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减排举措;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理顺监管体制,强化监管职能;加大科技投入,降低消耗与污染;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生态文明建设 举措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86-03
一、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长江最大支流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12 479平方公里,辖六县三区,730多万人,丘陵区占67%,属于典型的经济欠发达丘陵地区。近年来,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加强污染防治特别是工业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的重点,由于南充市经济欠发达,工业污染治理历史欠账多,工业污染治理是南充环保的重点工作,如果工业污染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不仅恶化环境质量,影响可持续发展,而且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有效治理工业污染,南充市编制了《南充市污染防治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编报项目,争取国家投入。国家法律明确规定,谁污染谁治理,但南充市工业基础薄弱,单靠企业自身筹集资金治理,对资金投入较大而效益欠佳的企业来说,困难较大。为解决工业企业治理资金的瓶颈问题,市环保局等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向省和国家为企业争取污染治理资金,采用企业自筹与争取国家、省支持相结合的办法,有效解决了资金困难问题。针对南充市工业企业的产污、排污实际情况,筛选出近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组织专业人员逐个编制了《污染治理项目可研报告》。对资金投入不大,排污量小且治理工艺简单的工业企业,主要由企业自筹资金,环保部门进行技术指导,解决治理问题。对排污量较大,治理资金投入较大的工业企业,市环保局主动向省和国家争取项目治理资金,以支持企业的污染治理。从2005—2009年的五年间,在市、县环保部门的努力下,为南充市54家重点工业企业争取省和国家污染治理专项资金3 350万元,名列全省市(州)争取省和国家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前茅,为治理老污染,还清旧账打下了坚实基础。
2.饮用水源监管不断规范。饮用水源水质状况关系到饮用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环保部门时刻把饮用水源保护放在环保工作的首位。近年来,环保部门认真积极贯彻落实关于饮用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环保部、四川省环保局的各项指示,在饮用水源保护方面,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确保了全市饮用水源安全。
一是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为有效保护饮用水源,南充市率先在1994年就划定了南充市城区段嘉陵江饮用水源保护区,随后陆续开展县(市、区)城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纳入保护和监管范围,确保了饮用水源安全和有序管理。
二是规范设置界碑和警示标志。为规范和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与监管,避免人为活动对饮用水源造成影响和破坏,南充市按照法律规定,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划定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并分别在保护区的下界和上界设立了界碑,沿途陆岸设立了警示牌。在界碑和警示牌上醒目载明该区域水域和陆域属饮用水源保护区,依法禁止的活动不能在该区域内发生。
三是加强日常监管和例行监测工作。市、县(市、区)环境监察执法机构建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巡查监察制度,定期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徒步沿线巡查,对城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每月巡查一次,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每季度巡查一次,设立乡镇环保专干,每月巡查一次。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有影响饮用水源安全和隐患的行为,立即查处,绝不手软。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早在2006年就专门出台了《关于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通知》,结合实际提出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专项治理城市突出的环境问题。针对南充市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每年都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做到五个确保:确保煤改气不反弹;确保餐饮业油烟治理达标排放不扰民;确保歌舞厅噪声治理达标不扰民;确保建筑工地不违规夜间施工扰民;确保商业活动及其他娱乐活动不违规排污噪声扰民。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狠抓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为确保全市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市政府下达《南充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环保、卫生、物价联合下发了《关于规定医疗废物处置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再次明确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通知》,将全市医疗废物暂时委托给具有处理资质的泸州市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处理,解决了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的问题。
三是积极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使南充市城市环境保护更上一个台阶,南充市通过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极大改善了南充市的环境质量,推进了环境建设,强化了环境监管,整体提升了城市形象,大力推动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4.农村环保工作扎实开展。近年来,南充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按照“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加强了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领导,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市政府成立了市长任主任的“南充市环境保护委员会”,把农村环保的责任延展到乡镇,并列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年度目标考核。有些县(区)还在乡镇设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做到了有阵地、有牌子、有班子、有人员、有领导、有经费、有考评的“七有”工作机制。
二是全面开展农村污染源调查。农村污染源调查是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南充市自2007年起,就启动了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环保局、市农业局等15个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主要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同时,还专设了农业组,专门负责农业污染源的普查工作。在农业污染源普查中,制定下发了普查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共投入普查经费85万元,出动普查人员65人,对全市 375 个乡镇的养殖业、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生产业等农村主要污染源的基本情况、污染物种类、排污量多少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和登记,并建立了农业污染源监管电子数据库,为南充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打好了基础。
三是逐步完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规划。南充市制定的《“十二五”南充环境保护规划》、《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等,都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置、农药和化肥污染防治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内容。
四是制定出台了《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南充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对各级、各部门在农村环保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提出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措施和长效机制,明确要求实行政府领导农村环境保护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在农村环保投入上,明确要求自2010年起,各级政府应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建立农村环保专项预算常态制,确保足额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市财政每年预算资金1 000万元,用于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并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对南充市农村环保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条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南充市作为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地区,工业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升级,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刚刚起步,资源转化、资源型产业粗加工比重过高,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还未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主要成分。区域性、结构性、行业性污染仍然比较突出,低、小、散企业仍有相当比重,急需加大区域结构调整和整治整合力度。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已经饱和,生态环境容量有限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2.生态环境质量令人担忧。南充市水环境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小河流水质总体还比较差。饮用水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化工恶臭问题、场外拆解焚烧问题还时有发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面广量大,目前尚只有少数行政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率较低。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受保护的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偏低,建设土地占用过快,生态破坏区的修复进展缓慢。
3.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态环保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生态环保的统一协调运作、推进机制以及干部环保实绩考核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力度仍需加大,多元化的生态环保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环境执法监管仍需加强,环境全过程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文化发育不充分,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还不浓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推进生态环保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理念和行为尚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不单是环境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价值取向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给予综合治理。根据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观念决定行为。面对欠发达地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理念、新要求要被人们广为接受,深入人心,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生态文明公民。
政府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肩负起对公民实施生态教育的义务,普及宣传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促进人们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生态问题;普及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准则,帮助人们养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环境良性循环的价值观;普及宣传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促使大众知法守法用法,在学习法律法规的过程当中提升生态道德水平。通过宣传教育,促使人们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消费观,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减排举措。循环经济是遵照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遵循的是“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的线性过程,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强度、环境负荷强度在速率上成正比,形成典型的“三高一低”模式,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而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循环经济体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它确立了新型的资源观和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企业行动,公众参与和技术支撑。为推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应争取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行动、公众驱动、技术支持的循环经济有效运作机制。
3.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快研究并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形成包括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有害废弃物排放量、人均绿地占有量、人均GDP资源消耗量等为基本框架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关统计制度,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宏观调控和公众监督提供统一、权威的数据信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统一的交流平台。
4.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作用的发挥,主要依赖于制度的规范。为此,政府应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在制度体系建设中,一是改革干部考核任用制度,将节能降耗减排纳入地方官员考评体系,要求各级政府层层签订相关责任书,加大对各地政府和官员的约束,改变为追求GDP,政府主导经济,大力消耗资源的现状,促使地方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观,从而建立起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加强投资管理制度建设,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项目上马,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政策。三是尽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财税制度。财税制度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行为实行调控的有力杠杆。在财税制度设计方面,可将财政预算与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业绩结合起来,实施相应奖惩,鼓励地方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企业、项目给予适当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产业、项目课以高额税收,以达到调节和引导的作用;对高耗能产品设置消费税,调节和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另外,推进土地管理体制、资源价格体系等政策的完善和改革,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5.理顺监管体制,强化监管职能。在现行体制下,地方环保部门是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管,环境保护往往让位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利益,监管职能难以发挥效力。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发,采取措施确保环保部门独立执法,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同时,制定关于环境与资源信息透明与公众监督政策,加强公众对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的监督力度,防止企业违规和政府部门不作为或不同部门按照部门利益和业绩需要“有选择”地加以执行,以确保法规和政策能得以落实和不走样。
6.加大科技投入,降低消耗与污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耗能耗资低、附加值高的高新产业,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和依赖以及对环境污染的伤害。
7.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国家立法部门应尽快拟订专门性的环保法律,对资源的节约、回收、再用、再生利用,有害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危害承担责任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法律规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从而通过强制性手段规范和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和公民行为。
[责任编辑 吴明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生态文明建设 举措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86-03
一、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长江最大支流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12 479平方公里,辖六县三区,730多万人,丘陵区占67%,属于典型的经济欠发达丘陵地区。近年来,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加强污染防治特别是工业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的重点,由于南充市经济欠发达,工业污染治理历史欠账多,工业污染治理是南充环保的重点工作,如果工业污染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不仅恶化环境质量,影响可持续发展,而且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有效治理工业污染,南充市编制了《南充市污染防治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编报项目,争取国家投入。国家法律明确规定,谁污染谁治理,但南充市工业基础薄弱,单靠企业自身筹集资金治理,对资金投入较大而效益欠佳的企业来说,困难较大。为解决工业企业治理资金的瓶颈问题,市环保局等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向省和国家为企业争取污染治理资金,采用企业自筹与争取国家、省支持相结合的办法,有效解决了资金困难问题。针对南充市工业企业的产污、排污实际情况,筛选出近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组织专业人员逐个编制了《污染治理项目可研报告》。对资金投入不大,排污量小且治理工艺简单的工业企业,主要由企业自筹资金,环保部门进行技术指导,解决治理问题。对排污量较大,治理资金投入较大的工业企业,市环保局主动向省和国家争取项目治理资金,以支持企业的污染治理。从2005—2009年的五年间,在市、县环保部门的努力下,为南充市54家重点工业企业争取省和国家污染治理专项资金3 350万元,名列全省市(州)争取省和国家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前茅,为治理老污染,还清旧账打下了坚实基础。
2.饮用水源监管不断规范。饮用水源水质状况关系到饮用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环保部门时刻把饮用水源保护放在环保工作的首位。近年来,环保部门认真积极贯彻落实关于饮用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环保部、四川省环保局的各项指示,在饮用水源保护方面,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确保了全市饮用水源安全。
一是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为有效保护饮用水源,南充市率先在1994年就划定了南充市城区段嘉陵江饮用水源保护区,随后陆续开展县(市、区)城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纳入保护和监管范围,确保了饮用水源安全和有序管理。
二是规范设置界碑和警示标志。为规范和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与监管,避免人为活动对饮用水源造成影响和破坏,南充市按照法律规定,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划定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并分别在保护区的下界和上界设立了界碑,沿途陆岸设立了警示牌。在界碑和警示牌上醒目载明该区域水域和陆域属饮用水源保护区,依法禁止的活动不能在该区域内发生。
三是加强日常监管和例行监测工作。市、县(市、区)环境监察执法机构建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巡查监察制度,定期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徒步沿线巡查,对城区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每月巡查一次,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每季度巡查一次,设立乡镇环保专干,每月巡查一次。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有影响饮用水源安全和隐患的行为,立即查处,绝不手软。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早在2006年就专门出台了《关于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通知》,结合实际提出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专项治理城市突出的环境问题。针对南充市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每年都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做到五个确保:确保煤改气不反弹;确保餐饮业油烟治理达标排放不扰民;确保歌舞厅噪声治理达标不扰民;确保建筑工地不违规夜间施工扰民;确保商业活动及其他娱乐活动不违规排污噪声扰民。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狠抓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为确保全市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市政府下达《南充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环保、卫生、物价联合下发了《关于规定医疗废物处置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再次明确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通知》,将全市医疗废物暂时委托给具有处理资质的泸州市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处理,解决了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的问题。
三是积极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使南充市城市环境保护更上一个台阶,南充市通过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极大改善了南充市的环境质量,推进了环境建设,强化了环境监管,整体提升了城市形象,大力推动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4.农村环保工作扎实开展。近年来,南充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按照“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加强了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领导,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市政府成立了市长任主任的“南充市环境保护委员会”,把农村环保的责任延展到乡镇,并列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年度目标考核。有些县(区)还在乡镇设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做到了有阵地、有牌子、有班子、有人员、有领导、有经费、有考评的“七有”工作机制。
二是全面开展农村污染源调查。农村污染源调查是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南充市自2007年起,就启动了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环保局、市农业局等15个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主要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同时,还专设了农业组,专门负责农业污染源的普查工作。在农业污染源普查中,制定下发了普查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共投入普查经费85万元,出动普查人员65人,对全市 375 个乡镇的养殖业、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生产业等农村主要污染源的基本情况、污染物种类、排污量多少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和登记,并建立了农业污染源监管电子数据库,为南充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打好了基础。
三是逐步完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规划。南充市制定的《“十二五”南充环境保护规划》、《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等,都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置、农药和化肥污染防治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内容。
四是制定出台了《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南充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对各级、各部门在农村环保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提出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措施和长效机制,明确要求实行政府领导农村环境保护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在农村环保投入上,明确要求自2010年起,各级政府应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建立农村环保专项预算常态制,确保足额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市财政每年预算资金1 000万元,用于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并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对南充市农村环保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条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南充市作为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地区,工业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升级,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刚刚起步,资源转化、资源型产业粗加工比重过高,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还未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主要成分。区域性、结构性、行业性污染仍然比较突出,低、小、散企业仍有相当比重,急需加大区域结构调整和整治整合力度。局部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已经饱和,生态环境容量有限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2.生态环境质量令人担忧。南充市水环境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小河流水质总体还比较差。饮用水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化工恶臭问题、场外拆解焚烧问题还时有发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面广量大,目前尚只有少数行政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率较低。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受保护的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偏低,建设土地占用过快,生态破坏区的修复进展缓慢。
3.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态环保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生态环保的统一协调运作、推进机制以及干部环保实绩考核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力度仍需加大,多元化的生态环保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环境执法监管仍需加强,环境全过程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文化发育不充分,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还不浓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推进生态环保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理念和行为尚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不单是环境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价值取向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给予综合治理。根据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观念决定行为。面对欠发达地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理念、新要求要被人们广为接受,深入人心,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有可持续发展素质的生态文明公民。
政府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肩负起对公民实施生态教育的义务,普及宣传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促进人们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生态问题;普及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准则,帮助人们养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环境良性循环的价值观;普及宣传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促使大众知法守法用法,在学习法律法规的过程当中提升生态道德水平。通过宣传教育,促使人们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消费观,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减排举措。循环经济是遵照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遵循的是“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的线性过程,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强度、环境负荷强度在速率上成正比,形成典型的“三高一低”模式,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而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循环经济体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它确立了新型的资源观和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企业行动,公众参与和技术支撑。为推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应争取尽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行动、公众驱动、技术支持的循环经济有效运作机制。
3.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快研究并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形成包括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有害废弃物排放量、人均绿地占有量、人均GDP资源消耗量等为基本框架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关统计制度,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宏观调控和公众监督提供统一、权威的数据信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统一的交流平台。
4.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作用的发挥,主要依赖于制度的规范。为此,政府应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在制度体系建设中,一是改革干部考核任用制度,将节能降耗减排纳入地方官员考评体系,要求各级政府层层签订相关责任书,加大对各地政府和官员的约束,改变为追求GDP,政府主导经济,大力消耗资源的现状,促使地方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观,从而建立起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加强投资管理制度建设,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项目上马,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政策。三是尽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财税制度。财税制度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行为实行调控的有力杠杆。在财税制度设计方面,可将财政预算与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业绩结合起来,实施相应奖惩,鼓励地方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企业、项目给予适当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产业、项目课以高额税收,以达到调节和引导的作用;对高耗能产品设置消费税,调节和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另外,推进土地管理体制、资源价格体系等政策的完善和改革,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5.理顺监管体制,强化监管职能。在现行体制下,地方环保部门是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管,环境保护往往让位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利益,监管职能难以发挥效力。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发,采取措施确保环保部门独立执法,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同时,制定关于环境与资源信息透明与公众监督政策,加强公众对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的监督力度,防止企业违规和政府部门不作为或不同部门按照部门利益和业绩需要“有选择”地加以执行,以确保法规和政策能得以落实和不走样。
6.加大科技投入,降低消耗与污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耗能耗资低、附加值高的高新产业,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和依赖以及对环境污染的伤害。
7.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国家立法部门应尽快拟订专门性的环保法律,对资源的节约、回收、再用、再生利用,有害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危害承担责任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法律规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从而通过强制性手段规范和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和公民行为。
[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