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两汉乐府诗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一度成为诗歌的新范本。其中有不少题名为“歌”或“行”的,更是成为了后人争相使用的诗题。但由于时代不同、作者不同,同题古辞被赋予的主旨和内涵往往有相同也有差别。
【关键词】:长歌行;同题古辞;同题同意;人生咏叹
正文:
漫漫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从发源开始就不断流长,在不同的时代给人以新的启迪。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两汉乐府诗一度成为新的范本。其中有不少题名为“歌”或“行”的,更是成为了后人争相使用的诗题。下面就以《长歌行》(汉乐府)和其它时代与其同名的古诗为例,浅谈其间的差异。
《长歌行》(汉乐府)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汉代乐府相和歌辞中的一首咏叹人生的名作。其中诗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更是成为后世传唱的至理名言。诗的前四句,如一幅明媚的春景图慢慢在眼前展开,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露珠将垂,待到朝阳升起,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中。在春天的早晨的园中葵,亭亭玉立,像一位充满勃勃生机的少年。由园中葵的生长,再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接受了春天的阳光、雨露的恩惠,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焕发出无比鲜活的光彩。可是,到了秋天,它们都要失去这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不例外。
诗人托物起兴,从园中葵写起,表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对青春的赞歌。人的青春,就像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自然界的时序交换,让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秋熟再到枯萎。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稍纵即逝的“青春”的珍惜,一个“恐”字,表现出了人们面对自然法则时的无能为力。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逐渐消逝,千万般滋味涌上诗人心头,于是诗人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徒”字,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強调努力的重要性。正因如此,此句才成为后世勉励人珍惜时光的至理名言。
同题同意之作,还有西晋诗人陆机的《长歌行》,如果说乐府诗歌《长歌行》是以探索宇宙万物更替规律来咏叹时光消逝的,那么陆机的《长歌行》则更多的是以理性的思索直面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而延伸出人生咏叹的。
《长歌行》 陆机
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
年往迅劲矢,时来亮急弦。远期鲜克及,盈数固希全。
容华夙夜零,体泽坐自捐。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
俛仰逝将过,倏忽几何间。慷慨亦焉诉,天道良自然。
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迨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
在陆机看来,时空意识是强烈的生命意识,是对生命的理性思索。这与陆机的生活经历有关,诗人年轻时旅食京洛,营求功名,仕途受阻。他看着别人达官显贵,高居要位,恨不得策马前奔,先居要津。但现实却让他屡屡受挫,困惑中他对宇宙运行和自身的存在作了理性的思索,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作了时不待我的理性观照,得出了“迨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的惜时自励。
待到诗歌发展到唐朝,以《长歌行》为题的佳作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李白的这首同名之作: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李白的这首《长歌行》已经不在滞于感慨和思索,而是开始抒写超出常人的胸怀和生命价值,代表了盛唐时代高扬的精神。结合了前人同题古辞的长处,又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自成一格。诗以比兴诗句开其端,触景生情,但它并非泛咏桃李荣谢,人生无常,及时行乐。它描写的是,一代人的爱国衷肠,对爱美与追求美好理想的倾诉,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愤懑及自我解脱不成的痛苦。一颗跳荡的心,激荡的变化,万端的感情,牵动着优美的自然画面,透视出社会的不公正。美好的理想难以兑现,为此而忧患着,抗争着,终不免遭受秋霜的厄运。人性是美好的,却常常遭受摧残,这不是一个时代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中共有的现象。盛唐社会尤其如此,发人深省。
总之,在李白之前运用长歌行古题者,均触景感时,抒写悲伤之情,寄寓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怅惘感伤的心灵。但李白却别出心裁,由此感悟人生,于是内心深处融汇的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迸发成内心激昂的文字,体验着人生的苦乐。至此李白的《长歌行》又与前期同题古辞在人生观、价值观层次上,有了质的区别。
历朝历代中,以《长歌行》为题的作品层出不穷。有:李泌的《长歌行》“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王昌龄的《长歌行》“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李咸用的《长歌行》“莫将身作黄金仇。死生同域不用惧,富贵在天何足忧!”等等。
这些长歌行古辞虽各有风格和侧重,但就立意范围来说,大体在及时建功立业,不要老大伤悲;游仙服药,延年长寿;游子思乡,感伤人命短促等几个方面。陆机《长歌行》恨功名薄,竹帛无宣;谢灵运《长歌行》感时光流速,壮志消磨;梁元帝《长歌行》写及时行乐;沈约《长歌行》写羁旅行役后倦恋金华殿,功名未著,竹帛难宣……身处不同年代,心怀各种骚愁,于是《长歌行》在每个诗人词人眼中迸发出各种别样的色彩。同时凸显出了中华文化的交流互通,继承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下,中华文化尤其是古诗词文化才有了深厚的内在意蕴。
参考文献: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清)张玉榖.古诗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4]钱志熙.论李白乐府诗的创作思想、体制与方法[J].文学遗产,2012(3):46-58.
【关键词】:长歌行;同题古辞;同题同意;人生咏叹
正文:
漫漫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从发源开始就不断流长,在不同的时代给人以新的启迪。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两汉乐府诗一度成为新的范本。其中有不少题名为“歌”或“行”的,更是成为了后人争相使用的诗题。下面就以《长歌行》(汉乐府)和其它时代与其同名的古诗为例,浅谈其间的差异。
《长歌行》(汉乐府)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汉代乐府相和歌辞中的一首咏叹人生的名作。其中诗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更是成为后世传唱的至理名言。诗的前四句,如一幅明媚的春景图慢慢在眼前展开,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露珠将垂,待到朝阳升起,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中。在春天的早晨的园中葵,亭亭玉立,像一位充满勃勃生机的少年。由园中葵的生长,再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接受了春天的阳光、雨露的恩惠,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焕发出无比鲜活的光彩。可是,到了秋天,它们都要失去这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不例外。
诗人托物起兴,从园中葵写起,表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对青春的赞歌。人的青春,就像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自然界的时序交换,让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秋熟再到枯萎。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稍纵即逝的“青春”的珍惜,一个“恐”字,表现出了人们面对自然法则时的无能为力。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逐渐消逝,千万般滋味涌上诗人心头,于是诗人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徒”字,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強调努力的重要性。正因如此,此句才成为后世勉励人珍惜时光的至理名言。
同题同意之作,还有西晋诗人陆机的《长歌行》,如果说乐府诗歌《长歌行》是以探索宇宙万物更替规律来咏叹时光消逝的,那么陆机的《长歌行》则更多的是以理性的思索直面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而延伸出人生咏叹的。
《长歌行》 陆机
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
年往迅劲矢,时来亮急弦。远期鲜克及,盈数固希全。
容华夙夜零,体泽坐自捐。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
俛仰逝将过,倏忽几何间。慷慨亦焉诉,天道良自然。
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迨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
在陆机看来,时空意识是强烈的生命意识,是对生命的理性思索。这与陆机的生活经历有关,诗人年轻时旅食京洛,营求功名,仕途受阻。他看着别人达官显贵,高居要位,恨不得策马前奔,先居要津。但现实却让他屡屡受挫,困惑中他对宇宙运行和自身的存在作了理性的思索,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作了时不待我的理性观照,得出了“迨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的惜时自励。
待到诗歌发展到唐朝,以《长歌行》为题的佳作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李白的这首同名之作: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李白的这首《长歌行》已经不在滞于感慨和思索,而是开始抒写超出常人的胸怀和生命价值,代表了盛唐时代高扬的精神。结合了前人同题古辞的长处,又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自成一格。诗以比兴诗句开其端,触景生情,但它并非泛咏桃李荣谢,人生无常,及时行乐。它描写的是,一代人的爱国衷肠,对爱美与追求美好理想的倾诉,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愤懑及自我解脱不成的痛苦。一颗跳荡的心,激荡的变化,万端的感情,牵动着优美的自然画面,透视出社会的不公正。美好的理想难以兑现,为此而忧患着,抗争着,终不免遭受秋霜的厄运。人性是美好的,却常常遭受摧残,这不是一个时代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中共有的现象。盛唐社会尤其如此,发人深省。
总之,在李白之前运用长歌行古题者,均触景感时,抒写悲伤之情,寄寓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怅惘感伤的心灵。但李白却别出心裁,由此感悟人生,于是内心深处融汇的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迸发成内心激昂的文字,体验着人生的苦乐。至此李白的《长歌行》又与前期同题古辞在人生观、价值观层次上,有了质的区别。
历朝历代中,以《长歌行》为题的作品层出不穷。有:李泌的《长歌行》“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王昌龄的《长歌行》“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李咸用的《长歌行》“莫将身作黄金仇。死生同域不用惧,富贵在天何足忧!”等等。
这些长歌行古辞虽各有风格和侧重,但就立意范围来说,大体在及时建功立业,不要老大伤悲;游仙服药,延年长寿;游子思乡,感伤人命短促等几个方面。陆机《长歌行》恨功名薄,竹帛无宣;谢灵运《长歌行》感时光流速,壮志消磨;梁元帝《长歌行》写及时行乐;沈约《长歌行》写羁旅行役后倦恋金华殿,功名未著,竹帛难宣……身处不同年代,心怀各种骚愁,于是《长歌行》在每个诗人词人眼中迸发出各种别样的色彩。同时凸显出了中华文化的交流互通,继承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下,中华文化尤其是古诗词文化才有了深厚的内在意蕴。
参考文献: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清)张玉榖.古诗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4]钱志熙.论李白乐府诗的创作思想、体制与方法[J].文学遗产,2012(3):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