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科技兴农
贵刊第3期《农民的新希望》一组文章报道了河南、山东、黑龙江等地区在科技兴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貌,读后受益颇丰。
今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政策主题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引起了广泛关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对于农业来说,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特别是当前中国农业正在由“靠天吃饭”、“经验种田”的传统发展模式,向科技种田、科学种养的现代发展模式转型,“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当然,“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能否转化为农业发展的新成果,还考验着各地各部门的执行力。如何让科学精神高扬、科技力量扎根、科技威力彰显,需要政府部门、数亿农民和上百万农技人员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所描绘的科技创新蓝图定会实现。
——北京 许磊
期待更多地方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曾经表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而在此之前,山东省已经确定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发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吁,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表示将积极研究有关异地升学支持政策,但是异地升学政策却一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在这种背景下,山东省将从2014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高考,无疑具有破冰意义。
当前,在中国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非户籍考生,这些非户籍考生及其家长承受着高考户籍限制给他们带来的不便。所以,人们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因此,各地不应以可能导致“高考移民”现象增多为由拒绝取消高考户籍限制,而应当尽快出台政策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就读地高考,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与部属高校应当尽量缩小部属高校属地化招生规模,直至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考生实行平等录取,这样也就能为在更大范围内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并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正义。
——江西 魏文彪
留守儿童的“教育病”
3月6日多家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倪萍提交的提案是:“儿童不能留守”。倪萍认为,“许多留守儿童不愁吃不愁穿,但心灵的问题留下来了。很多农村孩子,表面上看是不懂规矩、不讲礼貌、不知道好歹,但这真的不能怪孩子。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人留下来,不是挣钱就能养育。”
倪萍的话很中肯地指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只生不养的“教育病”。
作为一条鲜活的生命,留守儿童对于父母有着本能的向往、期盼和渴求。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好的营养品,这种营养品会让孩子避开精神恐惧、内在孤独,生出足够的能量、信心、温暖,得到成长安全感和心理幸福。可很多父母还是忽略了这一点,挣了钱、扔了感情,对孩子造成残忍的情感剥夺,正如教育专家尹建莉曾指出,“生养分离——反自然的行为必有代价。”
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及时纠正“教育病”吧:补补情感课,多陪伴孩子,给孩子家庭温暖,让孩子从我们这里得到源源不断的信任、可靠和安全,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河南 雷泓霈
“为保障房立法”建议很靠谱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认为,“只有让老百姓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才能做到整个社会乐业、和谐。而只有为保障房立法,才能“建的有良心、选的有公正心、配套让人安心、住的让人舒心……交给老百姓的才不仅仅是一串住房钥匙,更是一串放心、开心钥匙。”(据3月7日齐鲁网)
金志国代表提出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房管理法》的建议,可谓“想民之所想,说百姓之想说”。而为保障房立法,也是确保各地政府对保障房如何划拨土地、如何建设、如何分配等具体操作上有法可依的必须。
从社会发展层面而言,建设保障房显然已经成为政府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长效项目,其已经具备立法的必要条件;而就保障房建设层面而言,保障房从无到有,其在先期的建设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迫切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与明确。
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保障房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管理主体,质量标准,分配制度,违法责任等,无疑是为保障房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金志国代表“为保障房立法”的建议提得好,提得正当其时!
——新疆 北方
贵刊第3期《农民的新希望》一组文章报道了河南、山东、黑龙江等地区在科技兴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貌,读后受益颇丰。
今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政策主题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引起了广泛关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对于农业来说,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特别是当前中国农业正在由“靠天吃饭”、“经验种田”的传统发展模式,向科技种田、科学种养的现代发展模式转型,“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当然,“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能否转化为农业发展的新成果,还考验着各地各部门的执行力。如何让科学精神高扬、科技力量扎根、科技威力彰显,需要政府部门、数亿农民和上百万农技人员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所描绘的科技创新蓝图定会实现。
——北京 许磊
期待更多地方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曾经表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而在此之前,山东省已经确定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发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吁,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表示将积极研究有关异地升学支持政策,但是异地升学政策却一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在这种背景下,山东省将从2014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高考,无疑具有破冰意义。
当前,在中国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非户籍考生,这些非户籍考生及其家长承受着高考户籍限制给他们带来的不便。所以,人们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因此,各地不应以可能导致“高考移民”现象增多为由拒绝取消高考户籍限制,而应当尽快出台政策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就读地高考,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与部属高校应当尽量缩小部属高校属地化招生规模,直至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考生实行平等录取,这样也就能为在更大范围内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并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正义。
——江西 魏文彪
留守儿童的“教育病”
3月6日多家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倪萍提交的提案是:“儿童不能留守”。倪萍认为,“许多留守儿童不愁吃不愁穿,但心灵的问题留下来了。很多农村孩子,表面上看是不懂规矩、不讲礼貌、不知道好歹,但这真的不能怪孩子。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人留下来,不是挣钱就能养育。”
倪萍的话很中肯地指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只生不养的“教育病”。
作为一条鲜活的生命,留守儿童对于父母有着本能的向往、期盼和渴求。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好的营养品,这种营养品会让孩子避开精神恐惧、内在孤独,生出足够的能量、信心、温暖,得到成长安全感和心理幸福。可很多父母还是忽略了这一点,挣了钱、扔了感情,对孩子造成残忍的情感剥夺,正如教育专家尹建莉曾指出,“生养分离——反自然的行为必有代价。”
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及时纠正“教育病”吧:补补情感课,多陪伴孩子,给孩子家庭温暖,让孩子从我们这里得到源源不断的信任、可靠和安全,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河南 雷泓霈
“为保障房立法”建议很靠谱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认为,“只有让老百姓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才能做到整个社会乐业、和谐。而只有为保障房立法,才能“建的有良心、选的有公正心、配套让人安心、住的让人舒心……交给老百姓的才不仅仅是一串住房钥匙,更是一串放心、开心钥匙。”(据3月7日齐鲁网)
金志国代表提出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房管理法》的建议,可谓“想民之所想,说百姓之想说”。而为保障房立法,也是确保各地政府对保障房如何划拨土地、如何建设、如何分配等具体操作上有法可依的必须。
从社会发展层面而言,建设保障房显然已经成为政府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长效项目,其已经具备立法的必要条件;而就保障房建设层面而言,保障房从无到有,其在先期的建设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迫切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与明确。
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保障房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管理主体,质量标准,分配制度,违法责任等,无疑是为保障房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金志国代表“为保障房立法”的建议提得好,提得正当其时!
——新疆 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