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和其他各类为农民提供农技服务的组织的统称。在农业部的业务范围内,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机化四个系统。这个体系,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农业技术;改革思考;科学发展
面对新阶段、新任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也凸现出体制不顺、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多元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等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构建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
1.关于改革的思考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是主导。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要是改革国家农技推广机构。
明确目标定原则,改革的目标是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素质优良、服务到位,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县乡统筹定编制在改革中,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要统一考虑,统一定编。有两个指标必须严把:一是县乡统一定编后,留在县级推广机构的编制内人员不应高于总编制的40%;二是整个编制内人员中,具有对口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应低于80%。
公平竞争择优用,确定编制后,人员定编定岗一定要实行公开的考试考核竞争上岗,实行全员聘用制。这样才能达到在改革中优化队伍的目的。竞争上岗中,考试是关键。考试的内容要以对口专业内容为主,防止图省事“五个行业一张卷,只考政治不考专业”的现象。
严格考核三方议,推广体制确定后,机制是发展的关键。在管理运行机制中,考核评价是核心。很多地方的农技推广活力不足,领导和群众都不满意,没建立起考评机制是主要原因。因此,改革中创新机制,应首先在考评机制上下功夫。要打破对基层农技人员也要凭论文、成果奖,也要考外语才能晋升技术职务的规定,要以进村入户为农民服务的业绩为考评的主要内容。
以民为本顾全局。这是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和其他各方面技术服务人员的根本区别之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农技推广工作来说,就要以农民为本,急农民之急,解农民之忧,帮农民之需,助农民增产增收。
政府主导多元化。 就是以政府办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大力提倡推广主体多元化。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不可能在技术推广服务上“包打天下”,必须动员方方面面的组织、人力、财力为农民服务。虽然一些方面的人力、财力、主观第一愿望不是为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只要客观上起到推广农业技术的作用,就应该提倡和鼓勵。推广方式要多样化,除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外,鼓励各方力量大胆探索多种多样的农技推广方式,如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大院、全程技术承包、连锁经营等社会化服务方式,都应积极探索。
2.关于几个问题的思考
各地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提法和新问题,值得研究。
“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 这是近两年很时兴的说法,细细思考,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在科研单位,这种说法已被广泛接受,这些单位的科研人员用项目经费保证自己工资、福利、补贴等日常开支。他们很少承担对农民日常技术指导、提供信息和咨询以及前边所述的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偶尔承担,也是给多少钱,干多少事。对农技推广人员来说,如果让农民“花钱买服务”,在公益性推广职能范围内是不可能的;如果政府花钱给农民买服务,如何买?如何定价?实际上政府财政保证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就是政府花钱给农民买服务。对一些非公益农技推广组织,必要时需干一些公益性工作,可以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对国家农技推广机构而言,养人的目的就是履行公益性职能。
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 这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很多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也是只发工资而无其他,甚至没有一点业务经费。这就很难保证2种职能的彻底分离。因此,在一些财力很弱的地区,改革后2种职能和人员分开了,应允许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用服务、房产等形式参股开展物化技术服务,但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不要去站门市。从国家农技推广队伍中分流出来的农技人员,可以投标承担政府的推广项目,如正在实施的“科技入户工程”。更好的办法是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县里组织一个股份制的连锁总部,在各乡镇、大村庄设立若干个分销点,统一进货、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结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既可满足农民需求,又可杜绝假冒伪劣,还可解决很多人的再就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搭好技术支撑舞台,其中,领导的决心是关键。
温总理是我们的榜样 我从事农技推广管理工作多年,深深感到,温家宝总理对农技推广重要性的认识,比很多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更深刻、更到位。1998年以来,温总理对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非常重视,多次对有关部门提出对现有的农技推广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技推广新路子的要求。
各部门应把农技推广重要性的认识统一到温总理的认识高度。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不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户规模小,分散经营;农民科技素质不高,自我采用新技术的能力低;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现有很多农业适用技术推广还远没有到位,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潜力很大;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投入,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中的“绿箱”政策;经济发达国家都有一支国家的农技推广队伍。
【关键词】农业技术;改革思考;科学发展
面对新阶段、新任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也凸现出体制不顺、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多元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等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构建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
1.关于改革的思考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是主导。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要是改革国家农技推广机构。
明确目标定原则,改革的目标是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素质优良、服务到位,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县乡统筹定编制在改革中,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要统一考虑,统一定编。有两个指标必须严把:一是县乡统一定编后,留在县级推广机构的编制内人员不应高于总编制的40%;二是整个编制内人员中,具有对口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应低于80%。
公平竞争择优用,确定编制后,人员定编定岗一定要实行公开的考试考核竞争上岗,实行全员聘用制。这样才能达到在改革中优化队伍的目的。竞争上岗中,考试是关键。考试的内容要以对口专业内容为主,防止图省事“五个行业一张卷,只考政治不考专业”的现象。
严格考核三方议,推广体制确定后,机制是发展的关键。在管理运行机制中,考核评价是核心。很多地方的农技推广活力不足,领导和群众都不满意,没建立起考评机制是主要原因。因此,改革中创新机制,应首先在考评机制上下功夫。要打破对基层农技人员也要凭论文、成果奖,也要考外语才能晋升技术职务的规定,要以进村入户为农民服务的业绩为考评的主要内容。
以民为本顾全局。这是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和其他各方面技术服务人员的根本区别之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农技推广工作来说,就要以农民为本,急农民之急,解农民之忧,帮农民之需,助农民增产增收。
政府主导多元化。 就是以政府办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大力提倡推广主体多元化。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不可能在技术推广服务上“包打天下”,必须动员方方面面的组织、人力、财力为农民服务。虽然一些方面的人力、财力、主观第一愿望不是为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只要客观上起到推广农业技术的作用,就应该提倡和鼓勵。推广方式要多样化,除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外,鼓励各方力量大胆探索多种多样的农技推广方式,如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大院、全程技术承包、连锁经营等社会化服务方式,都应积极探索。
2.关于几个问题的思考
各地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提法和新问题,值得研究。
“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 这是近两年很时兴的说法,细细思考,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在科研单位,这种说法已被广泛接受,这些单位的科研人员用项目经费保证自己工资、福利、补贴等日常开支。他们很少承担对农民日常技术指导、提供信息和咨询以及前边所述的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偶尔承担,也是给多少钱,干多少事。对农技推广人员来说,如果让农民“花钱买服务”,在公益性推广职能范围内是不可能的;如果政府花钱给农民买服务,如何买?如何定价?实际上政府财政保证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就是政府花钱给农民买服务。对一些非公益农技推广组织,必要时需干一些公益性工作,可以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对国家农技推广机构而言,养人的目的就是履行公益性职能。
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 这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很多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也是只发工资而无其他,甚至没有一点业务经费。这就很难保证2种职能的彻底分离。因此,在一些财力很弱的地区,改革后2种职能和人员分开了,应允许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用服务、房产等形式参股开展物化技术服务,但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不要去站门市。从国家农技推广队伍中分流出来的农技人员,可以投标承担政府的推广项目,如正在实施的“科技入户工程”。更好的办法是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县里组织一个股份制的连锁总部,在各乡镇、大村庄设立若干个分销点,统一进货、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结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既可满足农民需求,又可杜绝假冒伪劣,还可解决很多人的再就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搭好技术支撑舞台,其中,领导的决心是关键。
温总理是我们的榜样 我从事农技推广管理工作多年,深深感到,温家宝总理对农技推广重要性的认识,比很多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更深刻、更到位。1998年以来,温总理对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非常重视,多次对有关部门提出对现有的农技推广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技推广新路子的要求。
各部门应把农技推广重要性的认识统一到温总理的认识高度。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不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户规模小,分散经营;农民科技素质不高,自我采用新技术的能力低;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现有很多农业适用技术推广还远没有到位,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潜力很大;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投入,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中的“绿箱”政策;经济发达国家都有一支国家的农技推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