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研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开展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课题调研,深度考察、系统总结了各地各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典型经验与创新案例,形成了一系列课题研究成果,本期推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苏经验”为成果之一。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2017年12月,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京考察就来到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经系统性水生态修复的贾汪区采煤塌陷区实现了“完美变身”,涅槃蝶变为碧波荡漾、生机盎然的国家湿地公园。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先后实地深入考察江苏省水利系统及徐州市、扬州市等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初步总结了江苏省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水生态修复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
江苏省地处江淮流域下游的东部沿海平原水网地区,独具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四大优势。面对气候条件特殊、水情复杂多变、治水任务繁重的工作局面,江苏省水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信念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与保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强化系统治水的工作思路,持续为全国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探路”、全力塑造治水兴水的“江苏样板”。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源头,抓住问题就能抓住引领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的“牛鼻子”。纵观人类发展史,一切发展进步无一不是在回应和解答时代问题中得以实现的。在实践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是实现进步的关键环节。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治水主要矛盾演化的新形势,基于国情省情水情以及水利事业的全新历史方位,江苏省水利系统敏锐地掌控了新老水生态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分析新老水生态问题,综合把握治水兴水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之处,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问题导向引领江苏省水利事业的改革发展。
建设水生态文明是应对当前“水问题”“水矛盾”的关键一招。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新产物、是谋求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水与水生态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據更加突出的地位:建设水生态文明,是扭转当前新老水问题交织迭出的治水现状,处理好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水与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破解当前水难题、缓和人水矛盾、建设水文明社会的关键战略安排,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强富美高”新江苏重要指示的客观需要。
因水而生、因水而灾、因水而兴的江苏,把水问题与水利事业置于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地位。江苏省水利系统综合分析水环境恶化、水生态退化、水资源短缺等新老水问题,全面把握新时代江苏治水的主要问题——水环境恶化与水生态退化,在创造性解决区域水问题的基础上,依托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孕育出“生态河湖建设”的治水新思路,在全国率先组织编制了首个区域性的《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并于2017年10月9日正式印发,成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六大水利”、解决新老水问题的“金钥匙”。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问题是各种矛盾的具体显现,发现问题就意味着抓住了事物的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就抓住了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侧重点、着力点和总钥匙。江苏省水利系统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大力推进河湖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突出重点、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持续推动重点河湖治理。一方面,控源截污,强化源头治理;另一方面,整治水环境、强化内源治理,重点实施“一江一河两湖”的治水攻坚节点工程,带动全省河湖治理取得实效。
首先,突出长江保护。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的战略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河势控制、突出重要节点防护,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功能区监管、确保防洪和供水安全,严格控制岸线利用总量、严厉打击长江非法采砂。其次,突出大运河保护。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营建高颜值生态走廊、打造高品位文化长廊、支撑高效益经济走廊,扼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的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及江都水利枢纽,发扬“源头精神”,在大运河开发保护中发挥着“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再次,突出太湖保护。综合运用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立体实施源头活水“打通经络”、生态清淤“消脂洗肺”、蓝藻打捞“排毒养颜”三大举措,连续十一年完成国务院“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政治任务,并在2018年率先建立我国首个跨省湖泊湖长高层次议事协调平台——太湖湖长协商协作机制,为浅碟形湖泊的跨区域综合治理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太湖模式”。最后,突出洪泽湖保护。平衡好上游与下游、防洪与供水、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三大关系”,完善洪泽湖水功能区定位,恢复水域、恢复生态,重点推动洪泽湖“三滩”环境治理,促成洪泽湖水功能区达标率100%。 树立系统思维,保证系统治理。关于“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和规律,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等,要用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系统治理”工作方针的提出,指向明确、意义重大,是新时代水利工作的科学指南和重要遵循。“系统治理”要求我们要时刻认识到治水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准确把握各自然生态要素间相互依存、共生共成的紧密关系,依托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分类系统的科学监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补齐水生态修复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纲举目张,加强顶层设计。建设水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文明演进,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体系支撑,建立健全完善治水兴水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形成丰硕的制度成果。
江苏省不断创新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高位推动、层层落实,力促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7年底,江苏省率先宣布全面建立河长制,并首先将河长制纳入地方法规,相继出台《关于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全省湖长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推出七项省级配套制度,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治水政策框架、推进制度创新,江苏省大力推动管理流域化、管护网格化、资源权属化、投融资多元化,创新建立河湖治理、保护和管理长效机制。目前,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水资源水生态法规体系、政策框架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建成。
江苏省强化组织架构,“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抓治水兴水,坚决打赢治水攻坚战——碧水保卫战、河湖保卫战。江苏全省共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5.7万余人,实现了各类水体全覆盖,建立全省统筹、河长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的高效工作机制,并配套印发实施省级河长湖长履职办法、考核办法、考核细则,探索建立督察暗访曝光机制和问责办法,规范河长湖长履职行为。据了解,列入了河长制工作要求的《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在全国率先完成河长制的地方立法。
创新管护体系,以生态河湖统领江苏水治理。2017年10月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高质量推进系统治水提供了总抓手和总遵循。生态河湖行动充分预估了水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坚持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统筹水域与陆域、城镇与乡村,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切实提升河湖综合功能。《行动计划》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明确问题导向,分别提出近期和远期目标,保证了阶段性、连续性和综合性,坚持生态优先、河长主导、因河施策、改革创新的四大原则,打造系统施策的“整体方案”,着重实施了“八大重点任务”:加强水安全保障、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強水文化建设、加强水工程管护和加强水制度创新。从行动计划的大写意到工笔画,从提纲挈领到形神兼备,江苏省水利系统勇于担当,无论是牵头担责,还是全力配合,都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充足的资金保障、强大的科技支撑、科学的考核评价、严格的执法监督、入脑入心的宣传引导,锻造出一支系统完备、训练有素、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江苏铁军”。
护好“盆”里的水,管好盛水的“盆”。作为河长制的首创地,江苏省水利系统充分凸显江苏水韵的独特性、新老水问题解决的统筹性、水治理的系统性、水治理体系的创新性、水陆治理的整体性、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的协同性、全流域干支流治理的综合性,用系统思维指导治水兴水工作,既综合保护好盆里的“水”,又系统管理好盛水的“盆”。一方面,全力护好盆里的“水”,做到“三个严格”——严格河湖取水管控、强化水功能区管理、严格入河排污控制;另一方面,聚焦管好盛水的“盆”,组织划定河湖管护范围,明确河湖保护要求,加快退圩、退渔还湖和小流域治理进程,以江苏省河湖“三乱”(乱占、乱建、乱排)专项整治行动为突破口,让盛水的“盆”越来越生态、越来越绿色。
江苏省水利系统以水治理的系统集成效应,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大局。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江苏省按照系统工程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水资源保障好、把水环境水污染治理好、把水生态环境建设好,为全省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水环境。
“三个样板”。江苏省水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落实水利部对江苏要为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要求,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打造“三个样板”——河湖长制全国样板、生态河湖全国样板、水管理全国样板。江苏省水利系统以“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为切入点,持续大力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重提升地方水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系统化水平,为系统推进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不断展示“水韵江苏”新名片,持续培育以“三个样板”为代表的“水美江苏”的制度成果。
“四个示范带动”。江苏省水利系统以生态河湖建设为方向,以河湖长制为平台,以全力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为抓手,形成“四个示范带动”。第一,河长制由江苏走向全国,促进组织体系向基层延伸、保证制度建设向效能发力;第二,工程建设与管护全国领先,率先启动水源地达标建设、全面实施水功能区达标整治、基本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严格管理保护地下水;第三,河湖空间管控全国示范,率先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全面整治河湖违法行为、切实加强河湖砂石资源管理、扎实推进河湖清淤与退圩还湖;第四,水生态文明载体建设创新推进,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领先全国、水美乡村建设稳步实施、美丽库区·幸福家园建设有条不紊、水利风景区建设优质高效。
“五大经验”。江苏省水利系统以大格局大水利支撑江苏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水利现代化探索、提供了“五大经验”。第一,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方面,江苏省全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落地扎根,实现河长制湖长制由“见河长、见护长”到“见行动、见成效”的完美提升;第二,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江苏省连续两年获得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全国第一,在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方面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家“三条红线”考核指标;第三,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效益显著,确保了一个(工程)安全、建成了一批管理精品、打造了一群安全生产标准化单位、落实了一条管理红线、推广了一套规范标识,以补工程短板、强行业监管,巩固治水兴水的最新成果;第四,在提升优质水利公共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江苏省水利系统突出护好优质饮用水源、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持续提升涉水公共服务惠民水平,扎实解决民生问题,切实增加民生福祉,真正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第五,在涵养水文化方面,用制度成果来凝聚省域水生态水环境社会共识,促进地区社会由“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的根本转变,彰显江苏水文化底色和水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探路”事业,是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前列、独树一帜,奋力展现江苏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望,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江苏嘱托”和“江苏足迹”,江苏省水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以“探路者”的姿态、“创新者”的精气神、“领路人”的干劲,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奋力打造治水兴水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样板”,以改革实效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2017年12月,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京考察就来到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经系统性水生态修复的贾汪区采煤塌陷区实现了“完美变身”,涅槃蝶变为碧波荡漾、生机盎然的国家湿地公园。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先后实地深入考察江苏省水利系统及徐州市、扬州市等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初步总结了江苏省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水生态修复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苏亮点
江苏省地处江淮流域下游的东部沿海平原水网地区,独具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四大优势。面对气候条件特殊、水情复杂多变、治水任务繁重的工作局面,江苏省水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信念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与保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强化系统治水的工作思路,持续为全国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探路”、全力塑造治水兴水的“江苏样板”。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源头,抓住问题就能抓住引领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的“牛鼻子”。纵观人类发展史,一切发展进步无一不是在回应和解答时代问题中得以实现的。在实践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是实现进步的关键环节。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治水主要矛盾演化的新形势,基于国情省情水情以及水利事业的全新历史方位,江苏省水利系统敏锐地掌控了新老水生态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分析新老水生态问题,综合把握治水兴水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之处,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问题导向引领江苏省水利事业的改革发展。
建设水生态文明是应对当前“水问题”“水矛盾”的关键一招。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新产物、是谋求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水与水生态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據更加突出的地位:建设水生态文明,是扭转当前新老水问题交织迭出的治水现状,处理好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水与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破解当前水难题、缓和人水矛盾、建设水文明社会的关键战略安排,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强富美高”新江苏重要指示的客观需要。
因水而生、因水而灾、因水而兴的江苏,把水问题与水利事业置于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地位。江苏省水利系统综合分析水环境恶化、水生态退化、水资源短缺等新老水问题,全面把握新时代江苏治水的主要问题——水环境恶化与水生态退化,在创造性解决区域水问题的基础上,依托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孕育出“生态河湖建设”的治水新思路,在全国率先组织编制了首个区域性的《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并于2017年10月9日正式印发,成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六大水利”、解决新老水问题的“金钥匙”。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问题是各种矛盾的具体显现,发现问题就意味着抓住了事物的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就抓住了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侧重点、着力点和总钥匙。江苏省水利系统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大力推进河湖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突出重点、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持续推动重点河湖治理。一方面,控源截污,强化源头治理;另一方面,整治水环境、强化内源治理,重点实施“一江一河两湖”的治水攻坚节点工程,带动全省河湖治理取得实效。
首先,突出长江保护。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的战略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河势控制、突出重要节点防护,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功能区监管、确保防洪和供水安全,严格控制岸线利用总量、严厉打击长江非法采砂。其次,突出大运河保护。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营建高颜值生态走廊、打造高品位文化长廊、支撑高效益经济走廊,扼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的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及江都水利枢纽,发扬“源头精神”,在大运河开发保护中发挥着“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再次,突出太湖保护。综合运用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立体实施源头活水“打通经络”、生态清淤“消脂洗肺”、蓝藻打捞“排毒养颜”三大举措,连续十一年完成国务院“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政治任务,并在2018年率先建立我国首个跨省湖泊湖长高层次议事协调平台——太湖湖长协商协作机制,为浅碟形湖泊的跨区域综合治理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太湖模式”。最后,突出洪泽湖保护。平衡好上游与下游、防洪与供水、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三大关系”,完善洪泽湖水功能区定位,恢复水域、恢复生态,重点推动洪泽湖“三滩”环境治理,促成洪泽湖水功能区达标率100%。 树立系统思维,保证系统治理。关于“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和规律,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等,要用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系统治理”工作方针的提出,指向明确、意义重大,是新时代水利工作的科学指南和重要遵循。“系统治理”要求我们要时刻认识到治水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准确把握各自然生态要素间相互依存、共生共成的紧密关系,依托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分类系统的科学监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补齐水生态修复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纲举目张,加强顶层设计。建设水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文明演进,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体系支撑,建立健全完善治水兴水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形成丰硕的制度成果。
江苏省不断创新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高位推动、层层落实,力促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7年底,江苏省率先宣布全面建立河长制,并首先将河长制纳入地方法规,相继出台《关于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全省湖长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推出七项省级配套制度,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治水政策框架、推进制度创新,江苏省大力推动管理流域化、管护网格化、资源权属化、投融资多元化,创新建立河湖治理、保护和管理长效机制。目前,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水资源水生态法规体系、政策框架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建成。
江苏省强化组织架构,“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抓治水兴水,坚决打赢治水攻坚战——碧水保卫战、河湖保卫战。江苏全省共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5.7万余人,实现了各类水体全覆盖,建立全省统筹、河长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的高效工作机制,并配套印发实施省级河长湖长履职办法、考核办法、考核细则,探索建立督察暗访曝光机制和问责办法,规范河长湖长履职行为。据了解,列入了河长制工作要求的《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在全国率先完成河长制的地方立法。
创新管护体系,以生态河湖统领江苏水治理。2017年10月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高质量推进系统治水提供了总抓手和总遵循。生态河湖行动充分预估了水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坚持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统筹水域与陆域、城镇与乡村,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切实提升河湖综合功能。《行动计划》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明确问题导向,分别提出近期和远期目标,保证了阶段性、连续性和综合性,坚持生态优先、河长主导、因河施策、改革创新的四大原则,打造系统施策的“整体方案”,着重实施了“八大重点任务”:加强水安全保障、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強水文化建设、加强水工程管护和加强水制度创新。从行动计划的大写意到工笔画,从提纲挈领到形神兼备,江苏省水利系统勇于担当,无论是牵头担责,还是全力配合,都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充足的资金保障、强大的科技支撑、科学的考核评价、严格的执法监督、入脑入心的宣传引导,锻造出一支系统完备、训练有素、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江苏铁军”。
护好“盆”里的水,管好盛水的“盆”。作为河长制的首创地,江苏省水利系统充分凸显江苏水韵的独特性、新老水问题解决的统筹性、水治理的系统性、水治理体系的创新性、水陆治理的整体性、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的协同性、全流域干支流治理的综合性,用系统思维指导治水兴水工作,既综合保护好盆里的“水”,又系统管理好盛水的“盆”。一方面,全力护好盆里的“水”,做到“三个严格”——严格河湖取水管控、强化水功能区管理、严格入河排污控制;另一方面,聚焦管好盛水的“盆”,组织划定河湖管护范围,明确河湖保护要求,加快退圩、退渔还湖和小流域治理进程,以江苏省河湖“三乱”(乱占、乱建、乱排)专项整治行动为突破口,让盛水的“盆”越来越生态、越来越绿色。
江苏省水利系统以水治理的系统集成效应,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大局。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江苏省按照系统工程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水资源保障好、把水环境水污染治理好、把水生态环境建设好,为全省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水环境。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苏启示
“三个样板”。江苏省水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落实水利部对江苏要为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要求,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打造“三个样板”——河湖长制全国样板、生态河湖全国样板、水管理全国样板。江苏省水利系统以“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为切入点,持续大力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重提升地方水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系统化水平,为系统推进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不断展示“水韵江苏”新名片,持续培育以“三个样板”为代表的“水美江苏”的制度成果。
“四个示范带动”。江苏省水利系统以生态河湖建设为方向,以河湖长制为平台,以全力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为抓手,形成“四个示范带动”。第一,河长制由江苏走向全国,促进组织体系向基层延伸、保证制度建设向效能发力;第二,工程建设与管护全国领先,率先启动水源地达标建设、全面实施水功能区达标整治、基本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严格管理保护地下水;第三,河湖空间管控全国示范,率先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全面整治河湖违法行为、切实加强河湖砂石资源管理、扎实推进河湖清淤与退圩还湖;第四,水生态文明载体建设创新推进,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领先全国、水美乡村建设稳步实施、美丽库区·幸福家园建设有条不紊、水利风景区建设优质高效。
“五大经验”。江苏省水利系统以大格局大水利支撑江苏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水利现代化探索、提供了“五大经验”。第一,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方面,江苏省全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落地扎根,实现河长制湖长制由“见河长、见护长”到“见行动、见成效”的完美提升;第二,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江苏省连续两年获得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全国第一,在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方面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家“三条红线”考核指标;第三,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效益显著,确保了一个(工程)安全、建成了一批管理精品、打造了一群安全生产标准化单位、落实了一条管理红线、推广了一套规范标识,以补工程短板、强行业监管,巩固治水兴水的最新成果;第四,在提升优质水利公共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江苏省水利系统突出护好优质饮用水源、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持续提升涉水公共服务惠民水平,扎实解决民生问题,切实增加民生福祉,真正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第五,在涵养水文化方面,用制度成果来凝聚省域水生态水环境社会共识,促进地区社会由“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的根本转变,彰显江苏水文化底色和水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探路”事业,是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前列、独树一帜,奋力展现江苏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望,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江苏嘱托”和“江苏足迹”,江苏省水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以“探路者”的姿态、“创新者”的精气神、“领路人”的干劲,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奋力打造治水兴水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样板”,以改革实效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