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其建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1987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培养体系,培养定位,师资力量,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校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 存在问题 相应建议
  文化产业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和根本。我们必须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一、文化产业人才
  (一)文化产业人才的内涵。
  文化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纸质传媒、影音传媒、网络传媒、广告、旅游、艺术、教育和体育产业。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的人才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二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二)文化产业人才的特征。
  文化产业人才作为人才中的一部分,具有一般人才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文化产业人才的专有特征。
  1.道德修养
  社会主义道德是文化产业人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政治道德、人格道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四个方面。
  2.文化素养
  极高的文化素养是文化产业人才的显著特征。其传承与创造文化的任务,要求其在文化素养方面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知识的精通性;二是知识的广博性;三是知识的更新性。
  3.创新精神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人才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才能使得文化产业充满活力,才能生机勃勃地发展下去。
  4.专业技术
  知识经济背景下,专业技术逐渐成为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人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尤其是从事影音传媒、网络传媒、广告等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
  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专业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但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尚未形成完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如今文化产业急需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高校在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上还比较欠缺。
  (二)文化产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有的高校提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有的高校提出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专门针对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的人才。由于不能清晰和明确培养目标,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局限。
  (三)师资力量不足与教材编写不精准。
  1.师资力量不足
  文化产业相关的学科属于新兴学科,且较少有本专业的师资可引进,因此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2.教材编写不精准
  与师资力量不足紧密相关的便是教材编写不精准。文化产业专业具有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又增加了教材编写的难度。教材数量少,而且缺乏高质量的教材。在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编写方面,还需要做出很大的改进。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文化产业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可分为六类:①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②一般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③文化产业创意类;④政策法规类;⑤语言类;⑥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类。①
  专业课程不仅种类多,而且难度大、专业性强,这些都使得学生很难掌握这些课程知识,容易出现多而杂、杂而乱,学得太泛而不精细等问题。
  (五)重理论轻实践教学。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学科本位的影响,目前文化产业专业的教育强调文化产业理论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真正涉及文化产业的创意、经营、管理等能力,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实践和培训才能形成。
  三、关于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充分认识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高校文化产业专业教育的日趋完善。
  (一)建立合理的教育层次结构。
  建立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体系,完善高职、本科、研究生的相互衔接的教育层次。鉴于我国的现状,应特别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以提高人才层次的合理性。
  (二)明确专业定位。
  在专业定位方面,各个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文化产业的特色,或者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的传统专业的已有优势,以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专业定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编写教材。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通过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如到文化产业公司挂职锻炼、到高等院校进修等,另外也需要积极引进人才,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文化产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高校可加强校内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积极组织编写教材
  国家相关机构可以合理组织我国的高水平专业人员,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开展教材编写工作,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精准。
  (四)课程设置灵活化。
  各高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或自选课,并结合社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索多种手段,例如:聘请文化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建立校高校内部的实验室,与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或联合体。
  注释:
  ①林喦.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导刊,2008(4):107-111.
  参考文献:
  [1]李海亭.关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思索[J].高教研究,2010(27):51-56.
  [2]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6):94-95.
  [3]徐小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制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7(9):67-69.
  [4]姚伟钧.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4-16.
  [5]林喦.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导刊,2008(4):107-111.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几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不断完善,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丰富了教师的授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物理教学实践活动的特点,从多媒体教学特点、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发挥物理多媒体教学优势作用的主要措施等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物理教学 优势  邓小平同志曾说:“教育要面向现代
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可以感染人和多种水生动物。2015年6月,辽宁鞍山某狐狸养殖场偶发病原菌感染。病死狐狸后肢肌肉液化,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由曲霉菌属产生的具有毒性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AF对人体健康具有急性、慢性、致癌性、免疫抑制等多种毒性危害作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AF主要包括B
摘 要: 本文从以化学探究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与创造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化学教学 探究实验  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关注的热点问题。  1.以探究实验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
摘 要: 导学案是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然而一些教师在编写和使用导学案时,把教材内容简单地习题化,失去了“导学”的作用,又不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编写和使用导学案时,应当在“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链接”、“我的收获”、“我的疑问”上下工夫。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导学案 偏差 纠偏方法  高效课堂要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样的
摘 要: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较多的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本文从做好实验、自制教具和重视课外活动三个方面,探讨了有利于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感性认识 实验 自制教具 课外活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需要用较多的感性认识支持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以感性经验作为形成概念和理解的基础,为此我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
摘 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因地制宜选择实验材料,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创设生物实验问题情境,抓好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做好实验中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科学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形式,属于基础课程范畴。实验教学具有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教学情境的概念,教学情境的价值,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提出教师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教学情境 教学策略  生物来源于实际生活,学生学习生物是为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所学知识与情境紧密结合,在教学情境中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