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书提要力求紧扣教材,简明扼要,眉目清晰,富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思考线索。供学生读第三、四遍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为什么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呢?…‘只有学好哲学才能学好其他科学吗?…“只有学好各门具体科学才能学好哲学吗?”“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所谓“三点”。
关 键 词:学生 问题 议论 重点
政治课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吸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这是我们要探索的新课题。下面谈谈我采用“读一议一讲一练”教学方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读是基础一环,重在培养阅读能力
为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我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把每单元第一课时交给学生,由他们独立阅读课文。(二)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一般要读四遍,每遍的要求是:第一遍,了解全貌,粗知大意;第二遍,了解结构,分析层次;第三遍,把握要点,记录问题;第四遍,把握内在联系。(三)印发读书提要。读书提要力求紧扣教材,简明扼要,眉目清晰,富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思考线索。(四)读书提要附设提问题专页。供学生读第三、四遍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学生在每个单元第一课时的阅读,既主动而又有所遵循,精力集中,每次都提出大量有价值的问题,如:“哲学=世界观?”“为什么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呢?…‘只有学好哲学才能学好其他科学吗?…“只有学好各门具体科学才能学好哲学吗?”“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使人类哲学思想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哲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三者有何内在联系?”等等。这样的读书活动,由于发现了问题,唤起了求知的渴望,因而赢得了良好的精神状态。
议是关键一环,重在培养论证能力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对阅读后所提问题的理解程度也定然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此问题困惑不解,但对彼问题已较明确;若这时由教师一一作答,会使部分学生感到乏味,且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为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抓紧这一大好时机组织学生议论,充分发挥“集思”的作用,并借此着力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具体做法是:
首先拟好课堂议论题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进行归类整理,筛选辑录,作为课堂议论题目,布置给学生。组织学生以读议小组为单位议论,并注意使议论重点围绕教材重点。
其次,提出明确的议论要求。以读议小组为单位的议论,是学生的自治活动,必须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否则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对读议小组组长的要求是:学习要先行一步,取得领导权;在议论开始时作引导性发言;调节议论的方向和节奏,不使偏离课文,不致乱说一气;把议论中提出的新见解、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
第三,指导议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议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理论进行分析;恰当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和学习及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论证;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提出鲜明的论点。
第四,组织好对重点问题的全班讨论。在小组议论的基础上,可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性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组织好全班讨论的关键是保证讨论题目的质量。讨论题目必须从学生中来,并在学生中有两种以上不同见解,这是学生对讨论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讨论题目必须同教材的重点或难点相吻合,以保证学生通过讨论有较大收获。教师必须直接参加讨论,引而不发,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画龙点睛。
这样的议论活动,既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讲是主导一环,重在培养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在议论之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些仍未能很好解决,有的还悬而未决。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普遍不易理解的难点。如:世界观;物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等等。关于这些问题,他们迫切希望老师给予讲解。到这时才真正达到了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成熟了。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一线”上。所谓“三点”,是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即教材的重点、难点),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点。所谓“一线”,指前后各节之间和基本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所谓兴奋点,是指由学生提出、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如在讲《物质决定意识》时,我们抓的兴奋点是:“有的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物质决定意识,那鬼神观念何处来? 若无鬼神为何会有鬼神之说?”在深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神话作品中的鬼神形象是作家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艺术化的产物;作为迷信观念的鬼神,则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但无论怎样歪曲都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凭空捏造。这样,学生对“人类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外部世界”的结论更加深信不疑。
每当讲到一个兴奋点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这时教师的讲解会给学生留下特别鲜明的印象。
练是消化巩固一环,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首先必须明确目的,拟好题目。练习题目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由浅入深,精心设计。既有双基题目,又有综合题目。
我们大体上把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作为学生练习时间。印发练习专页,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练习方法。要求学生先复习后做题;先审题后动笔;先简单后复杂。要求练习要象考试那样严肃认真。
对于程度一般的学生只要求做基本练习,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做几道选作题,并学写哲学小论文。
复习考试是练习的继续。在复习时,坚持“少讲、多读、多思、多练”的原则,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学习哲学的根本目的为指导有重点地联系实际。在考试时要求学生象平时练习那样既严格要求又从容思考,自觉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学生开始从死记硬背和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初步形成生动活泼地学习的良好风气。我们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继续探索。
关 键 词:学生 问题 议论 重点
政治课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吸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这是我们要探索的新课题。下面谈谈我采用“读一议一讲一练”教学方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读是基础一环,重在培养阅读能力
为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我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把每单元第一课时交给学生,由他们独立阅读课文。(二)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一般要读四遍,每遍的要求是:第一遍,了解全貌,粗知大意;第二遍,了解结构,分析层次;第三遍,把握要点,记录问题;第四遍,把握内在联系。(三)印发读书提要。读书提要力求紧扣教材,简明扼要,眉目清晰,富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思考线索。(四)读书提要附设提问题专页。供学生读第三、四遍时,发现问题,随时记录。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学生在每个单元第一课时的阅读,既主动而又有所遵循,精力集中,每次都提出大量有价值的问题,如:“哲学=世界观?”“为什么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呢?…‘只有学好哲学才能学好其他科学吗?…“只有学好各门具体科学才能学好哲学吗?”“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使人类哲学思想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哲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三者有何内在联系?”等等。这样的读书活动,由于发现了问题,唤起了求知的渴望,因而赢得了良好的精神状态。
议是关键一环,重在培养论证能力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对阅读后所提问题的理解程度也定然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此问题困惑不解,但对彼问题已较明确;若这时由教师一一作答,会使部分学生感到乏味,且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为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抓紧这一大好时机组织学生议论,充分发挥“集思”的作用,并借此着力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具体做法是:
首先拟好课堂议论题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进行归类整理,筛选辑录,作为课堂议论题目,布置给学生。组织学生以读议小组为单位议论,并注意使议论重点围绕教材重点。
其次,提出明确的议论要求。以读议小组为单位的议论,是学生的自治活动,必须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否则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对读议小组组长的要求是:学习要先行一步,取得领导权;在议论开始时作引导性发言;调节议论的方向和节奏,不使偏离课文,不致乱说一气;把议论中提出的新见解、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
第三,指导议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议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理论进行分析;恰当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和学习及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论证;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提出鲜明的论点。
第四,组织好对重点问题的全班讨论。在小组议论的基础上,可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性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组织好全班讨论的关键是保证讨论题目的质量。讨论题目必须从学生中来,并在学生中有两种以上不同见解,这是学生对讨论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讨论题目必须同教材的重点或难点相吻合,以保证学生通过讨论有较大收获。教师必须直接参加讨论,引而不发,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画龙点睛。
这样的议论活动,既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讲是主导一环,重在培养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在议论之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些仍未能很好解决,有的还悬而未决。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普遍不易理解的难点。如:世界观;物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等等。关于这些问题,他们迫切希望老师给予讲解。到这时才真正达到了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成熟了。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一线”上。所谓“三点”,是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即教材的重点、难点),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点。所谓“一线”,指前后各节之间和基本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所谓兴奋点,是指由学生提出、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如在讲《物质决定意识》时,我们抓的兴奋点是:“有的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物质决定意识,那鬼神观念何处来? 若无鬼神为何会有鬼神之说?”在深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神话作品中的鬼神形象是作家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艺术化的产物;作为迷信观念的鬼神,则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但无论怎样歪曲都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凭空捏造。这样,学生对“人类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外部世界”的结论更加深信不疑。
每当讲到一个兴奋点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这时教师的讲解会给学生留下特别鲜明的印象。
练是消化巩固一环,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首先必须明确目的,拟好题目。练习题目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由浅入深,精心设计。既有双基题目,又有综合题目。
我们大体上把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作为学生练习时间。印发练习专页,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练习方法。要求学生先复习后做题;先审题后动笔;先简单后复杂。要求练习要象考试那样严肃认真。
对于程度一般的学生只要求做基本练习,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做几道选作题,并学写哲学小论文。
复习考试是练习的继续。在复习时,坚持“少讲、多读、多思、多练”的原则,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学习哲学的根本目的为指导有重点地联系实际。在考试时要求学生象平时练习那样既严格要求又从容思考,自觉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学生开始从死记硬背和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初步形成生动活泼地学习的良好风气。我们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