥高校优势,建设新型智库》、《新形势下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社会转型与新人才观》、《不朽的文献<共产党宣言>导读》等。经过培训我总结出几点启示。
一、接地气、据实际,“哲社”现实问题
总的来说,本次培训呈现的是一场学术盛宴、思想大餐,奏的是“主旋律”,唱的是“流行曲”,我觉得这次培训更接地气。我们知道越现实的观点,就越能触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敏感的神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在开班仪式上的讲话让人印象深刻,他的讲话主题直指当前哲学社会科学教科研工作的薄弱环节,“当前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在面对解决实际问题上“很不够”:影响力不够、前瞻性不够、研究内容碎片化、针对性不强、“管用性”不够。仔细分析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现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实用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教科研的作用就体现在“思想力量”上,通过思想引领来推动社会进步,通过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来实现“三个转化”即:个人理性→公共理性→社会范式。在“新常态”下,哲学社会科学教科研工作者要把好“总开关”即: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要有担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统领,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长足发展;要创新,不断推动思想理论创新;要进取,用中国的理论解决中国的问题、用中国的话语阐述中国的问题和世界问题。这不是简单的用中国话去说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那么一个国家要强大起来,显然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对“发挥高校优势,建设新型智库”的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贾毅华教授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讲座非常精彩,让人耳目一新。智库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智库是什么?智库最早是个军事用语,用来指称二战期间防务专家和军事战略家们讨论作战计划和制定战略的保密室;是智囊集团或思想库、智囊机构、顾问班子;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和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一个国家的智商 );提供咨询,反馈信息,进行诊断,预测未来。
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当前智库建设水平还不高,例如:美国现有智库机构1160多个,包括著名的胡佛研究所、卡耐基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等,这些机构每天都在为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出谋划策,小到民生具体问题,大道重大历史性政治事件,无一不是出自智库之手。我国智库主要集中在两院及985、211高校,但就目前而言,智库服务社会的作用还不够突出。我这里谈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想到了三个问题:高职院校有智库建设吗?高职院校由建设智库的必要吗?高职院校能否做好智库建设?不久前,一位同行来我院做专业课程建设的报告中提到,当前高职院校的重头戏就是“办好学”,我认为高职院校不光要“办好学”更重要地是体现“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持”的智力支撑作用,也就是要发挥高职院校的智库力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的智库建设也应纳入我国智库建设的大盘子。就我院来讲,我们已经具备了兄弟院校所没有的平台,比如:职业研究所,职业教育中心,职教集团等。我们要发展智库团队完全可以借鉴国外智库建设的“旋转门”,即:政府官员和智库之间的一种良性循环机制。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作为一个智库,它吸纳了包括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在内的许多政府要员,这些政府官员卸任后加入智库继续从事政策研究工作,等到时机成熟,他们照样可以上位,担任政府决策者,实施自己的施政才华。我院也可以请政府官员来院指导研究工作,不管是在任还是离退的高级政府官员都可以,让他们担任政策研究顾问或学科带头人,让我们的智库更有力、更强大,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作用更突出,更有特色,为把我院建成全国知名高职强院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三、对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转型相关问题的思考
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任保平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十八大”后社会上出现了两个“热词”,一个是“中国梦”;一个是“新常态”,二者的逻辑关系是“新常态”社会实现“中国梦”。“新常态”下,“变”才是“不变的”,“新常态”下中国怎么变,从客观物质实体的变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都离不开经济基础。那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如何“变”,这就是今天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词——“经济转型”。
关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的条件因素问题,任教授提到了一个“三期叠加”的“李克强难题”,即:经济增速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措施的消化期。按照任教授的观点,条件因素决定了体现形式,中国“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体现形式是“路径转化和速度换挡”即: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发展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产业;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样的“经济转型”,实质就是生产力要素的大调整,虽然所有制机构不变,但是其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经济形态的大变革。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了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著名的两个“绝不会”的科学论断,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制定符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大政方针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条规律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变化了生产关系要跟着变革,这就说明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否发生变革,怎样变革,都取决于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关系改革问题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在体制内公有制经济进行改革并引入市场经济的同时,体制外非公有制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当前,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格局里,中小企业理所当然成了生产力发展“主力军”。中小企业占到了国内企业总数的96%以上,每年创造60%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亿以上城镇就业人员提供工资性收入。但是,非公经济在国内市场经济环境下刚刚爆发出惊人的发展势头时,国际经融环境却迅速恶化,国内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李克强总理领导中国经济发展也走在了十字路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长期战略蕴藏的政策机会、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机遇等,这些都是可以促进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术界一致认为经济转型关键看企业的转型,企业转型实质就是要抓住创新驱动的机遇,也就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那么,旧有的生产要素是否完全过时,是否可以被新的生产要素替代?新的生产要素如何重组?要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那么旧的刺激措施体制环境下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是否已经完全发挥出来了?我相信,要解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的问题,可以从上述问题切入、探索、解决,也为我下一步科研提供了方向指导,同时也为我院校企合作战略转型也有积极意义,比如:我们如何获得在旧的刺激措施体制环境下合作企业生产力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红利。
以上是作者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对同仁教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哲学社会科学教科研工作任务是艰巨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希望在客观上得到体制、机制层面的关注和支持,让本学科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里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李义平.正确理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若干经济理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6).
[2]任保平、郭晗.新增长红利时代我国大国发展战略的转型.人文杂志.2013(9).
[3]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