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女儿小D从1岁半开始就进入了“拖拉”阶段,当时我给她起了一个封号——“淡定姐”,好多时候我都火烧眉毛了,“淡定姐”却仍然异常优雅平静地该干吗就干吗。
有一天我实在受不了自己使劲在后面催,张牙舞爪地指挥小D的样子了,于是我进行了深刻反思,总结了一些行动计划,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对于改正学龄前孩子的拖拉状况还是很有成效的。
首先需要区分的是慢和拖拉这两个溉念,我们眼里孩子的拖拉其实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我们自己的标准而言的。殊不知,这也许就是孩子本身该有的节奏,他们需要花时间去体验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活动。我们觉得只是在吃饭,但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在体会食物的颜色、质地,是在协调大脑、手臂和嘴,是在练习使用语言来表达食物的美味。这些对于小小的孩子来说都是需要花时间的。如果我们一味埋怨、催促、包办代替,那这些错误的行为就会导致孩子上学后变成“真拖拉”了。
还有很多父母搞不清楚这件事到底是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这也是导致家长特别烦孩子拖拉的根本矛盾。在抱怨孩子拖拉之前,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她的磨蹭对谁造成了影响?
比如,我曾经特别烦小D每天早上磨蹭,总是担心她一磨蹭就错过了校车,上幼儿园就会迟到。于是每天早晨,我都是追在她后面催,为了让她的行动能更快一些,我会喂她吃饭,帮她穿衣服,有时候还会抱着她下楼。
等到后来我回想起这个问题,我就发现:她迟到和我无关,迟到了损失的是自己和同学玩耍的时间,也许老师还会批评她。这时我就意识到是自己越界了,当我们把孩子的需求变成我们自己的需求以后,孩子就自然不会为自己的行为着急,反而會觉得家长帮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还有一次,我计划好三点和小D一起去游泳,之后将她托管到健身房的儿童游乐室,这样我就能自己去练一会儿器械。但谁知她临出门就开始各种磨蹭,我催了好几次,她还在津津有味地玩火车轨道,一直拖拉到四点半都没出发,那时候我特别生气。但再回想起这件事情,我才知道其实真得不能埋怨她拖拉,只不过她的行为影响了我的需求,要是我不着急出门,我不是还会很欣慰她的专注力吗?
所以现在每当我确认这是小D自己的需求后,我只会提醒一次,绝不反复唠叨,而是让她“自食其果”。但每次发生了她不愿意接受的后果后,我也不会埋怨她,而是会共情安抚,同时会强调是她之前的行为导致这样的结果:“儿童博物馆关门了,真是太令人伤心了。下次出门我提醒你要穿鞋时,如果你可以马上行动,我们就一定可以赶上的。”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父母会对我有这个要求,他们体会到的只是父母的紧张、焦虑和情绪失控,这是他们不喜欢的情绪,自然就会逃避;他们体会到的只是父母想要控制他们,指挥他们做这做那,这是他们不喜欢的行为,自然就会反抗。
孩子没有经历过练习的阶段,没有意识到这些是他们自己要做的事,他们在能力和意识上都没有做好准备,当自己做不到时,就会本能地逃避,这也就变成了我们成人眼里的“磨蹭”。
大J(Jessica) 中美融合式家庭早教成功实践者,著有《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等育儿畅销书。
有一天我实在受不了自己使劲在后面催,张牙舞爪地指挥小D的样子了,于是我进行了深刻反思,总结了一些行动计划,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对于改正学龄前孩子的拖拉状况还是很有成效的。
首先需要区分的是慢和拖拉这两个溉念,我们眼里孩子的拖拉其实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我们自己的标准而言的。殊不知,这也许就是孩子本身该有的节奏,他们需要花时间去体验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活动。我们觉得只是在吃饭,但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在体会食物的颜色、质地,是在协调大脑、手臂和嘴,是在练习使用语言来表达食物的美味。这些对于小小的孩子来说都是需要花时间的。如果我们一味埋怨、催促、包办代替,那这些错误的行为就会导致孩子上学后变成“真拖拉”了。
还有很多父母搞不清楚这件事到底是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这也是导致家长特别烦孩子拖拉的根本矛盾。在抱怨孩子拖拉之前,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她的磨蹭对谁造成了影响?
比如,我曾经特别烦小D每天早上磨蹭,总是担心她一磨蹭就错过了校车,上幼儿园就会迟到。于是每天早晨,我都是追在她后面催,为了让她的行动能更快一些,我会喂她吃饭,帮她穿衣服,有时候还会抱着她下楼。
等到后来我回想起这个问题,我就发现:她迟到和我无关,迟到了损失的是自己和同学玩耍的时间,也许老师还会批评她。这时我就意识到是自己越界了,当我们把孩子的需求变成我们自己的需求以后,孩子就自然不会为自己的行为着急,反而會觉得家长帮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还有一次,我计划好三点和小D一起去游泳,之后将她托管到健身房的儿童游乐室,这样我就能自己去练一会儿器械。但谁知她临出门就开始各种磨蹭,我催了好几次,她还在津津有味地玩火车轨道,一直拖拉到四点半都没出发,那时候我特别生气。但再回想起这件事情,我才知道其实真得不能埋怨她拖拉,只不过她的行为影响了我的需求,要是我不着急出门,我不是还会很欣慰她的专注力吗?
所以现在每当我确认这是小D自己的需求后,我只会提醒一次,绝不反复唠叨,而是让她“自食其果”。但每次发生了她不愿意接受的后果后,我也不会埋怨她,而是会共情安抚,同时会强调是她之前的行为导致这样的结果:“儿童博物馆关门了,真是太令人伤心了。下次出门我提醒你要穿鞋时,如果你可以马上行动,我们就一定可以赶上的。”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父母会对我有这个要求,他们体会到的只是父母的紧张、焦虑和情绪失控,这是他们不喜欢的情绪,自然就会逃避;他们体会到的只是父母想要控制他们,指挥他们做这做那,这是他们不喜欢的行为,自然就会反抗。
孩子没有经历过练习的阶段,没有意识到这些是他们自己要做的事,他们在能力和意识上都没有做好准备,当自己做不到时,就会本能地逃避,这也就变成了我们成人眼里的“磨蹭”。
大J(Jessica) 中美融合式家庭早教成功实践者,著有《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等育儿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