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是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太多的抽象内容、枯燥的运算会让学生在学习时有畏惧心理。小学数学不是为了构建一个逻辑系统,而是使学生乐学,活学,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成长为教育的基本起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适当的心理暗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暗示;潜意识;数学课堂
一、环境得体,给课堂一点阳光
环境是信息的发源地,在课堂教学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图文并茂的课堂情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心理学家指出,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方、讲课生动有趣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染力,才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内在共鸣。教师以真诚、友爱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营造生态学习环境。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花边》,由于上一课时学生已学习过了平移和旋转。在本节课上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五一节”两个小朋友做的手抄报,比一比谁做得更好看,学生自然注意到这里的花边起了作用,新的知识点在学生自主思考、认真观察中水到渠成的生成。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手中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学具,通过“平移”、“对折”、“旋转”使其成为学生曾经学过的图形,再进行面积计算,从而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再通过比较两块果园面积的大小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造趣味情境来暗示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二、心理暗示,给心灵一点阳光
言语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暗示者将自身的角色融入被暗示者之中,使双方的距离拉近,激起被暗示者产生相同的想法,从而达到心理暗示的目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暗示法可以使师生间产生默契,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从中制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言语暗示——花开半看,方显含蓄之美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这是一种心理现象。在教学中言语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心理暗示的主渠道。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性语言给学生适时的暗示,从内心中渴望自己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与自信心相抵触的就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思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损坏学生身心健康。其实,暗示语言的神奇力量在于,它是通过给人施加一定的激励,来增加人心灵的力量,唤起人们潜在的欲望。在数学课堂上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比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
2.体态暗示——直观形象,方显视觉之美。所谓体态暗示,也称非语言暗示,是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从而达到传递、感染、调控、激励等作用。教师多选用非言语性暗示,既能节约时间,又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①眼神暗示。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或者回答不上来的题目时,多数会向老师发来无助的眼神,这时,教师的富有关心和支持的眼神,会让学生从心理产生正能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课堂中的眼神的暗示很细微,教师要懂得在恰当的时机用眼神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善用眼神暗示的老师会经常创设“起调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②动作暗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语言反映的事物距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抽象数学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便可以使用动作暗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师生的肢体语言是组成课堂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除口语外,它还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拓展。如果教师能够娴熟地运用它们,关键之处一个手势可以暗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列竖式计算时,自己一步一步地示范书写,必然会引导学生计算认真细心。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时,你向他悄悄地走去,只需轻轻拍拍他就能达到理想效果,他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学生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你在关键之处稍作提示,他就会豁然开明。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那么一旦教师走近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紧张感,促使他们赶快进入学习状态,这就是教师行为暗示的魅力之处。
责任编辑 王凌燕
[关键词]心理暗示;潜意识;数学课堂
一、环境得体,给课堂一点阳光
环境是信息的发源地,在课堂教学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图文并茂的课堂情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心理学家指出,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方、讲课生动有趣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染力,才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内在共鸣。教师以真诚、友爱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营造生态学习环境。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花边》,由于上一课时学生已学习过了平移和旋转。在本节课上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五一节”两个小朋友做的手抄报,比一比谁做得更好看,学生自然注意到这里的花边起了作用,新的知识点在学生自主思考、认真观察中水到渠成的生成。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手中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学具,通过“平移”、“对折”、“旋转”使其成为学生曾经学过的图形,再进行面积计算,从而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再通过比较两块果园面积的大小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造趣味情境来暗示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二、心理暗示,给心灵一点阳光
言语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暗示者将自身的角色融入被暗示者之中,使双方的距离拉近,激起被暗示者产生相同的想法,从而达到心理暗示的目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暗示法可以使师生间产生默契,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激活状态,从中制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言语暗示——花开半看,方显含蓄之美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这是一种心理现象。在教学中言语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心理暗示的主渠道。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性语言给学生适时的暗示,从内心中渴望自己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与自信心相抵触的就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思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损坏学生身心健康。其实,暗示语言的神奇力量在于,它是通过给人施加一定的激励,来增加人心灵的力量,唤起人们潜在的欲望。在数学课堂上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比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
2.体态暗示——直观形象,方显视觉之美。所谓体态暗示,也称非语言暗示,是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从而达到传递、感染、调控、激励等作用。教师多选用非言语性暗示,既能节约时间,又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①眼神暗示。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或者回答不上来的题目时,多数会向老师发来无助的眼神,这时,教师的富有关心和支持的眼神,会让学生从心理产生正能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课堂中的眼神的暗示很细微,教师要懂得在恰当的时机用眼神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善用眼神暗示的老师会经常创设“起调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②动作暗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语言反映的事物距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抽象数学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便可以使用动作暗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师生的肢体语言是组成课堂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除口语外,它还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拓展。如果教师能够娴熟地运用它们,关键之处一个手势可以暗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列竖式计算时,自己一步一步地示范书写,必然会引导学生计算认真细心。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时,你向他悄悄地走去,只需轻轻拍拍他就能达到理想效果,他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学生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你在关键之处稍作提示,他就会豁然开明。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那么一旦教师走近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紧张感,促使他们赶快进入学习状态,这就是教师行为暗示的魅力之处。
责任编辑 王凌燕