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强化音乐教学可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陶冶幼儿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儿歌童谣朗诵,培养幼儿节奏感;增强活动体验,培养幼儿音乐创作能力;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幼儿音乐才能;传授专业知识,提升幼儿审美素养。
关键字: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能够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培养,可以丰富个体的内在情感。在幼儿阶段开展音乐教学,不仅能对幼儿进行艺术启蒙,还能在他们的心中播撒音乐种子,在促进其音乐素养发展的同时,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对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幼儿审美素养。
一、激发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
幼儿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能在成人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哼唱,不管唱得在不在调上,懂不懂歌词大意,幼儿都会模仿着唱。因此,教师要尝试用以下方法激发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
(一)运用饱满的热情,激发歌唱兴趣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饱满的热情、动听的音色,对激发幼儿歌唱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热情不仅能把幼儿愉快地带进音乐的意境中,还能使幼儿积极地模仿演唱和大胆表演。如在歌曲《蚂蚁搬豆》中,教师扮演一只小蚂蚁,幼儿被生动夸张的表情感染,都想扮演小蚂蚁来尽情歌唱。
(二)体验歌曲的美感,产生歌唱兴趣
在歌唱教学中,让幼儿体验歌曲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范唱时表达出歌曲的情绪情感,使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歌曲的优美旋律。歌曲《我要亲亲你》那优美的旋律和熟悉的场景让幼儿很轻松地体验到爱护小动物的情感,并产生歌唱的兴趣。
二、增强活动体验,培养幼儿音乐创作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进行具体表演,如配合声势动作、跺脚、口念节奏等,能提高幼儿的表现力,发展幼儿语言和智力。比如,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节奏特点,即兴创作不同的词和曲。久而久之,幼儿便对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幼儿的思维活跃了,会听音乐、会表演音乐、会创作音乐,音乐素养自然就提高了。
三、选择适合幼儿不同情感体验的歌曲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因此,歌曲的选择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易于理解,3~4岁的幼儿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能力不足,因此,在选择歌曲时,歌词的文字内容要简单清晰,否则,幼儿很难理解。另外,歌词所表达的形象也应该是幼儿比较熟悉或者喜欢的,比如各种小动物、幼儿熟知的交通工具、幼儿喜欢的游乐场所等。其次,歌词内容要方便肢体表达。小班幼儿无论是说儿歌还是唱歌跳舞,常伴有相应的肢体动作。方便肢体表达的歌词内容很容易让幼儿接受和喜欢。另外,小班的幼儿如果一边演唱一边进行肢体表现不仅能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还有利于他们记忆歌词,更好地协调肢体语言,提升对音乐节奏的感知。最后,歌曲的曲调要音域适中、跨度较小。因此,需要选择一些节奏比较简单的歌曲。例如,体验快乐情感的歌曲:《大西瓜》《开车歌》《碰一碰》《走路》《蚂蚁搬豆》《蓬蓬头》《我上幼儿园》《小鸭洗澡》《一只哈巴狗》《摸耳朵》《我家有几口》,体验安逸舒服情感的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摇篮曲》,体验得意情感的歌曲:《小毛驴》,体验关心爱护动物、事物情感的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我爱我的幼儿园》《我要亲亲你》,体验爱妈妈情感的歌曲:《大树妈妈》《袋鼠妈妈》《好娃娃》《我的好妈妈》,体验幽默感的歌曲:《扮家家》《大雨小雨》,体验自豪感的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使幼儿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不一样的快乐。
四、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幼儿音乐才能
一次音乐活动的开展,如教学一首歌、一个音游、一支舞蹈、一首打击乐,一般都会用三课时完成,即欣赏、教学、创编。听觉形象要靠各种感官协同获得才能得以形成,必须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这里就音乐活动的三个课时,以教学歌曲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感受歌曲的性质。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静听、想象,也可辅助动作表演,并提问:这首曲子听上去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讨论交流。第二,感受歌曲的节拍。一是幼儿听音乐并从始至终按节奏拍手,感受歌曲的节拍。教师的弹琴要讲究技巧,可在弹奏中将强弱关系、变化规律进行夸张表现,让幼儿容易感知。二是自编声势谱。当幼儿对歌曲的节拍清楚之后,教师要巩固幼儿对歌曲节拍的表象,让幼儿根据歌曲节拍自编动作,如拍手、跺脚、拍腿、拍肩、拧指、点头等,也可对难点部分集中练习,帮助幼儿理解曲式结构特点,强化记忆效果,加深对歌曲旋律的印象。第三,欣赏教师的范唱。一是清唱,借助具體形象的教具,引导幼儿听清歌词,理解内容。二是自弹自唱,提出要求,让幼儿知道歌词和曲调的“匹配程序”。三是三次范唱,形式不限,让幼儿配上声势谱听教师演唱:让幼儿跟唱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一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边唱边表演。第四,声势练习。在了解歌曲的节奏、歌词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声势练习,主要是让幼儿耳听音乐、眼看声势谱,按照音乐的节奏,边拍声势谱边朗诵歌词,重点引导幼儿了解、感受歌词与旋律的匹配关系。第五,哼唱主旋律。有了以上基础,幼儿对要学的歌曲有了一定的印象,这时在教师的带动下,用某一字(啦、嗯、咪、吧等)从头至尾跟琴哼唱歌曲主旋律,这样能使幼儿获得的音乐表象更丰富。
结束语:强化音乐教学可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陶冶幼儿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儿歌童谣朗诵、传授专业知识等活动方式,培养幼儿节奏感,提升幼儿审美素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玖联.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20(24):102-103.
[2]黄秀莲.幼儿园线上音乐游戏的有效开展[J].当代家庭教育,2020(24):53-54.
关键字: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能够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培养,可以丰富个体的内在情感。在幼儿阶段开展音乐教学,不仅能对幼儿进行艺术启蒙,还能在他们的心中播撒音乐种子,在促进其音乐素养发展的同时,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对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幼儿审美素养。
一、激发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
幼儿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能在成人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哼唱,不管唱得在不在调上,懂不懂歌词大意,幼儿都会模仿着唱。因此,教师要尝试用以下方法激发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
(一)运用饱满的热情,激发歌唱兴趣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饱满的热情、动听的音色,对激发幼儿歌唱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热情不仅能把幼儿愉快地带进音乐的意境中,还能使幼儿积极地模仿演唱和大胆表演。如在歌曲《蚂蚁搬豆》中,教师扮演一只小蚂蚁,幼儿被生动夸张的表情感染,都想扮演小蚂蚁来尽情歌唱。
(二)体验歌曲的美感,产生歌唱兴趣
在歌唱教学中,让幼儿体验歌曲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范唱时表达出歌曲的情绪情感,使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歌曲的优美旋律。歌曲《我要亲亲你》那优美的旋律和熟悉的场景让幼儿很轻松地体验到爱护小动物的情感,并产生歌唱的兴趣。
二、增强活动体验,培养幼儿音乐创作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进行具体表演,如配合声势动作、跺脚、口念节奏等,能提高幼儿的表现力,发展幼儿语言和智力。比如,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节奏特点,即兴创作不同的词和曲。久而久之,幼儿便对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幼儿的思维活跃了,会听音乐、会表演音乐、会创作音乐,音乐素养自然就提高了。
三、选择适合幼儿不同情感体验的歌曲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因此,歌曲的选择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易于理解,3~4岁的幼儿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能力不足,因此,在选择歌曲时,歌词的文字内容要简单清晰,否则,幼儿很难理解。另外,歌词所表达的形象也应该是幼儿比较熟悉或者喜欢的,比如各种小动物、幼儿熟知的交通工具、幼儿喜欢的游乐场所等。其次,歌词内容要方便肢体表达。小班幼儿无论是说儿歌还是唱歌跳舞,常伴有相应的肢体动作。方便肢体表达的歌词内容很容易让幼儿接受和喜欢。另外,小班的幼儿如果一边演唱一边进行肢体表现不仅能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还有利于他们记忆歌词,更好地协调肢体语言,提升对音乐节奏的感知。最后,歌曲的曲调要音域适中、跨度较小。因此,需要选择一些节奏比较简单的歌曲。例如,体验快乐情感的歌曲:《大西瓜》《开车歌》《碰一碰》《走路》《蚂蚁搬豆》《蓬蓬头》《我上幼儿园》《小鸭洗澡》《一只哈巴狗》《摸耳朵》《我家有几口》,体验安逸舒服情感的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摇篮曲》,体验得意情感的歌曲:《小毛驴》,体验关心爱护动物、事物情感的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我爱我的幼儿园》《我要亲亲你》,体验爱妈妈情感的歌曲:《大树妈妈》《袋鼠妈妈》《好娃娃》《我的好妈妈》,体验幽默感的歌曲:《扮家家》《大雨小雨》,体验自豪感的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使幼儿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不一样的快乐。
四、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幼儿音乐才能
一次音乐活动的开展,如教学一首歌、一个音游、一支舞蹈、一首打击乐,一般都会用三课时完成,即欣赏、教学、创编。听觉形象要靠各种感官协同获得才能得以形成,必须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这里就音乐活动的三个课时,以教学歌曲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感受歌曲的性质。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静听、想象,也可辅助动作表演,并提问:这首曲子听上去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讨论交流。第二,感受歌曲的节拍。一是幼儿听音乐并从始至终按节奏拍手,感受歌曲的节拍。教师的弹琴要讲究技巧,可在弹奏中将强弱关系、变化规律进行夸张表现,让幼儿容易感知。二是自编声势谱。当幼儿对歌曲的节拍清楚之后,教师要巩固幼儿对歌曲节拍的表象,让幼儿根据歌曲节拍自编动作,如拍手、跺脚、拍腿、拍肩、拧指、点头等,也可对难点部分集中练习,帮助幼儿理解曲式结构特点,强化记忆效果,加深对歌曲旋律的印象。第三,欣赏教师的范唱。一是清唱,借助具體形象的教具,引导幼儿听清歌词,理解内容。二是自弹自唱,提出要求,让幼儿知道歌词和曲调的“匹配程序”。三是三次范唱,形式不限,让幼儿配上声势谱听教师演唱:让幼儿跟唱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一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边唱边表演。第四,声势练习。在了解歌曲的节奏、歌词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声势练习,主要是让幼儿耳听音乐、眼看声势谱,按照音乐的节奏,边拍声势谱边朗诵歌词,重点引导幼儿了解、感受歌词与旋律的匹配关系。第五,哼唱主旋律。有了以上基础,幼儿对要学的歌曲有了一定的印象,这时在教师的带动下,用某一字(啦、嗯、咪、吧等)从头至尾跟琴哼唱歌曲主旋律,这样能使幼儿获得的音乐表象更丰富。
结束语:强化音乐教学可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陶冶幼儿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儿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儿歌童谣朗诵、传授专业知识等活动方式,培养幼儿节奏感,提升幼儿审美素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玖联.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20(24):102-103.
[2]黄秀莲.幼儿园线上音乐游戏的有效开展[J].当代家庭教育,2020(2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