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兵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佳方式,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是子弟兵对祖国和人民就军事建设成就的集中汇报,是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绝对震慑。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2014年,我国共举行了14次阅兵。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16400人,由东向西行进。空军出发前,飞行员面对国旗立下誓言:我参加检阅,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宁愿献出生命,也不让飞机掉在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17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由于飞机间的距离衔接得天衣无缝,地面观众都以为看到的受阅飞机是26架。在场观看的外国记者们也没有察觉到这个细节,他们在向本国发回的报道中写道:“中共空军以野马式P-51型战斗机为主,共26架飞机接受检阅。”为了防敌侵扰,其中有4架战斗机是携弹飞行,这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当时部分地区还在打仗,一旦出现敌情,要求受阅部队必须能够立即投入战斗。其中的P-51战斗机和蚊式战斗机各两架飞越复兴门后,即升至10000至12000英尺高空处,担负市中心、通州、良乡、大兴上空的警戒任务。当年担任受阅飞行领队的邢海帆说:“飞机带弹受阅,这在世界空军史上没有先例。但那时敌情十分复杂,如果真的敌机来了,我们将立即投入战斗。”
1950年庆典大会首先举行了阅兵式,由阅兵司令朱德检阅陆、海、空三军和公安部队,共24209人受阅。朱德乘检阅车检阅部队之后,返回天安门城楼宣读命令,就朝鲜战争爆发、台湾的局势,要求解放军做好战斗准备;接着进行分列式。由此至1959年,阅兵基本按照这一年的程序进行。此次阅兵最壮观的景象是骑兵部队的1900匹白马以6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1951年第三次阅兵,共有13348人受阅。走在最前面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学员,他们都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高级指挥员,当时正在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科学。接着是各军校的学员方队,然后是各军兵种部队。这种以军事学院方队为“龙头”的队列排序方法一直延续到1959年。
1952年第四次阅兵,共有11300人受阅。民兵方队中,携带着先进轻武器的民兵们来自全国各地,分属汉族和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手里拿着新式武器,构成了与以往阅兵分列式不同的一道风景,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
1953年第五次阅兵,40多万人参加了典礼,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共有11000多人受阅。拖拉机牵引着巨大的加榴炮隆隆而过。“拖拉机拖炮”的摄影照片,是当时风靡全国的佳作。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
1954年第六次阅兵,共有10384人受阅。与1949年阅兵相比,在部队编成和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国大典的受阅部队主要由陆军编成,海军和空军数量很少;而国庆5周年的受阅部队由诸军兵种编成,它反映了解放军的海、陆、空和特种兵的迅速发展。开国大典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是“万国牌”,型号、口径、出产国极不统一,国庆5周年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则基本上是苏式的,这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一大进步。
1955年第七次阅兵,是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次阅兵。10344位受阅部队指战员,身着崭新的新式军装,佩戴军衔肩章、领章,军容严整地通过天安门广场。刚授衔的元帅和大将等,在阅兵结束后,兴致很高地在天安门城楼上合影留念。这些照片成为开国将帅们身穿新军装、为数不多的珍贵图片,有的还成了将帅们的标准照。
1956年第八次阅兵,是阅兵中唯一一次在大雨中进行的。这天的北京从清晨就开始下雨,11900位受阅队伍在雨中前进。分列式开始时,雨下得更大了,天安门广场成了一片汪洋,指战员们的衣服全被雨打湿了。他们身上蒸发出的热气,成了一层乳白色的薄雾。战士们踏着军乐的节奏,高挺胸膛,踏起水花,齐步向前。指战员们所乘坐的都是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雷达探照灯也初次公开亮相。由于下雨,原定参加阅兵式的国产喷气式飞机未能参加受阅。
1957年第九次阅兵,国产喷气式轰炸机、歼击机第一次接受检阅,共有7000多人受阅。 这次阅兵引人注目的不是受阅部队,而是国外来宾空前多。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参加检阅,应邀来我国访问的匈牙利、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缅甸等国的客人也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检阅。应邀前来访问我国的50多个国家的外宾、各国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以及在华外国专家等也观看了阅兵式。
1958年第十次阅兵,战争气息格外浓郁。8月底,炮击金门作战刚刚打响,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乘车检阅了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1万多人的受阅部队。
1959年第十一次阅兵,是前11次阅兵中参加典礼的人数最多的一次,达70万人,有11000人受阅。受阅部队的装备中最新式的自动步枪、大炮、坦克、高速喷气歼击机,都由我国自行制造。
1984年第十二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有1万多人受阅。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国产现代化兵器,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方队和战略导弹部队方队尤为引人注目,国产战略导弹部队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女卫生兵方队也首次出现。本次阅兵还出现了子承父业的坦克车长。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中,讨饭娃出身的战斗英雄董来扶驾驶着解放军第一辆坦克“功臣号”,作为坦克方队的军旗指挥车,率领100多辆中、重型坦克接受了检阅。35年后的1984年,董来扶之子董蓟雄是该次阅兵受阅坦克方队第一辆坦克的车长。坦克的编号“102”未变,只是坦克已经从缴获的日本坦克换成了国产主战坦克。
1999年第十三次阅兵,受阅军种全、兵种多。这次受阅的11000多人组成的陆、海、空、二炮、武警和地方武装代表了我国武装力量构成的所有成分。这次国庆大阅兵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受阅部队都是精锐之师,这样的规模和阵容,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在整个阅兵典礼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画面之一,就是“军中姐妹花”率领女兵方队英姿飒爽地走过主席台。方队队员全部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女学员们身着草绿色西服领上装、深蓝色军裙,脚蹬高靿皮靴,意气风发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在这支女兵方阵中,有来自苗族、白族、回族、土家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30多名学员。
2009年第十四次阅兵,是新中国阅兵史上最“原创”的一次。从飞机、导弹、坦克,到火炮、自动步枪,受阅的武器装备全部都是中国制造,九成以上是阅兵场上的新“面孔”。
责任编辑:魏晔玲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16400人,由东向西行进。空军出发前,飞行员面对国旗立下誓言:我参加检阅,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宁愿献出生命,也不让飞机掉在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17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由于飞机间的距离衔接得天衣无缝,地面观众都以为看到的受阅飞机是26架。在场观看的外国记者们也没有察觉到这个细节,他们在向本国发回的报道中写道:“中共空军以野马式P-51型战斗机为主,共26架飞机接受检阅。”为了防敌侵扰,其中有4架战斗机是携弹飞行,这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当时部分地区还在打仗,一旦出现敌情,要求受阅部队必须能够立即投入战斗。其中的P-51战斗机和蚊式战斗机各两架飞越复兴门后,即升至10000至12000英尺高空处,担负市中心、通州、良乡、大兴上空的警戒任务。当年担任受阅飞行领队的邢海帆说:“飞机带弹受阅,这在世界空军史上没有先例。但那时敌情十分复杂,如果真的敌机来了,我们将立即投入战斗。”
1950年庆典大会首先举行了阅兵式,由阅兵司令朱德检阅陆、海、空三军和公安部队,共24209人受阅。朱德乘检阅车检阅部队之后,返回天安门城楼宣读命令,就朝鲜战争爆发、台湾的局势,要求解放军做好战斗准备;接着进行分列式。由此至1959年,阅兵基本按照这一年的程序进行。此次阅兵最壮观的景象是骑兵部队的1900匹白马以6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1951年第三次阅兵,共有13348人受阅。走在最前面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学员,他们都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高级指挥员,当时正在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科学。接着是各军校的学员方队,然后是各军兵种部队。这种以军事学院方队为“龙头”的队列排序方法一直延续到1959年。
1952年第四次阅兵,共有11300人受阅。民兵方队中,携带着先进轻武器的民兵们来自全国各地,分属汉族和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手里拿着新式武器,构成了与以往阅兵分列式不同的一道风景,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
1953年第五次阅兵,40多万人参加了典礼,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共有11000多人受阅。拖拉机牵引着巨大的加榴炮隆隆而过。“拖拉机拖炮”的摄影照片,是当时风靡全国的佳作。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
1954年第六次阅兵,共有10384人受阅。与1949年阅兵相比,在部队编成和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国大典的受阅部队主要由陆军编成,海军和空军数量很少;而国庆5周年的受阅部队由诸军兵种编成,它反映了解放军的海、陆、空和特种兵的迅速发展。开国大典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是“万国牌”,型号、口径、出产国极不统一,国庆5周年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则基本上是苏式的,这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一大进步。
1955年第七次阅兵,是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次阅兵。10344位受阅部队指战员,身着崭新的新式军装,佩戴军衔肩章、领章,军容严整地通过天安门广场。刚授衔的元帅和大将等,在阅兵结束后,兴致很高地在天安门城楼上合影留念。这些照片成为开国将帅们身穿新军装、为数不多的珍贵图片,有的还成了将帅们的标准照。
1956年第八次阅兵,是阅兵中唯一一次在大雨中进行的。这天的北京从清晨就开始下雨,11900位受阅队伍在雨中前进。分列式开始时,雨下得更大了,天安门广场成了一片汪洋,指战员们的衣服全被雨打湿了。他们身上蒸发出的热气,成了一层乳白色的薄雾。战士们踏着军乐的节奏,高挺胸膛,踏起水花,齐步向前。指战员们所乘坐的都是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雷达探照灯也初次公开亮相。由于下雨,原定参加阅兵式的国产喷气式飞机未能参加受阅。
1957年第九次阅兵,国产喷气式轰炸机、歼击机第一次接受检阅,共有7000多人受阅。 这次阅兵引人注目的不是受阅部队,而是国外来宾空前多。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参加检阅,应邀来我国访问的匈牙利、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缅甸等国的客人也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检阅。应邀前来访问我国的50多个国家的外宾、各国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以及在华外国专家等也观看了阅兵式。
1958年第十次阅兵,战争气息格外浓郁。8月底,炮击金门作战刚刚打响,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乘车检阅了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1万多人的受阅部队。
1959年第十一次阅兵,是前11次阅兵中参加典礼的人数最多的一次,达70万人,有11000人受阅。受阅部队的装备中最新式的自动步枪、大炮、坦克、高速喷气歼击机,都由我国自行制造。
1984年第十二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有1万多人受阅。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国产现代化兵器,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方队和战略导弹部队方队尤为引人注目,国产战略导弹部队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女卫生兵方队也首次出现。本次阅兵还出现了子承父业的坦克车长。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中,讨饭娃出身的战斗英雄董来扶驾驶着解放军第一辆坦克“功臣号”,作为坦克方队的军旗指挥车,率领100多辆中、重型坦克接受了检阅。35年后的1984年,董来扶之子董蓟雄是该次阅兵受阅坦克方队第一辆坦克的车长。坦克的编号“102”未变,只是坦克已经从缴获的日本坦克换成了国产主战坦克。
1999年第十三次阅兵,受阅军种全、兵种多。这次受阅的11000多人组成的陆、海、空、二炮、武警和地方武装代表了我国武装力量构成的所有成分。这次国庆大阅兵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受阅部队都是精锐之师,这样的规模和阵容,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在整个阅兵典礼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画面之一,就是“军中姐妹花”率领女兵方队英姿飒爽地走过主席台。方队队员全部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女学员们身着草绿色西服领上装、深蓝色军裙,脚蹬高靿皮靴,意气风发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在这支女兵方阵中,有来自苗族、白族、回族、土家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30多名学员。
2009年第十四次阅兵,是新中国阅兵史上最“原创”的一次。从飞机、导弹、坦克,到火炮、自动步枪,受阅的武器装备全部都是中国制造,九成以上是阅兵场上的新“面孔”。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