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形之手”不是万能之手
我们说,市场是只“无形之手”,是指市场能够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无形之手”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融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限制,健全市场进入、市场交易、市场退出等方面,“无形之手”给人们提供了游戏规则;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无形之手”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正在我国逐步形成。
然而,应该看到,市场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破坏性,克服市场缺陷,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美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态度一向是,认为市场有它自身的纠错机制,一切由市场说了算。于是,在市场处于“上升”期,政府对股市泡沫不管;对楼市泡沫不管;对金融衍生产品也采取顺其自然的放纵态度,直到危机出现,向来自称“市场经济规则捍卫者”的美国政府才毫不犹豫地对金融市场进行直接干预,先是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随后又向岌岌可危的AIG注资数千万美元,美国财长保尔森甚至认为,如有必要美国将把银行“国有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既经历过严重通货膨胀,也面对过通货紧缩;既遭受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也直面过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但是,无论什么困难和挑战,都没有能够阻止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步伐。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水平的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显著增强。也就是说,我们搞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依靠“两只手”,一只是“市场规律”的“无形之手”,另一只则是“政府干预”的“有形之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市场陷入恐慌之时,政府就要伸出“有形之手”;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政府也应该伸出“有形之手”,拨乱反正,稳定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
过去,美国人教育我们,政府不能干预,要让市场起作用。华尔街“金融海啸”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不是那么完善的。拒政府的“有形之手”于千里之外的“放任的自由经济”,此路不通!在让市场发挥作用的同时,需要加大政府的必要干预,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对农民的支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过分相信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只有政府的“有形之手”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监管缺失的代价
华尔街在流血。严格地说,华尔街在为监管缺失而流血。当人们逐步了解“金融海啸”真相之时,就会发现,监管真空,才是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痛定思痛,华尔街更感到监管的重要。保尔森宣布,美国政府将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全面改革,这项改革计划将是美国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长久以来,要不要监管,始终是业内争论的焦点,一些人以为,只有西方的东西才是香饽饽,一味地叫嚷“放开”、“放开”,似乎不放开就不是市场机制,岂料,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恰恰就出在监管缺失上,恰恰是因为彻底“放开”才造成的,监管体制的“真空”和漏洞,使一些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品成为漏网之鱼。就像许多专家所说,在这场危机中,美联储的错不在于救助,而在于此前放松监管、助长泡沫。
审视这场危机,对于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几年,我国政府在推进金融改革发展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监管部门加强监管,银行监管部门不断对银行业进行风险提示,并适时提高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加上商业银行放贷比较谨慎,因此,与美国次贷相比,中国房贷的资产质量要高得多。可以说,中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有着政府“有形之手”的正确“推力”。
虽然中国金融业在这场危机中“躲过一劫”,但我们丝毫没有沾沾自喜的理由,而应从中吸取教训,坚定地走监管之路。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必须在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的同时,加强相应监管,避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开发,更多地强化金融的功能监管,让监管体系逐步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真空和盲区。
毫无疑问,监管和市场总是有矛盾的,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或许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艺术。我们既不要那种过度监管,也不要那种过度放任,监管太严,金融没法发展,而且造成宏观调控效率低下和监管成本过高,不利于释放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活力。缺乏监管,过度放任,让市场自由发展,又会导致市场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把握好“度”,这个“度”把握好了,对将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是很有好处的,只有强化监管,特别是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从立法、司法、执法环节上,加强对人的监管和制约,切断滋长“道德风险”的毒瘤,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避免华尔街“金融海啸”在中国发生。
我们说,市场是只“无形之手”,是指市场能够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无形之手”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融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限制,健全市场进入、市场交易、市场退出等方面,“无形之手”给人们提供了游戏规则;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无形之手”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正在我国逐步形成。
然而,应该看到,市场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破坏性,克服市场缺陷,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美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态度一向是,认为市场有它自身的纠错机制,一切由市场说了算。于是,在市场处于“上升”期,政府对股市泡沫不管;对楼市泡沫不管;对金融衍生产品也采取顺其自然的放纵态度,直到危机出现,向来自称“市场经济规则捍卫者”的美国政府才毫不犹豫地对金融市场进行直接干预,先是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随后又向岌岌可危的AIG注资数千万美元,美国财长保尔森甚至认为,如有必要美国将把银行“国有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既经历过严重通货膨胀,也面对过通货紧缩;既遭受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也直面过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但是,无论什么困难和挑战,都没有能够阻止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步伐。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水平的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显著增强。也就是说,我们搞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依靠“两只手”,一只是“市场规律”的“无形之手”,另一只则是“政府干预”的“有形之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市场陷入恐慌之时,政府就要伸出“有形之手”;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政府也应该伸出“有形之手”,拨乱反正,稳定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
过去,美国人教育我们,政府不能干预,要让市场起作用。华尔街“金融海啸”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不是那么完善的。拒政府的“有形之手”于千里之外的“放任的自由经济”,此路不通!在让市场发挥作用的同时,需要加大政府的必要干预,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对农民的支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过分相信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只有政府的“有形之手”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监管缺失的代价
华尔街在流血。严格地说,华尔街在为监管缺失而流血。当人们逐步了解“金融海啸”真相之时,就会发现,监管真空,才是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痛定思痛,华尔街更感到监管的重要。保尔森宣布,美国政府将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全面改革,这项改革计划将是美国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长久以来,要不要监管,始终是业内争论的焦点,一些人以为,只有西方的东西才是香饽饽,一味地叫嚷“放开”、“放开”,似乎不放开就不是市场机制,岂料,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恰恰就出在监管缺失上,恰恰是因为彻底“放开”才造成的,监管体制的“真空”和漏洞,使一些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品成为漏网之鱼。就像许多专家所说,在这场危机中,美联储的错不在于救助,而在于此前放松监管、助长泡沫。
审视这场危机,对于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几年,我国政府在推进金融改革发展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监管部门加强监管,银行监管部门不断对银行业进行风险提示,并适时提高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加上商业银行放贷比较谨慎,因此,与美国次贷相比,中国房贷的资产质量要高得多。可以说,中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有着政府“有形之手”的正确“推力”。
虽然中国金融业在这场危机中“躲过一劫”,但我们丝毫没有沾沾自喜的理由,而应从中吸取教训,坚定地走监管之路。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必须在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的同时,加强相应监管,避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开发,更多地强化金融的功能监管,让监管体系逐步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真空和盲区。
毫无疑问,监管和市场总是有矛盾的,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或许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艺术。我们既不要那种过度监管,也不要那种过度放任,监管太严,金融没法发展,而且造成宏观调控效率低下和监管成本过高,不利于释放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活力。缺乏监管,过度放任,让市场自由发展,又会导致市场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把握好“度”,这个“度”把握好了,对将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是很有好处的,只有强化监管,特别是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从立法、司法、执法环节上,加强对人的监管和制约,切断滋长“道德风险”的毒瘤,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避免华尔街“金融海啸”在中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