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情提升教师有效回应幼儿的能力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2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共情陪伴心理社会能力项目,由哈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专家联合发起,通过为幼儿园提供课程、培训、科研指导,提升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2017年,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为“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目前全国已有逾三千所幼儿园加入本项目,十万家庭受益。本专栏旨在分享课题园研究成果,为更多园所的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需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回应作为师幼互动中教师的主要互动行为,其适宜性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然而观察发现,教师回应幼儿的能力让人堪忧,不回应、错误回应、不及时回应等情况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师幼互动的质量和师幼关系的良好发展。
   教师无效回应举例及原因分析
  案例1:“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小班谈话活动时,刘老师问小朋友们早上起床后都干一些什么事情,其目的是帮助幼儿梳理晨起后的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成小朋友是第三个举手的,他声音很洪亮地回答:“我不知道。”刘老师愣了一下,继而回答:“你早上起床后要干哪些事你不知道?”成成有点情绪,回答:“我就是不知道,奶奶没告诉我。”刘老师有一些生气了:“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还理直气壮了。到前面来,好好跟老师说。”
  【分析】教师容易聚焦幼儿的语言和行为本身,而没有读懂其背后的原因和心理需求。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刘老师“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的回应是因为她认为成成不仅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常识,而且“态度不端正”,从而聚焦在成成“我不知道”四个字及其语气上给予回应。如果刘老师能够冷静下来,不难分析得出:奶奶对成成照顾有加、宠溺过度,包办了孩子晨起后的所有事情,也难怪孩子会如此理直气壮地“不知道”了。此时,教师可以回应:“老师猜测,因为很多事情是奶奶帮你做的,所以你不太清楚具体要干什么,是这样吗?”接下来还可以在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对孩子和家庭进行有关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引导。
  案例2:“妈妈是为了你好才不让你看电视”
  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我很生气”,老师运用绘本、视频等方式,帮助幼儿感受生气时是什么样子的、人为什么会生气。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有生气的时候吗?是因为什么事情?”妮妮站起来说:“妈妈不让我看动画片了,我很生气!”老师马上回应:“妈妈不让你看动画片,是为了保护你的眼睛。”妮妮说:“可是她答应让我看两集的。”老师想了想说:“噢,那妈妈说话不算话是不对,不过她也是为了你好。”当这位老师继续问“小朋友还有什么事情生气”时,再也没有人举手了。老师点名让文文分享。文文小声说:“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我会很生气。”老师追问:“那你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不生气吗?有什么办法让爸爸妈妈不吵架吗?”文文很茫然地望着老师。
  【分析】教师着急用言语说教,教给幼儿人生“大道理”。这似乎是成人的“通病”,我们因为一片“好心”,急于将“道理”灌输给孩子,希望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而忽略了孩子是否能听进去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本身是否“正确”。在这里,老师一句“妈妈不让你看电视是为了你眼睛好”切断了师幼沟通的可能性,孩子们不愿意再继续分享。由于教师直接把“看电视是不好的行为”和“因为不让看电视就生气是不对的”划等号,并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幼儿,从而阻碍了幼儿对主题活动目标的理解和掌握。此时,教师可以回应:“妈妈没有遵守她的约定,不让你看电视了,这让你非常生气。生气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幼儿的感受被关照,接下来的讨论和交流就会顺利进行下去。
  案例3:“好朋友要相互帮助”
  中班户外活动。达达跑来向老师“告状”:“老师,他们都不是我的好朋友,他们都不帮助我。”老师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达达告诉老师刚刚他摔跤了,小朋友都在旁边玩,没有一个人扶他起来。老师安慰了达达,然后走过去对其他小朋友说:“大家都是一个班级的好朋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样下次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才会帮助你。”
  【分析】乍一看,这里老师的回应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引导小朋友们间友爱和互相帮助,是为了发展其良好的社会品质。可从幼儿长远发展来看,教师过于简单的回应可能导致以下问题。第一,对所有小朋友来说并不公平。教师并没有亲眼看见事情的完整经过,也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不帮助”的现象,而是听了达达的“告状”就直接给了结论。对其他小朋友来说,是在“懵愣”的状态下接收到“好朋友要互相帮助”的指令。第二,对达达的社会性发展不利。在这里,要回应的主体对象是达达,而非其他小朋友。试想,如果下次达达遇到需要别人帮忙但没有得到帮助的时候,他会如何归因?是责怪其他小朋友没有按老师的指令帮助自己,还是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人帮忙?第三,不利于达达和其他小朋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怎么识别他人遇到困难了?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怎么做?此时,可以回应:“达达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你很坚强。你也想得到朋友们的帮助,是吗?”并以此为教育契机,带领孩子们展开一次讨论,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总的来说,教师如何回应幼儿是一门大学问,好的回应能够直击人心或让人如沐春风,引发思考和成长;不好的回应是生硬和没有温度的,不仅使互动无效,还可能会引发消极后果。幼儿教师传递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价值观。如何让年轻教师能够领略到积极回应幼儿的魅力,我们做了以下探讨,并初步取得成效。
   帮助教师提升回应能力的策略
   深度共情年轻老师
  当课堂上因为自己的不当回应而导致“冷场”时,大部分老师能察觉到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可能产生“焦虑”“愧疚”“委屈”等多种情绪。在进行集体教研和培训时,我们首先抓住活动中的亮点给予鼓励,让老师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提升成就感。然后共情老师们因活动中的不足而带来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接纳这些情绪。强调绝大部分幼儿老师是因为爱孩子而走进了这个岗位,“爱”是最好的润滑剂。但由于学龄前儿童思维的特殊性,他们的回答可能天马行空、让人猝不及防,这是很正常的事。有经验的老师都未必能很好应对,更不用说经验和能力都尚缺的年轻老师。當老师感觉被理解后,更能看到幼儿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也更愿意接受专业引领和指导。    提升教师的共情能力
  相互尊重和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如何让幼儿愿意说、有话说?提升教师的共情能力是关键。只有当教师真正共情理解幼儿,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幼儿的情绪和感受时,幼儿才能感受到“安全”,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了提升教师的共情能力,教研组带领教师通过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充分地感受各种场景下幼儿的情绪感受是什么、如何回应才能让他们感到温暖。通过专项训练,老师们对共情的四个步骤有了深入体会:换位思考是基础,感同身受是理解和接纳,积极回应是沟通的桥梁,正向引导助力师幼共同成长。如,刚入职一年的林老师分享道:“以前我觉得换位思考很容易,可通过练习发现,阻碍我们共情对方的正是很难真正换位思考。我们嘴上说着尊重儿童,却下意识地把他们当作‘小不点’,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个体验环节,我蹲下来当小朋友,另一位老师高高在上站着问我‘小朋友你几岁了’时,我感到‘压抑、害怕’,很想站起来或者转身逃走。在那一刻,我做到了感同身受,真的理解了孩子们面对成人时的感受,也深刻懂得了教师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必要性,不仅是身子要蹲下来,心更要放下来。”
  通过大量的培训和练习,共情回应慢慢成为老师们的常用语言。在班级里,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这样和孩子对话:“别人都不和你玩,你感觉很生气,是吗?”“你能把自己的心情告诉老师,老师就知道怎么帮助你了。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老师共情幼儿,幼儿也将习得这种能力,反过来学会共情老师。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课前,因为多媒体设备出现了故障,在等待的过程中,授课教师焦急地抿嘴、捏着拳。台下的幼儿问老师:“方老师,你现在很紧张,对不对?我们陪你一起深呼吸吧。”方老师笑了:“我的确有一些紧张,谢谢你们的好主意。”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做起了深呼吸。在课后反思时,方老师感动地说:“我一下子就感觉被温暖了,同时也没有那么紧张了。没想到,居然是小朋友们共情到了我。”而台下观摩的老师们也被这一师幼互动感染了,这一个小插曲是观摩到的最好片段。
   提升教师读懂幼儿的能力
  提升教师读懂幼儿心理需求的能力
  要做到有效回应幼儿,还需要读懂幼儿语言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心理需求。如果聚焦在幼儿的行为上,我们更容易看到的是孩子的“不好”,如不遵守纪律、喜欢插话,那么随之而来的会是责备和制止行为,但这样的方法并不见得有多大效果。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幼儿“语言和行为”背后的原因,那么采取的方法将截然不同。比如幼儿喜欢“抢答”是因为渴望被关注、被看见,那么老师的有效回应是:“我看到了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希望让大家听见,我们一个一个轮流来。”而非武断地说:“不举手的小朋友是没有礼貌的,老师不会请这样的小朋友回答问题。”前者有效回应了幼儿的心理需求,同时引导幼儿“一个一个轮流来”,后者粗暴地割断了老师和幼儿之间的有效沟通,还给幼儿贴了一个“没有礼貌”的标签。
  提升教师读懂幼儿发展需求的能力
  老师们还需做好这样一个准备:幼儿所有看似“捣乱”的行为,其实都是在透露他正在经历冲突,这是成长的信号。当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老师们能够“慢”下来,想一想幼儿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做,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这表明幼儿正在发展哪个能力?在这样的理念和能力准备下,教师不再当“裁判”、不再当“救火队员”,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有一次,丽丽想找朵朵玩,被朵朵拒绝。丽丽生气地说:“哼,你不跟我玩,我以后也不跟你玩。我还要告诉老师。”旁边的宁宁说:“丽丽,朵朵不和你玩,你还可以找我玩呢。你可以问问朵朵为什么不和你玩?”陈老师分享说,如果是以往,她可能会着急地去问一问朵朵为什么不和小朋友玩。但“慢”下来后,她不再追求马上解决问题,不再急于看到“一团和气”,孩子会给我们不一样的答案。原来,朵朵说好了要和大牛一起玩,通过他们的协商,最后变成了四个小朋友一起玩。
  当然,“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这需要大量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储备。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回应幼儿的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共情能力、专业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为支撑,在一次又一次真实的互动中,提高他们的教学智慧和反应能力。在过程中,老师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功”越来越深,和幼儿互动越来越得心應手,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深挖的动力也将会越来越足。
其他文献
站在成人的角度,老師也许只关心教学的秩序和孩子的学习习惯,如果换个角度,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的表现,林林的展示又是多么生动。要解除王老师的纠结,恐怕需要换成儿童视角,也就是抱有一颗童心。作为老师,在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时要沿着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老师已经发现了林林的跃起和翻滚,这时候不应该简单地命令孩子别闹了,而是要用孩子的童心去感染孩子。  比如,用音乐控制,适时停止音乐
龙王幼儿园地处阜阳市颍州区最偏远的九龙镇龙王村,是我们的牵手园。这个幼儿园有90多名孩子,其中近百分之八九十的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孩子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带着任务,我们会定期过去,做一些送教、送玩具图书、和孩子们游戏玩耍等活动。  2年前,在我又一次走进龙王幼儿园时,一个短头发、大眼睛、瘦瘦的小姑娘怯怯地走到我跟前,问:“老师,那个最漂亮的姐姐今天咋没来呢?”我知道她说的是上次和
为什么要在幼儿园开展沙盘游戏的研究?每位参观我园的同行、专家都会反復提到这个问题。我们经过近6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步认清了在幼儿园开展沙盘游戏的意义和价值。在幼儿园开展的沙盘游戏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幼儿玩沙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心理治疗方法,而是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的载体之一、落实办园理念和课程建设的
有一次,小朋友们一起在户外用纸箱建构,有的堆砌楼房,有的搭建马路。而妞妞用一个纸箱做成小窝,整个游戏时间,全程呆在这个小窝里,学着小猫“喵喵”叫。别的孩子拿来树叶喂她,她说:“我不吃树叶,我要吃鱼。”小朋友又去找能替代魚的材料来喂小猫......孩子们乐此不疲地沉浸在游戏里。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们的游戏兴致降低,一旁的我适时引导幼儿用纸箱为“小猫”搭建一个更漂亮、舒服的家,于是孩子们又快乐地投入建构
【摘要】唯有文化,才能让学校拥有灵魂。一所学校,无论以什么名称和标志去描述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品牌或办学特色,它所显现出来的一定是校园的环境布置、学生的活动状态、教师的“行走”方式。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层对学校文化有顶层设计,对现有的文化样态有清楚的认识,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明晰的规划,并朝向既定的目标一一落实,更好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质。  【关键词】顶层设计 文化品质 学校文化  唯有文化,才能让学校
“教育诊断”栏目的专家:  您好!  最近,我在设计和组织大班美术活动“小兔子去旅行”中产生了一些困惑。这个活动源于图画书《小兔子去旅行》,很多幼儿喜欢阅读这本书并在区域活动时自发地画兔子。我观察到幼儿能画出兔子的基本特征长耳朵,但却经常忽略兔子的其他一些细节特征,比如尾巴。并且,兔子的姿态基本都是僵直站立的。  为了支持幼儿大胆表现兔子的多样性,我设计了此活动,将活动目标设定为:1.发现小兔子的
健康教育是传播健康知识,改善健康态度,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呢?  我们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健康教育中,使健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好玩,更好地达成健康教育目标。除了运用PPT、动画、Flash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新技术支架,使得孩子们不仅喜欢而且能够积极主
“当一个人感觉到,他的生命能够按照他的自由意志展开,他会被热情充满,困顿、拖延、封闭和消极等将远离他,每一段时光他都不想浪费。他会像一个永动机一样,专注地投入在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上。”怎样才能让老师充满自信、活力四射、专注投入到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呢?我们的思考是,鼓励教师做自己的专家,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大胆思考与质疑。如何鼓励教师做自己的专家?我们结合教师日常工作实际,在教研中引导教师思考。  
今天,为了收大白菜,航航,你和大班的小伙伴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带着事先搜集好的工具,第二次来到农庄。  你举着一把“炒菜用的铲子”,一下铲向白菜根,蹲下来用双手抓紧铲把,使劲左右晃动,动作看起来很熟练。  你用手晃着白菜,反复地自言自语道:“怎么还挖不下来啊!”接着,你更加用力地铲、戳、晃,自己还给自己使大劲儿:“呀……咦……”然后,你用脚踩了铲把,还站在上面跳了几下!可是无论怎么用力,白菜还是不动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幼儿发展水平是衡量学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指出,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中对幼儿的有效评价由结果转向过程,注重幼儿过程性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然而,当前游戏中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评价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强调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领域教学知识以及专业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传统游戏依靠教师进行观察与评价,强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