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重视朗读教学作用,同时根据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改善方案,以教材大纲为朗读目标,丰富朗读形式,创设朗读教学情境,提高朗读质量,丰富学生情感,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问题 对策
语文是初中教育的基础部分,学好语文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其中朗读是运用生动形象的发音表达作品思想感情,但从相关调查得知,当前朗读教学还存在学生缺乏朗读兴趣、教师过于重视讲解以及朗读范围狭窄等问题,因此解决朗读教学存在问题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过于重视讲解
对于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朗读只是一个教学任务,只有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了需要朗读的段落,才会让学生朗读,如果没有直接要求就会分析内容。出现这种情况和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有,常常会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课文内容。甚至语文课堂上还会出现教师运用录音代替范读,虽然不能否定音频有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感情饱满、自然流利等优势,但它不具备教师范读的亲和性和示范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想感情。
1.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的一切主动行为都来自于兴趣,孔子也曾对弟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大部分学生对朗读没有较大的兴趣,语文和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属于听说并存的课堂,但很多学生都选择沉默,究其原因多为学生心理素质低弱,很怕在众多人面前表现自己,甚至一说话就会声音颤抖,因而当教师要求其范读课文时常常会出现羞于张口情况。
1.3朗读范围过于狭窄
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惯性采用齐读形式,目的在于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但忽略了当学生大声齐读时就不能深入理解作品本质且还不利于提升个体水平。部分教师会选择让学生单独朗读,虽然有较强的针对性,然而教师却喜欢叫善于回答教师提问和朗读效果好的学生朗读,没有到叫到的学生就成为观众,这种教学方式只会让课堂更加沉闷,不利于提高朗读教学效果。
2.解决初中语文朗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2.1教师善于即兴范读 提高朗读效率
优秀的范读能激发学生兴趣,一旦朗读兴趣被激发,学生就会被抑扬顿挫和情绪饱满的声音所吸引。语文教师在朗读课堂上富有感情的范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文章内涵。专业的语文教师除了要会范读部分情感较易把握的散文和古诗等,还会范读说明文和议论文等,让学生有效掌握如何驾驭不同类别文章思想感情。真正的语文是让学生运用的,教师的讲解对学生产生的作用直接定义其语文价值。范读课文目的让学生梳理课文生字和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结构,赏析经典名词佳句。例如教师在朗读《春望》一课时,当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应以悲伤凄惨的语调朗读,说明国家残破不堪,草木都处于无人打理自由生长状态,而读都到“破”字和“在”字时应加重语气,因为“城”和“山河”为名词,读“破”和“在”联系这两个词时会发现山河仍然存在,但国家去残破,物是人非,凄凉的感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朗读过程中就要站在作者角度并运用无奈忧伤的口吻,一方面能充分表现作者心境,另一方面能体现鲜明对比,教师的范读会感染学生情绪,影响学生情感,便能达到预期朗读效果。
2.2实施科学朗读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
相关研究明确指出,智商和情商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相同重要地位,心理素质强则说明情商较高,反之,心理素质若,情商就较低。对于朗读来说,其效果好坏与心理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提高朗读效果应善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不断强化心理素质。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都为优秀经典名著,有感情基调和内涵丰富的诗歌和散文,十分适合学生朗读。通过反复且大量的朗读会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天然的默契,当朗读水平提升后,学生自然而然会提升朗读兴趣。一旦学生愿意朗读,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善读,所谓善读即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朗读,要准确把握朗读节奏,吐字清晰。以《雨巷》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作者在黑暗时代写的,当看到前方希望,作者就将一切美好的想象都寄予在“丁香姑娘”上,而丁香姑娘却在不断走近时突然消失在寂寥的雨巷中,因为作者情绪十分低落和哀傷,朗读过程中应略带严肃,尽可能与作者表达内容相一致,把握情感,提高朗读质量。
2.3有效丰富朗读形式 增强朗读质量
初中语文应采取科学的朗读方式表现课文内容,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能最大程度发挥促进作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朗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学生记忆能力,有利于教师开展阅读教学,通常朗读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齐读,即全体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能在短时间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渲染朗读气氛。诗歌十分适合于齐读,例如在学习《海燕》一课,在描写海燕不惧暴风雨坚强的海面上飞翔情境时就需要强调激情,将重音放在“高傲”“闪电”和“苍茫”等词语上,文章开篇就直接点名海燕所处环境,苍茫一词能充分体现灰暗的天色,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时浑厚的声音象征暴风雨来临的海面,衬托出海燕自信、无所畏惧和勇敢地搏击风浪的品质。其次分角色朗读;即挑选多名学生朗读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扮演课文中一个角色并运用人物语气说话。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教师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父亲、母亲、若瑟夫、于勒、船长,朗读前要先明白文中人物特点,如若瑟夫是一位十分单纯善良的男孩子,读到文中情节对话就应注重声音和事件前后态度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加强对人物性格分析和文本理解。
【结 语】
总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事业相对于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尤其当前是追求高质量人才的社会,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不断提出改革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都要对朗读和默读给予高度重视,朗读更是初中语文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更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冬梅.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1)
【2】韦韩.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5(8)
【3】樊银娟.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5(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重视朗读教学作用,同时根据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改善方案,以教材大纲为朗读目标,丰富朗读形式,创设朗读教学情境,提高朗读质量,丰富学生情感,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问题 对策
语文是初中教育的基础部分,学好语文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其中朗读是运用生动形象的发音表达作品思想感情,但从相关调查得知,当前朗读教学还存在学生缺乏朗读兴趣、教师过于重视讲解以及朗读范围狭窄等问题,因此解决朗读教学存在问题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过于重视讲解
对于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朗读只是一个教学任务,只有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了需要朗读的段落,才会让学生朗读,如果没有直接要求就会分析内容。出现这种情况和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有,常常会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课文内容。甚至语文课堂上还会出现教师运用录音代替范读,虽然不能否定音频有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感情饱满、自然流利等优势,但它不具备教师范读的亲和性和示范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想感情。
1.2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的一切主动行为都来自于兴趣,孔子也曾对弟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大部分学生对朗读没有较大的兴趣,语文和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属于听说并存的课堂,但很多学生都选择沉默,究其原因多为学生心理素质低弱,很怕在众多人面前表现自己,甚至一说话就会声音颤抖,因而当教师要求其范读课文时常常会出现羞于张口情况。
1.3朗读范围过于狭窄
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惯性采用齐读形式,目的在于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但忽略了当学生大声齐读时就不能深入理解作品本质且还不利于提升个体水平。部分教师会选择让学生单独朗读,虽然有较强的针对性,然而教师却喜欢叫善于回答教师提问和朗读效果好的学生朗读,没有到叫到的学生就成为观众,这种教学方式只会让课堂更加沉闷,不利于提高朗读教学效果。
2.解决初中语文朗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2.1教师善于即兴范读 提高朗读效率
优秀的范读能激发学生兴趣,一旦朗读兴趣被激发,学生就会被抑扬顿挫和情绪饱满的声音所吸引。语文教师在朗读课堂上富有感情的范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文章内涵。专业的语文教师除了要会范读部分情感较易把握的散文和古诗等,还会范读说明文和议论文等,让学生有效掌握如何驾驭不同类别文章思想感情。真正的语文是让学生运用的,教师的讲解对学生产生的作用直接定义其语文价值。范读课文目的让学生梳理课文生字和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结构,赏析经典名词佳句。例如教师在朗读《春望》一课时,当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应以悲伤凄惨的语调朗读,说明国家残破不堪,草木都处于无人打理自由生长状态,而读都到“破”字和“在”字时应加重语气,因为“城”和“山河”为名词,读“破”和“在”联系这两个词时会发现山河仍然存在,但国家去残破,物是人非,凄凉的感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朗读过程中就要站在作者角度并运用无奈忧伤的口吻,一方面能充分表现作者心境,另一方面能体现鲜明对比,教师的范读会感染学生情绪,影响学生情感,便能达到预期朗读效果。
2.2实施科学朗读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
相关研究明确指出,智商和情商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相同重要地位,心理素质强则说明情商较高,反之,心理素质若,情商就较低。对于朗读来说,其效果好坏与心理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提高朗读效果应善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不断强化心理素质。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都为优秀经典名著,有感情基调和内涵丰富的诗歌和散文,十分适合学生朗读。通过反复且大量的朗读会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天然的默契,当朗读水平提升后,学生自然而然会提升朗读兴趣。一旦学生愿意朗读,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善读,所谓善读即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朗读,要准确把握朗读节奏,吐字清晰。以《雨巷》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作者在黑暗时代写的,当看到前方希望,作者就将一切美好的想象都寄予在“丁香姑娘”上,而丁香姑娘却在不断走近时突然消失在寂寥的雨巷中,因为作者情绪十分低落和哀傷,朗读过程中应略带严肃,尽可能与作者表达内容相一致,把握情感,提高朗读质量。
2.3有效丰富朗读形式 增强朗读质量
初中语文应采取科学的朗读方式表现课文内容,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能最大程度发挥促进作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朗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学生记忆能力,有利于教师开展阅读教学,通常朗读有以下几种形式:首先齐读,即全体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能在短时间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渲染朗读气氛。诗歌十分适合于齐读,例如在学习《海燕》一课,在描写海燕不惧暴风雨坚强的海面上飞翔情境时就需要强调激情,将重音放在“高傲”“闪电”和“苍茫”等词语上,文章开篇就直接点名海燕所处环境,苍茫一词能充分体现灰暗的天色,全体学生大声齐读时浑厚的声音象征暴风雨来临的海面,衬托出海燕自信、无所畏惧和勇敢地搏击风浪的品质。其次分角色朗读;即挑选多名学生朗读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扮演课文中一个角色并运用人物语气说话。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教师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父亲、母亲、若瑟夫、于勒、船长,朗读前要先明白文中人物特点,如若瑟夫是一位十分单纯善良的男孩子,读到文中情节对话就应注重声音和事件前后态度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加强对人物性格分析和文本理解。
【结 语】
总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事业相对于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尤其当前是追求高质量人才的社会,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不断提出改革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都要对朗读和默读给予高度重视,朗读更是初中语文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更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冬梅.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1)
【2】韦韩.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5(8)
【3】樊银娟.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