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由我国的民族音乐家冼星海进行谱曲,并由诗人光未然进行填词,所共同创作的交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总共包括了八个乐章,每一个乐章当中都有不同的创作内容、创作形式以及不同的音乐题材和创作结构,每一个章节中都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每一章单独都可以成为一首独立的、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本文将针对《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者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创作特点,为我国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创作特点;分析
前言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是我国的抗日战争,该部作品当中是以我国的母亲河黄河作为创作源泉,作品中生动的对祖国进行了歌颂与赞扬,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同时作品中也塑造了中华民族鲜明的人民英雄形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人民的奋起抗战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直至今天,该音乐作品中的精神一直都激励着中华儿女。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特色,是为我国民族音乐作品的典型代表,同时也体现出作者质朴、丰富的民族情感,本文将对《黄河大合唱》中的创作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黄河大合唱》概述
(一)《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
《黄河大合唱》是由冼星海和光未然共同创作的交响音乐作品,这首作品诞生于抗战时期,激励着中国人民投身于抗日战争中,并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黄河大合唱》的词是由诗人光未然创作的,光未然出生于1931年,家乡是湖北光化,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从小就开始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并在一家書店中打工,因此光未然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因此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光未然积极的投身的革命事业中,并在工作中创作了《黄河吟》,也正是该首诗歌作品为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提供了契机;冼星海是《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音乐创作家,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成长在广东,从小家境困难,小时候就对音乐创作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著名的音乐作品,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黄河大合唱》。作品中表达了冼星海对于革命的热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也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激励歌曲。
(二)《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我国抗日战争历史时期,是诗人光未然在1938年冬季时,率领抗日演出剧在撤退的途中产生了创作灵感,因此当成功撤退到延安之后就创作出了《黄河吟》这首诗歌,也正是光未然创作的这首诗歌使音乐家诞生了创作音乐作品的灵感和热情,冼星海意识到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危机时刻,因此他想通过音乐创作来激发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因此冼星海毅然决然的投身于革命中,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开始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1941年冼星海整理创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该音乐作品中以黄河作为创作题材,歌颂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抗争精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成功的激发了人民的抗争精神[2]。
二、《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特点分析
(一)鲜明的时代感
《黄河大合唱》中的时代感不仅体现在歌词中,同时也体现在谱曲方面,非常直观的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我国的抗战时期,当时我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性历史时期,因此诗人光未然受到黄河精神的启发,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3]。在歌词中非常鲜明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受到日寇侵略的状况,同时也表达出中华儿女在危难中与日寇抗争的决心,抒发了作者深厚的民族情感,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该音乐作品作曲中也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例如在第一章的《黄河船夫曲》中就通过铿锵有力的前奏以及嘹亮激昂的船工号子进行开场,通过非常激昂的旋律将民族危机的历史情境进行了生动的展现[4]。
(二)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河大合唱》中具有非常浓烈的民族音乐风格,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因此《黄河大合唱》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同时能够激发人民的抗战精神。冼星海在创作之初就曾经说过,将创作出能够让中华儿女共同吟唱的大合唱。因此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冼星海研究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及风格,并成功的融入了抗战题材的音乐元素,在运用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冼星海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将西方音乐中的音乐谱曲形式进行了借鉴,因此使得《黄河大合唱》中不仅展现了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同时也融合了科学的理性思维,因此能够迅速的被广大人民所接受[5]。
(三)独特的创作形式以及创新性的调性
《黄河大合唱》的合唱形式非常丰富,其中融合了领唱、齐唱、轮唱以及对唱、四部合唱等多种形式,这也是合唱音乐中鲜见的,通过运用不同的合唱形式,以层层递进的形式和旋律,增强了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感和紧迫感,在我国民族危机的关键时期能够将国家危难的形势非常生动直观的展现在人民面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调性层面上,作者借鉴了西方音乐中的大小调特征,使得音乐中的节拍更加鲜明。
(四)乐章结构的特点
《黄河大合唱》的主体是人民战争,因此该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章节中都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同时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其中也成功的塑造了我国无产阶级英雄的音乐形象。在表现战争使命这一主题时,《黄河大合唱》中运用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描绘,同时在其结构组成上,创作者也突破了传统西洋协奏曲当中的三个乐章组成形式,《黄河大合唱》是由四个乐章所组成的,因此将可以将其视作是一部完整的交响曲。在第一个乐章中创作者使用了快板,营造出节奏明快的奏鸣曲式,在第二个乐章中采用了慢板,体现了我国民间音乐的特征,在第三个乐章中快板稍快的节奏,采用了舞曲的形式,而第四个乐章是以快板或者急板进行终曲的,由四个乐章组成了完整的钢琴协奏曲。
结语
通过对整篇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紧密围绕着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时在音乐中有效的融合了我国的民族音乐特点,也融合了西方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技巧,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骄傲。《黄河大合唱》创作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他的结构和形式上,更是它具有的鲜明主题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民族音乐情感,通过这首音乐作品对中华儿女起到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成就了《黄河大合唱》的成功。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和发扬《黄河大合唱》中体现的宝贵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张素枝.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与内涵分析[J].大众文艺,2012,12:2-3.
[2]宋佩玲.浅谈《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审美价值[J].群文天地,2012,17:171-172+174.
[3]何琪.群众歌曲的典范——《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及“三化”的体现[J].音乐时空,2012,11:95-96.
[4]刘玉芳.民族音乐学视角中的风雨“黄河”——从《黄河大合唱》到《黄河钢琴协奏曲》之音乐事象探究[J].歌海,2013,06:51-54.
[5]徐燕琳.水的精神与水的力量——从《黄河大合唱》谈冼星海音乐经典的形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47-54+95.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创作特点;分析
前言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是我国的抗日战争,该部作品当中是以我国的母亲河黄河作为创作源泉,作品中生动的对祖国进行了歌颂与赞扬,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同时作品中也塑造了中华民族鲜明的人民英雄形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人民的奋起抗战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直至今天,该音乐作品中的精神一直都激励着中华儿女。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特色,是为我国民族音乐作品的典型代表,同时也体现出作者质朴、丰富的民族情感,本文将对《黄河大合唱》中的创作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黄河大合唱》概述
(一)《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
《黄河大合唱》是由冼星海和光未然共同创作的交响音乐作品,这首作品诞生于抗战时期,激励着中国人民投身于抗日战争中,并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黄河大合唱》的词是由诗人光未然创作的,光未然出生于1931年,家乡是湖北光化,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从小就开始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并在一家書店中打工,因此光未然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因此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光未然积极的投身的革命事业中,并在工作中创作了《黄河吟》,也正是该首诗歌作品为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提供了契机;冼星海是《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音乐创作家,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成长在广东,从小家境困难,小时候就对音乐创作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著名的音乐作品,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黄河大合唱》。作品中表达了冼星海对于革命的热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也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激励歌曲。
(二)《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我国抗日战争历史时期,是诗人光未然在1938年冬季时,率领抗日演出剧在撤退的途中产生了创作灵感,因此当成功撤退到延安之后就创作出了《黄河吟》这首诗歌,也正是光未然创作的这首诗歌使音乐家诞生了创作音乐作品的灵感和热情,冼星海意识到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危机时刻,因此他想通过音乐创作来激发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因此冼星海毅然决然的投身于革命中,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开始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1941年冼星海整理创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该音乐作品中以黄河作为创作题材,歌颂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抗争精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成功的激发了人民的抗争精神[2]。
二、《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特点分析
(一)鲜明的时代感
《黄河大合唱》中的时代感不仅体现在歌词中,同时也体现在谱曲方面,非常直观的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我国的抗战时期,当时我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性历史时期,因此诗人光未然受到黄河精神的启发,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3]。在歌词中非常鲜明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受到日寇侵略的状况,同时也表达出中华儿女在危难中与日寇抗争的决心,抒发了作者深厚的民族情感,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该音乐作品作曲中也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例如在第一章的《黄河船夫曲》中就通过铿锵有力的前奏以及嘹亮激昂的船工号子进行开场,通过非常激昂的旋律将民族危机的历史情境进行了生动的展现[4]。
(二)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河大合唱》中具有非常浓烈的民族音乐风格,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因此《黄河大合唱》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同时能够激发人民的抗战精神。冼星海在创作之初就曾经说过,将创作出能够让中华儿女共同吟唱的大合唱。因此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冼星海研究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及风格,并成功的融入了抗战题材的音乐元素,在运用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冼星海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将西方音乐中的音乐谱曲形式进行了借鉴,因此使得《黄河大合唱》中不仅展现了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同时也融合了科学的理性思维,因此能够迅速的被广大人民所接受[5]。
(三)独特的创作形式以及创新性的调性
《黄河大合唱》的合唱形式非常丰富,其中融合了领唱、齐唱、轮唱以及对唱、四部合唱等多种形式,这也是合唱音乐中鲜见的,通过运用不同的合唱形式,以层层递进的形式和旋律,增强了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感和紧迫感,在我国民族危机的关键时期能够将国家危难的形势非常生动直观的展现在人民面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调性层面上,作者借鉴了西方音乐中的大小调特征,使得音乐中的节拍更加鲜明。
(四)乐章结构的特点
《黄河大合唱》的主体是人民战争,因此该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章节中都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同时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其中也成功的塑造了我国无产阶级英雄的音乐形象。在表现战争使命这一主题时,《黄河大合唱》中运用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描绘,同时在其结构组成上,创作者也突破了传统西洋协奏曲当中的三个乐章组成形式,《黄河大合唱》是由四个乐章所组成的,因此将可以将其视作是一部完整的交响曲。在第一个乐章中创作者使用了快板,营造出节奏明快的奏鸣曲式,在第二个乐章中采用了慢板,体现了我国民间音乐的特征,在第三个乐章中快板稍快的节奏,采用了舞曲的形式,而第四个乐章是以快板或者急板进行终曲的,由四个乐章组成了完整的钢琴协奏曲。
结语
通过对整篇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紧密围绕着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时在音乐中有效的融合了我国的民族音乐特点,也融合了西方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技巧,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骄傲。《黄河大合唱》创作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他的结构和形式上,更是它具有的鲜明主题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民族音乐情感,通过这首音乐作品对中华儿女起到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成就了《黄河大合唱》的成功。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和发扬《黄河大合唱》中体现的宝贵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张素枝.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与内涵分析[J].大众文艺,2012,12:2-3.
[2]宋佩玲.浅谈《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审美价值[J].群文天地,2012,17:171-172+174.
[3]何琪.群众歌曲的典范——《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及“三化”的体现[J].音乐时空,2012,11:95-96.
[4]刘玉芳.民族音乐学视角中的风雨“黄河”——从《黄河大合唱》到《黄河钢琴协奏曲》之音乐事象探究[J].歌海,2013,06:51-54.
[5]徐燕琳.水的精神与水的力量——从《黄河大合唱》谈冼星海音乐经典的形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47-5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