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BT(Build-Transfer)即建设-转让,是由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演变而来,是由业主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建设方,由建设方负责项目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项目建成竣工验收合格后由业主回购,并由业主向建设方支付回购价款的一种融资建设方式。其源起主要是部分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年度财政预算的限制导致资金短缺,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于是,政府想到先授权企业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建成后移交给政府,由政府以财政拨款或在建设期间募集款项分期支付给建筑企业,这就是所谓的BT模式。
【关键词】BT项目;投融资项目;工程建设
引言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且很大部分是非赢利性的项目,通过与其他投融资模式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BT模式其自身的特点十分适合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BT模式既能缓解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压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又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作为项目公司(项目主办人)该如何有效运用BT建设模式,加强该模式运作下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值得探讨。
1 BT模式的运作方式
政府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对项目进行立项,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筹划报批等前期工作,将项目融资和建设的特许权转让给投资方(依法注册成立的国有或私有建筑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根据项目未来的收益以及投资方的经济实力等情况为项目提供融资贷款,政府与投资方签订BT投资合同,投资方组建BT项目公司,投资方在建设期间行使业主职能,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并承担建设期间的风险。项目竣工后,按BT合同,投资方将完工验收合格的项目移交给政府,政府按约定总价(或计量总价加上合理回报)按比例分期偿还投资方的融资和建设费用。政府在BT投资全过程中行使监管,保证BT投资项目的顺利融资、建设、移交。投资方是否具有与项目规模相适应的实力,是BT项目能否顺利建设和移交的关键。
2工程总承包组织管理
现行的BT模式中,项目主办人均带有施工总承包或设计施工总承包性质。
其管理职责除按工程建设需要对投融资及建设活动进行管理外,还应包括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职责,即按《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执行。
1)问题分析
1.1融资监管力度不足
由于我国的金融体制还不太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使BT项目招標时业主无法真实的了解项目公司或建设方的融资能力和资信。由于项目周期一般比较长,所以还会出现项目公司在多个银行有贷款但其已无法偿还债务,极大的影响工程项目的建设。
1.2质量控制不易落实
BT项目建设中,政府虽规定督促和协助投资方建立3级质量保证体系,申请政府质量监督,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抓好安全生产,但是,投资方出于其利益考虑,在BT项目的建设标准、建设内容、施工进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建设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由于BT方式中政府只与项目总承包人发生直接联系,建议由项目企业负责落实。因此,项目的落实可能被细化,建设项目的分包也愈显严重。
2)组织管理
2.1组织机构
对BT项目公司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施工管理人员尤为重要。其中需要成立各项必备部门分层管理,成立了企业保障层、工程总承包管理层、专业项目部、操作层等层次分明、智能划分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
2.2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对整个工程质量有效控制的关键,项目部设立了层次分明、责任划分清晰的质量保证体系。
2.3统一协调管理
在总包项目的统一协调管理下,总体目标明确,一体化施工。由公司内部的各专业之间配合默契高度衔接,为质量、安全和进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3、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作为建设单位的管理重点,主要是及时、经常性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控制性关键节点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根据施工计划,协调解决好综合管网的迁建、资金、拆迁、工程间衔接、监理监督、设计图纸的及时提供及其交叉问题的解决等影响因素,督促施工单位按计划投入人、机、料保证计划实现,从而全面实施和推进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是施工进度控制的直接监督管理单位,对进度控制承担直接责任。项目公司承担项目建设管理责任,因此应对项目进度控制承担组织管理责任,协调解决外部环境因素是最主要的工作。
4、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核管理
BT项目的竣工结算是整个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核管理上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协调沟通机制要畅通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甲方、承包商和监理为主体的三元管理体制,尽管三者有着一致的建设目标,但每个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作为甲方的项目公司要做好协调沟通,解决矛盾,融洽的工作氛围,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同时,项目投资建设方及项目公司也应加大与项目发起人的协调力度,督促其落实已承诺和达成协议的各种优惠条件及政策,督促其完成应承担的各项工作,为项目正常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2)工程进度控制要超前
在BT模式中,工程延期将直接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致使项目不能按期回购,对投资建设方的经济收益带来极大损失。因此,项目部在事前便做好工程进度安排。事先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合理的工程进度控制方案,确定进度控制的关键点和难点。同时做好进度计划的监督和管理,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采取补救措施,调整或修改原计划,确保项目进度目标的实现。 3)工程移交结算把握好
要控制好回购款支付的进度,BT合同中要明确项目的回购期,回购款的支付日、支付进度和违约责任。同时,项目部从工程的伊始便为工程的结算审核做好了细致、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审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首先,要收集齐全各种和结算相关的资料,将施工合同,招标投标文件等相关的各种资料收集,分类,详细整理,做出全面的了解。其次,要熟悉竣工图纸,这是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关键性依据,要对所有的工程图纸进行核对,清点,并一一认真审读,减少失误。最后,认真分析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款,理解其中涉及造价的所有内容,区分造价调整、支付等条款,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形成项目造价管理检查表。检查表中明确合同有可操作处理办法的造价争议事件和无处理办法的事件清单,同时形成自己的处理意见方案,以备在合同谈判或者工程中发生时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方案,避免到结算时产生分歧无法解决。
经过项目部精心策划合理安排,从开始就为工程的结算审核做好了细致、充分的準备工作。最重要的是,合约人员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将一些可以结算的独立项目逐步与财政局进行核对结算,在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工作进程中,在竣工完成后短短一个月内便与财政局结算完毕。
结论
BT建设模式是由国外引进的新型建设融资模式,实践经验少,行业相对不成熟,因此需要在项目运作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规范发展,逐步解决面临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推广应用,使这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建设领域发挥优势、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要求项目建设公司必须对项目风险进行详细分析、科学评价,加强合同管理和预算管理,把风险合理地分配给项目参加者,并注重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缩短与国际先进管理模式的差距,推动我国建设市场的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书斌,孙家新.BT模式在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和探讨[J].治淮.2007(01)
[2]朱劼.由新淮公路建设方式浅谈BT项目质量风险控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
[3]王永新,吕高峰.国内工程建设项目BT方式的优劣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6(05)
[4]张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BT项目融资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关键词】BT项目;投融资项目;工程建设
引言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且很大部分是非赢利性的项目,通过与其他投融资模式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BT模式其自身的特点十分适合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BT模式既能缓解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压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又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作为项目公司(项目主办人)该如何有效运用BT建设模式,加强该模式运作下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值得探讨。
1 BT模式的运作方式
政府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对项目进行立项,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筹划报批等前期工作,将项目融资和建设的特许权转让给投资方(依法注册成立的国有或私有建筑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根据项目未来的收益以及投资方的经济实力等情况为项目提供融资贷款,政府与投资方签订BT投资合同,投资方组建BT项目公司,投资方在建设期间行使业主职能,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并承担建设期间的风险。项目竣工后,按BT合同,投资方将完工验收合格的项目移交给政府,政府按约定总价(或计量总价加上合理回报)按比例分期偿还投资方的融资和建设费用。政府在BT投资全过程中行使监管,保证BT投资项目的顺利融资、建设、移交。投资方是否具有与项目规模相适应的实力,是BT项目能否顺利建设和移交的关键。
2工程总承包组织管理
现行的BT模式中,项目主办人均带有施工总承包或设计施工总承包性质。
其管理职责除按工程建设需要对投融资及建设活动进行管理外,还应包括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职责,即按《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执行。
1)问题分析
1.1融资监管力度不足
由于我国的金融体制还不太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使BT项目招標时业主无法真实的了解项目公司或建设方的融资能力和资信。由于项目周期一般比较长,所以还会出现项目公司在多个银行有贷款但其已无法偿还债务,极大的影响工程项目的建设。
1.2质量控制不易落实
BT项目建设中,政府虽规定督促和协助投资方建立3级质量保证体系,申请政府质量监督,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抓好安全生产,但是,投资方出于其利益考虑,在BT项目的建设标准、建设内容、施工进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建设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由于BT方式中政府只与项目总承包人发生直接联系,建议由项目企业负责落实。因此,项目的落实可能被细化,建设项目的分包也愈显严重。
2)组织管理
2.1组织机构
对BT项目公司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施工管理人员尤为重要。其中需要成立各项必备部门分层管理,成立了企业保障层、工程总承包管理层、专业项目部、操作层等层次分明、智能划分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
2.2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对整个工程质量有效控制的关键,项目部设立了层次分明、责任划分清晰的质量保证体系。
2.3统一协调管理
在总包项目的统一协调管理下,总体目标明确,一体化施工。由公司内部的各专业之间配合默契高度衔接,为质量、安全和进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3、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作为建设单位的管理重点,主要是及时、经常性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控制性关键节点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根据施工计划,协调解决好综合管网的迁建、资金、拆迁、工程间衔接、监理监督、设计图纸的及时提供及其交叉问题的解决等影响因素,督促施工单位按计划投入人、机、料保证计划实现,从而全面实施和推进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是施工进度控制的直接监督管理单位,对进度控制承担直接责任。项目公司承担项目建设管理责任,因此应对项目进度控制承担组织管理责任,协调解决外部环境因素是最主要的工作。
4、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核管理
BT项目的竣工结算是整个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核管理上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协调沟通机制要畅通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甲方、承包商和监理为主体的三元管理体制,尽管三者有着一致的建设目标,但每个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作为甲方的项目公司要做好协调沟通,解决矛盾,融洽的工作氛围,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同时,项目投资建设方及项目公司也应加大与项目发起人的协调力度,督促其落实已承诺和达成协议的各种优惠条件及政策,督促其完成应承担的各项工作,为项目正常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2)工程进度控制要超前
在BT模式中,工程延期将直接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致使项目不能按期回购,对投资建设方的经济收益带来极大损失。因此,项目部在事前便做好工程进度安排。事先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合理的工程进度控制方案,确定进度控制的关键点和难点。同时做好进度计划的监督和管理,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采取补救措施,调整或修改原计划,确保项目进度目标的实现。 3)工程移交结算把握好
要控制好回购款支付的进度,BT合同中要明确项目的回购期,回购款的支付日、支付进度和违约责任。同时,项目部从工程的伊始便为工程的结算审核做好了细致、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审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首先,要收集齐全各种和结算相关的资料,将施工合同,招标投标文件等相关的各种资料收集,分类,详细整理,做出全面的了解。其次,要熟悉竣工图纸,这是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关键性依据,要对所有的工程图纸进行核对,清点,并一一认真审读,减少失误。最后,认真分析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款,理解其中涉及造价的所有内容,区分造价调整、支付等条款,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形成项目造价管理检查表。检查表中明确合同有可操作处理办法的造价争议事件和无处理办法的事件清单,同时形成自己的处理意见方案,以备在合同谈判或者工程中发生时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方案,避免到结算时产生分歧无法解决。
经过项目部精心策划合理安排,从开始就为工程的结算审核做好了细致、充分的準备工作。最重要的是,合约人员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将一些可以结算的独立项目逐步与财政局进行核对结算,在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工作进程中,在竣工完成后短短一个月内便与财政局结算完毕。
结论
BT建设模式是由国外引进的新型建设融资模式,实践经验少,行业相对不成熟,因此需要在项目运作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规范发展,逐步解决面临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推广应用,使这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建设领域发挥优势、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要求项目建设公司必须对项目风险进行详细分析、科学评价,加强合同管理和预算管理,把风险合理地分配给项目参加者,并注重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缩短与国际先进管理模式的差距,推动我国建设市场的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书斌,孙家新.BT模式在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和探讨[J].治淮.2007(01)
[2]朱劼.由新淮公路建设方式浅谈BT项目质量风险控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
[3]王永新,吕高峰.国内工程建设项目BT方式的优劣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6(05)
[4]张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BT项目融资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