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蘇东坡的直谏,包括沉沦后回归田园、对于诗画艺术的嗜好、愈来愈深地走入民间、热衷于异人异事等,这些都是出于一种天性。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自我”。就是这种生命中的强大牵拉或推动力,才造就了这样一个苏东坡。这个“自我”是其本来质地,是基础、核心与源头。它本来就在那里,不曾偏移或丢失,所以一直顽强地吸引他、作用于他、固定他。它有不可抵挡的生命的磁性,将一个人紧紧地吸住。他的言行一旦与之发生冲突,或稍有松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蘇东坡的直谏,包括沉沦后回归田园、对于诗画艺术的嗜好、愈来愈深地走入民间、热衷于异人异事等,这些都是出于一种天性。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自我”。就是这种生命中的强大牵拉或推动力,才造就了这样一个苏东坡。这个“自我”是其本来质地,是基础、核心与源头。它本来就在那里,不曾偏移或丢失,所以一直顽强地吸引他、作用于他、固定他。它有不可抵挡的生命的磁性,将一个人紧紧地吸住。他的言行一旦与之发生冲突,或稍有松脱剥离,就会感到撕扯的痛楚,不可忍受。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自我的拗力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出不同的情状,越是敏感强大者就越容易被它牵引和规定,在行进中受制于它。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个体与客观环境往往不断冲突,并渐渐变得不可调和,愈来愈剧烈地破坏他与社会相对和谐的关系。出于理性的把握,一个人在生活中或有其他选择,却往往难以实施,最终变得软弱下来。可见“身”和“心”是一对矛盾体:心里要规避,身体却要趋近;本想疏离,另一种莫名的力量却要把人揪住。苏东坡屡次要求朝廷将其外放,这是理性的判断;但真正远离之后,他又渴望进入权力的中心。现实是残酷的,他最后要被迫走得更远,到黄州、惠州,再过海入琼,进入荒凉的蛮夷之地。
人生的不测与危厄,其中一部分源于自我的拗力,是它作用于生命的结果。它终究是一种神秘的、无法改变的力量。苏东坡在长长的迷途中不断感悟,有时对前路与后路似乎是清晰的,觉得自己正沿着一条隐隐的轨迹向前挪动,生命被其牵引。“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是苏东坡的第一次沉沦,是他在惊魂未定之际在黄州写下的词句。“惊起却回头”,即看到那片灯火辉煌处,那个热闹而混乱的蜂巢,爱恨尽在其中。此刻他作为一只孤独的鸿雁,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从一个寒枝跳到另一个寒枝,依旧难以停留。在这个时刻,一个惊魂未定的、疲惫的生命多么需要一个支点、一处喘息之地。他在生活中何尝不想通融,许多时候也唯恐不周,但一切都无从弥补,作用有限。那个“自我”实在太强大了。违心是痛苦的,他最后还是不能委屈自己。在它的牵拉之下,诗人缓缓地、不可更移地走向一个目的地。
鹰飞得再高,最后还要落到地上。这是生命的隐喻。
关于命运,我们一直尝试用多种方法寻找答案,常常归于迷茫。它超出了我们的理性。谁使我们亏空,谁让我们偿还?仍旧不得而知。那些智者期望在离开之前偿还自己全部的账单,结算之路却十分漫长。
(张 愚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斑斓志》一书,张伯涛图)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人们也常说“见字如见人”,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极其重要。 关键词:兴趣教学;写字教学;课堂教学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最佳时期,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写趣 1.情境创设,激发写趣。兴趣是最好的
摘要:新课改的步伐已悄然进入了小学作文教学中,改变着原本的作文教学模式,现在的作文教学注重学生们快乐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让学生们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下去写作,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发他们想象的思维,从要我学实现为我要学,构筑快乐作文的氛围,放飞他们的梦想,舞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写作中有话可说,不仅仅会表达,还要善于表达,将心中的梦想挥洒在笔中,大胆的写出来。
摘要:问题链是指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定的一系列问题。问题链教学以问题串联课堂,贯穿课堂始终,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与逻辑思考能力,培养学习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常用问题链的方式来构建数学教学过程。利用问题链教学方法,突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为教学难点搭建起桥梁,分散难点,各个击破。问题链教学的实施关键在于每一个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求成链式问题,更追求问题的质量与效果。下面
挫折教育是一种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加强中学生的挫折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相当的功效。 1.中学生挫折教育有待强化和提高 当前受家庭的“温室”教育影响,父母对孩子过分照顾、溺爱和娇惯,对他们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不少家庭,玩具、游戏机、电脑、钢琴等应有尽有,看似物质条件丰富,但精神食粮贫乏。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自治、自理、自立、自强精神;从小学到大学,从生活到工作“一条
书 雕塑〔意〕保拉·格里兹 有一部叫《泥萝卜》的话剧,是真山美保先生的作品。故事中,一个少女由于有一副沾满泥巴的萝卜般丑陋的面孔,而被村里顽皮的孩子们嘲笑为“泥萝卜”,这个总被人欺负的少女,最后却变成“像佛陀一样美丽的孩子”。 要说这个女孩为什么能变美,那是因为旅人爷爷教给她三件事,她日复一日地和自己做斗争,最终成就了美丽。这三件事是:总是面带微笑,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不因自己的面孔而感到羞
1928年,牟宗三考入北京大學预科。在大学三年级时他遇到了熊十力,对于见到熊十力的情形,他回忆道: 不一会儿看见一位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走方郎中的人。他在瑟瑟寒风中,刚解完小手走进来,那便是熊先生。 忽然,听见老先生把桌子一拍,很严肃地说了起来:“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在座诸位先生呵呵一笑,我当时耳目一振,心中想到,这先生的确不凡,直恁地不客气,
当我们在窗前交谈,我们相信, 有些事,只能在我们的交谈外发生。 我们相信,在我们目力不及的地方, 走动着陌生人。他们因为 过着一种我们无法望见的生活而摆脱了 窗口的限制。 当他们回望,我们是一群相框中的人, 而那空空、無人的窗口, 正是耗尽了眺望的窗口。 我们看到,城市的远端, 苍穹和群山拱起的脊背 像一个个问号:过于巨大的答案, 一直无法落进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在长长的
1946年,外国文学研究名家田德望博士从欧洲学成归国,受聘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开设选修课“但丁《神曲》研究”。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深奥,一时选课者寥寥无几,报名登记的学生仅有3名,而最后前去听课者只有齐邦媛一人而已。 但是,只有一名學生选修,校方也慨然派出这位学术大家前去授课,后来由于课室紧张,便把授课地点搬到了田德望博士的家里。于是,一师一徒,各自尽着本分,授课者严肃认真,从《地狱》到《炼狱》,直至
人生的遭遇经常是无关乎公平的,基于这个单纯的生命公式,小说家应该如何安排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呢?他应该存心为善,扶倾济弱,务使所有苦难皆得抚慰?或者,他必须对自己的认知诚实,当这个世界不尽完善、处处残缺时,就原原本本地把它的诸般样貌与不平在他笔下表现出来? 我们来看看蜚声国际文坛的印度小说家纳拉扬是怎么处理这个课题的。 纳拉扬的短篇小说《那嘎》讲的是一对印度玩蛇人父子的故事。这对父子住在公园墙边一
皇帝取年号,最怕跟前人重了。武则天的年号有十几个,个个吉利又响亮,而且都没跟人重过。 宋太祖就不一样。他有一个年号叫乾德。乾德三年(965年),宋灭后蜀,把四川纳入版图,后蜀的后宫佳丽也成为战利品,进了开封宫城。一日,宋太祖闲来无事,拿起一把后蜀美人的镜子把玩,先对镜理髭须,又翻过来看后边的花纹,看着看着忽然傻眼了。这面铜镜是精品,上面有确切的铸造年份——乾德四年。當时才乾德三年,怎么可能出现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