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工程改造的实例,简述了电镀废水传统的“氧化还原+中和+絮凝沉淀”处理工艺的优化方案。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诸如重金属离子超标、运行条件控制、处理设施改进等,是优化的关键点。经改造后,工程出水优于《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表1的限值。
关键词:电镀废水;工艺优化;工程实例
中图分类号:X703
1 引言
本工程是广东省某电子制品厂废水改造项目(改造完成于2010年之前),排放废水属于典型的电镀废水,原设计水量为120m3/d,改造后增加至260m3/d。改造前,突出的问题是Cu、Ni离子超标。
2 废水组成、水质
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酸性废水、碱性废水、含铬废水、含镍废水及含氰废水,废水中主要含有Cr、Cu、Ni等重金属离子及氰化物。设计水质参见表1。
3 原有工艺分析
3.1 工艺说明
此工艺采用先分流再合流的方法,将含氰废水和含铬废水分别处理后合并处理。
除油废水经隔油、除油后与含氰废水一起进入氰池调节水质、水量,而后流入破氰池进行二级破氰;含铬废水、含镍废水和酸洗废水合并进入含铬池调节水质、水量,而后进入铬还原池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
上述两股废水最终汇入中和池,让它们发生中和反应,同时使用重金属捕捉剂对重金属进行处理。随后,在综合反应池通过调节pH进一步去除重金属离子,并与絮凝剂、助凝剂形成较大絮体。废水经斜管式沉淀池沉淀后进入pH调节池调回pH。最后,废水进入泡沫过滤池,将沉淀池出水中带有的沉淀物和pH回调后的沉淀物过滤后排放。系统产生的污泥進入板框压滤机脱水处理。
3.2 运行效果分析
此系统运行存在以下问题:
1)氰化物处理只控制在第一阶段(即pH为10~11时)进行破氰处理,氧化形成的CNO-在碱性条件下会水解成NH3,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2)中和池采用自流式加药,控制不方便;两股废水混合后未调到重金属捕捉剂的反应最佳pH值,直接投加重金属捕捉剂,药品投加量大,且处理效果不理想。
3)沉淀池污泥较多、沉淀效果不好,出水中带有较多的絮体。
4)泡沫过滤池基本失去原有功能。
5)污泥浓缩池体积小,板框压滤机处理负荷大。
出水不达标的原因如下:
1)不同金属离子的沉淀最佳pH值不同,投加药剂虽能去除大部分的重金属离子,但仍有部分的金属离子未形成沉淀,造成重金属离子出水超标。
2)沉淀池沉淀效果差,出水中含有悬浮物,在pH调节池反调pH时部分金属氢氧化物颗粒重新溶解,造成出水重金属离子超标。
3)本工艺破氰只进行第一步反应,CN-转化成CNO-的部分水解为NH3,易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使重金属离子和药剂无法形成沉淀,造成重金属离子出水超标。
4 改造工艺分析
4.1 设计思路
针对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水量的增加,改造思路如下:
1)将水量较小的含镍废水分开单独处理。
2)原有处理设施均难以达到新处理量的要求,需增加相应的构筑物或增大容积。
3)原有含铬废水和含氰废水采用的是常用又成熟的处理方法,通过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和反应时间可以实现预期的处理效果,因此,含铬废水和含氰废水采用原有工艺处理。
4)原有的中和反应池反应条件不理想,新增一个中和反应池,与原有中和反应池并列间歇运行,使废水与投机的药剂于池中完全反应后再进入沉淀池。
5)原有沉淀池沉淀效果不好,泡沫过滤池功能丧失;将pH调节池与泡沫过滤池改造为反应沉淀池,与原有沉淀池并联运行;为改善反应池的反应条件,将反应池改造成折板式反应池,回水池隔出一部分作为pH调节池。
4.2 工艺流程
改造后的工艺流程参见图1。
4.3 工艺说明
1)含氰废水前处理
除油废水经过隔油、除油处理后进入含氰废水池含氰废水直接进入含氰废水池调节水质、水量。
破氰处理(间歇运行):对于含氰废水的处理,采用常用又成熟的碱氯法,经两步完成处理。
5 结束语
改造后,本系统出水可以达到广东省地方排放标准《水污染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优于《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表1的限值,详见表2。
关键词:电镀废水;工艺优化;工程实例
中图分类号:X703
1 引言
本工程是广东省某电子制品厂废水改造项目(改造完成于2010年之前),排放废水属于典型的电镀废水,原设计水量为120m3/d,改造后增加至260m3/d。改造前,突出的问题是Cu、Ni离子超标。
2 废水组成、水质
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酸性废水、碱性废水、含铬废水、含镍废水及含氰废水,废水中主要含有Cr、Cu、Ni等重金属离子及氰化物。设计水质参见表1。
3 原有工艺分析
3.1 工艺说明
此工艺采用先分流再合流的方法,将含氰废水和含铬废水分别处理后合并处理。
除油废水经隔油、除油后与含氰废水一起进入氰池调节水质、水量,而后流入破氰池进行二级破氰;含铬废水、含镍废水和酸洗废水合并进入含铬池调节水质、水量,而后进入铬还原池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
上述两股废水最终汇入中和池,让它们发生中和反应,同时使用重金属捕捉剂对重金属进行处理。随后,在综合反应池通过调节pH进一步去除重金属离子,并与絮凝剂、助凝剂形成较大絮体。废水经斜管式沉淀池沉淀后进入pH调节池调回pH。最后,废水进入泡沫过滤池,将沉淀池出水中带有的沉淀物和pH回调后的沉淀物过滤后排放。系统产生的污泥進入板框压滤机脱水处理。
3.2 运行效果分析
此系统运行存在以下问题:
1)氰化物处理只控制在第一阶段(即pH为10~11时)进行破氰处理,氧化形成的CNO-在碱性条件下会水解成NH3,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2)中和池采用自流式加药,控制不方便;两股废水混合后未调到重金属捕捉剂的反应最佳pH值,直接投加重金属捕捉剂,药品投加量大,且处理效果不理想。
3)沉淀池污泥较多、沉淀效果不好,出水中带有较多的絮体。
4)泡沫过滤池基本失去原有功能。
5)污泥浓缩池体积小,板框压滤机处理负荷大。
出水不达标的原因如下:
1)不同金属离子的沉淀最佳pH值不同,投加药剂虽能去除大部分的重金属离子,但仍有部分的金属离子未形成沉淀,造成重金属离子出水超标。
2)沉淀池沉淀效果差,出水中含有悬浮物,在pH调节池反调pH时部分金属氢氧化物颗粒重新溶解,造成出水重金属离子超标。
3)本工艺破氰只进行第一步反应,CN-转化成CNO-的部分水解为NH3,易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使重金属离子和药剂无法形成沉淀,造成重金属离子出水超标。
4 改造工艺分析
4.1 设计思路
针对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水量的增加,改造思路如下:
1)将水量较小的含镍废水分开单独处理。
2)原有处理设施均难以达到新处理量的要求,需增加相应的构筑物或增大容积。
3)原有含铬废水和含氰废水采用的是常用又成熟的处理方法,通过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和反应时间可以实现预期的处理效果,因此,含铬废水和含氰废水采用原有工艺处理。
4)原有的中和反应池反应条件不理想,新增一个中和反应池,与原有中和反应池并列间歇运行,使废水与投机的药剂于池中完全反应后再进入沉淀池。
5)原有沉淀池沉淀效果不好,泡沫过滤池功能丧失;将pH调节池与泡沫过滤池改造为反应沉淀池,与原有沉淀池并联运行;为改善反应池的反应条件,将反应池改造成折板式反应池,回水池隔出一部分作为pH调节池。
4.2 工艺流程
改造后的工艺流程参见图1。
4.3 工艺说明
1)含氰废水前处理
除油废水经过隔油、除油处理后进入含氰废水池含氰废水直接进入含氰废水池调节水质、水量。
破氰处理(间歇运行):对于含氰废水的处理,采用常用又成熟的碱氯法,经两步完成处理。
5 结束语
改造后,本系统出水可以达到广东省地方排放标准《水污染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优于《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表1的限值,详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